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之春秋戰國馬文化:白馬非馬

中華文化之春秋戰國馬文化:白馬非馬

“白馬非馬”是先秦名家學派中許多辯者熱衷談辯的經典,併為歷代人們所耳熟能詳的一個重要命題。值得注意的是該命題並非由公孫龍首創的,據伍非百《中國古名家言》考證:“倪說年輩,在施、龍之間。上承惠施,下接公孫龍。”後經公孫龍再度力倡“白馬非馬”之說,並有《白馬論》一文傳世。“白馬非馬”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並引起人們的持續關注,實歸功於公孫龍。

公孫龍,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名家離堅白派的代表人物。戰國末年趙國人,能言善辯,曾為平原君門客。

中華文化之春秋戰國馬文化:白馬非馬

當年公孫龍牽白馬過關,按照慣例,人可以過關,但是馬不行。公孫龍就對關吏說:“白馬非馬,怎麼不可以過關?”

關吏說白馬是馬,公孫龍辯道:“我公孫龍是龍嗎?”

關吏一愣,仍堅持說:“按照規定只要是趙國的馬就不能入關,管你是白馬還是黑馬。”

中華文化之春秋戰國馬文化:白馬非馬

公孫龍微微一笑,道:“‘馬’是指名稱而言,‘白’是指顏色而說,名稱和顏色不是一個概念。‘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 或 ‘馬’和‘白’,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比如說你要馬,給黃馬、黑馬可以,但如果要白馬,給黑馬、黃馬就不可以,由此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非馬。”

關吏越聽越糊塗,被公孫龍這套‘白馬論’搞得暈頭轉向,不知道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騎白馬過關。於是公孫龍的《白馬論》名噪一時。

當時孔子的六世孫孔穿頗不服氣,為此專門找上門與公孫龍辯論,結果均被公孫龍駁倒。其實,另一大學問家墨翟早有定論,其在《墨子·小取》中說過這麼一番話:“白馬,馬也;乘白馬,乘馬也。驪馬,馬也;乘驪馬,乘馬也。”言下之意是,不論是騎白馬,還是騎驪馬,都是騎馬,本質上不會改變。

在現代人看來,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說顯然是錯誤的。公孫龍的辯術,在現代邏輯學上叫“偷換概念”,在當時之所以能駁倒名儒、說服關吏,是因為當時流行著一種特殊的馬文化。

馬在先秦時代的分類非同一般,名稱也相當有講究。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之所以成立,就是因有這種特殊、複雜的馬文化,作為其詭辯的理論支撐,否則他再能辯也不可能成功。那麼,先秦時代的馬是怎樣一個講究的名稱和分類呢?下次我們將繼續為您講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