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的代價強攻莫斯科和史達林,爲什麼卻不捨得強行登陸英國?

河苦


這個問題是很多二戰軍迷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更大一點的提問方式是希特勒在戰略上是否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在沒有拿下英國之前,悍然發動了蘇德戰爭。題主倒是把這個問題引入了更細緻的環節。

小小英吉利海峽,真是德國不可逾越的天塹嗎?是的!一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土地被瓜分,經濟受制裁,軍事工業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儘管希特勒上臺後,在一些新式武器上(如飛機、坦克)逐漸突破了條約限制,但在海軍裝備上卻很難,雖然大排水量的戰略巡洋艦俾斯麥號己在偷偷建造,但形成大規模海軍力量,需要的時間並不是一點點,就是德國在二戰初期一帆風順的情況下,造軍艦己無任何制約,但為了戰時需要,德國也選擇了製造時間短,能快速投入戰場的潛艇為主要方向。

當德國陸軍的鐵甲洪流,衝過阿登森林,把英法聯軍殘部逼到敦刻爾克海灘時,希特勒那個神奇的停止進攻的命令,也有顧忌英國皇家海軍大口徑艦炮的原因。意大利、西班牙的海軍羸弱,幫不上德國什麼忙,法國海軍還有一定實力,可是在法國宣佈投降時,法國海軍指揮官,並沒有違抗命令把軍艦開往盟國英國,也沒有等到德國人接收,而是命令把戰艦全部炸沉,讓希特勒痛到心尖疼。

沒有與英國相抗衡的水面軍艦,沒有海峽上空絕對的制空權,讓希特勒把他陸上幾乎無敵的幾百萬裝甲部隊,裝上無防禦力的運兵船,結果只有一個,沉到海峽底下餵魚,希特勒會這麼幹嗎?而蘇聯廣闊的平原,正是已征服大半個歐洲的德機械化部隊最能施展的戰場。





淨月暖陽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希特勒為什麼選擇進攻蘇聯,而沒有強行實施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這真不是舍不捨得犧牲人命的問題,而在於能不能的問題,簡而言之,1940年到1941年時的德國並不完全具備橫渡英吉利海峽的能力,所以“海獅”計劃沒有實施的首要前提。

“海獅”計劃的登陸作戰路線圖,這登陸正面比四年後盟軍的諾曼底登陸寬得多,在沒有絕對海空優勢的情況下,根本做不到。


誠然,1940年時的英國敗走歐陸,遠征軍在敦刻爾克將裝備丟得一乾二淨,本土能夠拼湊出的防禦部隊無論數量上,還是裝備上都不是剛剛征服法國的德國陸軍的對手,可以毫不懷疑,只要古德里安的坦克開上英格蘭南部的海灘,英國十有八九淪陷。然而,希特勒的百萬大軍和鋼鐵雄獅不可能自己遊過英吉利海峽吧,得有船啊,需要海軍和空軍的掩護,然而,1940年時的德國海軍那叫一個慘,年初打挪威,丟掉了一半的驅逐艦、2艘輕巡洋艦、1艘重巡洋艦,還有一大票軍艦受損,本來就不多的作戰力量折損大半,不要說掌握海峽地區的制海權,就算在北海溜達溜達都怕被英國海軍包餃子。所以雷德爾果斷把球踢給戈林,讓胖子先去拿制空權,以空制海。

集結在威廉港內,準備用於“海獅”行動的駁船,德國海軍極度缺少適合登陸的艦船,只能把內河駁船拉來湊數。


這個思路倒是沒錯,可是德國空軍同樣沒有足夠的能力摧毀皇家空軍,斯圖卡的笨拙,梅塞施密特的短腿,亨克爾那可憐的載彈量,說白了德國空軍是為支援陸軍打造的,並不具備像皇家空軍那樣可以獨立實施戰略進攻的能力。最後加上戈林的瞎指揮,所以海峽上空的制空權也只能跟德國人說拜拜了。沒有制空權、沒制海權,你讓乘坐數千艘駁船(沒看錯,是駁船,德國當時極度缺乏適合登陸的兩棲艦艇,只能全歐洲蒐羅駁船用於“海獅”行動)的德軍部隊當活靶子餵魚啊!就算德軍強行登陸成功,後續部隊和補給怎麼辦?所以,1940年的德軍完全無法跨過英吉利海峽直接登陸英國本土。而且,小鬍子元首對英國始終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好感,但對斯大林及布爾什維克卻是恨之入骨,反正趟不過那條小水溝,還是從陸地直接幹蘇俄來得實際。所以,“海獅”計劃無限期推遲了。

德國空軍在不列顛空戰中曾一度佔據優勢,但最終歸於失敗。


最後還可以用四年後的“霸王”行動與“海獅”行動進行對比,盟軍為了跨越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經過至少兩年半的準備,集結了超過200萬部隊,調動了5300艘艦船和13700架飛機進行支援,最終才獲得成功,而1940年的德軍遠遠達不到如此規模,根本無法實施大規模的兩棲跨海登陸作戰。

看看諾曼底登陸的規模,希特勒想跨越英吉利海峽首先得擁有相當的海空實力。


崎峻戰史


從大的戰略上來講,德國人深切的知道自己跟美國人之間的差距。作為德國的最高領導人,德國元首希特勒,她一生最怕的是一個人和一個國家,最怕的那一個人是斯大林,最懼怕的那個國家就是美國。他為什麼要進攻前蘇聯?就是為了能夠奪下所謂的生存空間,就是為了能夠在美國人在參戰支前奪下相應的資本跟美國這個最終boss對決的時候能夠有更多的資源握在手裡面。

有人就說了,這我就更看不懂了為什麼德國人不去進攻英國的,別忘記英國跟美國是什麼樣的關係?兩個都是表兄弟呀!邱佳怡看德國人對英國進行轟炸的時候,二話沒說,直接跑到美國那裡就住起來了就告訴你德國人別惹我太火惹火了我,我哭著賴在美國不走,我逼著美國人派兵到我的大不列顛島跟你對決!

與此同時,對於英國人來說,英國這個時候手裡握有的仍然是世界排名前三甲的海軍集團。這個時候德國人手裡面的海軍可以說用寒顫兩個字來形容都不為過。英國人正是佔據著海軍上的絕對優勢,能夠封鎖英吉利海峽,讓德國的登陸部隊沒有辦法進入到大不列顛島!你仔同時在大不列顛島的空戰裡面,英國人表現出來近百年以來強國的那種底蘊,面對德國人的進攻誓死不降,堅決抵抗,英國人這股不服輸的勁頭在幾十年以後的阿根廷人身上再次得到了驗證,一個國家,什麼東西都可以沒有航空母艦我可以賣坦克,我可以賣,甚至軍隊裡面我可以鬧醜聞,但是國家面對危難的時候,你必須要站出來,否則你這個政府就是一個無能的政府。你就是一個軟柿子,你這樣的政府乖乖的被歷史淘汰,沒有任何疑義!

也許就是被英國人這股氣勢給嚇到了,希特勒覺得供下大不列顛島雖然說手拿打算十拿九穩,但是接起來引起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是德國人沒有辦法承受的,比如說我的東西,戰場東線戰場,這是要需要大量兵力的我如果在大不列顛島損失太多軍隊的話,那麼我去進攻前蘇聯我就沒有足夠的軍隊去拓展我所謂的生存空間,甚至是去擊敗前蘇聯的軍隊,這樣的話對於我來說我的接下來的戰略將會因為這一個舉動全盤打亂,本來只要依靠空軍,我逼迫英國人向我投降或者是跟我合作,這一點美滋滋,但是英國人誓死不降那我就沒辦法了。

除此以外,對於希特勒和納粹黨來說,他們所執行的是種族主義,種族主義就是假你和我是不是同一個種族!根據希特勒的理論來說,英國人實際上跟德國人的關係還挺近的,屬於近親關係,(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因此希特勒也一直希望英國人能夠加入到他那裡面去反抗全世界其他的人種,去建立屬於日耳曼民族的輝煌!

可惜呀,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英國人選擇誓死不降的抵抗!我原先就是在世界老大的位子上穩穩當當的坐著,是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挑戰我,既然我當不了這個世界老大,我也不會讓你順心如意,老子臨死了也要咬你下水拖你下水!


漩渦鳴人yy


一是海軍力量不夠。

德國的海軍歷來都是他們的短板。德國處於歐洲內陸的四戰之地,陸軍一向是他們的重中之重,而海軍,他們有點力不從心。

即便是在二戰時期,德國海軍重點發展的還是潛艇,而非航母。就算有航母,他們也沒有地方好停泊。

二是,英國並不弱。

英國1939年時的人口為4700萬,比法國的4100萬還要多出600萬。

如果德國人登陸到英國,就會出現一場血戰。英國人不可能任由納粹德國佔領白金漢宮,一定會全民總動員與德國人決一死戰。

4700萬人口如果全民總動員,大約能動員出900萬的軍隊。更何況英國到處都是小水溝和大霧,並不利於大兵團開戰!

我們還要看到一點,美國人會不會參戰?

假設德國人的戰爭非常順利,幾天內全部拿下英倫三島,美國人也許睜一眼閉一眼。但是一旦這場戰爭有曠日持久的感覺,美國人一定會找個藉口就參戰。如果真是這樣,德國人的惡夢就來了。

三是,希特勒終極的夢想就是消滅蘇維埃蘇聯。

作為日耳曼人至上主義者,希特勒對英國人有相當的好感,這也是當年郭刻爾刻撤退之所以能夠成立的原因所在。

而對於蘇聯,希特勒仇視的程度有如眼中釘,肉中刺。

即便希特勒拿下英國,他還是要面對蘇聯。而拿下英國,談何容易?也就是說,如果拿下英國而蘇聯從中得利的情況,希特勒是不願意看到的。

關於這一點,斯大林也心知肚明。也就是說,如果英國和德國在英國本土幹到頭破血流,斯大林一定會從背後捅出一刀。在這個世界上求生存,可不能光靠大喊正義!

我們往往認為希特勒非常傻,其實希特勒不見得有多傻。只是他選擇的道路有違正義,所以他的失敗是上天註定的事情了。


吉林大福圓


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個軍事問題,更多的是關乎納粹德國的國家戰略問題以及當時風雲變幻莫測的世界大勢。

英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也是主導對戰敗國德國實施戰後制裁的主要國家之一。但是經過一戰以後德國的幾番外交運作,雙方矛盾相對緩和。納粹黨上臺執政後,雖然致力於擴軍備戰,但是,在剛開始還保持著相對清醒的戰略頭腦,吸取一戰時兩年作戰最終導致戰敗的教訓。將英國這個當時世界頭號強國視作一定要爭取的盟友。而蘇聯,因為不可調和的黨派矛盾和固有的民族矛盾,被納粹德國視作必須除之而後快的死敵。

當時德國面臨的形勢是,西面有堅固的英法聯盟,而法國也是德國的死敵。東面與蘇聯之間夾在著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多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獨立起來的中小型國家,其中不少還是英法的盟國。納粹德國想要免除後顧之憂對蘇作戰,就必須先處理好同這些國家的關係。於是,德國先是於1934年1月28日同英國在東歐的盟國波蘭簽署旨在共同對付蘇聯的同盟互助條約,同時與意大利、日本結盟,處處高舉反蘇大旗。這就讓英國產生了禍水東引的念頭,而德國則再接再厲,利用這一時機於1935年6月18日與英國締結海軍協定,兩國成為潛在的同盟。

但欲速則不達,納粹德國與英國簽訂海軍協定後,又在英國默許下經過慕尼黑會議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但是,慕尼黑協定墨跡未乾,希特勒順手就將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劃拉進了自己的腰包。更嚴重的是,納粹德軍陳兵德波邊境,準備武力收復一戰時期被劃給波蘭的原德國領土——但澤走廊。

納粹德國這一行徑極大的刺激了英國,原來一直想著化解德國對凡爾賽體系仇恨的英國這時猛然意識到希特勒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戰爭狂人。

希特勒眼見英德同盟化為泡影,兩線作戰的局面重啟,於是暫時放下對蘇聯的成見,謀求與蘇聯結盟,先解決西歐。而蘇聯一開始也在謀求與英法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但是卻被各懷鬼胎的英法所拒,反而令英法萌生禍水東引的策略。眼見著威脅迫在眉睫,蘇聯也急需改變策略。納粹德國提出的結盟意見,也正中蘇聯的下懷,雙方於是一拍即合。

蘇德結盟後,先將英國在東歐的盟國——波蘭瓜分,納粹德軍於是揮師西指,橫掃西歐大陸,很快征服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四國,並將英國勢力全部逐出歐洲大陸。

平心而論,希特勒內心深處對英國一直保持著敬畏感。他的大作《我的奮鬥》一書淋漓盡致的流露出親英的情緒。因此,法國戰事一結束,希特勒一面飲馬英吉利海峽,一面又向英國當局提出結盟請求,並且開出了與英國共治世界的優厚條件。但此時的主政英國的已不再是猶豫不決的張伯倫,而是意志堅定的丘吉爾。丘吉爾絕不允許自己治下的全球頭號大國淪為納粹德國副手的角色,力排眾議堅決主張對德戰鬥到底。因為丘吉爾明白,眼下時局雖然對英國不利,但是危機中暗藏勝機。

蘇德雖然結盟,但不過是權宜之計,更何況德國在西歐戰事久拖不決必然引起蘇聯在東歐坐大。事實上,當德國在西歐大陸與英法血戰時,蘇聯在幾乎是兵不血刃的控制了大半個東歐。同樣,蘇聯的擔心在於一旦德國征服西歐,那就等於掌握了世界工業的中心地帶,而自己掌握的不過是落後的農業地帶。不等自己發展起來,恐怕德國的坦克就已經碾壓進來了。

反過來,如果蘇德繼續合作,擁有龐大海外殖民地的英國將面臨瓜分的威脅,當然不僅僅是蘇德,還有軸心集團成員國的意大利、日本也都磨刀霍霍,瞄向了巴爾幹半島和亞太。如果英國示弱,頃刻間就有被瓜分的危險。

所以,英國就只剩下拼死抵抗、苦撐待變唯一的出路,消除被瓜分的危機才是當務之急。丘吉爾當局的態度令希特勒大失所望,於是決定以戰逼和。但是在陸地氣勢非凡的納粹德軍卻在令無數英雄競折腰的英吉利海峽面前碰壁了。擁有絕對數量優勢的德國空軍戰鬥機苦戰近一年,始終不能征服英吉利海峽。而英國人的戰機還時不時的跨越海峽光顧德國,這就令對希特勒無論是貌合神離的蘇聯還是同盟國的日本、意大利,態度都變得微妙起來。

而藝術家出身的希特勒,氣急敗壞之下將國家戰略置於靈感和直覺之上。說來搞笑,希特勒在處理英國與蘇聯關係的邏輯上十分奇怪。聯合蘇聯的初衷是為了對付難纏的英國,現在英國搞不定,卻認為是因為有蘇聯在讓英國有了抵抗的底氣。只要打垮蘇聯,那麼英國自然就不戰而降。而實際上,蘇聯不過是英國苦撐待變中一個充滿變數的棋子,真正能依靠的則是大西洋對岸的美國!

而希特勒則因為看到了蘇芬戰爭中蘇軍笨手笨腳的樣子,這才打定主意,企圖用一場其疾如風的閃電式打擊,先放倒蘇聯,回過頭來再收拾那個不識抬舉的英國。

事實上,希特勒不僅低估了英國,更低估了蘇聯。低估英國導致了戰略誤判,把幾百萬大軍東調與蘇聯死磕。而低估了蘇聯則招致其毀滅。僅僅四年,隨著幾百萬大軍的灰飛煙滅,希特勒連同他的第三帝國也就壽終正寢了。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有些人以為英國海軍在東南亞被日本吊打,就以為英國海軍不行了,其實整個二戰期間,英國海軍都是僅次於美國,高於德日,之所以英國海軍在東南亞被日本吊打,主要因為英國奉行“先歐後亞”政策,海軍主力都在歐洲對付德國。

本來法國投降後,法國有大批軍艦給德國使用,結果德國下手晚了一步,英國先下手把法國軍艦招降或者摧毀了,所以德國海軍打不過英吉利海峽。

德國希望用轟炸造成恐慌情緒讓英國投降,但英國就是不投降。德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那時候美國還沒有對德國宣戰,而且戰爭開始德國勢如破竹,希特勒沒有想到會失敗,也沒有想到會死幾百萬人,如果想到了,德國肯定就不會這麼做了。


上丞工作室


有句俗語叫“無利不起早”,英國的資源絕大部分是靠在全球殖民侵略掠奪來的,作為島國英國本土資源並不豐富,希特勒對打下英國缺乏熱情和動力,而蘇聯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卻是希特勒夢寐以求的。敦克爾克大撤退以後英國的勢力被德軍逐出了歐洲大陸,威脅大大降低了。而一個龐大的蘇聯還毫髮無損,威脅是致命的,況且蘇聯對領土擴張的貪婪不比希特勒低,蘇德兩國還骯髒的瓜分了波蘭。有蘇聯這個後顧之憂,希特勒也不敢傾全力進攻英國。二戰時英國雖然早就衰落了,但“日不落帝國”的光環還在,曾經的世界海洋霸主的海軍實力仍然比德國強,德國是歐洲大陸上的國家,資源投入陸軍比海軍重,更無力進行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利益權衡之下,希特勒放棄了對英國的繼續進攻


立志成蟲


說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實際上希特勒一直是英國的小迷弟,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是德國與大英帝國共治世界。在他眼裡,英國人有這個資格享受他的優待,且他們也一定會答應他如此慷慨合理的請求。

在這個戰爭狂人的眼中,日耳曼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之間根本沒有原則性,甚至不可調和的矛盾,蘇聯人才是他們應該共同面對的,最主要的敵人。

希特勒這種奇怪的態度完全可以從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看出端倪;

1940年的德國簡直是如日中天,德軍在法國戰場勢如破竹,英法聯軍節節敗退,退縮敦刻爾克,此時三面被圍一面靠海的聯軍有被全殲的危險。但5月24日,希特勒突然命令裝甲部隊停止追擊,直到5月26日夜間,希特勒才取消停止前進的命令。

這個愚蠢的命令給了英法聯軍寶貴的時間組織防線,之後德國裝甲部隊遭遇頑強抵抗。同時就在5月26日晚上,英國海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開始了史詩般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最終40萬聯軍撤出約34萬人,其中英軍21.5萬人,法軍9萬人,比利時軍3.3萬人。

(敦刻爾克大撤退)

希特勒的這道令人費解的命令實際上已經體現了他的態度,希特勒希望給英國留一線生機,以便之後與英國達成和平協議。

希特勒的這種親英態度在其後實施的“海獅計劃”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希特勒佔領法國後,為了逼迫英國儘快妥協,親自制定了“海獅計劃”。該計劃的內容是以空中打擊為主,取得空中優勢後再實施登陸作戰。

但即便在實施“海獅作戰”的過程中,希特勒也只限定進行空中打擊。德軍將領倫斯德在1945年對同盟國的提審人員所說 :“我覺得元首從來沒有認真的要打算入侵英國,他一直希望英國求和”。就連英國軍事專家利德爾 哈爾特也同樣認為希特勒佈置了假象, 實際上他不想佔領英國。

(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德國開始對英國本土進行長期轟炸)

同時,希特勒本人以及與他親近的人的一些文獻記錄中找到佐證;

德國突襲波蘭後,英國很快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 希特勒在得到英國政府的最後通牒後就對納粹黨副元首赫斯說:“為了贏得英國的友誼, 我們不惜一切代價 ”

關於這一點,在赫斯那裡也可以得到證實。赫斯在同別人的談話中曾明確地說:“僅在幾周以前 , 元首曾再次談及英帝國在世界秩序方面的巨大價值, 德國和法國必須同英國站在一起反對歐洲的共同的敵人布爾什維克主義, 那就是為什麼元首允許英軍從敦刻爾克逃跑的理由, 他不想破壞一次英國和德國諒解的可能性”

然而,在歐洲戰場遭受慘敗的英國並沒顯露出任何一絲妥協的意願,這讓希特勒非常困惑,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的日記裡,記載了當時希特勒的行為,希特勒面對英國的不妥協自問自答:“因為丘吉爾還期望美國或者蘇聯,會採取某種行動”。

(希特勒)

為了能夠明確表達希特勒的“善意”,他甚至不惜熱臉貼冷屁股,在瑞典、美國和梵蒂岡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向英國伸去橄欖枝。82歲的老瑞典國王最為熱心,在希特勒的外交斡旋下親自出馬,以國家名義要求丘吉爾和希特勒和解。

直到最後,希特勒甚至有些惱羞成怒,在給墨索里尼的一封信中,我們可以窺探到他的心理狀態:英國人性格特別,跟他們講道理是沒用的,我已經向英國提出各種妥協甚至合作的方案,但都受到難堪的對待。因此我現在相信,任何理智的呼籲都會被拒絕,現在統治那個國家的人是個瘋子。

可是希特勒的確非常崇拜英國,僅僅三天之後,希特勒就拋棄了他的負面情緒,又一次走上演講臺,向英國和全世界發出和平呼籲。

(1940年7月19日,柏林克羅爾劇場)

下面分享下這篇演講的內容,如果覺得太長可以注意下重點部分。(希特勒的演講的確非常具有煽動性)

“ 現在,我從英國只聽到一個呼聲:“戰爭必須進行下去!”但這不是人民的聲音,而是政客的聲音。我不知道這些政客對於這場戰爭繼續下去會有什麼結果,是否有了一個正確的概念。他們的確宣佈過,他們將繼續打下去,並且說即使英國滅亡了,他們也要到加拿大繼續進行戰爭。我不能相信他們的意思,是說英國人民也將遷到加拿大去。大概只有那些熱衷於把這個戰爭繼續打下去的紳士才遷到那裡去。恐怕人民將不得不留在英國。

先生們,我對於這種毀滅整個國家的無恥政客,是深感厭惡的。這些人早已把房屋糟蹋得東倒西歪了,而命運卻安排我來給予最後一擊,每想到這裡,我就感到十分難受。

丘吉爾先生無疑將會去加拿大,那些特別熱衷於戰爭的人的金錢和子女,早就送到加拿大去了。但是,千百萬人民將開始遭受大災難。丘吉爾先生這一次也許會相信我的預言:一個偉大的帝國——一個我從來也不想毀滅甚至不想傷害的偉大帝國,將遭到毀滅!

現在,我覺得在良心上,有責任再一次向英國和其他國家呼籲,應該拿出理智和常識來。我認為我是有資格作這種呼籲的,因為我不是乞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義說話的勝利者。我看不出有繼續打下去的任何理由!"

然而,希特勒最終還是低估了丘吉爾的決心,他面對的是一個同樣瘋狂的國家領袖,瘋狂的丘吉爾不惜打光英國幾百年所積累下的雄厚家底,也要徹底擊敗希特勒。

從上面的歷史事件和希特勒以及身邊人的文獻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瘋狂崇拜著英國的希特勒,以至於他打心眼裡不希望與英國徹底決裂,並瘋狂期盼著英國的其妥協,他一直幻想著與英國”共治世界“,甚至並肩作戰,消滅蘇聯。

從現在來看,希特勒當時的想法確實天真,甚至天真到近乎偏執。同時他的瘋狂的想法為德國埋下了戰敗的種子。如果希特勒對英國的態度更加堅決些,如果英國接受了希特勒的妥協條件,那麼二戰的結果極有可能將被徹底改寫,現代世界格局也將被徹底改變,但歷史重來沒有如果。

希特勒的偏執和瘋狂造就了當時強大的德國,同時他的偏執和瘋狂也註定了二戰中德國的失敗命運。。。。。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喜歡的小夥伴請猛擊關注並輕輕點贊,您的轉發和評論小編感激涕零。


聽聞知事


因為德國人和英國人是表兄弟、是親戚。希特勒希望一家人的問題可以通過和談解決,不希望發生大規模的流血衝突。而德國和俄國是一個家族對另外一個家族的事情。他們沒有共同的文化根基,信仰也完全不一樣,因此他們之間是死磕死鬥,非常血腥殘忍。


開心art


因為陸軍是德國的強項,歐洲大陸幾乎無人可敵。可強渡英吉利海峽非得有制空權和強大的海軍輸送能力,德國的海軍相對於英國來說是弱項,不列顛空戰又未能取得制空權,再強大的陸軍也填不滿英吉利海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