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黑天鵝」

自電影《我不是藥神》掀起醫藥行業的潮水後,原本賺錢的醫藥業就再也沒有迴歸平靜。疫苗風波、“假醫門”,一個接一個的“黑天鵝”事件,讓素以穩妥著稱的醫藥板塊連續遭遇重挫。醫藥業為何頻現“黑天鵝”事件?受傷之後,這個行業的投資價值又該如何體現?

醫藥行業“黑天鵝”

今年以來,二級市場可謂是“雷聲” 不斷,從債券到P2P,再到股票,“黑天鵝”事件比比皆是。縱使鍾愛的龍頭、大平臺,縱使公募基金裡的專業投資老手,也都未能倖免。以至於機構投資者也不得不發出投資“靠命好”這樣喪氣的感嘆。就連價值投資者們所鍾愛的醫藥行業,也是“黑天鵝”事件頻發。

《我不是藥神》蹚起醫藥的潮水

前不久,國內醫藥領域第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幾乎是以“零差評”的態勢迅速成為爆品。電影圍繞病人的求生意志、藥販子的道德抉擇、醫藥公司的商業追求等種種矛盾,不斷刺激著屏幕外的影迷,最終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以9分的高評成了中國的神劇。

但是在影視圈之外的醫藥圈,影片還帶來了另一種“炸鍋”。

一方認為影片讓更多人看到了醫生的見死不救、藥企的唯利是圖、專利藥的昂貴與天價。

一方認為“天價藥”現象並非中國獨有。而藥之所以昂貴在於藥研發的高成本。若降價銷售,則會損害藥企的研發動力。對於專利藥,不尊重專利搞仿製也是對研發的一種傷害。

但是,中國甚至連仿製藥都沒有。

正是由於電影帶給社會的這個“衝擊”痛感,《我不是藥神》猶如一記投石,迅速在醫藥業激起漣漪,讓大家一下子意識到創新藥研發是多麼重要。因此,2018年大量資本開始湧向創新藥。所以,今年以來,無論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醫藥業都成了最火的行業。

一級市場上,統計顯示,2018年上半年,共有317家生物醫療機構獲得融資,其中又共有631次醫療投融資行為發生。

二級市場上,同花順數據顯示,大盤上,今年上半年抗跌又漲得猛的當數醫藥板塊,基金業績排名前十中幾乎有九個是醫藥主題。

“黑天鵝”事件不斷,醫藥業“傷痕累累”

不得不說,電影《我不是藥神》一方面讓醫藥業高價藥備受爭議,另一方面卻在資本市場迎來了醫藥業的春天。然而,這樣的美夢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一個又一個“黑天鵝”事件給驚碎了。

7月中旬前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通告稱,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生產存在記錄造假等行為。這是長生生物自2017年11月被發現疫苗效價指標不符合規定後不到一年,再曝疫苗質量問題。

由於此次疫苗事件突破人的道德底線,全國輿論譁然。國家總理李克強、國家主席習近平紛紛作出批示,要求對疫苗事件徹查。

在二級市場上,深陷疫苗風波的長生生物連續一字跌停十多天。隨著董事長高俊芳等一批高管被抓,以及證監會適時地修改強制退市的有關規定,越來越多的私募、公募基金將長生生物股票的估值直接下調至零。

要知道在風波爆出前,長生生物不僅是中國疫苗行業的龍頭公司之一,而且市值曾高達250億元。然而,在一次事故下,在不到一個月的短短時間內,250億元的財富就灰飛煙滅,曾經風光無限的高總也身陷囹圄。

而在長生生物疫苗事件的影響下,其他疫苗股也難獨善其身。7月23日開盤後疫苗板塊便集體跌停,其影響更波及整個生物醫藥行業,受疫苗事件的直接拖累,紅火了半年之久的醫藥板塊則在7月下旬更是遭遇從未有過的重挫。

截至今天,此次疫苗事件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一起“黑天鵝”事件了。

然而,這邊長生生物風波未停,上市醫療服務公司美年大健康又陷入了“假醫師”疑雲。有舉報稱該公司多名無證人員冒名醫師,甚至已經離職醫師的名字仍然繼續被其他工作人員冒用。雖然美年大健康方面矢口否認,但是在權威部門的調查之下,最終真相水落石出,“假醫門”被坐實。

受“假醫門”風波影響,美年大健康股票一週跌幅超過25%,醫療服務板塊指數半個月內跌幅超過100個點。

在接連的“黑天鵝”事件影響下,受傷的何止上市公司的金主們,二級市場的股民們損失慘重更不必說,一級市場的投資者也深陷其中。一次“黑天鵝”飛過,很多人可能都是從幾倍、十幾倍回報到血本無歸。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這樣的臺詞:世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你救不了,也救不完。其實,這世上還有一種病,叫貪婪。

就連公募基金也跟著受傷

歷經醫藥業接連的 “黑天鵝”事件,公募基金也是“傷痕累累”。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A股市場屢次創下調整新低,普通股票型基金今年前7個月整體虧損。在有數據可查的近30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中,前7個月取得正收益的僅有38只產品,佔比僅一成多。而在這一成多的基金中,又多以醫藥主題基金為主。

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漲幅榜前7名全為醫療健康主題基金,第一名收益率超過14%。

但7月受行業“黑天鵝”事件的影響,多隻醫藥個股閃崩。醫藥板塊的下跌之快,以至於很多重倉生物醫藥股的主題基金都沒來得及換倉,因此,在“黑天鵝”事件的接連蹂躪下,重配醫藥股的基金受到重創也是在所難免。

而來自Choice資訊的統計數據顯示,醫藥主題基金從7月16日至8月7日,有48只醫藥主題基金區間跌幅超過13.8%。在同期跌幅超過15%的26只基金中,有23只是醫藥主題基金,區間最大跌幅接近20%。

原本罕見的“黑天鵝”事件頻繁上演,就連投資老手的公募們也是措手不及。面對昔日青睞的白馬股接連“爆雷”,以至於有公募發出“躲過A股‘黑天鵝’主要靠命好”的戲謔。

醫藥板塊還能投嗎

一直以來,醫藥板塊由於良好和穩定的業績增長,幾乎是所有投資者青睞的白馬股。今年,醫藥股更曾是風雨飄搖的A股市場的避風港,在滬深300分類指數中是唯一錄得上漲的板塊。而經過疫苗事件和“假醫門”的醜聞,讓很多投資者對整個醫藥行業平添了許多擔憂。

醫藥業後市走勢該當如何?醫藥板塊價值又該如何體現?

《理財》雜誌記者梳理了目前各家機構的發言發現,在對後市的判斷上,對醫藥價值的評判,市場看法幾乎是第一次出現嚴重分歧。

一方面,對於後市看空者而言,大多數認為目前醫藥股估值過高,後期壓力會逐步釋放。雖然“黑天鵝”事件是導致近期醫藥股震盪的直接原因,但被問及對後市的看法時,不少公募基金公司也顯得尤為謹慎,認為事件過後,醫藥股也難言樂觀。其中的一個重要理由便是估值過高。

正如知名私募認為,今年上半年經過大幅上漲之後,醫藥股整體估值已經處於歷史高位,部分公司當前被透支的估值,或許需要3年甚至10年的業績來回報。

另一方面,儘管受近期“黑天鵝”事件持續影響,醫藥板塊震盪下跌,陰雲未散,但不少人認為“黑天鵝”難掩優質醫藥股的光芒,對未來醫藥板塊仍有信心。他們認為醫藥股後市的邏輯仍然是市場空間巨大、產業發展趨勢向好、部分龍頭股已經具有先發優勢,“強者恆強”的效應在醫藥板塊上會持續有效。

例如,國聯安基金經理王超偉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醫藥股整體下挫,其實是A股市場的過激反應,除了真正出問題的公司之外,很多優質醫藥股遭到錯殺。投資者應該以中長期的眼光看待股票。而醫藥股就像拍不死的小強,因為有了病必須要看,人口老齡化也是必然趨勢。這對於醫藥板塊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確定趨勢。

華商基金基金經理翟金林也表示,經歷短期調整之後,醫藥行業或將出現分化,未來不能單純從業績和題材邏輯炒作醫藥股,而應該關注公司治理優秀、研發能力較強、注重信用與品質的優質公司,依靠營銷手段或非連續性併購獲取技術的公司會失去市場支持。

同樣,長安基金仍然堅持,醫藥行業長期發展趨勢向好,部分創新藥公司值得關注。經過此輪市場調整,部分醫藥股有望出現好的佈局時機。

除了公募基金外,不少證券機構對醫藥股也依然看好。

例如,申萬證券表示,醫藥板塊大跌中,個股有跌的,但是也有華蘭生物等表現好的,這說明高風險偏好的資金沒有拋棄醫藥板塊,維持“2018年醫藥板塊是震盪市的進攻品種”這一判斷。而醫藥公司本身,並不會因為資本市場的波動而波動。

廣發證券也分析表示,長遠來說,醫藥板塊還是大牛板塊,短期調整是必須的,但是調整過後,醫藥仍然會是A股市場上的明星。縱觀26年的證券市場,醫藥板塊上漲的幅度是非常驚人的。作為一個剛需大消費板塊,關係國民健康的行業,醫藥板塊我們是持續看好的。同時,隨著國內對創新藥的需求不斷增加,癌症的醫治手段不斷創新,有這方面發展方向的公司值得持續關注。

天風證券更是相信醫藥股後市表現,認為目前受利空消息影響,醫藥板塊出現一定程度回調,但公司基本面並沒有出現消極變化,存在估值修復機會。長期來看,醫藥板塊公司業績確定性相對較高。

醫藥業整體業績報喜

儘管行業“黑天鵝”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生物醫藥板塊,但仍難掩優質醫藥股的光芒。據Wind統計,兩市目前已有185家醫藥公司披露中期業績預告,其中145家公司中期業績預喜,佔比高達82.85%。具體來看,50家公司業績預增,10家預減,14家續盈,4家續虧,3家首虧,4家扭虧,81家略增,18家略減,1家公司業績不確定。

其中,海普瑞、博濟醫藥、智飛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新和成等23家淨利潤翻倍。根據公告,海普瑞上半年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2.1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840.84%;博濟醫藥上半年淨利潤約為70萬~120萬元,同比增長1130%~1230%;智飛生物上半年實現歸母公司淨利潤6.70億~7.13億元,同比增長290%~315%。

因此,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市場上看好醫藥股後市走勢的觀點,也多是基於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良好和持續穩定的業績,依然是醫藥股投資邏輯的主要依據。

同時,在消費升級和藥價放開的大趨勢下,醫藥業業績穩定性有望持續,“強者恆強”的效應也將持續增強。

如何躲避“黑天鵝”

對於醫藥股後市走勢,儘管看好者依然佔據較大比例,但是相較以往,他們還是謹慎了許多,畢竟“黑天鵝”事件在醫藥業頻發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看空者也好,看好者也罷,也不管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如何“避雷”與規避風險或許都應該是今後投資中長鳴的警鐘。儘管有公募人士“A股投資躲避‘黑天鵝’主要靠命好”的戲謔,但“黑天鵝”事件頻發的背後,投資者是否真的毫無規避之道?

回顧長生生物疫苗事件過往,我們不難發現,早在2017年11月就被通報百白破疫苗效價指標不符合標準規定,同時在生產現場檢查還被發現該疫苗使用的鋁佐劑存在質量控制問題,被國家藥監局要求整改。對於這樣一家有“前科”的企業,仍有公募基金重倉持有,這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公募可能存在盡調不嚴的問題。

我們再來重新回顧今年以來的資本市場,從債券到P2P,再到股票,“爆雷”的不再是小公司、小平臺、高風險行業,而是大公司、大平臺、最看好的行業也有“爆雷”的可能。今年以來的每個“雷”幾乎都可以是組合投資最好的教育案例。儘管我們常說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絕不將持倉風險暴露在單一風格資產上。即使是最看好的行業,也要做到適當配置。

但是,當我們都習慣好日子的時候,有誰能夠時刻預備著風險來臨呢?

正如一位投資朋友所說,在投資市場,我們既要有最好的期望,也要有最壞的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