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7的纪录片,向那些为了生存竭尽全力的农民工人们致敬

何苦导演的作品《最后的棒棒》揭露了一个城市名片的末路,那个城市都有属于他们的名片,我们这的名片是三辆车。就好像何苦在电影里说的,重庆的棒棒是城市与人和家庭的枢纽,而我们这三辆车也是如此。

豆瓣评分9.7的纪录片,向那些为了生存竭尽全力的农民工人们致敬

它们见证了一群人在一个时代的拼搏奋斗,他们的辛酸,也见证了城市进·步和它们的落寞。

人力车夫不是拉洋车,是蹬三轮。那个时代,满大街的三轮车夫,那会儿拥有一辆三轮车就等于越野汽车。这群人,是城市的活地图,如何走省时间省力气,他们了然于胸。那会没有绕路的说法,因为他们的车烧的不是机油,是自己的身体,所以并不会特意绕路自找麻烦。

豆瓣评分9.7的纪录片,向那些为了生存竭尽全力的农民工人们致敬

每个蹬三轮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就好像何苦在《最后的棒棒》里提到的:每个棒棒对于这个行业都是又爱又恨,三轮车夫也是如此,他们多数家境贫寒,为了养活一家子,只能早出晚归,迎着朝阳出门,踩着星光回家。

那些年不管是拉人拉货,虽然三轮车夫辛苦,可是回报也是可观的,这个行业需要灵活、机灵、嘴巴甜的人,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和店家达成长期合作的口头协议,为什么口头?因为店家也是价低择优先。你没空,就会有别人迅速取代你。

豆瓣评分9.7的纪录片,向那些为了生存竭尽全力的农民工人们致敬

与店家合作,存在了太多的不稳定,而街头拉客,你要眼快、嘴甜,不然很难脱颖而出,就算拉到客人也需要时刻注意,若是惹怒了客户,半路下车分文不给。如果迷路,不但要安慰客户,还要嘴巴甜,才好问路。问路需要技巧,有些人就吃亏在不会说话。

曾经又一次,我和朋友去爬山,坐一辆三轮车进山却找不到入口,三轮车夫准备询问过路人。

豆瓣评分9.7的纪录片,向那些为了生存竭尽全力的农民工人们致敬

一个美女骑车走过,他笑嘻地露出满嘴黄牙来一句,阿姨你知道某某路这么走?女的头也不回骑过去了,他还和我们尴尬笑了一下。我逗趣的说了一句:您看着比她大一轮,这样叫没挨打都算好的。可见不管什么时候说话的方式决定你的生计。

初中的我,突然发现路三轮车夫少了,后来一次乘坐三轮车和师傅聊天才知道,新的车型涌入这个城市,人力三轮车已经快被替代了,这算是眼睛看得到的工业文明进步替代了人工业。

豆瓣评分9.7的纪录片,向那些为了生存竭尽全力的农民工人们致敬

三轮摩托车,一个新的车型,北方很多地方称呼为侉子,以采油驱动为主,省人力、省时间的同时还无形拉动了经济,提高了整体的档次。满大街的侉子声,确实速度快多了,好多人不再费劲蹬车,爬坡地段也都轻松上去。

可是,从业人员的越来越多,价格也压的越来越低,为了加速各种改装,图方便横冲直撞、不守交通规则,也有人降低成本一车塞满人,遇到陡坡车都翘起来,太危险了,慢慢的规章制度落实下来,路上车辆也规范了。

三轮摩托车是一个时代的标记,他们记住了城市的喧嚣,推动了经济增长,养活了很多家庭。当初我曾和一个女司机聊天,才知道她用三轮摩托车培育了三个大学生,看到她对未来无限憧憬,我们都替她开心。

豆瓣评分9.7的纪录片,向那些为了生存竭尽全力的农民工人们致敬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三轮摩托车速度还是跟不上大家的步伐,这个时候摩托车出现了,最早的家用摩托车沿用到了载客、拉货,由于它们体积小,动力强劲,成了无数人出行的新宠。慢慢的也就行了一个词语“摩的”,无数人出门都是手一招,一辆摩的飞快的开到你面前,戴好头盔,摩的师傅带你穿街过巷,安全又快速的到达目的地。

豆瓣评分9.7的纪录片,向那些为了生存竭尽全力的农民工人们致敬

摩的师傅也是不容易,车子如同敞篷车,冬天冻的直发抖,夏天能晒的如同黑人,中午为了赚钱连个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夜里载客还要担心别被打劫。后来,的士多了,可是摩的价格还是划算,倒也没有构成威胁。手机的普及,滴滴软件的家喻户晓,慢慢的摩的也退出历史舞台。

豆瓣评分9.7的纪录片,向那些为了生存竭尽全力的农民工人们致敬

可能现在孩子都不知道蹬三轮什么感觉,小时候我不会骑自行车,三轮车玩的贼溜,有一次我妈问我未来打算干嘛?蹬三轮,我脱口而出,被我妈骂了个狗血淋头,人都要向好的看,谁能倒退,没有歧视和贬低,只是一个母亲不希望孩子那么辛苦。

虽然这三辆车慢慢的退出城市的舞台,可它们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它们见证了城市变化,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富饶美丽,他们和车也见证了城市,推动了城市。

文章由侃扯联盟原创,日后会持续送上更精彩的作品,您的关注是小编持续创作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