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諸葛亮本能一舉擒殺曹操,卻派關羽把守華容道,從而放了曹操?

jinkie


不請自來,貼一篇之前的回答。

個人評價是,諸葛亮真聰明,這個安排用心頗深,成全了曹操和關羽二人。

實際上,華容道能不能殺曹操,我覺得不能,誰殺了曹操,必將遭致曹氏集團的瘋狂報復,就當時的天下格局來看,沒有任何一個軍閥,能擋住曹操潮水般的攻擊,也就是孫權靠著周瑜和長江可以自保罷了。你讓他們北伐試試看,張遼曹仁李典樂進哪一個好惹,都是狠人。

更加弔詭的是,赤壁之戰,孫吳集團可以說贏得了全面勝利,正是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時候,居然把這麼好的機會給了劉備,還說什麼都是聯軍作戰,皇叔也該出力這種站不住腳的廢話,不覺得幼稚嗎?

站在我的角度,我倒覺得,這就是周瑜下的套,如果沒有更大的好處,他怎麼捨得放過已經被打殘的曹操而讓劉備逞威風?這個時候,誰殺了曹操,誰就是天下名氣最大的牛人啊。

周瑜難道沒想到?不可能。恰恰是因為想到了,衡量了敵我雙方的實力,審時度勢判定不能追,讓劉備追,借刀殺人。

從演義的描述可以看到,赤壁之戰打完,周瑜對劉備尤其是諸葛亮產生了嚴重的敵意,但畢竟是聯軍作戰,剛打完仗就滅掉友軍,輿論壓力太大,可週瑜又非常清楚,劉備集團日後必定成為江東禍害,考慮到他一直為難諸葛亮,讓劉備截擊戰敗曹軍,不失為又一招借刀殺人的狠招。

形式上看,周瑜此舉算得上是對各方都有交代,硬骨頭是自己啃的,自己打贏了,對領導孫權有交待,為了打贏此戰,東吳方面消耗甚大,理應讓友軍發揮一下作用,刷刷存在感,給了劉皇叔戰功和麵子,等於說他裡外裡都做了人。

而背後的考慮,如同上面所說的,就是希望劉備為了爭功,殺了曹操,然後引發劉備和曹操繼任者的大戰,以劉備當時小得可憐的地盤,他將別無選擇成為孫吳的附庸,或者乾脆直接被孫吳利用矛盾直接絞殺。

這既是妙計,又是毒計。

可惜,他遇到了諸葛亮。

諸葛亮是如何破局的呢?首先,滿足各位將軍刷戰功的渴望,張飛趙雲人人都有登場機會。其次,有意做出懷疑關羽的姿態,激他立下軍令狀,實際上要真的是懷疑他,幹嘛把他放在最後一個截擊曹操的人選上呢?應該放第一啊。以諸葛亮對關羽的瞭解,他敢肯定關羽是一定要放跑曹操的,如果不做出這樣一個姿態,直接答應關羽,好你去吧,結果關羽把曹操放了,打臉的還不是自己。這出戏一演,大家都清楚,軍師早都料到了,是關將軍礙於情義才放的曹操,等於說諸葛亮自己也得以解脫。

然後,在關羽失敗後,裝作發怒,要以軍令狀殺他,這是演戲要演全,劉備就很識做,馬上來求情,加上張飛在那瞎嚷嚷,諸葛亮正好借坡下驢。

等於說,這出戏演完了,關羽的人情還了,以後可以毫無牽掛得打曹操(比如水淹七軍,乖乖),也成全了二爺的忠義大名,在己方還沒有實力吃掉曹操的時期,賣他一個人情,也不壞。

所以,我的評價是,關羽釋放曹操,這在演義的設定裡面是肯定的,關羽是個大俠一樣的人,動不動讀《春秋》,是忠義的典範,這種人不放曹操,那才是奇怪。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在背後悄悄撥弄棋局的諸葛某人和周某人,以及一邊逃命一邊心裡卻如明鏡般透亮的曹某人。


大蔥侃侃侃


劉備對關羽和張飛的評價是: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也就是說關羽善領兵,但自傲,與謀士們不容。張飛喜歡親近士大夫文人,但是看不起小人。這就是兩人的優缺點。後來,關羽死於自傲,而張飛被小人所害。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派關羽去把守華容道,並且神機妙算的指出曹操必過此處,讓關羽去斬了曹操。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派關羽去呢?

在關羽之前,諸葛亮分別安排了趙雲和張飛前去堵截曹操,目的是消耗曹操身邊的有生力量,為關羽最後一擊做鋪墊。這就說明,諸葛亮心裡清楚,等曹操走到華容道必敗。那諸葛亮為什麼將這樣的重任交給關羽而不交給別人呢?

上面說了,關羽驕於士大夫,諸葛亮當年年僅28歲,是劉備屈尊三次請出山的。在關羽眼中,乳臭未乾的諸葛亮有點過譽了,所以他和張飛都很生氣,認為劉備太過於相信諸葛亮。於是為了震服關羽,諸葛亮安排了這一齣戲,讓關羽去斬曹操。

曹操當年有恩於關羽,重金封侯誘降關羽,而關羽封金還候,最後離開曹操又回到劉備身邊。因此,關羽欠曹操一條人命。諸葛亮讓關羽給曹操最後一擊,就是為了給關羽出難題,如同關羽平時對自己一樣,看看關羽如何反應。

那麼在諸葛亮心中,此刻的曹操能死嗎?肯定是不能的。荊州離許昌太近,一旦曹操死亡,那麼周瑜會領軍順勢攻取南陽,從而威脅許昌。一旦許昌攻陷,那麼至少黃河以南就不再屬於魏氏天下了。

當時劉備作為聯軍的一部分,兵力單薄,僅僅有一萬多人。而荊州處於曹軍、東吳、劉琦的三方勢力共同佔領中,劉備此時是最弱的。因此劉備想要渾水摸魚,必須讓曹操活著。只有曹操活著,孫權才不會坐大,劉備這個幫手才能體現出價值。

因此,必須派人放了曹操,還不能明著放,只能暗地裡去放。像趙雲、張飛等人肯定是說不通,這些人恨不得見面二話不說就斬了曹操,而關羽最有可能。因此諸葛亮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讓關羽去守最後一道關,華容道。關羽曾經受到曹操厚待,而曹操此人又臉皮甚厚,因此一定會去求關羽放了自己。關羽重義氣,一定會放了關羽。即使不放,諸葛亮也做了準備,只給關羽配備少量兵力,讓關羽沒有必勝的可能。

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 住去路。

諸葛亮只給關羽配備了五百人,這其實就說明諸葛亮留有後手。即使關羽萬一想捉曹操,這五百人也力量太弱,而曹操逃跑的肯能性很大。

後來,果然如同諸葛亮所料,曹操從關羽手中逃脫,關羽歎服諸葛亮神機妙算,心服口服。而曹操撿了一條性命,繼續威脅孫權。劉備渾水摸魚,最終搶佔了荊州地盤!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根據《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思路,諸葛亮不想讓曹操死,因為曹操一死,孫權立馬坐大,這對於想渾水摸魚的劉備方來說是不利的。因此,諸葛亮巧用關羽守華容道,放走了曹操,關羽也因此獲得了義氣的美名,一舉兩得!


每日趣評


三國演義的說法

諸葛亮為什麼明明知道,關羽重情重義,會放了曹操,還是派關羽去守華容道呢?原因有如下幾個:

原因一,曹操此時還不能死

曹操此時還不能死,如果曹操一死,那麼北方將會大亂,而劉備陣營在赤壁之後,勢力還是極弱的,如果曹操真死了,那麼東吳就會趁擊機敗蜀軍,進而拿下荊州,與曹魏勢力抗衡,關羽失荊州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呂蒙也是趁著徐晃打敗了關羽,趁機襲取了荊州。

在劉備在京口的時候面見孫權的時候,周瑜就勸孫權把劉備軟禁起來,孫權沒答應,因為他答應,只憑東吳的勢力,無法跟曹魏抗衡,所以孫權最後把孫尚嫁給劉備,以鞏固與劉備的關係。

甚至在周瑜死之後,魯肅提出將南郡送給劉備的時候,孫權也是答應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有曹操在,孫權就不會對劉備怎麼樣,而會採取合作的態度。

原因二,讓關羽還了這個人情

這個也很好理解,在劉備逃走的時候,關羽與曹操土山約三事,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還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還有赤兔馬送給關羽,最後還派人讓關羽過關(雖然有點遲),但是曹操對關羽的恩情還是顯而意見的,所以關羽得還了這個人情,了自己的心結。

原因三,讓關羽心服口服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來的,而且年紀還很輕,所以驕傲的關羽和張飛是諸葛亮很是不服氣的,雖然博望坡和新野兩場戰役,讓他們對諸葛亮服氣了些,但骨子裡還是不服氣的,所以用軍令狀的方式讓關羽死裡逃生,最後不得不服!

原因四,幫助劉備樹立仁德講義氣的光輝形象

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義的時候,就說好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關羽受了軍法,理應處斬,但是劉備能夠用兄弟之義向諸葛亮求情,那麼眾武將自然會對劉備死心踏地的。


正史的說法

正史上面的說法,曹操確實是走了華容道,天下大雨,道路很是泥濘,曹軍很是狼狽,但是劉備的部隊晚去了,所以沒有追上。具體的記載下如:

【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歷史簡單說


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無疑是最為精彩的一個篇章,在孫劉的聯合下,曾不可一世的曹操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後不得不敗走華容道,如果不是關羽放水的話,曹操肯定是死路一條。可以想象的是,每一個讀者閱讀在這裡的時候,都會扼腕嘆息,為關羽放走曹操而可惜,如果諸葛亮令派張飛、趙雲在此把守,那麼曹操一定插翅難逃,這樣一個大好的機會被諸葛亮所浪費,實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認為是諸葛亮昏了頭了。\n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並非是諸葛亮昏了頭,智商不夠,反而是他深謀遠慮的結果。
作為戰略家,諸葛亮自然不會被所謂的情感左右,作出低級的調兵遣將的錯誤,他之所以這樣做,更多的是為劉備集團考慮。\n當時的天下,比較有勢力、有實力的主要有孫權、曹操、劉備以及西涼馬騰等人,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清晰,各方勢力已經達到了均衡的局面,此時一旦曹操被殺,孫權或馬騰都是獲利做大的一方,到時為了爭搶地盤,又要掀起腥風血雨,這是諸葛亮所不願看到的,他在隆中的時候就已經為三分天下定下了基調,曹操一死,不可測的變局就會增大。\n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諸葛亮才故意委派關羽前往,他深知義薄雲天的關羽一定會作出義釋曹操的行動,這樣反而會了結關羽欠下曹操的人情,同時又可以讓關羽對他心存感激,如此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

尋史


正史是劉備去晚了,曹操遛了。我們還是來說演義吧!每次看到華容道,令人嘆息不已……徐晃對關羽,下手決不留情。總覺得關羽誤國……曹操可以放,但是是有條件的放,關羽擒獲曹操及手下的全部文武。交換條件是荊州全境,安徽全境,河南全境,還必須把手下頂級文武的家眷送來荊州,投降者全部重用,不投降者,全部斬殺,當時曹操手下隨行的頂級文武能撐起曹營的半邊天!劉備一下子擁有四個省,又有那麼多的最優秀的人才!孫權嘛,劉備打個噴嚏,嚇得他一哆嗦。只有好好的結盟。讓曹操帶著皇帝去袁紹的地盤上混去。曹操臨行前,劉備宴請曹操,孟德啊,天下英雄唯我大耳和阿瞞也。諸葛亮敬曹操一樽酒,阿瞞,你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在路上笑我不會用兵嗎?你給爺再笑一個。張飛再過來敬酒,說:阿瞞,俺本可以擒你,見你笑得好,放了你,是想你去華容道給我二哥再笑一個。趙雲過來再敬曹操,趙雲說:阿瞞呀,你路過我的防區時,我本可擒你,念在你當初不放箭,我才饒的你。這時小兵來報,主公,龐統龐士元來投。劉備親領眾文武出去迎接,龐統悄悄給劉備耳語一番,劉備仰天長笑,孟德,去給我種三月的菜,然後騎上毛驢兒,回河北去吧,漢獻帝已經去袁紹家中等你了……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赤壁戰敗後,曹操敗走華容道。一笑笑出了趙雲,落荒而逃。二笑笑出張飛,死命逃脫。三笑笑出關羽,此時已經人困馬乏。於是,與關羽敘舊事念舊情。關羽心中不忍,一念之間把曹操給放了。 先不說歷史上是不是有這回事,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向來都是未卜先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如同神人。所以他這麼做也自然有他的道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對劉備說,曹操現在還不能死。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謀劃好讓天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而當時,劉備的勢力實在太過於弱小,完全沒有資格和挾天子令諸侯佔據大半個天下的曹操以及坐鎮江東據長江之險的孫權相提並論。所以必須要讓曹操和孫權相互牽制,這樣,劉備才能從中謀求發展,一步一步實行當初諸葛亮制定的計劃,先借荊州,後取益州,然後“待天下有變”。

設想一下,如果真的抓到曹操,把他殺了決後患。那曹操部下定會有人接替曹操的位置,還不得舉傾國之兵來報仇,雖然說赤壁戰敗曹操元氣大傷,但是軍事實力依舊強悍,那時候惶惶恐恐的孫權還會再一次被你諸葛亮忽悠?因此,留曹操一命可以保全劉備,給自己騰出發展的空間。



知道曹操是梟雄,此番放過他也算是縱虎歸山。可諸葛亮並不在乎,因為他知道憑自己的能力,曹操佔據的大半個天下早晚會是劉備的。可見,這位萬古之人不及的天才的大局意識和長遠眼光。既然曹操還不能死,那這個好人要誰做呢?想必諸葛亮也是經過深思熟慮,認為關羽為不二人選。

  1. 只有關羽去了,才有可能放曹操,以謝曹操對他的知遇之恩,過關斬將不責之情。
  2. 乘此機會,關羽也可以徹底還清曹操對他的一切恩情,以防日後萬一曹操再次落入關羽之手,關羽不忍痛下殺手。
  3. 乘此機會,諸葛亮向劉備賣了個大人情,同時也可使關羽日後對他自己徹底拜服。一石三鳥,不得不說這一步棋實在是高明。

小司馬遷論史


↑↑↑,點擊關注,瞭解更多歷史資訊!

這樣,我們不妨假設一下,諸葛亮不派關羽去,而是派其他人去。這樣就會出現倆種結果。

一是沒能擒殺曹操,給曹操突圍跑了,這樣的話,跟放了曹操區別不大。

二是擒殺曹操,

既然擒拿到曹操,劉備該怎麼辦呢?依我看,劉備有三種做法。

  1. 殺曹操,曹操後方會不會大亂?假設會,結果就是孫權趁機撲殺劉備,再北上進攻曹操,畢竟當時周瑜可是很想除掉劉備這個後患的,且劉備就在東吳旁邊,此時劉備還很弱小,劉備既是東吳的心腹大患,東吳就要趁早撲滅!且東吳一進攻劉備,曹氏各勢力會開始內鬥,就如同當年袁紹死後,曹操一退軍,袁紹倆個兒子就內鬥起來一樣,而東吳收拾完劉備後,剛好可以坐收漁人之利。
    假設曹操後方不會亂呢?那這個結果是也不好,為什麼?曹操後方不亂,說明有人鎮住場面了,且這個人能力極強,而他肯定藉著“為曹丞相報仇”的名出兵攻打劉備,古代打仗,是講究“出師有名”的,而這就是個機會,這樣劉備會成為曹氏集團的頭號敵人,你說現在這個弱小的劉備能受得了嗎?
    所以劉備不能殺曹操,一旦殺了,後果不堪設想,等於自取滅亡。
    (圖
    為赤壁之戰倆個月後,劉備攻下江南四郡,即圖中黃色部分,而曹操敗退華容道時,劉備根本沒地盤,就只是依附於劉琦,即圖中劉備地盤當時還是曹操地盤)
  2. 放了曹操,這樣做的後果是失去部下和天下人的心,你劉備口口聲聲說要討伐曹賊,今天曹賊就在你面前,你不但不殺還要把他放了,什麼意思?你這是要與曹賊“同流合汙”嗎?劉備很長時間建立的“仁義”之名就毀於一旦,最要命的還是他現在很弱小,需要這個“仁義”之名招攬人才,沒了這個名,人才不來事大,人才流失事更大!



  3. 軟禁曹操,依此威脅曹氏集團。這個選擇看似很好,實則不然!一是曹操很聰明,你軟禁他,他點子多啊,此時這個曹操根本就是個不定時炸彈。二是想這樣威脅曹氏集團,太天真,曹操不傻,曹氏集團的人也不傻,你劉備不殺曹操,是為什麼?還不是害怕曹操背後的曹氏集團!只要曹氏集團不示弱,曹操就安全,且曹氏集團還會不斷施壓打擊以此警告劉備:不許動曹操,不僅如此,曹氏集團還很可能會直接進攻劉備,威脅劉備放了曹操,畢竟,話語權永遠是在強者手裡,而不是弱者
    (戰國時期,很多國家為了保證對方遵守盟約,會把國君之子送去當人質,可大家都明白,只要自己能對對方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對方不但不會殺了人質,還會放了人質,依此求饒,特別是重要的人質,而曹操顯然是重要的人質,而當時曹氏集團要給劉備集團毀滅性的打擊是可以做到的),所以這條路也行不通。


依此來看,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在華容道擒殺曹操,而讓關羽去守華容道是最好的選擇,原因有三。


一可以讓關羽還了曹操人情。

二是讓劉備集團的“仁義”更廣佈天下,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劉備念及“情義”不怪罪關羽。

三是緩解諸葛亮與關羽之間的矛盾。

當然以上是按小說《三國演義》來解析的。

真實歷史上,根本就沒人去阻擊曹操,曹操很順利就跑了。正史的記載是:

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歷史上,孫劉倆軍都沒有去追擊曹操,我認為原因跟我上面描述的幾點一樣,因為對於曹操,不管是何種方法都不好處理,而一旦處理不好,就要接受曹氏集團的怒火!與其這樣,還是不要招惹,直接讓他走人。


李哥小粉絲


對於題主提出的問題,應該是跟據《三國演義》的情節提出來的,《演義》作為歷史小說,其中的內容假假真真,並不是真實的歷史。羅貫中為了突出關二爺的義,故意杜撰了這一段曹阿瞞敗走華容道,關羽長義釋曹孟德的故事,寫的不可謂不精彩。真的事實曹操確實敗走了華容道,卻沒有遇到關羽,也就是說曹操在華容道和關羽沒有什麼交集。

但我們就按照演義的說法,諸葛亮為什麼任由關羽放走了曹操,其實道理非常的簡單。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基本已經統一了北方中原地區,但此時的劉備還非常的弱小,天下三分的格局沒有形成。曹操赤壁兵敗之後,雖然其受挫,但實力仍在,劉備想要開拓自己的霸業,這是最好的機會。

這裡有個前提,那就是曹操絕對不能死。為什麼?因為曹操一死,中原大地屈服於曹操的軍閥必然大亂,這時候的孫權雄踞江東,實力不是當時劉備可以抗衡的。當中原紛爭無暇南下的時候,孫權就可以毫無後顧之憂的收拾劉備。而曹操不死,孫權始終會面臨著來自北方的強大壓力,光憑江東之眾絕對無法避免滅亡的命運,因此孫權不得不聯合劉備共同抗曹。

以諸葛亮之聰明,絕對會想到這一點,明白曹操絕對不能死。因此才會派關羽去追殺曹操,也知道關羽肯定會放跑曹操,從而成就關羽義氣之名。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小鎮月明


其實,《三國演義》華容道一案,並非大家想想的那個樣子。具體怎麼回事,大家不妨聽我鼓搗一番。

一,據《三國志》記載:曹操真的兵敗華容道。可是哪裡並沒有設防,只是曹操大軍遇到了苦難,掉進了泥潭。當追兵到達時,他們已經脫險了。孫劉聯軍,貓咬膀胱---空歡喜一場。

二,咱們就說《三國演義》中的華容道一案。大家都知道,諸葛亮那是什麼人?神機妙算的大家。其實,他早就算出曹操那時不會滅亡。就排了關羽去換曹操一個人情。諸葛亮連幾百多年以後的劉伯溫去拋他的墳墓都能算出來。何況一個華容道。



三,曹操在華容道沒有犧牲。那也是天命難為,是以人力所不能改變的,冥冥之中,只有定數。這不是迷信。

俗話說: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沒有莫強求。三國終歸魏晉一統。


地丁老師60838848020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288, "group_id": 6248407470822146561, "media_id": 4444217525, "vname": "\\u65b0\\u4e09\\u56fd - \\u66f9\\u5173 - \\u534e\\u5bb9\\u9053_\\u6807\\u6e05.fl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