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世界級博物館 Instagram 化

Follow LeoRowe

Find an interesting world.

羅浮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世界級博物館 Instagram 化

網絡流傳法則:「不留影等於從沒發生過。」難得逛一回博物館留影三兩張上傳 Instagram 是不可少的。臨近年尾,Instagram 就公佈今年用戶最喜愛博物館,從羅浮宮到雪糕博物館,不單反映遊人參觀博物館的新玩法,亦可見館方如何因應 Instagram 法則改變展覽模式。

2017 年 Instagram 上最受歡迎博物館前十名:

羅浮宮博物館(法國)

大都會藝羅浮宮術博物館(紐約)

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洛杉磯)

大英博物館(倫敦)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紐約)

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倫敦)

自然史博物館(倫敦)

雪糕博物館(洛杉磯)

羅浮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世界級博物館 Instagram 化

▲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羅浮宮和大英博物館這類讓無數遊客趨之若鶩的著名景點,進榜實在毫無懸念,不過亦有參觀人數較遜色的博物館入榜。例如實際訪客人數統計排名十大不入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與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卻分別在 Instagram 排得上第 3 和第 4 位;洛杉磯的雪糕博物館更是今年 4 月才空降洛杉磯,展出不滿一年,累積 Instagram 打卡帖數已足夠擠進十大。箇中原因一句到尾,「instagramable」的色彩運用與打光功不可沒。畢竟在 Instagram 的世界,藝術底蘊的重要性可能遠不及社交平臺上的相片效果。

「世界 Instagram 化」

Instagram 面世至今踏入第 7 個年頭,作為以影像主導的社交平臺,逐漸影響其用家觀看世界的視角,推而廣之,甚至開始改變日常街道、餐廳、商店和博物館的景觀。設計工作室 Paperwhite 創辦人 Laureen Moyal 認為:「Instagram 令大家發現設計感的重要性。」的確,拍攝效果對一地的風評愈發重要,因而形成壁畫村振興旅遊業、大廚開餐廳要廚藝過關之餘還得學會 Instagram 美學、咖啡店老老實實賣杯精品咖啡不搞精緻糕點和 Latte Art 都可能生計堪虞等現象。遊覽景點除了感受文化特色還需有豐富視覺(相機)體驗,吃個飯圖的不單好味道,從擺盤到餐牌設計、裝潢用料材質配色最好都要 photo-friendly。今時今日,連國家旅遊局推廣旅遊業都少不得開設官方 Instagram 帳戶曬靚相吸客。放於香港,彩虹村、益昌樓等「十大影相位」也因 instagramable 而聞名遊客之間。美國文化記者 Emily Matchar 就將之形容為「世界的 Instagram 化」。

為 Instagram 而設的博物館?

博物館自然也逃不掉 Instagram 這場遊戲。要知道,每一個入場訪客的打卡或 hashtag post 都是一個宣傳機會。為了吸引 Instagram 用家,博物館開始特意改變設計方便遊客自拍,英國伯明翰藝術博物館甚至發文以「Instagram Gold」為題專門推介館內影相靚位。不過要說 Instagram 化的代表例子,當數短時間極速上位擠身十大的雪糕博物館,據 Emily Matchar 形容,「館內每個展出房間基本上都是一個獨立佈景」,粉紅牆、彩色膠粒池、白色獨角獸、雪糕吊飾,諸如此類,總有一張相放得上你 Instagram。

紐約猶太人博物館的數碼總監 Jia Jia Fei 去年在 TED 的 Art in the Age of Instagram 講座上說:「你可以見到這類為網絡帶來新面貌的展覽在全球都有增加的趨勢。」的確,在這個圖像主導的社交平臺興起的幾年間, 就算是本身並非為 Instagram 度身設計最終卻因其 instagramable 而大熱的展覽亦不勝枚舉:「你會想起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James Turrell 在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雨屋;他們都是創作出非常重要的作品的藝術家,同時這些作品都在社交媒體上轉化出新意義。」

羅浮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 世界級博物館 Instagram 化

▲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展覽

忽然之間,博物館門外排起長龍,為的可能就是一睹(拍)曾經在社交媒體上驚鴻一瞥的展覽場景,這讓 Color Factory 創辦人 Jordan Ferney 不禁生起疑問:「我去參觀現代藝術博物館,結果見到人人到場只想拍出 Instagram 最佳照片,這就是藝術嗎?」有人不以為然稱之為博物館淪落自拍工廠的過程,也有人視之藝術發展的新機會。網媒 Refinery29 連續 3 年在紐約展出 pop-up 裝置,其執行創意總監 Piera Gelardi 明顯是後者:「我認為這是讓人們見識新派藝術和概念,同時在參觀過程中成為展覽主角的好機會。」事實上其展覽除了追求視覺效果,亦著意探尋更深入的課題,如身體意象、性別流動等等。

博物館體驗與社交平臺的關係已如此密不可分。也許我們該做的已不是質疑其藝術性的有無,反求諸己,我們從這些視覺體驗豐富的展覽中得到甚麼?它能啟發我們觀看世界的新視角嗎?抑或其實親身到場不會比從 Instagram 那小方格中所領略的多?至少雪糕博物館的參觀者就做了類似的反省,其中一個該館的網上評論這樣說:「個人而言,我情願省卻入場費,在家欣賞其他人影的靚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