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英雄第三十一篇·高祖所屬·破楚悍將·柳丘侯·將軍戎賜

柳丘,地名無考,現今各類史書中也是均無記載,只能證明此為漢初一封侯所在地,也就是柳丘侯國。

而這柳丘侯國的第一任國主,便是漢初柳丘侯戎賜。

戎,這個姓氏很少見,在先秦時期,一般來說,應是西戎分支的後裔。當然,非要說是其他王族的旁系分支,也可以,但相對來說,還是西戎那支戎姓分支的人數要更多。

至於柳丘侯戎賜嘛,筆者只能說,他有很大可能是西戎的後裔。換句話說就是,他很有可能就是一名外族之人,但,這重要嗎?很顯然這並不重要。

而關於他的故事,按照史書中記載,他最初是出現在薛地的:

楚漢英雄第三十一篇·高祖所屬·破楚悍將·柳丘侯·將軍戎賜

以連敖從起薛。《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連敖,這個名詞筆者已經解釋過很多遍了,這裡就不多說了,按照前文分析,這就是一個作為漢軍中專門負責接待外賓的武官。而在劉邦剛剛崛起之時,這裡的連敖頂多也就是劉邦身邊的一個親近護衛。

再說薛地,按照《史記·秦楚之季月表》中的記載:

秦二世二年四月,沛公如薛見項梁,梁益沛公卒五千,擊豐,拔之。

以上,是劉邦第一次到達薛縣時的記錄。而劉邦這次來薛縣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兩個字,求援。本來,劉邦在碭縣已經擴充了兵力,且總數已經是多達九千部屬了,如下記載:

攻下碭,收得兵六千,與故凡九千人。《史記·秦楚之季月表》

在迅速擴充勢力之後,劉邦本應該是立刻回軍奪豐縣的,但是奈何,不是劉邦不想打,而是劉邦真的打不下:

攻拔下邑,遂擊豐,豐不拔。聞項梁兵眾,往請擊豐。《史記·秦楚之季月表》

事實上,劉邦其實是嘗試過的,但是奈何,豐縣城固兵多,所以沒辦法,只能是求援在薛縣駐紮的項梁了。

其實,從這裡也能看出豐縣兵變之時的大概狀況了。雍齒和豐縣子弟的實力著實不容小覷,在劉邦軍隊規模擴充到接近萬人之時,卻依然還是無法拿下豐縣,只能說,當時的豐縣確實有叛劉的底氣。

而再從此時的劉邦接近萬人的軍隊都無法拿下豐縣這一點來看,豐縣的城池應該是很堅固的,且豐縣的軍隊規模也很大。即使不如劉邦此時萬人規模,但是有個四五千人還是有很大可能的。由此,再反推回劉邦起義後,率領沛縣不到三千人來到豐縣,與其說是守護豐縣,還不如說是投靠豐縣。畢竟,就當時實際情況而言,劉邦的軍隊規模應該是遠遠不如豐縣的。

總之,就是在劉邦實力迅速增長,卻依然對豐縣無可奈何之時,在薛縣駐紮的項梁遂給予了劉邦一個機會。

我們都知道的,薛縣會盟就是在不久之後,所以,此時劉邦率領接近萬人的軍隊選擇投靠項梁,其中重要的一點要求就是,項梁必須給予劉邦足夠的兵員支持,如此,才能為劉邦在之後的薛縣會盟中對項梁鼎立支持。

而項梁也真是不客氣,不僅給予了劉邦多達五千的軍隊,而且還配備了完整的軍官體系,如此,這正是劉邦鯉魚躍龍門的關鍵一步。由此之後,劉邦便真的就是魚入大海,龍出生天,不再為任何人所能拘束了。

當然,此後以強勢兵力收回豐縣那是必然的,事實上豐縣之戰壓根就沒有打,而是雍齒遠走,劉邦則與豐縣劉氏重新和解。

好吧,說多了,再回到本文的主角戎賜這裡。

如上內容,客觀來說,戎賜應該就是在劉邦於薛縣借兵之後加入到劉邦麾下的。

在這裡,筆者就簡單的推演一下,劉邦在收下項梁調撥的五千兵卒之後,定然是從其中選擇精銳之卒作為自己的護衛,如此,戎賜應該就是這樣來到劉邦身邊的。

以二隊將入漢。《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二隊,是劉邦麾下的一個軍隊編制,歸呂澤統屬,實力頗為雄厚。而按照史書中記錄的,除了越軍的將軍之外,能夠明確有編制記錄的也就屬二隊這支軍隊的將軍們封侯最多了。恰如此時的柳丘侯戎賜,在劉邦成為漢王后,便是二隊中的一名統兵將軍。

當然,這裡的二隊將只是二隊下屬的一名將軍,和真正意義上的漢軍將軍還是比不了的。

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籍軍,為將軍,侯,千戶。《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而在之後,戎賜的記錄也就簡單多了,依然以二隊將隨呂澤回擊三秦,而後以戰功升遷為漢軍都尉。其後戎賜率領本部都尉軍在對項羽作戰中立下戰功,隨在戰後再一次得到升遷,為漢軍將軍。此後,便是漢六年的封侯事宜了:

六年六月丁亥,齊侯戎賜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六年六月丁亥日,戎賜受封柳丘侯,食邑千戶。

再然後,關於柳丘侯戎賜的記錄便沒有了,直到最後的暮年:

五年,定侯安國元年。《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漢少帝五年,戎賜病逝,漢庭為其諡號,齊侯。

齊:執心克莊曰齊,資輔供就曰齊。《逸周書》

總的來說,柳丘侯戎賜的一生,差不多就是一位標準的亂世將軍該有的一生,沒有什麼奇特異常的傳奇故事,就是在偶然的機會下為領袖所識,並大力啟用,而後為軍官,其後以戰功逐漸升遷為都尉,乃至最後的將軍,由此遂得以封侯。

當然,這其實也是那個時候大多數軍人的最真實寫照。

以上,便是柳丘侯戎賜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