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天下後,劉邦爲什麼要急封曾經處處讓他難堪的老鄉雍齒爲侯?

百曉生貓哥


漢高帝劉邦起於草莽之中,雖然懂得知人善任,可心胸卻比較狹窄,但凡得罪過他的人,很少有不被打擊報復的。在這些人當中,最讓劉邦恨入骨髓的,無疑還是將軍雍齒。奇怪的是,雍齒雖然數次面臨被殺的風險,最終卻能保全首領,還得以封侯。那麼,劉邦為何要善待雍齒呢?



雍齒出身於沛縣豪族,因為喜歡廣交朋友、打抱不平,在當地的名望極高,屬於大佬級的頭面人物,跟同為豪族的王陵關係很鐵。當時,身為泗水亭長的劉邦正跟著王陵混社會,所以一來二去地便跟雍齒攀上交情,不過雍齒瞧不起劉邦身上那股痞氣、匪氣,從來沒想跟他深交。


若干年後,劉邦在沛縣聚眾起兵,昔日人見人厭的潑皮無賴,一轉身竟成為拯焚救溺的沛公,讓先前把他當做“小癟三”來對待的王陵、雍齒很不適應。王陵因為不肯屈居於劉邦之下,便也聚眾千人起事,然後離開沛縣到南陽郡活動。而雍齒因受家室所累,沒辦法跟從王陵,便極不情願地投靠劉邦,成為後者手下一名將領。



劉邦雖然知道雍齒看不起自己,但起初對他還是極為信任,在外出作戰期間,命其留守根據地豐邑。可正當劉邦在前線鏖戰之際,雍齒竟然接受魏將周市的勸誘,將豐邑獻給魏王咎。劉邦聞訊後大怒,立刻從前線趕回來進攻豐邑,但經歷兩次猛攻後,依然沒法攻克城池。劉邦無奈,只好帶著殘兵投靠項梁,在後者的幫助下,才得以擊敗雍齒收復豐邑。


雍齒逃離豐邑後,知道劉邦容不下自己,便往北逃往趙地,投靠了趙王武臣。數年後,劉邦派大將韓信滅趙,雍齒走投無路,才再度依附於劉邦。雍齒投降後,劉邦想起往事,恨不得立馬便把他剁了,好在老大哥王陵(此時王陵已依附劉邦)等人出面調解,劉邦才極不情願地的嚥下惡氣,並繼續任命雍齒為將軍。



平心而論,雖然雍齒為人反覆,但在領軍作戰方面卻是把好手,自從再度依附於劉邦後,在戰場上大小數十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可雍齒雖然立功很多,但內心裡非常清楚自己很招劉邦煩,所以在建國後眾將爭功、爭爵位時,他從不敢加入其中,生怕被皇帝抓住把柄,被新仇舊恨一起清算。


可令人沒想到是,雍齒不主動爭功、爭爵位,卻成了繼蕭何、曹參等少數幾位一等功臣之後,頭一個獲封為侯爵的二等功臣。這件怪事之所以發生,還要從漢初一場未遂“政變”說起。


話說劉邦在封蕭何、曹參、樊噲等大功臣為侯爵後(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屬於諸侯王,不同於功臣系列),需要對二等功臣的功勞高低進行評判,而且還要考慮到搞平衡的問題,所以對大批中小功臣沒有進行及時的封賞。由於劉邦沒有在第一時間說明情況,結果便讓這幫人心生疑心,要麼懷疑劉邦是心疼爵位,要麼便猜測他在尋找昔日的過失,以便昧掉他們的功勞。



這幫人又氣又怕,難免會在一起抱團發牢騷。劉邦起初並不在意,直到某天在洛陽南宮的橋上親眼見證一幕“奇景”後,才慌了手腳。原來劉邦在橋上,遠遠的望見大批將領坐在沙地上指手畫腳、議論紛紛,場面非常火爆。劉邦不解其意,便向張良詢問這幫人意欲何為,張良回答說這些人在商議反叛。劉邦聽後大驚失色,忙問其中原因。


張良便將功臣們的擔憂告訴劉邦,並勸他趕快封賞平日裡最痛恨的功臣為侯,以其為榜樣給群臣看,讓大家消除顧慮。劉邦想了想,覺得雍齒是再恰當不過的人選,於是馬上下旨封他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戶。同時,又急令丞相、御史評定群臣功勞,速行封賞。



先前一肚子怨氣的功臣們,看到連皇帝最討厭的雍齒都被封侯,紛紛拍手相慶,自知再無需擔憂。果然沒過多長時間,這些人根據功勞的大小,陸續得到爵位、封地,再無一人抱怨不滿。就這樣,西漢建國後的第一場大危機,便被張良一條良機化解。

雍齒在什邡侯的位子上坐了九年時間,直到漢惠帝三年(前192年)才壽終正寢。此後,雍齒的子孫世代承襲什邡侯,直到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才因“酎金奪爵”事件失國。


史料來源:《史記》、《漢書》、《資治通鑑》


文史磚家


雍齒是個極有個性的人,他和劉邦手下的其他一同舉事的人不一樣,特別看又慣劉邦的做派。做秦民時就對劉邦的荒唐大聲地說No。劉邦也討厭他,但抓不著雍齒的小辮有氣沒處使。

秦二世二年(前218年),秦兵監平引兵圍豐縣,命雍齒守備豐縣。陳涉手下的周章讓人對雍齒說,豐縣魏國的地盤,魏國己經復立了,你願意隨魏國呢,你就當豐縣令,要是不從,殺個雞犬不留。"雍忘雅不欲屬沛公",就認為招降。沛公一聽,老窩兒沒了,引兵回來攻打豐縣,沒攻下。心頭恨得雍齒髮痛。氣得生了一場病,回沛縣養病去了。

劉邦自秦民而亭長,再沛公,再漢王,再皇帝。封頂了。張良等輩己經有封地了。他們幾個就在洛陽的南宮廷計國家大事。就看見其他人三五一堆地吵鬧。皇帝就問留侯,那些人鬼鬼祟祟地在幹什麼?留侯說,他們在商量如何謀反。劉邦聽後大驚說,天下己經安定,反什麼反?張良說,陛下,他們正在統計自己的功績,算估一下自己能得到多大的封賞。現在天下就只有這麼大,還有許多人沒有封,他們怕得不到應有的封賞,又怕你找他們的過錯而殺掉他們。所以,就商量造反。

劉邦說,那咋辦呢?

張良說,好辦,你最恨的人,又沒有受封的是誰?

劉邦說,要數雍齒了,恨得牙齒痛。只因他功勞多,才沒整治他。

張良說,那先封他,這樣別人看見雍齒都有封,他們自自然就有分了。

劉邦就照著辦了,大家都高興起來了。

由此可見,雍齒是多惹劉邦討厭。但是他的功勞大,拿他沒辦法。雍齒在七年戰爭中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劉邦即使是皇帝,也得公平不是。

漢高祖十二年十月,還歸經過沛縣,與故鄉父老同樂。醉酒舞劍,唱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是哭了唱,唱了又哭。大家跟著哭。劉邦對父老鄉親說,沛縣是我的湯沐邑,免除沛縣的一切徭役捐稅。父老們大哭說陛下,沛縣與豐縣是兄弟姐妹縣,沛縣有此榮耀,豐縣不該沒有呢?劉邦一聽,老淚縱橫,說朕有天下,不在乎區區小縣之地。只是想到剛剛起兵時,雍齒把豐縣讓給魏國,讓朕無落腳之地。心頭不是味道。父老鄉親再三請求。劉邦才讓豐縣與沛縣一樣待遇相同。

封雍齒是為了穩定人心。

這雍齒被封什方侯。三國中蜀丞相諸葛亮平南中,其中有個反將叫雍凱,就是雍齒後人。





劉一千五


別以為這是劉邦的寬宏大量,這只是一場政治做秀。


當初還在沛縣的時候,劉邦起義反秦,雍齒也跟著造反。可是這個雍齒一向是看不慣劉邦的。雍齒是當地豪強,對於一個地痞子當自己的領導當然不服氣。但是劉邦很看重雍齒,認為他是一員大將,在劉邦征伐的時候,將自己的後院沛縣交給雍齒來鎮守。可是雍齒卻背叛劉邦投奔了魏國,在劉邦背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邦幾次三番反攻雍齒都沒有拿下,最後還是項羽借兵給他才奪回了沛縣,雍齒也向他投降,劉邦當時正值用人之際,也沒有殺雍齒。劉邦

到了西漢開過之後,劉邦大封功臣二十多人,但是像雍齒這樣的也有很多沒有被封賞。這些人整天聚在一起議論被劉邦看到,張良就告訴劉邦說,這些人可能會因為沒有得到封賞而造反。劉邦很擔心就問張良怎麼辦,張良說,他們之中你最恨誰?劉邦說,當然是雍齒,這個人背叛過我,早就想殺了他。張良說,不但不能不能殺,你還最應該封賞他。只要你封賞他,其他人就不敢造反?劉邦深以為然,就封賞了雍齒。

雍齒

張良給劉邦的這一招其實很高妙,雍齒作為未收封賞的代表,又是劉邦最想殺掉的人,如果封賞他,其他人自然就不會擔心有性命之憂,也就不會造反。從另一方面來說,通過封賞雍齒這件事來做秀,也顯得劉邦寬宏大量,不僅可以安撫天下臣民,特別是那些手握兵權的將領,還可以讓那些還在抵抗的小股敵人可以放心大膽地投降。

可以說,這場秀的好處很多,只是作秀的劉邦心裡可能很不是滋味。畢竟劉邦是個瑕疵必報的人,放過雍齒也不知道他心裡有多憋屈。


圍爐煮酒話春秋


簡而言之,這麼做是劉邦讓大臣們安心的策略。這個做法是由張良提出來的。

下面細細說來。

西漢剛剛建國的時候,百廢俱興,各種事情很忙。劉邦一時疏忽,忘了把各位開國功臣的封賞事宜提上日程。於是,隨著日子越拖越久,那些功臣們每天議論紛紛,各種謠言越傳越離譜。人心惶惶,許多人不僅擔心有功不得賞,還害怕劉邦反過頭來清算自己當初的種種錯誤,自己可能有殺身之禍。這種情形再繼續下去,很可能引發叛亂。於是蕭何,劉邦和張良就開始商議如何去安慰大家的心。

一番談話之後,劉邦說出自己最恨老鄉雍齒。這時張良就建議劉邦馬上先封賞雍齒,而且要重賞。劉邦心理上很彆扭,但是他理解了道理之後就執行了。

封賞雍齒以後,大家都說——“連劉邦最痛恨的雍齒都被封侯了,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我們等著封賞就是了。”

此後大家的議論漸漸平息下來,人心也安定下來。劉邦穩定人心的目的達到了。

這種做法其實就是拉出一個大家認可的人給大家做榜樣。類似的例子還有商鞅變法。一開始的時候,商鞅讓一個人移了一個柱子,賞了他千金。這種示範表示自己言出必行,新法不是鬧著玩的。


芙蓉芳


這是個比較有知名度的歷史故事:

話說劉邦打敗了項羽,登基稱帝之後,一度是志得意滿,每日花天酒地,開始享受勝利的果實了。這時候功勞最高的幾位功臣已經得到了爵位和封地,然而排在後面的眾多功臣們卻因為功勞大小未計議得定,還沒有來得及封賞。忽然有一天,已經是皇帝的劉邦無意間看到自己的一群老夥計聚在一起,偷偷議論著什麼。於是他就問已經封為留侯的張良:“這些人在做什麼。”張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陛下,他們是在商量謀反啊!”劉邦大驚,這天下已定,他們都是跟著我出生入死的弟兄,為毛要造老子的反啊?張良解釋道:“正是因為天下已定,皇上您稱帝了,跟著皇上創業的那些有功且親近的人也都被封侯,可他們這些人卻遲遲沒有得到封賞,心中不平,怕這天下的土地皇上已經捨不得封給他們了,跟著皇上打仗九死一生,到頭來沒有得到任何名利,他們能不造反嗎?”



劉邦一聽確實是這麼回事兒,著急了,向張良討教應對之策。早就心中有數的張良要求劉邦把自己平時最討厭的人進行封賞。劉邦最討厭的這個人就是雍齒,於是封雍齒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戶,這樣一來其他功臣們看到,連最不受皇帝待見的雍齒都得到了封賞,自己就更不可能不封侯了,於是都安下心來。張良就這樣,使用了一個小小的計策,為劉邦排除了一個隨時有可能爆發的政治隱患。

雍齒這個人,與劉邦是同鄉,從小與劉邦,夏侯嬰,盧綰,這些人一起長大,據史料所述,雍齒的家族在當地比較有勢力,也許正因此,雍齒一貫看不起為其他小夥伴所服膺的屌絲王子劉邦。劉邦起事後,雍齒雖然也跟隨一起造反,但卻打心眼兒裡就不服這個“沛公”,有一回劉邦帶領弟兄們去攻打別的縣邑,讓雍齒留守豐邑,等於把自己一半的身家性命交給了雍齒,結果呢?在魏國人周市的威逼利誘下,雍齒未做絲毫的抵抗就帶著豐邑向周市投降了。這可是在創業最艱難的階段,可以想象不止劉邦恨死了雍齒,豐沛造反創業集團的其他人也恨不得生吞活剝了這個背叛組織、背叛革命的傢伙。劉邦帶兵回救,雍齒堅守,居然兩次都打不下來豐邑。最後還是向項梁借兵五千才打下了下來,收回了根據地。

雍齒後來又輾轉投降了項羽,劉邦與項羽相爭時,項羽把劉邦的家小抓住,想以烹殺劉父(著名的典故“分一杯羹”)要挾劉邦投降的主意恐怕就是雍齒出的,雍齒雖然無恥,可就是這麼卑鄙無恥的主意,被某些人想象為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項羽也特麼做出來了呀😒!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無德卻聰明的雍齒將軍發現——原來這霸王項羽就是特麼一個完蛋貨(啥叫日久見人心吶?)居然,居然……😂又跑回去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求劉邦饒恕並收留他,劉邦也是心大,再混蛋也是一起長大的!居然還就把雍齒留下了,從此以後雍齒一直很老實,打仗也非常賣力,但是劉邦再也沒有敢讓他獨當一面了,每有攻伐,雍齒都被任命為副職……

其實雍齒的結局還算不錯,可是作為第一個被委以重任但卻背叛劉邦的人,他為後來的政治格局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他的所作所為幾乎改變了劉邦的人格,可以說是雍齒給劉邦上了一課,劉邦再也沒有完全信任過任何人……也許正是被雍齒改變的
劉邦才能最終取得天下,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誰知道呢……


羔羊愛吃蘋菓


這是劉邦採納了張良的計謀,為的是穩定眾將士的情緒,開國之初,劉邦害怕大封功臣造成不公而引起動亂。於是劉邦封了他的老鄉,也是他最痛恨的人雍齒為什邡侯,這樣做的結果無形之中告訴眾將士,就連我最恨的人都封了侯,以後肯定不會虧待你們,好好幹吧。

換言之,劉邦是咬牙封的雍齒,是出於政治目的,而不是多麼看重他的老鄉關係。那麼,老鄉雍齒為什麼這樣讓劉邦恨呢?既然這樣恨他,為何還要給他封侯呢?欲知詳情,接著往下看。


(劉邦)

雍齒是劉邦的老鄉,劉邦反秦的時候,雍齒也追隨劉邦參加了反秦義軍。不過雍齒是沛縣裡的貴族階層,平時從心裡看不起劉邦混混做派。

話說劉邦和樊噲、蕭何等人,帶領義軍攻下了第一座城池豐邑,劉邦把這個地方當成了自己的根據地,為了保險起見,讓老鄉雍齒把守縣城,可見當初多麼信任雍齒啊。這好比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雍齒就好比劉備看重的關羽。

然而,沒過多久,雍齒被魏國的相國周市策反了,雍齒連帶豐邑縣城都投入了魏王的懷抱,劉邦在前線得到了消息,氣的暴跳如雷,發誓抓住雍齒非把他千刀萬剮了不可。


劉邦仗也不打了,直接帶兵攻豐邑,想奪過來城池,結果久攻不下,劉邦打仗能力不敢恭維。劉邦決心不惜代價攻下縣城,於是向當時還是一個戰壕裡的戰友項梁借兵,項梁借給了他5000人馬,再次攻豐邑,這次終於攻克了下來,不過讓雍齒跑了,雍齒連夜逃回了魏國。

雍齒跑回了魏國,當時魏國也被項羽收拾,朝不保夕,雍齒見風使舵,轉而投奔了項羽。這時項羽和劉邦爭天下,兩人進行著楚漢之爭,雍齒給項羽獻計,把劉邦的老爸和老婆孩子統統抓起來,然後大鍋裡把油煮沸,揚言要油炸劉邦的老爸。於是就有了劉邦讓項羽把他老爸的肉湯分點吃的故事。雍齒處心積慮的在背後捅劉邦的刀子,劉邦對雍齒恨不得吃其肉,扒其皮。


(雍齒)

但是,雍齒再一次發現自己選錯了主子——項羽用人不善,開始出現了倒臺的徵兆。劉邦在張良、蕭何、韓信的輔佐下,反敗為勝步步緊逼,項羽失敗是早晚的事了。這時雍齒再次調整人生的風向標,他要投奔曾經被自己看不起的劉邦。

奇怪的是,雍齒每次都能很快調整方向,他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悔恨表白,說自己上了奸人的當,不該背叛老鄉,看在老鄉的面子上,給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機會吧,劉邦本來想殺了他,可是架不住老鄉都為雍齒求情,劉邦再次收留了雍齒。

在這之後,雍齒一直表現得非常老實。他為漢家天下四處奔波、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不少戰功。而劉邦也再未給過他背叛自己的機會,每次出征,雍齒都僅是隨將,而非主將。

多年征戰以後,劉邦滅了項羽,終於從“漢王”熬成了“漢高祖”。天下初定,下一步自然是要論功行賞。但他只是將曹參、蕭何等20多位親信厚封重賞,其他人他卻並未重視。這引起了許多將領的不滿,尤其是從項羽陣營或者六國諸侯投降過來的將領,紛紛心中不平、怨聲載道,“日夜爭功不決”。

有一天,劉邦閒逛,看到操場上三三兩兩的將士們在一起交頭接耳,好像商議什麼。看到他走了過來,大家立刻畢恭畢敬,三緘其口。於是,劉邦派人將首席軍師張良找來了。劉邦把事情經過講了一遍,劉邦問張良,這些人幹什麼呢?張良說,這些人商量著造反呢!聞聽此言劉邦當即大驚失色——他剛坐穩江山,怎麼就有人想造反?

(張良)

接下來,張良對劉邦說:“陛下可以得天下,仰仗的是全體將士拚下的江山,大多數將領有功沒祿,他們自然要想辦法啊。說不定哪天就會造反。

劉邦一聽就急了,如之奈何?張良說:"陛下和誰有仇,也就是說,你最恨誰?劉邦說,我最恨老鄉雍齒!是他當初背叛我,為難我,我恨不得殺了他,張良說,不能殺,相反馬上加封他,劉邦一臉茫然,張良繼續說道:立即重賞雍齒!這場災難便可消弭於無形了。”

張良的意見,劉邦素來是聽的。於是,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封雍齒為什邡侯,食邑兩千五百戶,併為此大擺酒宴,這麼一來,全朝文武都放了心——連雍齒這個讓劉邦痛恨的傢伙,令皇上恨得牙根癢癢的貨色都能有如此待遇,我們哪個不比他強,哪個不比他忠心?以後薪酬和官職肯定不會虧待我們的。就這樣,一場暗流湧動的封官逆流,被張良隻言片語消彌於無形之中。



秉燭讀春秋


這就是劉邦皇帝的權求。劉邦生平最恨的是誰?不是項羽,不是韓信,而是雍齒,這雍齒沒少讓劉邦受苦。

所以在劉邦心裡一直是很想報仇的,但是劉邦最後卻能封雍齒為侯,這就是皇帝的權術,也是劉邦過人之處。

劉邦本是一個泗水亭的小亭長,經過三年反秦,四年抗楚,終成帝業,建大漢朝,即皇帝位。這不僅是劉邦一個人的功勞,還有劉邦手下的功臣的功勞!



既然是功臣,就是有立大功的,也有立小功的,總之建立大漢的有功之臣很多。劉邦登基後,開始封賞功臣。由於人多,總有遺漏或者不妥之處。一時有的人還沒有封賞到。

這樣下面就出現的怨言,覺得自己立過功,沒有得到封賞。這傳到劉邦的耳朵中,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劉邦的大臣給劉邦出個主意。說皇上最恨的是雍齒,只要封賞雍齒,就可以平息此事。因為連皇上最恨的雍齒都能封侯,那立過功又不是皇上恨的人,當然也能封賞了。

這就是劉邦要封處處讓他為難的雍齒為侯的原因!


中孚鑑


雍齒和劉邦兩人雖然是同鄉,但是二者的家世卻是相差甚大。雍齒家裡有錢有勢,屬於地主階級,而劉邦從小就是個地痞流氓,大家都知根知底,所以雍齒從小就瞧不起劉邦。然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等到劉邦起事時,雍齒反而成了劉邦的手下。劉邦還很信任這個老鄉,連起兵的根據地都交給了雍齒管理。雍齒雖然家世不錯,但是品行不佳,是個蒼黃翻覆的小人。在各大勢力之間“審時度勢”,先是投降了魏國,而後是趙國,然後又是項羽,最後看到還是老鄉劉邦厲害,兜了一圈還是選擇跟隨劉邦。

劉邦當然早就看透了雍齒的為人,曾多次和手下說過“恨不得殺了這個背信棄義的傢伙”,可是為何到後面還封他為侯呢?

當時的背景是,劉邦打下天下後,就馬上將韓信和張良這些從龍之臣以及部分劉姓親屬封王封侯,但是由於職位一時有限,所以中層幹部還都沒來得及分封。眼看著有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起來了,為數眾多的中層幹部當然就有意見了。

這天下誰都能坐得,底下幹部明白,劉邦當然也明白。劉邦一看形勢不對,馬上就求教於張良。於是就有了後來雍齒被封侯的奇事。出奇事當然就得有奇效了。中層幹部一看連雍齒這種人渣都能封侯,反思一想“自己總比這人強,肯定也少不了自己的那份”,一夥人的情緒馬上就安穩了下來。

這就是響噹噹的“封一人而安天下”策略!

當然我們反思一番,如果劉邦沒有容人之量,放下心中的恨意,此計也就無從談起。那我們不妨設想自己就是當時的劉邦,我們又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是不是還有更好的做法?


歷史從未如此有趣,更多內容請關注貓哥歷史。


貓哥歷史



穩定和安撫人心。天下太平後劉三兒開始對手下的馬仔論功行賞,但第一批只封了酇、留等少數大咖。手下其他馬仔在還沒有封侯拜相之前,心裡難免沒著沒落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趕上趟,到處串聯、勾兌,打聽和傳播小道消息,人心不安……這時劉三兒給雍齒一個什邡侯就是明明白白告訴大家:“你們這幫癟犢子別鬧騰了,連雍齒這個老牌二五仔老子都給他封侯了,少不了你們那份!有點兒耐心,等老子想想給你們封點啥……”



農民工老楊


劉邦有一天上朝,發現好多武將都三五成群竊竊私語,於是劉邦找來張良詢問,他們都在議論什麼?張良答到,他們都在討論造反!劉邦大驚,詢問原因!張良解釋,大王得天下後,未進行及時分封,大家議論紛紛,心有不安!劉邦又問何解?張良說,大王找一最恨的人進行分封,則皆心安!於是,劉邦先等雍齒以安功臣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