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之死:「和稀泥」的故事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信貸圈出現了一批靠“和稀泥”來賺取外快的和事佬,他們多是從事信貸行業多年的老油條,憑藉自己在這個行當的人脈跟關係在信貸公司與借款人之間謀取暴利。

這種事多發生在三四線的小城市,畢竟外來人口少,什麼事都好打聽,不像一些大城市一旦借款人在公司審核中偽造了住址,事後再想找人就如同大海撈針。在咱們這小城裡僅憑一張身份證催收人員再通過自己的人脈關係想找個人還真不算太難。

一般來說地催是個肥差,提成基本在20%以上,雖然國家現在在催收合規方面監管很嚴,但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幾個催收一個月的時間僅僅抓住兩三個客戶並收回欠款,就真的月入過萬了。所以一般地催人員咬住客戶是不會輕易撒手的,比起傳統爆通訊錄的手段,地催人員會讓客戶難受的多。

信貸之死:“和稀泥”的故事

但話說回來,一個小城市真正有經驗並且常年待在催收崗位上的也就那麼幾十個,就像一個小型的信貸圈,多半是師徒或者朋友關係,小城市畢竟是小城市,如果說一個逾期借款人跟圈裡的催收人員都很熟絡也不是不可能。

這樣問題就來了,借款人不想還款,催收人員礙於朋友關係也不好意思上門,借款人知道自己是擋了朋友的財路也覺得不好意思,這個問題看起來有點棘手呢。

但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卻是無限的,尤其是在以公謀私方面,咱們中國人遇到難題解決方案一般都是在酒桌上敲定的,這就到了幾個人坐下來吃頓飯的時候了,借款人心理有愧肯定得先說幾句場面話,隨後催收人員就得多少爭取點自己的利益了,大意無非就是這一單催不回來兄弟們一個人得少掙2.3千塊錢云云。借款人掰指頭數數一共3個人一人打3千算,他們一共虧了9千塊錢,算清楚之後借款人就心裡有數了,當然也無非是兄弟們幫忙不能讓兄弟們吃虧等等。

好了,到此基本敲定,借款人拿錢出來給催收分分,這事就算過去了,如果打貸款10萬元算,借款人最後落手裡怎麼也得7.8萬塊錢(一般不會首逾,不合規矩),這樣一頓飯過後,大家都樂得清閒,催收人員也高興啊,吃頓飯就把提成掙了,貸款人也高興,白得了這麼多錢以後也不會有麻煩。

信貸之死:“和稀泥”的故事

本來是為了擺平自己的事,後來卻發展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

本來吃完飯,大家得了個雙贏的局面。但是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咱們國人在掙不義之財方面腦子都是很活泛的。

這個借款人無意間發現這個行當的秘密之後,腦子一轉,以後就決定專吃這碗飯了,其實這也就是最早的“和事佬”的誕生,以後他就專門負責給借款人和催收人員牽線搭橋,你們互相不認識不要緊,有錢可是自來熟。

信貸之死:“和稀泥”的故事

久而久之,別人看著這塊這麼掙錢,一些有資源的信貸老油條也就紛紛效仿,不過這個行當由於門門檻太低,很多人還是吃了虧的。

最早大家都是講道義的,我能幫你擺平這個事才敢拿你的錢,但隨著後來一些黑中介在利益面前也加入進來,局面就變得失控了,為什麼這些中介前面要加個“黑”字,因為他們可不管你後邊劇情如何發展,前邊給你拍著胸脯打著包票拿錢就能辦,後邊催收上門的時候他們電話絕對打不通,反正最後損失的不是客戶就是公司,跟他們也確實沒啥關係。

信貸之死:“和稀泥”的故事

但從小在電視裡就學到“盜亦有道”這個詞。總覺得做人無論黑也好,白也好,有擔當有底線的都可以稱為好漢。那些做人無底線凡事只靠騙的放在電視劇裡就是那種雞鳴狗盜之徒,黑白都是吃不開的,有句話叫做善惡到頭終有報送給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