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北京人這麼喜歡吃滷煮?

科技老炮兒


滷煮過去專指滷豬內臟,現在擴展到滷豬頭肉、滷豬腳、滷豬牛羊的內臟等滷菜,老北京風味裡滷煮是重要的內容之一。

因滷煮重口味有人就演繹說是以前窮人留下的東西。我告訴你,過去窮人吃的起滷肉嗎?它可是八旗子弟的桌上大菜,如爆肚、水泡,就連過去皇宮裡還經常吃滷煮火燒呢!

我本來就喜愛吃滷煮,可是到北京看到他們吃滷煮的架勢也大吃一驚,店門外穿大褂的老人正宗的京腔京韻,進來就可以看到一口大鍋裡面各式內臟在那咕嘟著,滷煮特有的香味瀰漫著四周,會給你上一大碗肥腸,那做派讓你感到老北京的大氣!

老北京滷煮店有悠久歷史的有:楊老黑店的豬肺、豬腸。天興居店的豬肝、豬腸。牛街的滿家店的牛羊爆肚。還有很多特色的滷煮風味,有待朋友們去發覺、去品嚐!


黃蜂二師兄


看了那麼多的回答,總感覺吃滷煮的人不少,各種各樣的說法。還是說點不一樣的吧!這是真事,哪一年記不清楚了,但地點還能說清楚。在西珠市口的西邊有個地方叫西柳樹井,有家滷煮火燒,當時是幾兩糧票兩毛多錢一碗(大概是公私合營)。大塊的滷豬肉,小腸,少量的雜碎(心肝類),沒有什麼肺頭,豆腐泡之類,也許是師傅做的好,並無什麼“異味”。據說是由“滷豬火燒”發展來的。與其同時期的還有附近的“新豐園”“烤肉劉”,再往西就是晉陽飯店(莊)。那時的滷煮火燒和現在的還真不是一回事,一個味。不知道是如何傳承到現在這般光景,還說是“老北京”,北京人愛吃。說實話,名字沒變,但滷豬火燒真的變了,信不信由你。不過後來的天橋小腸陳還算湊合,拆遷以後也不見了蹤影。好久沒吃滷煮火燒了,不知道又變成什麼味道了。


麻辣SC


滷煮是以豬小腸、肺頭、炸豆腐等為原料,以滷湯燒製的小吃,吃的時候佐之以腐乳、韭菜花、辣椒油、蒜泥,味道濃郁,絕對是那種壓倒一切的簡單粗暴的香,北京人講話,這才搪口。重口味再加上食材不貴,很容易成為最有群眾基礎的美食,不僅是北京,全國各地都是這樣。

蘇造肉

謝霆鋒去吃滷煮

有人說滷煮怎麼怎麼講究,當年還是從宮廷御膳房裡的蘇造肉改過來的,都是皇上家的口味,確實,這東西是從宮裡流出來的,我也做過考證,但要說多講究,那可就有點扯淡了。豬腸子、豬肺,因為油脂厚,所以做出來就會格外香,什麼“秘製配方”,不過就是為了去掉豬下水自帶的那股異味,無論怎麼花說柳說,也就這麼個作用。這東西在過去,就是因為窮人吃不上肉,用以解饞的街頭小吃,再講究能講究到哪兒?說白了,好吃也是有限的。

深究起來,滷煮之所以這麼受歡迎,說淺了,就是因為當初它是“窮人樂”,說深了,其實是中國30多年來社會轉型而形成的風氣。我們這些70後、80後,那時候家裡都沒錢,都是窮過來的,北京的大菜多了,但小時候不過也就吃過幾回,真說絲溜片炒的南北大菜,吃過也說不出好,更加記不住,就滷煮這種解饞的橫貨,在我們小時候的記憶中出現的最多。海參、鮑魚多好,大家對這路美食也是沒有感情的,不親切,可滷煮就不一樣了,隔三差五能來碗滷煮就美的屁顛屁顛的了,其實人和味道也是有這樣的親厚,滷煮的那種簡單粗暴的香,這是烙印在幾代人身上的情懷。


紅小豆館主


如果有朋友來北京玩想吃點特色的北京美食,一定會第一個推薦滷煮,畢竟每個北京人對它都是愛的不行。可能有人就說了,滷煮不過就是一碗臭腸子,爛肚子還有下水,這麼重口味的有啥可吃的?可是人家西餐裡的鵝肝,魚子醬啥的也都是下水怎麼就那麼有品位了呢?哈哈。所以不要對北京的滷煮有偏見哇。

滷煮由來

滷煮的由來還跟乾隆爺有關係呢,話說有一次乾隆爺南下游玩,落腳蘇州的時候吃了滷煮的前身,也就是蘇造肉。沒想到乾隆爺本身就口重,特別愛這口兒,諭旨金言就把廚子帶回去了。後來蘇造肉的菜譜流傳到了民間,只是老百姓窮啊,吃不起五花肉,只能把肉類食材換成了便宜的豬下水燉上一鍋,再放點火燒進去,就成了民間的滷煮火燒。

滷煮火燒的講究

別看滷煮火燒就是一鍋下水,但是還是挺有講究的,小腸要處理的肥而不膩,肺頭軟爛細膩的同時還要有嚼勁,火燒的硬心要煮透而且口感不能粘,豆腐得外焦裡嫩,調味品也是缺一不可,蒜泥,醬豆腐,韭菜花,辣椒油,香菜,別小看這一鍋下水,一點腥羶氣都沒有,那足足的味道沒治了。

滷煮火燒看著像登不上臺面的吃食,可在北京人心裡絕對不亞於涮肉和烤鴨,北京人對滷煮真的是有一種莫名的熱愛。相聲大師侯寶林曾經幽默的把滷煮火燒稱為窮人樂,可見它的口味是更偏向大眾,而且價格也是十足的親民,皇家美味搖身一變成草根美食,而且老北京人都是在小小滷煮店裡遇見街坊四鄰就能喝上兩口,聊上半天,這樣經由一代代人傳承下來,如今已經成了一種情懷,這大概就是北京人90%都愛滷煮的原因吧。


妖夜行攝食光


一個地方一個特色 吃習慣了就成了特色


拒絕36060863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有各地的生活習慣,各人有個人的品嚐口味。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人們的飲食習慣雖然都帶有地域特色,但人與人之間也有不同,對於一種食品,一部分人喜歡吃就有另一部分人不喜歡吃,不能一概而論的下這種判斷。我個人認為題主的提問有點太粗放,。


金卯大刀


這問題問的,我只能這麼回答你:

為什麼蘭州人這麼喜歡吃拉麵?

為什麼四川人這麼喜歡吃火鍋?

為什麼山西人這麼喜歡吃刀削麵?

為什麼河南人這麼喜歡吃燴麵?

為什麼武漢人這麼喜歡吃熱乾麵?

為什麼山東人這麼喜歡吃煎餅卷大蔥?

為什麼東北人這麼喜歡吃小雞燉蘑菇?

為什麼重慶人這麼喜歡吃小面?

為什麼陝西人這麼喜歡吃臊子面?

為什麼雲南人這麼喜歡吃過橋米線?

為什麼新疆人這麼喜歡烤羊肉串?

為什麼廣西人這麼喜歡吃米粉?

。。。。。。

你說,為什麼?


我叫劉月半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中年人,我是這麼看這個事兒的,它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現在的北京人為什麼喜歡吃,一個是過去的老北京人為什麼喜歡吃;

從現在來說,也不是都喜歡,現在人可以選擇的美食很多,也注重健康飲食,滷煮明顯不是很健康,雖然我也很喜歡吃,但是膽固醇和熱量都太高,不敢老吃,可能倆月也就吃一回,沒具體數過,大概就是這樣的頻率,更多的是吃一種味道,找一種感覺。中國人吃飯,往往會追求有一種家鄉的味道,這是難以割捨的,大家都明白,而滷煮就是北京人的家鄉味道,當然不光是滷煮,還有炒肝,還有炸醬麵;另外,滷煮雖然不是很健康,但是他並不算難吃,但首先是你對內臟、醬豆腐、韭菜花、大蒜這些重口味能不能接受,如今很多人都不喜歡吃味道重的食物,那就沒得好講了,但這些食物並不是不美味,也不是隻有北京人才吃內臟,四川的肥腸酸辣粉也很好吃,還有山東的九轉大腸,廣東的豬肺湯;相比而言,作為北京人,我覺得滷煮比豆汁更好接受一些;

綜上所述,吃滷煮,其實屬於體驗風土人情,誰家也不頓頓吃滷煮;更多的是一種情懷,一種鄉音;甭管你如今混的多了不起,是大老闆還是大教授,一碗滷煮,或者一碗炸醬麵,能把你拉回你的童年,能找著你自己,你還是那個衚衕口兒穿個大褲衩子亂跑,坐門墩兒上傻笑的張家老大,李家老二,趙家小三兒,你還是你媽的那個傻兒子;這種家鄉的味道,就是中國人的根;換句話說,你沒有這個感受,你可能也吃不出這其中的味道,比如我就吃不出炸臭豆腐、臭鱖魚、榴蓮的幸福感,但我知道,那些味道,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比命都重要。

那既然滷煮是北京人的一種家鄉味道,它是怎麼形成的呢,這就不得不說老北京人為什麼愛吃滷煮,還有炒肝,爆肚,豆汁,炸灌腸,炸醬麵,其實很簡單,一個字,窮;

舊社會物資匱乏,尤其達官顯貴都住北城,就更顯的南城市井一些,大家都是平頭老百姓,作小買賣,手藝人或者學徒,街頭藝人,或者外地的貨商,挑夫、力巴等等,沒有太富裕的條件,也沒有大把的時間,有條件誰吃下水啊,誰不想吃大魚大肉,誰不想吃滿漢全席,問題是吃不起,辛辛苦苦地掙錢養家,一個大子兒恨不得掰兩半兒花;所以,北城的富裕人家其實反倒不怎麼吃這些,因為他們是講究吃的,也吃的起,要麼家裡就有廚子,在家吃私房菜,要麼下館子,吃飯莊子,比如涮鍋子,烤鴨子,各種“樓”裡,可以吃地方風味、南北大菜,而老百姓,吃不起這些,尤其是南城,老百姓比北城更多更密集,所以北城的小吃店就比南城少,現在的老店大多扎堆兒在南城;大多數老北京小吃,多是下水,或者下腳料的食材,其實就是苦中作樂,老百姓的智慧,少花錢,還得吃出點花樣,是屌絲也能吃的起的,時不時可以改善一下生活的方式,那個年代,想吃上點正經八百的好肉,多難啊,不像現在,吃牛排還得挑著吃哪個哪個部位的,擱過去,你能吃上整塊兒的牛肉那就過年了。相比之下,一碗滷煮,或是一碗炒肝兒,熱熱乎乎,補充了所需的能量,吃完了繼續幹活,盯的住一整天的體力消耗;

而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其實北城也不都是富裕人家,也有伺候富裕人家的勞動人民,當然也包含大量家道中落的旗人;這些人,也是因為窮,所以過不上那種大魚大肉的生活,可是呢,也不是完全對生活品質不講究,畢竟還是體面人,雖然手裡錢不多,但也不是大街上的力巴,即使是吃這些平民化的食物,也要有所講究,有個比較,於是,從側面上,也提高了這些小吃的水平,促進它們不斷的進行改良,從一個個普通的早點,逐漸就出現了哪些更好吃,哪些更地道的說法,寧可多走上兩裡地,就圖他這個味兒正!日子久了,其他的店也會效仿,慢慢的就變成了相對一致的味道了。而這種味道也就慢慢的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

所以,說到底,北京的吃食,就好像如今總宣傳的“衚衕文化”,在外地遊客看來,他們很獨特,很不一樣,所以被稱之為文化,其實對於北京人自己來說,那算是什麼文化啊,那就是活著,一個活著的方式,一群衚衕裡的老百姓習慣了的活著的方式,喘氣兒,和吃炸醬麵,都只是活著的一部分而已……


三元牛奶285


並不是所有北京人都喜歡吃滷煮,比如我們一家人都不愛吃!作為一種市井小吃,滷煮確實受到一部分人的歡迎,最早做滷煮的陳氏兄弟,也就是小腸陳是做滷肉的,但因為舊社會老百姓太窮吃不起肉所以改做便宜的下水,為配合勞動人民需要裡面加上了火燒,說實話我真沒覺得有多好吃,而且以現在的標準看並不健康!但很多人吃的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市井文化


一直在江湖


漢族是農耕民族不會做啥買賣,回民是遊牧民族,因為信仰主食牛羊肉,還會做買賣,再者漢族人,不太會做牛羊肉,所以滷煮不是說北京人愛吃,早前市井草民,只是沒啥可吃的,滷煮比較經濟實惠,一大鍋肉,肉湯,火燒一泡,光看著就比較迎合勞苦大眾的心理,現在只是一種念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