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投資?邏輯是否會逆轉

前幾年,房子一度成為財富暴增的工具。現在,買房還能造富嗎?

“我在2016年底花了460萬在福田梅林買了一套74平方米的三居室,加上種種稅費和中介費將近15萬,整個成本算下來要475萬。”陳永告訴我,“現在快兩年的時間了,我本打算賣掉這套房子換一套更大的房子,現在的掛牌價格在520萬左右,但如今調控嚴厲,中介說510萬成交的機會比較多,這樣算下來賬面上看似有35萬元的利潤,但如考慮首付140萬的利息以及每月月供所產生的利息,收益可能只剩下幾萬元。”

買房=投資?邏輯是否會逆轉

買房=理財投資?

其實,這種情況在近期深圳樓市並不少見。朋友莫迪去年底在布吉上水徑片區購買了一套89平方米的三室新房,單價在每平方米53000元,現在同一小區的二手房掛牌價也就是大概這個水平,房子還未到手月供已經開始。

“對剛需來說還是儘早下手,房價和購房成本一直在上升。不過,現在想著靠買房賺大錢,我從來沒想過。”陳先生如是說。更有人這麼說,深圳房價最重要的屬性還是保值。如果每年的漲幅低於10%,投資人肯定虧錢,因為資金成本太高了。

在嚴厲的樓市調控和資金成本大幅上升的當下,“買房大賺”的想法已經發生了變化,謹慎越來越成為主流的想法。進入金九已近半月,從目前的深圳樓市來看,“金九銀十”明顯成色不足,無論是目前開發商的動態,還是現在的整體市場成交情況,觀望的氛圍越來越濃厚。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上週深圳全市二手房成交1204套,環比下降15.7%;成交面積環比下降13.14%。從報價變動的區間來看,上週二手住宅報價下跌的盤源的佔比為56.64%。其實,從2016年10月政策調控後深圳樓市“金九銀十”已不復存在,目前市場各方仍在觀望中,購房客流量減少,開發商推盤節奏放緩,預計短期內市場成交或將繼續低迷。

有人說,今時不同往日。野蠻生長的房地產市場時代已然過去,特別是近年來對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調控升級,實際上意味著國內房地產市場已逐漸步入下半場。

剛剛,房企的中報高潮落下帷幕,許多中小房企們還遵循著規模競賽的生存法則,在衝擊百強、千億的路上猛踩油門。另一邊,幾家龍頭房企卻悄然踩了剎車,主動宣佈要放緩擴張步伐,不再將規模放在首要位置,“提升利潤率”和“降低槓桿”成為新的經營法則。值得注意的是,傳統開發商從原來單一的住宅、寫字樓的提供商,向新型生活方式的服務商轉型已然成為趨勢。

房企開始改變,剛需和投資者的心態似乎也開始發生變化,買房投資的邏輯是否會逆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