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將肉牛「資產化」,打造肉牛領域的「滴滴」平台

國內肉牛養殖的潛在金融需求在上千億,至今卻未能形成規模化養殖。原因在於,第一,金融機構對傳統農業“諱莫如深”,在風控不成熟的情況下幾乎很少向農業生產發放小微貸款。第二,沒有專業的肉牛養殖服務機構、貿易平臺,規模化養殖難度大。

時至今日,在肉牛供應鏈金融領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基於阿里電商形成的肉牛供應鏈金融、基於傳統農牧企業形成的畜牧供應鏈金融正在形成。

物联网将肉牛“资产化”,打造肉牛领域的“滴滴”平台

2014年,斯坦福大學MBA畢業的劉延鋒跳出華爾街,創辦大農業產業鏈金融平臺,切入肉牛養殖領域。2016年,他在此基礎上藉助物聯網硬件與AI技術,打造了大農業產業鏈整合與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雲上牛。

雲上牛最大的優勢就是藉助硬件設施將肉牛“資產化”、“標準化”。基於自身研發並聯合硬件廠商定製的物聯網風控系統獲得銀行、保險公司的高度認可,未來將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數據接口和風控服務。

劉延鋒想要打造一個肉牛養殖領域的“滴滴”平臺:想查哪個牛場,打開APP一目瞭然;如果是牛場主,想要貸款養牛、查看養牛服務,也能在這個APP裡實現。

“雲上牛”,按字面理解,就是在雲上養牛。“雲上牛”是一個針對大農業產業鏈的金融、貿易、科技綜合服務平臺,聚焦大農業領域,依託軟件、硬件支持,打造肉牛養殖物聯網及大數據信息管理系統,提供養牛場查詢、肉牛貸款服務、肉牛交易信息、肉牛診療等服務的平臺。

物联网将肉牛“资产化”,打造肉牛领域的“滴滴”平台

千億肉牛養殖市場幾乎無人問津

按照劉延鋒最初的職業路線,斯坦福大學MBA畢業後,應該是在風光的全球頂級投資機構一路上行。然而在國外工作10年以後,他選擇了回國“養牛”。

做出這個選擇,是因為他始終有一個情結。“在國外成熟市場,大部分農業與養殖業已實現規模化,集中度比較高,所以比較容易獲得金融服務。”金融服務實體,是劉延鋒比較認可的金融價值,這也是國內農業最大的痛點之一。

舉個例子,當一戶農場想向金融機構借10萬元錢用於發展養殖,通常情況下銀行是不會批的。主要原因在於,農民養殖是一個難以資產化的行業:牲畜是個活物,不但會面臨各種疾病、傷害,還面臨市場價格波動。一旦發生牲畜得病、價格暴跌等情況,養殖賠本,銀行貸款也跟著遭殃。中國農業小規模、分散、下沉,使得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傳統風控方式在成本和技術上行不通。

中國社科院2016年8月發佈《“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顯示,自2014年起,我國三農金融缺口就已超過3萬億元;2015年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規模僅為125億元。而農業領域,肉牛養殖的潛在需求規模已經達到上千億元。

劉延鋒說,缺口大的原因,在於傳統金融機構的“無能為力”。2009年,中國農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革後,業務領域逐漸淡出農村;地方性銀行及農村信用社仍處於起步階段,相關業務領域不完善,資本積累不足,涉農貸款業務受風控難等問題無法快速發展。

物联网将肉牛“资产化”,打造肉牛领域的“滴滴”平台

雲上牛 創始人&CEO 劉延鋒

沒有資金的支持,所以國內的牛肉產業發展始終緩慢前行。劉延鋒調研後發現,在農業領域,牛養殖有先天優勢:單品價值大,毛利率高,一頭成年牛正常情況下要超過萬元;牛的養殖管理較穩定,不易得病;相比其他牲畜,牛的產業鏈更分散,更需要被改變。此外消費升級帶動牛肉需求持續增長,國內牛肉產業供給端缺口巨大,是少有的產能不過剩的行業。

2014年,他成立“安心de利”產業鏈金融平臺,其中之一便是與科爾沁牛業合作開發肉牛產業鏈上游牛經紀和養殖戶借款業務。

物聯網搭橋,APP養牛

產業鏈金融平臺只是第一步。邁出這一步,劉延鋒發現,要想在肉牛產業紮根,還必須解決肉牛資產化的問題。也就是說,想辦法把牛當成財富流通起來。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養牛戶想到銀行貸款,他告訴銀行自己家有30頭牛,可以做擔保抵押。如果銀行要放貸,需要解決三件事:一是確定有這30頭牛且價值高於貸款額;二是貸款期間,牛不能輕易得病、死掉或者被養殖戶私下賣掉;三是如果養牛戶還不起貸款,銀行能把這30頭擔保的牛迅速變成現金。這正是肉牛貸款風控的核心。

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所以現實中的養牛戶通常是在銀行“碰一鼻子灰”。基於此,劉延鋒出了一招:為肉牛做一個“身份證”,用物聯網設備對牛實時計數、監控;搭建一個線上線下平臺,讓肉牛能夠快速在平臺實現交易變現。

2016年,基於新型金融服務模式和新科技的肉牛產業鏈互聯網服務平臺——“雲上牛”上線。

物联网将肉牛“资产化”,打造肉牛领域的“滴滴”平台

雲上牛模式圖

“雲上牛”平臺,實際是建立了一個以牛場為入口的生態體系:

上游可以進行集中電商採購,平臺有云上牛商城,提供飼料、疫苗等採購服務;此外還將上線養牛貸款、保險等金融服務;

中游則對肉牛提供技術服務,包括為牛打造“身份證”——一種可以測定牛數量的芯片(電子耳標),並在牛舍搭建高清攝像監控、環境監測設備,採集牛的活動數據,在平臺形成“數據地圖”;同時平臺在線的牛大夫還能為養牛場提供疾病預防、管理、診療、諮詢等服務,優化養殖回報率;

下游則是肉牛交易服務,雲上牛提供了一個方便快捷、公開透明的信息交易平臺,可發佈和查詢肉牛買賣信息;通過合作的銷售渠道(加工廠、交易市場、合作經紀人等),提供肉牛買賣商家交易。此外,雲上牛還在下游為餐飲集團和個人消費者提供牛肉食品,目前第一款牛肉零食產品已經上市。

物联网将肉牛“资产化”,打造肉牛领域的“滴滴”平台

監控設備下的養牛場

通過物聯網設備的搭建,牛也可以在“雲”上養。因為物聯網設備將線上線下結合,幫助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實時把活牛作為質押物進行金融化,再加上線下人員的定期尋訪和實地調查,解決了養牛戶的貸款風控問題;同時把貿易端打通,養牛戶可直接與交易市場進行貿易。

把牛“標準化”

連接線上線下、活牛與資產化的正是一套物聯網設備。劉延鋒稱,為了這套設備,團隊跑遍國內多家芯片科技商,也曾去過美國、以色列、加拿大的20多家制造商,甚至想過用B超、X光、圖像識別技術,最終摸索出一套軟硬件結合的解決方案。“我對這套設備的要求是既實用,還要價格可以接受。”

這套設備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短時間內對大批量、分散的抵押資產肉牛進行快速盤點和定位;二是對抵押資產肉牛的品質進行量化,包括肉牛的體重、出肉率等,這是目前最大的難題。“現在還沒有一種設備能實現這樣的功能,我們也在探索、改進。”劉延鋒說。

目前,“雲上牛”牛場地圖已覆蓋全國25個省,共計1370個牛場,牛隻總量逾110萬頭,總價值超過150億元。大農業產業鏈累計放款量達到6.1億元。

在這整個鏈條上,雲上牛也形成了獨特的盈利模式:通過物聯網設備收集的養牛數據形成一套數據庫,銀行可據此建立風控系統,雲上牛可收取金融服務費;第二,在肉牛B2B交易、自營牛市交易等方面的服務費也是收入來源之一;第三是雲上牛已經延伸到肉牛食品加工領域,通過食品銷售獲得收入。

如今,在肉牛供應鏈金融領域,參與者在增加,在劉延鋒看來並不是件壞事。市場空間目前還足夠大,遠沒有到達參與者“兵刃相見”的地步;此外參與者的增加只會讓這個領域生態更完整,行業發展更快。

“我們未來會在這個行業紮根更深,未來的‘雲上牛’會是一個綜合服務平臺,不僅提供金融服務、飼料供應、交易服務,還可以進行養殖技術服務,託管式養牛。肉牛的產業方式做通,還可以延伸至生豬、水產等其他產業。”劉延鋒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