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防範?日對華政策兩面性增加

兩國已商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在今年10月下旬訪華。受此利好消息帶動,近一時期日本政府和執政黨高官中出現了罕見高密度、高規格訪問北京的熱乎局面。與此同時,日本企業界也對兩國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第三方合作和即將舉行的中國進口博覽會顯示了高度關注。

然而,就在中日關係緩慢升溫的同時,“冷氣旋”也接踵而來,比如日本新版《防衛白皮書》再次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等。

應該如何評估日本對華外交上這些似乎相互矛盾的舉措呢?應如何確保中日關係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新民晚報邀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日本學會會長吳寄南為大家解讀


接近?防範?日對華政策兩面性增加


圖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資料圖)。視覺中國

示好絕非一時心血來潮

問:安倍近期在改善對華關係上所作的姿態有幾分真意?安倍今秋對華訪問主要訴求是什麼?屆時會有哪些“看點”?

答:安倍計劃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週年的10月23日訪華。這是對5月李克強總理訪日的回應,意味著兩國領導人時隔10年後再度實現年內互訪。近期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文部科學大臣林芳正、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等陸續來華。9月上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及日本國安局長谷內正太郎也將露面北京。日媒評論,高官密集訪華旨在為安倍訪華熱身造勢,反映了安倍對這次北京之行的期盼。

安倍近期為改善對華關係釋放的這些信號絕非一時心血來潮。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安倍政權的外交方針已從以往的“對美一邊倒”轉為“兩面下注”,避免中日關係“整體脫軌”。初步分析,安倍對這次訪華主要有兩大訴求:

其一,順應經濟界要求緩和對華關係、深度佈局中國市場的呼聲。2013年到2017年,中國的GDP由54萬億元人民幣增加到82.7萬億元。中國經濟的不俗表現讓日本國內一度甚囂塵上的“中國崩潰”論銷聲匿跡,更讓日本經濟界產生深度佈局中國市場的強烈衝動。在華日企總數盈利比例逐年上升,有意擴大在華業務的比例達歷史新高。報名參展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日企已佔參展商的一成。與中國交好可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正成為日本朝野的共識。

其二,尋求與中國採取共同步驟,應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挑戰。安倍已和特朗普舉行過4次雙邊會談、26次電話會談。但特朗普動輒“退群”“廢約”,強徵關稅,肆意破壞多邊貿易體系,讓安倍產生強烈的危機感。近日美國媒體曝光安倍6月訪美時,特朗普為迫使其在開放國內市場問題上讓步,甚至以美“沒有忘記珍珠港”相威脅。這種蠻橫無理,又難以預測的強勢外交促使安倍下決心與中國走近,為自己加一道“保險”。

這次訪華會有三大看點:一是兩國再次重申堅持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立場。安倍既然踩著《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週年的節點訪華,就不可能迴避表態支持構成中日關係政治基礎的四個政治文件。二是兩國有可能就彼此在第三國開展基建合作達成共識。安倍已計劃在訪華期間出席有關第三方合作的大型論壇。這表明日本對“一帶一路”構想已由原先的消極抵制甚至攪局轉為有條件參與。未來日本政府系統的金融機構將對“一帶一路”沿線進行投資的日企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三是兩國再次表明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框架的立場。在年底即將舉行APEC峰會、G20峰會前,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擺出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潮流堅決鬥爭、毫不妥協的態度,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積極消極因素都在增長

問:許多跡象表明,安倍政權明裡暗裡依然將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一面呼籲改善關係,一面卻繼續防範,這究竟反映了怎樣的一種心態和期盼呢?

答:就在安倍政權高官密集訪華的同時,日本國內的“中國威脅”論近來又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逆浪。

8月28日公佈的新版《防衛白皮書》,介紹日本週邊安全環境時居然用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渲染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鼓吹加強針對中國的西南諸島防禦。翌日,由新日鐵住金名譽董事長三村明夫牽頭的防衛問題懇談會在首相官邸舉行首次會議,第一次提出要強化網絡和宇宙空間的防衛,為年內出臺規劃未來5年防衛建設的《防衛計劃大綱》造勢。同一天,防衛省公佈的2019年防衛費概算創歷史新高,達5.29萬億日元。其準備引進的陸基“宙斯盾”導彈防禦系統和遠程巡航導彈都有針對中國的意涵。

事實證明,日本對華外交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都在增長,兩面性的特徵非常明顯。總體而言,日本對中國還是戰略猜疑多於戰略信任,戰略競爭多於戰略合作。其根源正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所指出的,是日本當權者的對華認知出了問題,不將中國看成夥伴而視為威脅,不把中國當朋友卻定位為最大的假想敵。說到底,這完全是“零和”思考或者說冷戰思維在作祟。

目前,安倍政權希望改善中日關係,只是形勢所迫而非出於內心,是策略調整而非戰略改變。

從深層次看,日本當權者的對華認知之所以會嚴重背離客觀現實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中日間力量對比尚未達到足以轉變日本朝野傳統對華思路的臨界點。日本朝野都有人認為中國發展勢頭雖猛,但內外障礙甚多,難以持續。日本還有機會同中國“搏”一把,牽制中國發展;二是日本傳統的戰略文化是不習慣也不願意以平等地位與對手進行交往,缺乏適時妥協、見好就收的文化基因,搞對立、摩擦的衝動往往高於合作、共贏的願望;三是在美歐等發達國家以及由它們把持的國際輿論界普遍對新興經濟體國家群體性崛起,特別是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持牴觸、反對態度的背景下,作為西方陣營一員的日本要另闢蹊徑確非易事。

政治家落選就啥也不是

問:日本政府處理對華關係時的矛盾做法是否與即將舉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有關?

答:“猴子從樹上掉下來還是猴子,政治家落選就什麼也不是了”是日本政壇的流行語。選舉在日本當權者各種政治考量中一向擺在最優位置。

安倍復出後已執政5年8個月,其首相任期僅次於桂太郎、佐藤榮作、伊藤博文和吉田茂,排名第五。安倍如能在本月20日自民黨總裁選舉中連任,勢將成為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目前,安倍在自民黨7大派系中已穩獲5派支持,可望拿到70%以上的國會議員票,但都道府縣的黨員票卻仍是未知數。民調錶明,希望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獲勝的比例與屬意安倍的只差幾個百分點。安倍如拿不到半數以上地方票,即便連任也將成為“跛腳”首相。

由於“森友”“加計”兩大政治醜聞持續發酵,安倍在民眾中的聲望難與石破相抗衡;“安倍經濟學”也已是強弩之末,乏善可陳。對安倍而言,打外交牌無疑是最佳選擇。民調錶明,雖然日本民眾對中國的親近感仍在低位徘徊,但受訪者認為中日關係“重要”的佔比一直在70%左右。日企更不希望由於兩國交惡失去中國這一世界上最具潛力的市場。改善中日關係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認同和輿論支持。

另一方面,安倍在改善對華關係上又不能走得太遠。首先,他必須將保守選民緊緊吸引在身邊,這是他的基本盤。其次,日本的GDP被中國反超,失去了長期佔據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習慣傲視亞洲的日本人心態很不平衡。日本當權者藉口“中國威脅”推行對華強硬路線與這種社會深層心理有很大關係。再說,特朗普政權最近在貿易問題、南海問題和臺灣問題上“三箭齊發”,強化對華遏制路線。作為美國在亞洲最大的盟友,安倍也不能不有所動作。

大力促進“新世代”交流

問:對中日關係未來發展應有怎樣的預判?如何才能確保兩國關係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答:中日關係的解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會因為一兩次領導人訪問驟然改變。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兩國間將是希望和憂慮交織、合作共贏和戰略博弈並存的局面。對日本當權者願意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沒有理由不接招,宜積極響應,順勢而為;對其故態復萌,猶豫倒退也要有足夠警惕,未雨綢繆。既要高瞻遠矚,籌謀全局,不為“浮雲遮望眼”;也要處驚不變,臨危不懼,“穩坐釣魚臺”。

要確保中日關係不受干擾,儘快回到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上來,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中日間四個政治文件。這是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安倍在李總理訪日期間高度評價《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將它喻為引領兩國前進的“指南針”。希望日本領導人能將承諾化為實際行動,為中日關係的發展注入正能量。

其次,繼續深化兩國經貿領域的互利合作。這是中日關係的“壓艙石”。兩國在節能環保、金融保險、醫療介護領域開展合作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此外,中日是現行國際秩序的受益者,也應是它的捍衛者。要旗幟鮮明地抵制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的逆流,共同推進RCEP談判取得積極進展。

國之交在民相親。8月底,北京大學舉行的中日大學生千人交流大會是一場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民間盛會,表明兩國都意識到代表未來的青年人怎樣看對方,勢將影響兩國關係的走向。要讓中日關係轉圜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就需要大力促進這種“新世代”的交流,夯實中日關係改善的社會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