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鵬:李嫣成長記

李嫣12歲,家庭成員有:爸爸李亞鵬,媽媽王菲,姐姐竇靖童和奶奶。

李亚鹏:李嫣成长记

李亞鵬(耿藝 攝)

李亞鵬1971年出生在新疆烏魯木齊市礦區,他的微博名“一號立井”正是他從小生活之地。他18歲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最初獲得最廣泛認知是在1998年。張一白導演的20集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在央視播出,青春、夢想和愛情,三大元素讓此劇風靡一時,主演李亞鵬也因此成為偶像。

13年後的2011年,電影版《將愛》上映,描述李亞鵬和徐靜蕾當年在電視劇中飾演的男女主角10年後的故事。這也成了李亞鵬迄今最後一部電影作品,主題曲《因為愛情》由王菲和陳奕迅合唱。

之後,李亞鵬幾乎退隱影視圈。他創立“嫣然天使基金”幫助唇顎裂患者,做“中國書院”項目推廣傳統文化。偶爾出現在新聞中,多半是因為女兒李嫣。

2006年5月,李亞鵬與王菲的女兒李嫣出生。孩子患有先天性唇顎裂,王菲懷著她5個月時,已查出先天病症。二人最初小心翼翼守護這個秘密,如同日後小心保護女兒。李嫣一度在公眾視線之外,直到幾年前,才由李亞鵬和王菲發了一些照片。

3年前,李嫣一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源自李嫣本人的美拍賬號。她上傳的美妝教程和明星模仿秀等自拍內容,其實都是時下流行,但瞭解前因後果的網友,還是會感慨,沒想到李嫣長這麼大了,而且純真開朗,面頜部分修復尚未完善,但看起來沒有給她帶去哪怕一絲陰影。

李亚鹏:李嫣成长记

李嫣和她畫的《熊貓與小鳥》(受訪者供圖)

李嫣之前的第一成長環境包括了姐姐竇靖童、奶奶以及李亞鵬的侄女兒。李亞鵬和王菲離婚後,李嫣跟父親同住。拋開這個家庭的公眾屬性不談,“單親家庭”這一描述也許仍不適用,因為女性家長身份從未有缺失,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李嫣父母一直保持良好關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奶奶一直都陪伴孩子左右。

但對一位父親而言,李亞鵬仍面對挑戰。怎麼樣讓一個女孩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他的教育方式有何特別之處?聽李亞鵬自己講述。

李亚鹏:李嫣成长记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真的是完美的”

你剛說起嫣兒(李嫣)美拍視頻那件事,是2015年,我心裡已經在感慨,過去竟已有3年?

我還記得那天晚上,我在參加一個電影發佈會,遇到好多老朋友。熱熱鬧鬧裡,有人把手機遞到我跟前,說“你女兒好可愛”。我抓過來一看,喲,真是嫣兒。視頻裡,她在鏡頭前,正經八百教網友,“我先卸掉唇彩,然後是眼線和眼影”。我趕忙問他們,這從哪兒看到的?因為心裡立刻就擔心,是不是嫣兒的手機落到什麼人手裡。“朋友圈都傳開了啦!”朋友這樣說。

我趕緊找家人問明情況,真是嫣兒自己上傳的。

等我回到家,嫣兒已經睡了,想著第二天早上再跟她說道說道。但視頻傳播起來很快,就一天工夫,無數朋友來問了我,還有更多網友湧到了我的微博,嫣兒自己沒有微博,所以大家就找到我這個父親這裡。微博我發得很少,粉絲長年就在一個數值,因為女兒卻一下漲了好幾百萬。還因為嫣兒上了熱搜。

我當然覺得很可愛啊。那晚睡覺前,我忍不住又看了好幾遍,鬼馬精靈的,還跟網友互動,互相嗆,樂不可支。

第二天早餐桌上,我跟嫣兒說,你得把賬戶關掉,因為年齡還太小,還不適合如此廣泛地跟社會接觸。她嘴上不說話,沒看出來不高興,但轉過頭去,竟把我微信拉黑了。“你是不是把我拉黑了?”兩天後我才發現,問她。“沒有啊!”她還裝傻充愣。

李亚鹏:李嫣成长记

李嫣(受訪者供圖)

這件事在她那兒就算結束了,可我作為父親,我得研究一下,也猜到了一些緣由。她在美拍上一直有賬號,也拍,也上傳,之前本來也有一些關注她的人。那些人裡頭,大概也有知道這是李嫣的,畢竟她的臉還是有辨識度,但她當時用的是自己的英文名,網友們挺善良,大概也覺得沒必要大規模去傳播,這有點保護她的意味在裡面。

怎麼突然就火了呢?因為她把美拍賬號名字改了,改成了“李嫣兒super嫣兒”,在一直關注賬號的朋友們看來,這就算是公開亮相了,傳播開來是常理。那年國慶期間,童童(竇靖童)在一個音樂節上第一次公開表演,我帶嫣兒去了,那天台下好多瘋狂的樂迷。之後沒幾天,她就改了賬號名字。所以我猜測,小姑娘這是受了刺激,明明是姐妹倆,怎麼突然姐姐就成明星了。

賬戶雖然關了,我心裡面還是挺高興,其中一段視頻裡她說了這樣一句:“其實,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真的是完美的,那是因為我比較會打扮。”有時我甚至也覺得,這是個完美的結果,因為她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存在。

如果說,我心裡曾有過一絲顧慮,擔心外人的目光,她將來真正跟這個社會產生碰撞時,能經受起多大壓力?看到這幾個視頻的瞬間,也釋然了。從前也老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如果孩子遭遇一些訝異的目光,怎麼辦?我當時說,我會告訴嫣兒,那你就報之以微笑。視頻之後,作為一個父親,我的隱憂消失無蹤。

今年8月份,嫣兒參加了一次公益走秀,為“嫣然基金”募捐,當然這種意義是我們大人的意義,是我們疊加上去的。在孩子自己,我知道她很喜歡。去年其實已經有過一次,但由於後臺太悶,她暈了過去,等醒過來,只來得及走一件衣服。

她樂於展現自己,有時候在家,她還會跟朋友們準備好衣服,走臺步玩兒。大部分小朋友都有點緊張,嫣兒好像一點都沒有,我看她上臺那一瞬間,都能想象在後臺如何蠢蠢欲動、按捺不住。

我問她感覺怎麼樣,她說,前面的小朋友“沒有按節奏走,妨礙我發揮”。

“為什麼我嘴唇跟別的小朋友不一樣”

李亚鹏:李嫣成长记

李嫣在法國走秀(受訪者供圖)

8月份走秀,其實之前一個月,嫣兒剛剛做了她的第三次手術。沒有頭兩次重了,但仍然需要全身麻醉。等待進手術室的時候,她還在那兒做鬼臉,跟我拍照片,我知道她是在安撫我,是懂事,怕她爸爸擔心。

嫣兒的頭兩次手術是在美國做的。幾乎是剛出生,我們就帶著她到了美國。

第一次手術,嫣兒才出生三個月。本來說手術時間是三至四個小時,但時針走到第五個小時,手術室的燈還沒亮起。我心裡著急,坐不住,就到外邊兒去抽菸。洛杉磯兒童醫院很大,我到院子裡找了個角落坐著,煙一根接一根,眼看院子裡人來人往,心裡卻在不停祈禱。手術從白天直做到晚上,天黑了,燈也亮了,人少了,周圍慢慢安靜下來。我就在心裡做了一個決定,如果嫣兒能安全出來,我要幫助一萬例唇顎裂孩童做手術。我抽了兩包煙,跟上天祈禱了一百次,做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裡是一萬例手術。

這個數字我後來一直都沒敢講出來,因為我有點心虛,這不像捐愛心包,這種手術從術前檢查、篩選,再到真正實施、術後康復,勞動量和週期都很長,要操很多心。沒想到“嫣然”能一直做到現在,那個數字,現在已經到一萬三千多了。

“我的嘴唇怎麼跟別的小朋友不太一樣?”這個問題她一次都沒有問過我。我媽告訴我,問過她一回。上小學一年級那年,有一天下學回來,她跟她奶奶拋出了這題。奶奶就跟她對話。

奶奶問:“艾美麗跟她姐姐一樣嗎?”

嫣兒:“不一樣。”

奶奶再問:“曉雪跟林林一樣嗎?”

嫣兒:“不一樣。”

奶奶:“就是啊,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名字可能不準確,總之都是嫣兒經常一起玩兒的朋友,當時聽我媽複述完,我說“媽,你牛”。我沒問我媽聽到問題是什麼心情,但我知道,這肯定不是一個靈機應變隨口講出的答案。

我猜測,我們全家每個人都在內心揣摩過,假如有一天孩子來問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我自己,我內心無數次模擬過這個場景,設想過無數個版本。現在只記得其中一個:因為你生來就與眾不同。對,沒有我媽說得好,她好有智慧。

10個月她做第二次手術,雖然這樣兩次重大手術都完成於她尚無自我意識時,但我覺得,這會在她精神上留下印記,她現在應對一切的淡定跟這些也有關聯。比如去上幼兒園,有不少孩子頭一天離家會哭鬧會不捨,但嫣兒當時去上幼兒園也就去了,什麼狀況都沒有。

得到過很多愛,才有愛的能力

我父母都是14歲,分別從河南和安徽到了新疆,在那裡相遇、結婚,有了我。

18歲,我、王學兵、陳建斌等十幾個同學,一起坐火車到北京上學,那時候我們新疆班,火車上一聊,有一大半是第一次離開新疆。八九十年代,出新疆到其他地方,路上都得三四天,所以好多到新疆的移民二三十年都沒回過老家。但我小時候,我爸媽只要存一點錢,就回河南老家探親,所以我們常開玩笑說,我們家存款全都貢獻給了鐵道部。

李亚鹏:李嫣成长记

李亞鵬(耿藝 攝)

我印象中有三四次,車行至河南,快接近村口,遠遠地能看得見了,我父親表情會突然肅穆起來,他會回頭看我一眼,短暫的停頓,那是一個沉靜、意味深長的表情。那個停頓一直留在少年的我心間,不知何意。直到我也當了父親。

嫣兒出生時,我父親已去世若干年,我帶她回河南給父親上墳。也是快行至村口時,我鬼使神差地,也回頭看了一眼我女兒,那個瞬間,我突然起來我父親看我的那個瞬間。我有點明白,那是一代人與另一代人之間的傳承。

我父親教給我的東西,我也在教給女兒。

小時候我跟著父親練習毛筆字,反覆寫的一幅是“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還有一幅是“人生無常,寵辱不驚”。我也被追捧過,也因為“嫣然基金”引起過很大的社會爭論,今後可能要孤單地走很長的路,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2014年前後,童童要去美國上中學,我把這兩句話寫給她。給小孩子講這些,當時理解不了,但她會記住這個瞬間。在需要的時候發揮力量。

我有一個簡單粗暴的邏輯,如果與生俱來的親情都看顧不好的話,你會相信他有很好的友情和愛情嗎?很多時候,這只是你心裡面排序的問題。我在父親的村裡蓋了一個小院子,每年都帶孩子去住幾天。叫城裡的孩子上農村,沒有一個孩子會說願意。教育這個事情,既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但也不應該所有的事情都由著她性子。頂多孩子需要Wi-Fi,給裝一個,嫌冷清,多帶一兩個朋友去。

也有趣事兒。我們家原來也算是個大家,人口多,有天一大桌人吃飯,一位親戚指著另一個比嫣兒大不少的姑娘,用濃重的河南話說:“嫣兒,她要管你叫姑嘞!”這把李嫣給整崩潰了。

孩子教育不是一個點狀問題,可以分門別類細化到觀念,在我看來,孩子教育講求的是整體環境。“嫣然基金”做到現在,她有意無意都會看到,她知道,哦,爸爸在做這個事情,在幫助很多小朋友。

她四五歲那年發生過一件很小的事,我一直記得。那年去西藏“天使之旅”前,我跟她商量,有沒有她不想要的玩具,可以帶去給貧困家庭的小朋友。她看著我,想了半天,說:“我沒有不要的。”我心想,這可咋辦,我已經跟同事說了會從家裡拿些玩具,他們就沒準備,第二天一早又要出發了。我問我媽能不能幫我弄一點,她說,每一件東西她都知道。

結果第二天早上,我媽拿給我一大袋玩具,說是小丫頭去上學前交給我媽,說“這個給我爸”。

不要把自己的成長經驗強加給孩子

李亚鹏:李嫣成长记

李嫣在法國走秀(受訪者供圖)

我們朋友的孩子裡,有幾個跟嫣兒同齡,所以我們幾家人就商量,一起給孩子找家庭教師。我們遇到的這位魏老師比較有個性,比如你找一位老師,起碼要問人家一個問題:哪兒畢業的?魏老師說:“這些都不重要,我也不會告訴你,你只要認同我的教育理念就可以了。”

魏老師帶著嫣兒還有另外兩個孩子,一帶就是7年。

2008年元旦,嫣兒一歲半,魏老師帶著三個孩子和家長,到北京西邊爬靈山。靈山是挺野的山,每年都有一兩個驢友在那兒出事,雪地裡伸出來的枯草,比幾個孩子都高,孩子們當時也就不到一米高。

魏老師跟三個孩子講:“我們現在要商量今天的目標,你們來指一下,今天我們爬山爬到哪。”兩歲的孩子知道什麼,我們在旁邊想,可千萬別指太遠。

後來他們就指了一棵樹,我們一看,得有三四公里,那來回就是七八公里。目標定下後,魏老師拿出巧克力,問:“為什麼喜歡吃巧克力?”孩子們回答說:“因為好吃啊,因為甜啊!”

老師循循善誘:“那是一方面,今天巧克力最大的價值是能量,我們要完成目標,需要巧克力。所以,要記住,今天吃巧克力,在你們需要補充能量的時候,不是饞了的時候。”

父母一般不會跟這麼小的孩子用這種平等口吻交流,我今天認為那是非常正確的。

交代完,開始走。

爬山不是簡單的爬山。三個孩子排成縱隊,第一個孩子要選擇路線,是走這個坡,還是下這個溝,最後的孩子要觀察周邊情況,負責瞭望,中間的孩子可以略作休息。每走15分鐘,三個孩子就換一下位置。

那真是訓練。大冬天,我們成年人都凍得不行。那次童童也在,我還記得這位少女當時穿得少,大冬天不穿襪子,都凍哭了。那天走了7個小時,下山的時候天都黑了。一開始,遇到溝溝坎坎,老師還允許家長抱一下,到了三四歲就不讓抱了。嫣兒5歲,頭一次爬到了靈山山頂。

除了爬山,魏老師還帶著嫣兒他們做節氣觀察,一年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都到十三陵水庫那裡,去了7年,這就是168次。故宮去過也有三四十次。這些活動,我只要不出差在北京,都會參加,她媽媽陪伴的也非常多,最多的還是奶奶,少有缺席。客觀地說,我們在孩子教育上付出的時間,可能真的比一般家庭多一點點。

有的家長常有這樣的觀念,說,自己小時候是放養,不也長大了麼。但我覺得,真的不要以自己的成長經驗強加給這一代的孩子,孩子應該比你更優秀才對。

有一天我感慨,說看著嫣兒現在,覺得我跟她那麼大的時候簡直是個傻子。童童在旁邊笑,說:“爸,別說你了,我都覺得自己像個傻子。”童童是“90後”,尚且如此,更別說我們“70後”了。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生為女孩」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