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姓秦嗎?

海灘貝殼3


這個問題其實出得不好,涉及周代的姓氏制度了。

秦漢以後的姓和氏是一樣的,秦檜是秦姓也是秦氏,這個沒什麼問題。但在周代,姓和氏還是不同的,大體說來姓表示血緣出身,氏表示社會集團。比如,我們知道秦始皇是嬴姓,這個嬴姓追根溯源到上古大神伯益。但是伯益的後代在周代不止秦國一支,比如趙國、徐國、鍾離國、葛國、梁國,他們的公族都是嬴姓。所以大家知道姓是怎麼表示血緣的,就是不管嬴姓後人在哪裡,這個嬴姓的標誌始終不會變。

至於氏呢,氏的來源有很多種,以封地為氏是最普遍的,比如以上這些國家,就分別是秦氏、趙氏、徐氏等等;當然氏還有其他由來,比如官職得氏,如司馬、司空、司徒;比如諡號得氏,比如楚國的景、昭兩大族就來自楚(景)平王和楚昭王;比如名字得氏,比如魯國的仲孫、叔孫、季孫就來自魯桓公三個兒子仲慶父、叔牙、季友。每個氏就是一個氏族,在當時就是一個政治經濟共同體。可見,氏是可以不斷變化的。

具體到秦始皇,他是什麼氏呢?他有兩個氏,一個趙氏,一個秦氏。不用驚訝,氏本身就可以變化,所以先後兩個不奇怪。因為他出生在趙國,所以從母氏稱“趙政”,當時還在“趙”這個氏族內;後來回了秦國,所以從父氏稱“秦王子政”“秦王政”“秦政”等,因為當時已經在“秦”這個氏族了。秦國應該就是秦氏,不是趙氏,這點太史公的記載是有問題的,應該秦國從西周中期就建立了,早就脫離了“趙”氏族。

所以秦始皇是嬴姓趙氏、秦氏,但是後來姓氏沒區別了,所以非要說秦姓,好像也有一定道理,所以這個題目出得不好。


林屋公子


秦始皇當然不姓秦。先秦時期,姓氏有別,只是在戰國中後期才慢慢開始合一,到了後來,姓氏成為同一種概念,也就是我們今天問的“你姓什麼?”說的就是姓氏。

先秦時期,姓與氏分離。姓字形為“女生”,跟母系社會有關,用以表明血緣,在上古人口稀少的時候,同姓的基本都是近親,所以為了後代又衍生出同姓不婚的習俗規定,所以姓的作用是別婚姻,以免兩個同姓的親戚結婚了近親繁殖,當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人口多,這個規定已經不是鐵律。

氏的作用是別貴賤,地位高的人才有氏,而地位低的人就沒有,此時已經進入男權社會,所以女子是沒有氏的,她們只能稱姓,而地位較高的貴族男子有氏(地位低的男性奴隸也沒有氏)。“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上古時候的姓很少,但是經過演變出來的氏很多,這些氏再演變,就成了今天數不勝數的姓氏。

扯了這麼多。再說秦始皇,秦始皇是秦國國君,據《史記》記載,秦國的國君是嬴姓趙氏,因為秦國先祖獲封諸侯建立秦國的時候並沒有改為秦氏,所以依舊是趙氏。

秦始皇名政,姓贏,後世人按照自己的命名規則稱他為嬴政,但其實按照當時的說法,他應該叫做趙政。不過,這是他即位之前的叫法,等到他當了國君,地位更高,氏已經不能體現出他的尊貴,一般直接叫秦王政,而不稱氏。


平沙趣說歷史


先秦時期,姓氏有別。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所以,像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秦始皇嬴政等這些叫法。都是後世對他們的稱謂,而非當時的合適稱謂。否則,我國今天的人口前三大姓,就不是“李、王、張”,而是“姬、姜、嬴”這些上古姓了。

那作為戰國七雄之一,並最終統一天下的秦國,其王室究竟是那種“氏”呢?“氏”相比“姓”來說,要複雜得多。在先秦時期,奉行“同姓不婚”的原則。“姓”代表著血緣,是用來辨別婚姻的,而“氏”是用來別貴賤的。明末大儒顧炎武在《原姓》中寫道:“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

一個家族的“姓”是不會變化的,而“氏”會隨著其家族地位的變化而變化。如晉國的權臣趙盾,其有三為異母弟,分別為趙同、趙括、趙嬰齊。趙同食於原,趙括食於屏,趙嬰齊食於樓,故此三人又稱原同、屏括、樓嬰(樓嬰齊),原、屏、樓等也分別為此三人的“氏”。趙盾還有一位堂弟叫趙穿,其被封於邯鄲,別為邯鄲氏。晉國的智氏、中行氏、程氏等皆為荀氏的別支。晉國魏氏也有別支令狐氏、呂氏等等。

說秦國為嬴姓趙氏的,多受司馬遷的《史紀》影響。而司馬遷的時代,姓氏已然不分。司馬遷說秦國為嬴姓趙氏見於《秦始皇本紀》,卻不見於《秦本紀》。再則,先秦的史籍中,也無秦國乃“嬴姓趙氏”的記載。所以,秦國為嬴姓趙氏的說法值得考究。

認同秦國為嬴姓趙氏的,其主要理論依據乃“秦趙同祖”。按《史記》所述: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造父有功於周穆王被賜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而秦的先祖惡來乃是蜚廉的長子、季勝的長兄。“氏”通常都是直系往下傳承的。至造父獲賜趙城,據秦趙同祖已歷六世,血脈早已疏遠,沒來由造父氏趙,其遠房同宗也氏趙的道理。

再則,秦的先祖雖然發跡比趙的這一支要稍晚一點,但可以說是後來居上。秦的先祖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邑,成為秦國始封君。到春秋時期的秦襄公在位期間,秦國被正式列為諸侯了,而趙的一支到戰國時期才正式為諸侯。趙可以說遠不及秦的榮耀,“氏”是家族社會地位的體現,家族地位提升,可以另立宗“氏”,也沒有“氏”趙的道理。

第三,據顧炎武在《原姓》中所述。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

“氏”是用來別貴賤的,而國君最為尊貴,不需要用“氏”辨別。就像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姓”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只有武士階層才有“姓”。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平民階層才有“姓”。然而,日本的“皇室”卻至今沒有“姓”,因為壓根就不需要用“姓”來體現社會地位。

先秦時期,也是同樣的道理。除了有些諸侯國,如自西周開始的楚國、齊國,戰國時期的韓、趙、魏等,有氏在得國之前,故而其有氏。而更多的諸侯國,如晉國、魯國、衛國、吳國、鄭國等等,其實無氏。而這些諸侯國在被滅後,其公族大多數都以其“國”名為氏。如晉、魯、衛、吳、鄭等姓氏,其姓氏的主要族源都是來自於這些諸侯國的公族。秦國也是同樣的道理,秦氏的最主要族源也是來自於秦國的公族。故而,秦國為“嬴姓秦氏”要更靠譜一些,故秦始皇也可以看出是秦氏。


歷史聞知社


秦始皇不姓秦,姓嬴,全名叫嬴政。

秦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和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朝的國名,秦並不是秦朝皇族的姓,秦始皇是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的第一任皇帝,所以叫始皇帝,意思是第一世,往後依次是二世、三世、直至萬世。

具有諷刺性的是秦朝二世即亡,秦始皇嬴政驟然在沙丘駕崩,本來臨終遺命是讓長公子扶蘇即位的,可惜被奸佞小人趙高和私心極重的李斯給偷天換日了,把扶蘇改成了一個胡亥,讓這個紈絝子弟胡亥坐上了大秦帝國的二世皇帝,由此開啟了大秦帝國的末日之路。



文史坊


秦始皇的意思是秦朝的初始皇帝,中國“皇帝”的叫法是來自於秦始皇,以前都尊稱為王,因為當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認為自己的功績大於三黃五帝,所以就取了皇帝來稱呼自己,因為他是第一個這麼稱呼的所以叫始皇,秦始皇其實他姓嬴,嬴政你應該聽過吧,看電視劇也應該知道,他早期在趙國邯鄲做人質的時候也常被稱為趙政。


小番茄和大蠢驢


我原來也以為秦始皇姓秦,但課本都說秦始皇嬴政我以為意思是秦始皇贏得政治,後來才知道原來秦始皇就叫嬴政


北瓜


不是。姓嬴,名政。嬴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