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對分封和集權的管理是怎麼規劃的?

沉默中滴等待


廢封建,置郡縣

宰相王綰(讀如碗)建議,國家疆土遼遠,應該設置封國,分封王子,替國家鎮守。嬴政把該建議交給政府研究,廷尉(司法部長)李斯說,周朝最初設置封國,數目很多,開始還能互相親善,但幾代下來,大家情誼漸淡,甚至互相視為仇寇、相互攻擊,周天子根本無力阻止。現在陛下神威,一統四海,不如國家只劃分郡縣。王子們和功臣們,可以多加賞賜,這樣容易控制,全國沒有與政府相異的意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李斯真是大才,韓非若得使用,未必有李斯的成就。可惜李斯太過貪權,竟被車裂)。嬴政認為,天下永不休止的爭鬥苦戰,都是因為有諸侯王存在的緣故,如今天下初步平定,如果又封侯建國,是又埋下今後纏鬥苦戰的隱患,然後再去撲滅動亂,豈不困難。就按李斯的意思辦。

嬴政於是下令把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個郡:

內史郡,陝西省咸陽市

三川郡,河南省洛陽市東白馬寺東

河東郡,山西省夏縣

南陽郡,河南省南陽市

南 郡,湖北省江陵縣

九江郡,安徽省壽縣

鄣 郡,浙江省安吉縣西北

會稽郡,江蘇省蘇州市(會稽,讀如快急)

潁川郡,河南省禹州市

碭 郡,河南省商丘市

泗水郡,安徽省淮北市

薛 郡,山東省曲阜市

東 郡,河南省濮陽市

琅邪郡,山東省膠南市(琅邪,讀如狼牙)

齊 郡,山東省淄博市東臨淄鎮

上谷郡,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

漁陽郡,北京市密雲縣

右北平郡,天津市薊縣

遼西郡,遼寧省義縣

遼東郡,遼寧省遼陽市

代 郡,河北省蔚縣

鉅鹿郡,河北省平鄉縣

邯鄲郡,河北省邯鄲市

上黨郡,山西省長子縣

太原郡,山西省太原市

雲中郡,內蒙古托克托縣

九原郡,內蒙古包頭市

雁門郡,山西省右玉縣

上 郡,陝西省榆林市南魚河堡

隴西郡,甘肅省臨洮縣

北地郡,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

漢中郡,陝西省漢中市

巴 郡,重慶市

蜀 郡,四川省成都市

黔中郡,湖南省沅陵縣

長沙郡,湖南省長沙市

每個郡設郡守(郡長)、郡尉(民兵司令)、郡監(監察官)。

把天下武器全收集到咸陽,熔化後鑄成巨鍾和鍾架,再鑄十二個銅人,每個銅人重約千石(讀如旦),放在宮廷院子裡。統一度量衡,強迫天下十二萬戶富豪,從原籍遷移到咸陽。

每征服一個國家,就仿照它們的宮廷,在咸陽以北照原樣建築一座。沿著渭水北岸,從雍門(陝西省高陵縣境)向東延伸,直到涇水跟渭水相交處,亭臺樓閣,以複道互相連接,所俘虜的美女和各種樂器,都送到裡面。

衣賜履說:此處,感覺史官們對秦始皇恨入骨髓,所以,不管他幹什麼,都把那些勞民傷財的事都記錄下來,甚至變本加利。收天下之兵,為了防止人民反抗,反抗也沒有武器,然而,幾年之後,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反秦,各種部隊加起來不下百萬,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武器是從哪裡來的。而十二萬戶富戶,人口超過百萬,是怎麼搬到咸陽的?搬來了住哪裡?這些似乎都沒有考古方面的證據。且每一件事都是非常困難的,卻都在很短的一個時期內完成,實在是讓人不能輕易相信。

前214年,組建遠征軍,進攻南越陸梁地(南越,指廣東和廣西。陸梁,指五嶺山脈南北的華南地區,民性好鬥,被稱為陸上強梁,所以叫陸梁),設置桂林郡(廣西百色市北)、南海郡(廣東省廣州市)、象郡(廣西崇左市),發配罪犯跟平民五十萬人到五嶺山脈,跟南越土著雜處(秦政府初置三十六郡,今又增加三郡,另有二郡未載,即廣陽郡、北京市,閩中郡、福建省福州市,共四十一郡)。

衣賜履說:廢封建、置郡縣,這是一項劃時代的改革,前面我們說過,封建就是封國建家,諸侯或大夫對自己的封地有全權,周天子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是各封國除了每年上點貢,並不受周天子的節制,特別是到戰國之後,周天子已經對各封國完全無能為力了。而郡縣制則不同,由天子直接委任行政長官,郡內沒有軍隊,職務不能世襲,一切由天子說了算,這樣才形成真正的中央集權(西漢再度封王,是對郡縣制的一種反動,給中央政府造成極大威脅)。當然,郡縣制並非嬴政的首創,春秋時就已經有了雛形,但全國統一實行郡縣制,連皇子們都沒有封國,則是劃時代的,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深紮在中國人內心的大一統的觀念的形成,我以為,應始自嬴政的郡縣制。


衣賜履和金大妞


秦國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秦始皇嬴政成為至高君主,開始了中國皇帝和皇權的歷史,也開啟了中國一統江山與一統制度的時代。

秦始皇武力統一中國完成之後,長期割據所形成的各地差異依然存在,秦始皇面臨的重大問題,就是採取什麼樣的行政制度來統治遼闊的帝國領土,實現封建帝國的長治久安。當時丞相王綰就說:‘’山東六國剛被打破,燕齊楚地距咸陽遙遠,若不設置國王,無法進行統治,建議分封諸公子為王‘’。秦始皇把丞相的建議交給群臣討論,群臣多表示贊同,但新任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他說:‘’周文王和周武王曾分封許多同姓子弟,然而後代關係疏遠,相互攻擊,諸候之間也互相殺伐,周天子不能禁止。現在海內一統,全部設置郡縣,對諸子及功臣則用國家的賦稅給予賞賜,很容易進行控制,使天下沒有二心,就是安定的方針‘’。秦始皇就說:‘’天下苦於戰鬥不休,就是因為有候王,剛統一就又立國,無疑是在培養戰爭因素,這樣來求取安定和平,豈不困難,廷尉意見正確‘’。

於是,天下分為三十六郡,並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一套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皇帝專制的行政機構。朝廷以皇帝為首,下設三公九卿。

三公是丞相:中央行政機構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總領百官進行集議和上奏。

太尉:中央行政機構軍事長官,協助皇帝掌管軍事。平時無兵權,只有接到皇帝命令和符節時才能調動和指揮軍隊。

御史大夫:相當於皇帝秘書長,頒佈皇帝詔命,協助丞相治事,監察文武百官。

九卿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

地方以郡、縣為基本行政單位,下分鄉、亭、裡、什伍,十家為什,百家為裡,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鄉里制度是農業文明之國家形態及其政治體制賴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鄉里制度是以對全體鄉村居民進行什伍編制為起點,以“什伍相保”、“什伍連坐”為基本原則組織的。它是君主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結構中,最基層的行政單位,擁有按比戶口、相互監督、宣佈教化、督催賦稅、攤派力役、維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職權,被稱為“治民之基”。

郡設郡守,下有郡尉,郡內設縣,縣有縣尉。

秦始皇設置的這套行政制度,起到了層層控制,權力向上集中的作用,從朝廷到地方構成寵大統治網,使分散的地方權利逐層向上集中,最後集中到朝廷,再通過朝廷集權於皇上。這套行政制度,對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都起到重大作用,影響社會秩序和延續封建統治意義深遠。

而分封制是國王將土地和居民分封給諸候藩王,諸候國具有獨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權、行政權和擁軍權,容易形成割據勢力,也容易形成諸候爭霸的局面。郡縣制替代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也是秦始皇英明之舉。

至於秦二世而亡,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六國貴族勢力的反撲。


德厚致遠


公元前230年一221年秦王政用了10年時間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天下,在國家制度建設上,秦王政和群臣展開討論。最後,秦王贏政系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李斯認為周朝初期實行分封制,剛開始的時侯,諸候和周王血緣關糸和感情比較親密統治比較穩定,過了幾代後血緣關糸疏遠,各諸候國之間為了土地人口和財富互相征戰幾百年周王室也就衰落了。況且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以後,確定了土地私有制,獎勵軍功按軍功受爵,秦國王室沒落了,新貴族都是在戰場上靠軍功取得的,秦國已沒有實行分封制的環境土壤。秦王贏政認為自已的功績超過了歷史上的三皇五帝,於是發明"皇帝"稱號。秦王贏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國君,自稱始皇帝。在六國地區推區郡縣制,全國共劃分為四十一個郡,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由皇帝任免,代表皇帝管理地方征服賦稅等。郡級設郡守,郡尉,郡監。郡守管理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握監案事宜。縣,萬戶以上設令(縣令),萬戶以下設長(縣長),縣令和縣長主要管理政務。縣尉掌軍事,縣丞掌司法。縣以下設鄉,負責攤派徭役,徵收田賦,查案情和保管國家糧庫。鄉下設裡,裡是最基本行政單位,負責人稱裡典,後世稱里正。此外每隔十里設亭,亭長負責地方治安,接待來往官吏,為政府輸送之書等。秦國用這種辦法把把方嚴密控制起來。在中央政府實行三公九卿制。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統領百官,御史大夫幫助丞相管理同是監都百官,太尉負責軍事。這樣秦始皇建立一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把全國權力集中在皇帝一人空制之下。這種制度一直被歷代封建王朝借鑑利用。



關東俠客


  • 秦始皇並不是對郡縣制發明創造者,那是他老先人在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改革,招賢納士,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衡和立郡縣制等一系列等整頓中央集權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信任開始的,早元前475年開始郡縣制執行了,秦孝公子孫們又不斷地完善其結果,實行其新政法(但沒有廢諸侯),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制行中央集權,奠定了基礎,從對分封制和集權制開始時間說,更早是戰國新興的地主階級,為確立封建統治,早先地主世家的私有制土地不斷增加。地主階級經濟和政治勢力越來越大,更要求有政治上有權力,進行改革。建立地主階級政權。各國變法運動都有進行,開始了執行賦稅制,改革改變最早在魯國的”初稅畝,是前594年。在這種社會變革中,秦國分封制,更是早就被戰功得來大量土地所代替井田制,如果分封制繼續下去,正如在範睢對秦昭王有所說秦國只有宣太后,穰侯,華陽君,涇陽君那有秦君。諸侯都比國家強大和富裕。秦始皇更是為了永久地消滅這種局面,秦始皇在征服統一六國基礎上,全面在全國推行中央集權制,把原有郡縣和新徵服土地劃為三十六郡,統一由中央派官員管理。從而開始了”當時而立因事而制禮。駁斥舊貴族諸侯的“沽古循禮的復古主張,廢除過去所有分封諸侯國家。新立郡縣,創立皇帝制度,統一六國文字,貨幣,度量衡,掃滅六國的舊有諸侯統一海內,完成了法理制度上統一中國大業,建立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中央改變分封諸侯,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管政事,軍事。御史大夫為付相,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的政府機構。地方上把全國全部諸侯國廢除,改執行三十六郡,郡下有縣,郡縣官員由中央任免,縣下有鄉,鄉下有裡,裡中設置嚴密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里連坐。,還有設管治安禁盜賊的亭長,也管往來官吏接送,掌管為政府輸送採購傳遞文書等事。兩亭之間為十里。組織管理制度超古躍今。在分封制到郡縣,並不是一紙法今就完成工作。是秦國長期戰爭征服諸侯的結果。白起通過楚國戰爭兼併漢中中為南郡,司馬錯奪得黔中郡等等很多郡縣是秦始皇前輩所得。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長期鬥爭的結果。但廢除分封制是秦始皇最想完成任務。但是秦王朝崩潰後項羽又一次分封諸侯王,而劉邦繼續沿著秦始皇道理誅滅諸候王,而司馬炎又一個分封諸侯王,使歷史進入長期混戰動亂時代。證明秦始皇創立三公九卿中央集權郡縣制,代替長期分封世襲制的君王制,是漢以後封建中央集權和地方割據勢力在一直鬥爭,雖有變化。但都是秦始皇的”車同軌 ,書同文,行同倫的文化大局,加強大一統中央集權領導,凝聚多民族共融和力,建設統一東方強大國家,是以秦開始的。當歷史反覆是必然,秦始皇並沒有徹底完成“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理想。也並不能徹底解決各種深刻矛盾,在秦始皇死後一併爆發形成洶洶大火,燒燬秦王朝統治。但幹古一帝秦始皇,改革事業在漢代以後繼續應用,不斷改善,統一是我們東方大國主流。


ww3721


秦始皇家世靠分封起家,秦非子,嬴姓,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的開國君主,所以說秦始皇祖上靠分封制度起家,但是後來從秦孝公開始發現分封制度的不足和弊端,開始重用衛鞅,實行變法。在秦國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採用實施《墾草令》,“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頒佈軍功爵制度;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等”開始萌芽了中央集權政體的雛型。秦惠文王(秦始皇的高祖父)繼承父親秦孝公的秦公之位後,先是誅殺變法的衛鞅,但是依然執行變法政令,並改“公”為“王”,後來繼承的秦王也一直執行變分法政令,一步步削弱著分封制度,加強中央集權。

到秦始皇的時候,他挾滅六國之威勢,徹底結束了分封制度,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首先,秦始皇自稱為皇帝,在滅六國之前,稱為“秦王”,王在西周、春秋和戰國前期時期,是天子的稱呼,表示天下歸心之意.戰國中後期以後,周天子的權利日益衰弱,威信已無.各國諸侯相繼稱王,爭奪天下.秦王政統一中國之後,他的統治區已不止秦國而是兼有原來的關東六國自認為王已經不能表現其功績後決定將“三皇”與“五帝”的名號合一,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

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及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長官,下轄九卿)、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等三公,和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廷尉(掌管司法審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

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度,規劃成了地方郡縣治,官吏任免制,被任職的官吏,皇帝根據政績隨時撤職罷免。

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從中央的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都按照皇帝的意志辦事,軍權也集中到皇帝的手中。

在文化上,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央集權的速度。


惘然


周朝的分封制,在周王朝強盛的時候,諸侯國不敢亂來。樹幹和枝條的關係層次分明。這在開始是不錯的,可行的。但是,一旦諸侯國崛起而中央不能控制,麻煩就來了。周朝自"國人暴動","平王東遷"之後,國力曰漸衰弱,控制不了幾個大的諸侯國,形成"枝大於幹,末大於本”的混亂局面,於是晉,楚,齊,秦,燕,吳,越等國坐大。禮樂征伐不由天子,鄰國攻擊,強凌弱,眾暴寡。連年內戰,而周天子無能 為力,連自己也成了泥菩薩過河。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都是分封制的結果。這一結果對統一國家無疑百害無一利。


秦始皇肯定看到了分封制的害處。對於他來說,這個新的統一的秦朝是他的,一切由他說了算。功臣,宗室,官吏幹了活,國家開工資給諸位就可以吃飯穿衣了。土地全部是國家的,一寸也不給,無論宗室,諸子,功臣,官吏。

實際上,他在李斯與淳于越的辯論中就感到主張分封制的人還在大肆活動。所以採用李斯的中央集權制,拋棄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的積極主張。在思想上採取高壓政策,釀成焚書事件,手段實在剛暴。


秦始皇在世,能把權利集於手中,牢牢地控制住天下大局。秦二世大權旁落,為奸臣所誤,為能力所限,致使天下大亂,與郡縣制沒關係,與分封制也沒多大關係。

秦朝滅亡後。項羽以為應該共天下,有功勞的都該有土地。於是搞了個十八諸侯到地方做王,這些人笑咪咪地當王去了,去建設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們才不管霸王項羽了。他們一旦窩火就帶兵造反,一條凳子上坐的王,誰怕誰呀。


項羽最後無力控制,死在自己的分封制這個坑裡。劉邦滅項羽後,馬上與哥幾個同甘共苦,分封了異姓王和同姓王。劉邦先滅異姓王,成績顯著。他的兒子一代不說,到了孫兒劉啟,就有七個同姓王聯合造反。漢廷費了好大的力才鎮壓下去。到武帝時,"推恩令"的推行,才方徹底剪除地方對中央的威肋。 全面推行郡縣制。

這中間用"分封制"過度了一下,費了些代價,但這是教訓,是值得的,有用的。 這些成果均是秦朝的制度。秦始皇倡行的郡縣制,歷史上說"漢承秦制"實在有深刻的淵源。漢朝有許多制度都直接套用了秦國的制度。自此以後,西晉是個極混亂的朝代,竊取曹魏後,司馬氏分王於地方,八王之亂十六年,讓中原人民飽受兵燹之苦。西晉滅亡之後,繼之以五胡亂華,戰亂長達幾百年,人口凋敝,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劉一千五


春秋戰國,諸侯權重,以至爭戰不休。秦始皇為改變這亂象根源,不封地給兒女和有功之臣,而是採用郡縣制,把權力集中於中央政府和皇帝本人手上,這樣就極大削弱了地方管理者的權力。中央想推行各種政策和下達各種命令都較通暢無阻。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秦始皇正因為看出了春秋戰國分封制的危害,所以才採用李斯提出的郡縣制。只是什麼制都是手段,秦始皇有能力有魄力才可以集權領導,而到秦二世手上同樣的制度卻被趙高架空權力,以至管理相當混亂。加上暴政,所以引發的大規模農民和諸侯貴族遺留勢力的起義,秦終於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推翻了!因此,什麼事都是看人,未必看制度。再好的制度操作的人不行,最終還是混亂。再混亂的局面遇上了有魄力的人,也可以安定。這在中國歷史都有據可循。制度是死的,人才是活的!

關注頭條,請關注東方大狂俠。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解讀,希望廣大網友支持!


東方大狂俠


秦始皇登基稱帝后的規劃:



首先是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中央設丞相(掌軍事)、太尉(掌政事)、御史大夫(檢察百官)......依此往下逐級設立官員。

秦始皇設立這套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一直被歷朝歷代效仿並逐步完善和加強。


至於地方機構方面: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

【天下一直苦於戰爭且鬥爭不止,是因為有王侯的緣故。辛虧依賴宗廟先王保佑,如今天下剛剛大定,又恢復分封國家,這是在樹立戰爭局勢。】

秦始皇為求的天下安寧,於是才廢除了原有的分封制,而改為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再分為郡、縣兩級(起初全國被劃分為三十六郡,後來又陸續增設。)


左將軍


秦始皇自身是從分封制起家的過來人,他深深體會到了分封制度的弊端。

從秦始皇的父輩們就開始變法,打擊那些個不作為的地方勢力,取消世襲特,按軍功從新分封爵位,以經萌牙了中央集權政體的雛型。

秦始皇統一建國後,為了維護中央集權絕對優勢,徹底廢除了分封制,規劃實施了皇權至上,權利高度集中,皇權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央集權制一統國家。

他把原來的分封制,規劃成了地方郡縣治,官吏任免制,被任職的官吏,皇帝根據政績隨時撤職罷免。

這些舉措加強了中央政令暢通無阻。

另一方面,又剷除了郡候坐強做大的次生土壤,為中央皇權解除了後顧之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