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了「鐵飯碗」的大山「豬倌」,是怎麼實現年創產值4500萬的?

今年來大山深處的造福神話不斷打破人們“農村沒錢可掙”的傳統觀念,一個個百萬、千萬富翁應運而生。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個人,是大山深處一名普通的70後,在漫長的人生歲月裡,他端過“鐵飯碗”,砸過“鐵飯碗”,替別人打過工,自己打過老闆,經歷可謂足夠豐富,他就是秭歸大山“豬倌”梅俊。

砸了“鐵飯碗”的大山“豬倌”,是怎麼實現年創產值4500萬的?

當許多農村娃跳出“農門”,想在城市裡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時,梅俊卻一頭扎回農村當起了“豬倌”。如今,8年時間過去了,他成立了秭歸縣山林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在梅家河、猇亭、宜都三地建有一個標準化的種豬場和三個標準化的育肥豬場。2016年出欄生豬17898頭,創產值4500萬元,創利1500萬元。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帶動村民共同創業,帶領周邊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砸了“鐵飯碗”的大山“豬倌”,是怎麼實現年創產值4500萬的?

1996年中專業畢業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稱為了當地畜牧局一名“鐵飯碗”職工,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期間還在正大集團座果養豬、種豬銷售等工作。但不甘命運就此落幕的他,在2008年毅然決然的拋棄了“鐵飯碗”,稱為了豬場老闆,開始了真正為自己奮鬥的創業之路。

經過一年多辛苦的摸爬滾打,擁有一定資本積累的他回到了生養自己的故鄉——梅家河,決心在這裡闖出人生天地。經過再三熟慮,憑藉敏銳的商業視角,以50萬元承包了鄰村的養豬場,又幹起了養豬事業。在此經過3年的努力,2012年底該豬場年出欄生豬達5000頭。

砸了“鐵飯碗”的大山“豬倌”,是怎麼實現年創產值4500萬的?

在梅俊的創業道路上,當地相關單位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技術、服務等方方面面提供了幫助。通過積極協調,2013年梅俊正式註冊了自己的公司——山林牧業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00萬元。隨後,投資500萬元在梅家河鄉魯家灣村建設標準化養豬場,建成面積4500平方米的全市領先標準化豬欄7棟,附屬建設倉庫、加工及附屬房2棟1200平方米。2011年,又投資180萬元新建了一口占地1800平方米的生物沼氣池,年產沼氣 1萬餘方,可同時滿足200餘農戶生活所需。

砸了“鐵飯碗”的大山“豬倌”,是怎麼實現年創產值4500萬的?

為實現養殖零排放、果園出精品、產業得發展、農民得實惠,在創辦豬場之初,他就堅持走種養結合之路,把養豬產生的糞便和汙水通過沼氣池處理,生產出沼氣和沼液,沼氣用來做飯和照明,沼液用作有機肥,比較乾的糞便通過發酵處理生產無臭有機肥,有機肥還田到茶園、果園、花卉、蔬菜基地等農田,汙水進行沉澱處理達標後排放,形成“豬—沼—有機肥—農田”的生態循環模式。

砸了“鐵飯碗”的大山“豬倌”,是怎麼實現年創產值4500萬的?

共同致富,吃水不忘挖井人。創業成功後,梅俊始終沒有忘記父老鄉親們,自養豬場成立之日,梅俊起就樹立了“自己致富,並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他堅持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吸收養豬戶加盟,由農戶小範圍散養,最後公司回收散養豬進行銷售。期間公司為養殖戶提供品系純正的優質豬仔,免費防疫,無償技術跟蹤,統一提供優良豬仔;統一提供飼料配方和全價混合飼料;統一技術標準和技術服務;統一保護價回收,這樣就讓養殖戶沒有任何後顧之憂。這種模式不僅給養殖加盟戶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給周邊群眾帶來養豬積極性,在無償服務下,他們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使農民朋友更深刻認識到,養豬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大於耕種土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他還聘請有養豬經驗的村民幫助管理豬場,為農村剩餘腦動力提供了就近就業的良好機遇。多年來,手把手幫助周邊農戶發展養豬,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吸納周邊農民40餘人在公司務工,每年為農戶提供現金收入200餘萬元。

砸了“鐵飯碗”的大山“豬倌”,是怎麼實現年創產值4500萬的?

梅俊,一位從深山腹地走出來的大山兒子一路風雨,從農村到城市,從城市再回到農村,在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上勇往直前,揮灑熱情,傳遞溫暖,樹立榜樣。創業之路在腳下,一路艱辛一路歌。靠勤學實幹興業,靠求實創新發展,超越自我,挑戰未來,成了一名年輕有為的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