如果關羽不失荊州,劉備統一天下的幾率多大?

丁盼望


天下大勢很難說的清楚,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當上皇帝,朱元璋從一個乞丐坐上九五之尊的位置,這個誰又能想得到嗯?

如果蜀漢不丟掉荊州的話,不是說沒有可能統一天下,只能說很難。但是前提是蜀國要能一直守住荊州,其實荊州處於三國交界地帶,戰略位置相當重要,荊襄九郡當時在劉表的治理下,雖然劉表沒有什麼能力,但是他也是一直求安,所以荊州保存的還是很好的。荊州往西是成都,往東是東吳的“心臟”地帶,如果從荊州進攻東吳,東吳也難以防守。從荊州北上可以直接進攻魏國,交通便利,可車騎並行。這麼一大塊肥肉,誰不想要呢?所以蜀國能不能守住就是兩個字。

如果關羽一直能夠守住荊州的話,那麼蜀國也是有可能的統一天下的,蜀國雖然一直在三國中處於劣勢的,但是在武將方面,蜀國有關羽、趙雲、張飛、馬超、魏延。個個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在呂布死後,東吳和魏國哪位將領誰能敵得過這幾位。謀略也有諸葛亮,姜維等等。當時來說也算是排在前列的人物。在土地上面,荊州不失,那麼蜀國就有益州,荊州兩州之地,雖然不能和魏國相比,但是和吳國還是不相上下的。

荊州丟失的不光是荊州和關羽,一連串的蝴蝶效應,導致蜀國也是迅速衰敗,不僅是關羽,還損失了關平、周倉等大將,就連傅士仁、糜芳也投降了東吳。張飛知道兄長死了以後,為關羽報仇心切,令範疆張達打造軍械,這二人沒有按時完成都吃了張飛的板子,被逼得無路可走,半夜把張飛殺害,前往東吳投降。此一事,又損失了張飛和二位將領。後來劉備舉兵伐吳,經歷夷陵之戰大敗後,又損失了戰將張南、馮習、傅彤等,這些都是隨劉備出生入死的老將,均在此戰中戰死。此外,還失去了一位謀士:馬良。

即使不失去荊州,在硬實力上面蜀國即使擁有荊州還是很難和魏國抗衡的,和吳國打一打還是可以的。此時的魏國已經佔據了長江以北所有的土地,而這個時候中原的富庶要遠比長江以南的,長江以南開發那是在唐朝末年,真正開始經營還是在宋朝了。所以說不管是土地,人口,軍隊,經濟等等各個方面來說魏國都是第一。蜀國想要滅掉魏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小伍講歷史


開門見山,先上答案:個人認為,事實上劉備還真的有統一全國的機會,這個時間點就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並且成功幾率還不算太小,雖然要有幾個必要條件作為前提。

219年,打敗曹操攻佔漢中並據有上庸、房陵等三郡,讓劉備集團的軍事實力達到了巔峰。在此基礎上要完成統一的三個前提如下。

第一個前提就是劉備集團實際控制的荊州一點沒失,包括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當然,荊州沒失的話,董督荊州的左將軍關羽也不會陣亡,並且會毫無意外地成為蜀國首任大將軍。關羽在襄樊戰役中的戰死並將荊州丟的一乾二淨,不僅直接損失了三到五萬戰爭經驗豐富的精銳步軍,還將從劉琦時代就開始成軍的劉備集團水師全都打光。更為重要的是,荊州的丟失,還喪失了魚米之鄉的大糧倉和部分財政賦稅來源,這從劉備打下成都後經濟上的捉襟見肘就可見一斑。

第二個前提是第一個的關聯問題,稍嫌苛刻,還是關羽的事,219年如果他按兵不動固守荊州的話,等到第二年曹操病逝三曹為爭魏王之位中樞幾乎停擺了小半年,曹魏集團內部人心惶惶,關羽趁此之機再發動北伐,也許能一鼓作氣取下樊城,甚至能搞定宛城。注意了注意了,隆中對中說的上將軍出兵宛洛,指的就是宛城洛陽。個人認為,對曹魏威脅最大的可能還不是直接殺向洛陽,魏國統治的核心腹地必定會重兵防守。別忘了一件事,當年劉邦怎麼攻入的關中和咸陽,之前一根筋地想出函谷關沿黃河打入關中,一直無法成功,直到聽取張良建議從宛城出發,穿過秦嶺,從武關很順利地開進了關中。關羽統帥的荊州集團軍也可效仿劉邦從宛城開往關中。當然,如果孤軍深入勢必失敗,但假如劉備自帶的益州軍團同時從漢中直叩關中呢,二軍合圍長安,會出現什麼局面?

第三個前提,與劉備自身和孫權有關。假如時間設定在220年,彼時的劉備還沒稱帝刺激到孫權,如果劉備能做好與孫權的統戰工作,說服孫權一起伐魏,約定好功成之日就瓜分魏國地盤,也許孫權會從東線的合肥、淮南一線集全國精銳攻擊魏國。

假如以上三個前提能夠實現,我們來推演一下戰爭結果:1、劉備軍團和關羽軍團聯手圍攻長安,同時扼守潼關,造成關門打狗之勢,定能一舉滅掉魏國關中軍團;2、搞定關中之後,以此為大本營,待孫權軍團吸引曹魏軍力之後,效法劉邦揮師東下直逼洛陽,基本大事可定;3、搞定魏國之後,從江陵出師順長江漂流直下南京,將孫權給收拾了。可參見西晉軍隊從益州順長江攻取南京,吳國滅亡。以及曾國藩從岳陽出兵順長江攻向天京搞定太平天國。

你說,如果這樣的話,劉備是不是真有統一的可能?



司馬砸光


如果關羽不失荊州,劉備一統天下的幾率還是不大。

首先,關羽不失荊州,劉備的勢力就是荊州和益州,實力肯定是大增。但是蜀漢實力增大的前提是削弱了東吳的實力。所以在北伐的戰爭中東吳的牽制作用會大大降低。因為這樣的話東吳的主要敵人是自己上游的關羽,而不是長江對岸的曹操。所以還會多加兵力防範荊州關羽集團。很可能給造成曹操和孫權聯合對付劉備的情況。

其次,即使不失荊州,由於地形限制,蜀漢的實力很難集中。而且很難兼顧,假如真像諸葛亮隆中對說的那樣,荊州和益州同時出兵北伐,就很容易被各個擊破。因為荊州四戰之地,肯定沒成都兵多。一旦荊州北伐兵團被全殲,荊州就變成雞肋。還很容易被曹魏趁機佔領,那樣蜀漢和東吳就可能會提前滅亡了。

最後,即使都不發生,當時漢朝分封天下12州,蜀漢佔2個,荊州和益州。東吳兩個,揚州和交州。而曹魏佔了9個。還是最富庶的9個。戰爭就是實力的比拼。曹魏多平原,資源聚集比另外兩家快的多。再加上實力強勁,可以說只要曹魏好好防守,劉備或者孫權是根本沒機會統一的。


人龍天言


我們在討論三國時期的歷史時,總是不自覺地會傾向於劉備和蜀漢,這不光是因為劉皇叔“漢朝正統”的形象,也是因為三國演義塑造了一批包括劉關張桃園結義、趙子龍一身是膽、諸葛亮借東風等完美的形象。所以在說到蜀漢時,也會覺得如果劉備不一意孤行討伐孫吳,三國局面或許不大一樣……

但是事實上我們不能忽略,戰爭尤其是統一全國的戰爭,打的可不光是軍事,更是經濟、政治,甚至外交,也就是我們經常會討論到的天時地利人和……


搬不動的小強


這個話題也是很多三國迷關心的一個話題!多少回的夢迴三國,幫助統一天下成為一名謀士!😄

假如關羽不是荊州,蜀國還真有機會統一天下,原因有以下幾點:

1.名將輩出

如果關羽不失荊州,那就不會出現後來的夷陵之敗,那蜀國的將才帥自然是不會缺少的。也不會出現後期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例如一些頂級戰將那基本都在,如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

一流名將如糜芳,傅士仁,劉風,沙摩柯,馬良…

曹操曾經說過一句話,亂世人才是最重要的。

2.孫劉北伐

如果關羽不是荊州,孫劉和兵北伐,水陸兩軍併發。贏面的機會還是蠻大的,即使不會滅到曹魏。我也會搶佔大部分的領土。

曹魏自此由盛轉衰,…

3.解決糧道問題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諸葛亮每次北伐最難解決的就是糧草問題,好幾次無功而返,都是因為糧草的問題。

如果關羽不失荊州,那就可以解決糧道的問題,不用千里運糧。


阿峰說歷史


三國

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三國

“狼”的天下!

自黃巾起義至三分天下

從更稚子帝至大漢“中興”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戰火紛飛遍地。各地世家郡守招兵買馬為諸侯之爭埋下了伏筆。

劉備與曹操在幾十年的打拼之下卻顯示出來不同的境遇。曹操先是佔兗州,而後挾天子而令諸侯,敗袁紹!軍威大震四方!反觀劉備在幾經“戰略轉移”狼狽不堪。不過自從在徐州後便如同轉了運一樣,得了有“臥龍”自稱的諸葛亮。而後在曹操緊逼下與孫權聯合。在赤壁一把火燒了曹操號稱的“83”萬大軍,而後借了荊州。可謂意氣風發。不過孫權卻是氣憤得緊。畢竟被人佔了荊州!

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兩戰成名。在據守荊州後水淹了曹仁的十萬大軍,劉備之下第一上將。(諸葛亮是文臣而非武將)後在曹操和孫權夾擊下自刎身亡。

而後劉備帥七十萬大軍伐吳。若不是藉助了天氣的原因估計劉備就成功了!

那我們來討論荊州不失是否劉備可一統全國。從以上我們可以瞭解到劉備已有七十萬大軍,並且文有諸葛亮為首的文臣班底,武有關羽,張飛五虎上將等,而此時曹操已亡,曹丕登基為帝,孫權在側若劉備有心不失荊州,在關羽於曹軍交戰之際派兵進軍魏國,在命馬超,黃忠領馬黃家軍增援關羽據守荊州以圖江東,以此時的劉備實力很可能得天下成為一代皇者。但事實是:諸葛亮於劉備害怕關羽功高震主而在關羽領三萬餘人死戰之際扔不發兵,關羽敗走麥城!失了荊州!



也許劉備是想在關羽死後圖謀江東,然後與魏隔江而治,然後在熬死曹丕後一統天下,但沒想到出了個程咬金,讓他七十萬大軍死在江東。自己也死在白帝城!

個人觀點

不喜勿噴!


離家的燕兒


答 | 江隱龍

如果關羽不失荊州,那劉備是否能北伐成功,其關鍵便不在內因而在外因了,這個外因就是孫權。我們在看“隆中對”時總是強調這兩句話,一是“跨有荊、益”,二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似乎蜀漢只要同時佔有了益州和荊州,又能兵分兩路北伐就比較容易成功一樣,其實這個想法是不對的。

以上兩條雖然重要,但“隆中對”中有五個字同樣不可或缺,那就是“外結好孫權”。三國時期畢竟是三足鼎立而不是南北爭霸,江東的實力是優於益州的,僅保有益州一州之地的蜀漢都能在三國爭霸中長時間立於不敗,更何況孫權在偷襲荊州之前就已經有了揚、交兩州,其實力比起後來的蜀漢只會強不會弱。

三國的實力對比中,蜀漢與孫吳兩國相加也是弱於曹魏的,所以劉備得荊州要外結好孫權,孫權得荊州同樣要外結好劉備。如果劉備與孫權不和,天下就一定是曹魏的。劉備與孫權都知道這一點,但是荊州對於兩人來說又太過重要:沒有荊州劉備很難北伐,同樣沒有荊州孫權就不能獨佔長江之利難以自保——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對荊州都志在必得,問題就這樣出來了。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與孫權為了解決荊州歸屬問題各自讓了一步,進行了湘水劃界。由此,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雖然問題看似得到了解決,但是孫劉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復親密。如果關羽北伐時能處理好與孫權的關係,孫權同時進兵徐州,雙方合力還是有希望戰勝曹魏的,但戰勝了之後呢?孫權很難對付已經非常強大的劉備。所以這個時候劉備第一要務就是要安撫孫權——然而就在此時,關羽火上澆油怒斥了孫權來使,最終孫權背盟,偷襲荊州。

以上,劉備如果僅僅是“跨有荊、益”,是不可能統一全國的,“隆中對”上無一字是廢話,少一個條件,北伐都是空想。


隱語


幾乎為0

荊州在古代是塊好地方,旁邊就是江南魚米之鄉,荊州自然窮不到哪裡去,所以當時荊州可以說是蜀國一大經濟來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蜀國的國力。

同時,荊州是魏蜀吳接壤的地方,蜀國北上可以伐魏,東進能攻打吳國,如果荊州沒丟,再給蜀國幾年時間,劉備真的有可能一統三國
可是,不管荊州丟沒丟,劉備一統三國的幾率都是0。

地利

魏蜀吳三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們的強盛程度,魏國佔據了最富饒的北方,東吳也佔據了江南地區,只有蜀國是最窮的,那時候四川、貴州等地尚未開發,是一片荒涼之地,對蜀國的經濟發展極為不利,相比於魏國和吳國,蜀國起碼落後了30年。

人和

這是最重要的因素,當時中國人口不過七百多萬,魏國400萬,東吳200萬,蜀國不到100萬人口,人口的數量決定了軍隊的規模,而蜀國也確實是軍隊最少的國家,魏國擁有40萬軍隊,人口又多,打消耗戰蜀國是打不起的,所以劉備才會聯合孫權一起對付魏國。



另外,夷陵之戰後,蜀國更是傷上加傷,當年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軍隊不足10萬,採取的是輪番服役的制度,分成三班,一支軍隊服役兩年就到後方修整,這也體現了蜀國的兵力捉襟見肘的情況。

而且在武將方面,蜀國除了諸葛亮和五虎上將,真的沒什麼人才,有一個好一點的魏延也被諸葛亮排擠。

真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其實,影響劉備能不能一統天下的原因還是他自己,如果他不感情用事,如果他能區分主次矛盾,說不定就真的成功了呢,可是世上哪有那麼多如果呢。


逸聞軼事


關羽不失荊州,劉備統一天下照樣沒有可能。這是劉備集團創業初期設定的組織架構決定的。

劉備關羽張飛桃源結義被傳為千古佳話,可是,這義結金蘭的兄弟關係卻成了劉備集團的死結。創業初期,這種關係有利於凝心聚力,度過難關。但是,當事業壯大時,這種關係就成了締結在組織上的毒瘤。

兄弟是平等關係,看似比較先進,實則不切實際。集團老闆和員工表面上可以平等,實際不可能平等。完全平等的公司根本無法存在。

蜀漢集團實際上是三個老闆,大老闆劉備,二老闆關羽,三老闆張飛。一個公司三個老闆,亂是正常的,不亂才不正常。

回頭再看關羽守荊州。關羽的任務是守荊州,不是主動出擊北伐。關羽擅自北伐,敗走麥城。試問別人敢嗎?關羽失敗了,不但不追究責任,劉備還不惜違背既定的戰略方針,舉全國之力,親自帶兵為關羽報仇。如果說失荊州決定蜀漢敗局,劉備為關羽報仇,使蜀漢敗得更快,更徹底。

所以,蜀漢集團的組織架構不先進,想戰勝組織架構先進的曹魏集團,沒有這種可能。


豫有得


假如關於不失荊州,劉備統一天下的幾率還是很高的。

荊州,天下之腹,那裡物產豐富,人口富足,而且地勢平坦,向東可從長江直搗江東,向北可直搗樊城,洛陽。


從後期諸葛亮北伐可以看出,出川需經千里蜀道,小劍閣道,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糧草運輸不便。諸葛亮每次北伐也遇到問題之時也是嘆息失去荊州對於北伐的困難。


但是歷史沒有假如,其實荊州在劉備取下益州之時早已經成為了一顆棄子。當時劉備剛取下益州和漢中還不穩定,沒有兵力再分兵去救荊州。再者荊州東有孫權,北有曹仁,都早已做好了攻取荊州的準備。就像當年曹操失到樊城那樣,劉備想要曹操和孫權為了荊州而拼個兩敗俱傷,自己好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實力。所以荊州必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