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爲什麼要分封諸侯,或把地緣最差的地盤留給自己?

baluxul


項羽在很多人的心中是軍事天才,政治侏儒,但實際上項羽所做的政治決策大多數都是正確的,包括分封諸侯這件事,至於他把地緣最差的地盤留給自己完全說不通,實際上他已經在他的處境之內把最好的地盤留給了自己。



項羽分封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起義後,擁立了楚懷王為義軍首領。但是楚懷王不甘心只做一個傀儡,於是在項梁死後,處處打擊項羽。

首先和各路義軍約定“先去關中者為王”。然後令劉邦率軍西進,項羽北上救趙。當時的情況顯而易見,秦軍主力在趙地,如果北上救趙勢必和秦軍主力有一場大戰,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即便是贏了,也不可能首先到達關中。

而且楚懷王還項羽一路的軍隊指揮權交給了宋義,任命他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



兩支部隊出發後,劉邦率軍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就攻下了大片秦國領土。而項羽卻因為宋義處處掣肘,一怒之下殺了宋義,重新奪回了軍權。這一次項羽可以說是和楚懷王徹底的決裂。

等到項羽到達函谷關之時,劉邦早已經提前一個月進入了關中。這時項羽想到了名義上的共主楚懷王,並且致信懷王,希望封自己為關中王,但是楚懷王卻斷然拒絕了。



恰好這個時候,劉邦做出了一件沒有大腦的事情,那就是封鎖函谷關,拒絕任何諸侯進入關中。這時的項羽是名義上的諸侯聯軍首領,所以因勢利導,挑起了諸侯對劉邦的憤怒,一舉攻下了函谷關。劉邦也看到犯了眾怒,於是乖乖的獻出了關中之地。

伐秦的大業結束後,項羽所謂的聯軍首領地位也就不復存在了,倘若不分封這些跟隨自己征戰的諸侯,勢必造成眾叛親離。而且當時項羽的40萬大軍,大部分都是諸侯聯軍,自己的嫡系部隊不過是原來的五萬楚軍,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有可能被這些勢力反噬。

這時的項羽處境,就好比後來韓信和彭越等人逼迫劉邦賜王爵是一個情況。項羽當時為了得到一眾諸侯的支持,所以最好選擇就是分封。



雖然有一些被諸侯強迫的味道,但實際上更多的因素是項羽為了形成新的利益團體,繼續保持自己的共主位置。為此項羽還發表了一番大道理的演講;

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分封之後,項羽殺死楚懷王,而各路諸侯大多沒有任何異議,原因就在於項羽給夠了這些諸侯利益,這些分封的諸侯自然和項羽站在了一起。



項羽的地盤並不差

首先說項羽並不是只留下起兵時的吳越江東故地,,而是完整的擁有了梁楚九郡。這一地區包括今天的河南省東部、山東省西南部、安徽省淮北及江南部分、江蘇省全部、上海市全部和浙江省大部分地區。



項羽不佔領關中

項羽分封之時,雖然因勢利導趕走了關中的劉邦,但是項羽在整個伐秦的過程中坑殺了數十萬秦國降卒,要知道這數十萬的降卒都是有父母妻兒的人,他們對項羽恨之入骨,所以項羽在關中稱王,根本得不到關中地區百姓的支持。

項羽不佔領中原地區

中原地區地區包括魏、趙、燕、齊、韓等地,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除去劉邦、章邯等四人分封了原來的秦國故地之外,剩餘的十四路需要分割剩餘的中原地區。

這些地區原本都是有各自諸侯王的,而且這些人都是跟隨項羽伐秦有功的,如果強行取代這些諸侯,一定會造成這些諸侯的叛亂,所以留給項羽唯一的領地就是楚國的舊地。



但是項羽實際上也有稱帝的野心,於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故意留下了矛盾,等待矛盾爆發時,逐一消滅吞併諸侯的勢力。

比如將齊國分為三份,田市為膠東王、田都齊王、田安濟北王。反而故意沒有給田榮爵位。趙國也是一分為二,封趙歇為代王,張耳也常山王。項羽的做法導致了諸侯王之間爭鬥不斷,使得諸侯國變得羸弱而西楚獨強。



坦白的說,這個做法以及實際的成果已經是當時最好的結果了。當然最終因為劉奪取關中後的崛起,以及諸侯王的背叛,項羽最終還是失敗了。


我是越關


項羽在起兵反秦前,見到秦始皇車駕,便發出了“

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項羽滅秦後,尊奉原主君楚懷王熊心為“義帝”,即名義上的天子,卻將他流放到湘南荒僻之地,一年之後就迫不及待地殺之,也足以證明項羽此生的志向,同樣是成為如秦始皇嬴政一樣的統一帝國的集權帝皇,而絕不滿足於做一個虛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

因此,

項羽分封天下,實為當時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麾下的40萬大軍,絕大部分只是在鉅鹿大戰時攝於他兵威而暫時臣服。一路跟隨項羽入關的諸侯聯軍,真正直屬於他的嫡系兵力,主要仍是被楚懷王分派給他北上救趙的5萬楚軍,經過不斷戰損和沿途擴軍,此時也不過六七萬人,真正直屬於他的兵馬,只佔聯軍總人數的一小部分。

當秦朝滅亡後,項羽“反秦聯軍諸侯上將軍”這一職位的歷史使命自然終結。聯軍將領們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主君,如趙將申陽、張耳、司馬昂是趙王趙歇的部屬,燕將臧荼是燕王韓廣的部屬,齊將田都、田安是齊王田市的部屬,“沛公”劉邦、楚上柱國共敖和項羽這個“魯公”一樣,都是楚王熊心的部屬。他們和項羽的主從關係,同樣也自此終結。

因此,項羽若想憑著這些根本不再屬於他的幾十萬兵馬,不再和他有主從關係的諸侯聯軍將領,去直接繼承秦始皇的帝業,君臨天下,建立類似秦朝的全國政權,豈不猶如痴人說夢?

此前,劉邦正是約法三章收買秦地百姓民心,收編留守秦軍迅速擴軍至10萬人,並封鎖函谷關,企圖"吃獨食"獨據關中,才招致諸侯聯軍將領們的眾怒,被項羽因勢利導,籍聯軍兵威以勢壓之,兵不血刃迫使劉邦降伏,並強迫劉邦裁軍至3萬,把他驅逐到當時極偏僻的漢中、巴蜀之地。


因此,同樣只有幾萬本部嫡系人馬的項羽,又怎會再重蹈劉邦覆轍?

項羽此時的頭號大敵,已經變成了他主君楚懷王為代表的六國舊王族。暫時聽從他命令的諸侯聯軍將領,同樣野心勃勃,各懷鬼胎。所以,項羽若要繼續將張耳、司馬昂、燕王、田都、田安、共敖這些人綁在他的戰車上,形成新的共同利益,就非給他們足夠的好處不可——那就是:我讓你獨立為王,你尊我天下霸主!

當項羽公然表示:【諸位將軍和我項羽一起披堅執銳,三年苦戰,攻滅暴秦平定天下,這都是我們大家的功勳。楚懷王本無功勞,只是我項家所立的一個伐秦的招牌,正當由我等分其地而王之】,便得到了聯軍諸將的集體支持:善!

【項羽怒曰:“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懷王雖無功,固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資治通鑑》

於是,項羽尊奉楚懷王熊心為“義帝”,卻將他驅逐到荒僻的彬,然後順理成章將楚王的王冠戴在自己頭上,並自稱“西楚霸王”,明確自己分封、處罰各國諸侯王的權力。正所謂「滅秦之功,又大半成於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賞罰廢置之柄焉」。

接著,項羽開始了他的大分封,將跟隨他入關、共同作戰的諸侯將領,立為新諸侯:

  • 將齊地一分為三,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遷原齊王田市為膠東王,而壓制齊地最強實力派田榮不予封王;

  • 將趙地一分為二,封趙將張耳為常山王,遷原趙王趙歇為代王,壓制趙國強大實力派陳餘不予封王;

  • 將燕地一分為二,封燕將臧荼為燕王,遷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 將韓地一分為二,封原趙將申陽為河南王,韓王韓成如舊;

  • 將魏地一分為三,封依附楚國的魏王魏豹為西魏王,原趙將司馬昂為殷王,將魏國東部膏腴之地盡數劃入自己直轄版圖,壓制魏國實力派彭越不予封王;

  • 將秦地一分為三,跟隨入關的三名秦國降將,章邯封雍王、司馬欣封塞王、董翳封翟王;


  • 此外,項羽封楚將劉邦為漢王,管轄漢中、巴蜀;

  • 封楚將共敖為臨江王,管轄南郡、黔中,長沙(戰國時楚國丟失給秦國的故土);

  • 將當時佔據了原楚國南部大片土地的“蕃君”吳芮的領地一分為二,封吳芮為衡山王,將自己部將同時也是吳芮女婿的英布,封為九江王;

項羽劃給自己直轄的西楚國,即所謂的“彭梁九郡”,遠不止是他起家的江東吳越故地,還包括了原楚懷王佔據的楚國土地,原魏國東部大片土地,以及威懾中原和關中的戰略要地南陽郡。

那些新受封諸侯率軍回國,當然不免和被項羽移封的舊君主、被項羽故意壓制的實力派爆發激烈內戰,是以此時天下局勢,可謂“諸侯皆弱,西楚獨強”。


從鉅鹿破秦存趙、到新安逼降章邯,從鴻門威懾劉邦,到借分封攪動天下大亂。項羽作為一個25歲的年輕人,竟將借力打力、空手套白狼的權謀手段玩弄到了極致,

即使各路諸侯都洞悉了項羽並不隱藏的意圖,然而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功名富貴驅動所有人心,因此他們也只能不由自主地順著項羽的驅使去互相牽制、搏命廝殺。這才是真正的陽謀天下!

項羽數年征戰,斬殺和坑殺秦軍將士超過四十萬人,這樣的血海深仇導致舊秦遺民對其他恨之入骨,他也沒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擁戴,因此才放棄了有地勢之利的關中,還軍彭城。項羽的如意算盤便是先行驅虎吞狼之計,儘可能削弱各地諸侯,然後再憑藉自己佔據的人口繁盛、經濟發達的彭梁九郡,快速集結一支兵力強大的精銳軍團,再去次第掃平這些新舊諸侯,一統天下。這對當時的項羽來說,其實已經是可能選擇的“最優解”了。


項羽的分封方式,即自己治下領地行郡縣制,和臣服異姓諸侯王並行的“郡國制”,是在秦始皇"郡縣制"基礎上,依據當時天下情勢做的一大變通,劉邦建立漢朝後同樣效仿,所謂“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

甚至就連延綿四百年的漢朝的國號,併成為之後漢民族名稱的“漢”字,來源也是項羽這次分封劉邦為“漢王”。

西漢時成書的《史記》,將項羽列入唯有天子帝皇可居之的《項羽本紀》,並非單因作者司馬遷對項羽的何等偏愛,而就是源於項羽的這次分封,是漢王朝的上溯法統之由來。劉邦的漢王,既非自封,亦非名義上的天子“義帝”所封,而是“政由羽出”的西楚霸王項羽所直接封授。

【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史記·項羽本紀》
【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里。】——《後漢書·志第二八·百官五》

當然,隨著幾百年後漢王朝政權鞏固,就不再承認“劉邦曾為項羽臣屬”的法統了。東漢班固修《漢書》就只將項羽劃入《項羽傳》,秉承了「秦朝滅亡後,漢王劉邦和楚王項羽都是楚義帝熊心的臣子,項羽弒君,劉邦討逆」的漢朝官方史觀,並在此後兩千餘年,影響延續至今。


狐狸晨曦


文|小河對岸

鴻門宴之後,項羽率領諸侯盟軍進入關中,大肆宣洩了山東六國對秦國長達一兩百年的仇怨。事罷,項羽使人致命楚懷王(熊心),楚懷王回覆“如約”(先入關中者為王)。而按楚懷王該約定,則意味著要將天下恢復到秦國統一前的局面。即:楚王熊心(盟主)、齊王田市、趙王歇、燕王韓廣、魏王豹、韓王成、關中王(秦王)劉邦。

天下如此劃分,則意味著滅秦有大功的諸侯將相(項羽等人),將無地可王。莫說項羽不會滿意,那些跟隨項羽破秦入關的諸將相,也不會滿意。故而,項羽徹底架空楚懷王,尊其為義帝,而自主封王。項羽封王的法理依據是:...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名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也即是說,項羽認為當下之王,不過是憑藉其血統名分而已。而真正滅秦定天下的,是諸位將相(項羽的盟友)與我項籍。故而,項羽主張“按功分王”,至於那些無功的當下之王,則要排在諸將相之後。所以,項羽封王也就造成了兩大集團的矛盾,即新王集團與故王集團的矛盾,而最為突出的矛盾體現在以下六對。

齊地矛盾:故齊王田市徙為膠東王,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而齊地的實權人物田榮,因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而沒有受封。故而,引起了齊地田榮的不滿與反叛。田榮先擊敗了齊王田都,又追殺了不肯聽命的膠東王田市,然後擊殺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之地。

趙地矛盾:故趙王歇徙為代王,而立趙相張耳為常山王(趙地)。在趙地頗有影響力的陳餘,因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陳餘與張耳在趙地的功勞幾乎等多,而陳餘未能封王,故陳餘心中不滿。故請田榮發兵相助,擊敗了張耳,復趙王歇於趙地,趙王歇封陳餘為代王。

燕地矛盾:故燕王韓廣徙為遼東王,而立燕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願意遷徙遼東,而被臧荼所殺,臧荼並有燕、遼東之地。這也是項羽分封諸侯中,唯一併掉故王的諸侯。

秦地矛盾:在項羽入關之前,劉邦實則已是關中王,故此對矛盾為劉邦與三位秦降將的矛盾。項羽立劉邦為漢王,王漢中、巴蜀之地,實則也是徙封。劉邦還定三秦之地,亦是以此為藉口。

楚地矛盾:項羽徙楚懷王(義帝)至長沙郴縣,而自立西楚霸王。並立黥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該對矛盾為項羽、黥布、共敖等人與楚懷王的矛盾。《史記·項羽本紀》載:..趣(催)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項羽派遣兩位諸侯王擊殺楚懷王,可見楚懷王除了名號之外,仍具一定實力。而項羽也背上了弒主的惡名,在政治上陷於被動。

而韓、魏之地,一則其地多為項羽所據;二則,韓王成、魏王豹的實力較弱。故而,新舊諸侯的矛盾並不突出。唯有梁地(屬戰國魏地)彭越無所屬,故在田榮的招納之下,而屢屢攻擊楚軍。

項羽之失天下,並不在於其分封諸侯的本身。而在於其所封的新王勢力,並不能彈壓住當地的舊王勢力。故而,天下再次崩壞,而項羽窮於應付,以致自己也被吞沒。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歷史聞知社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說明一點,楚國多俊才,項羽是楚國人,韓信也是楚國人,而劉邦算是半個楚國人(沛縣早期隸屬於齊國,後被楚國佔領,再後來就歸秦直接管轄了),可見整個秦朝末期就是這三個楚國人在折騰了。而項羽則是秦國最直接的掘墓人。

項羽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擊敗了秦軍主力,因此他在取得鉅鹿之戰後威望如日中天,諸侯看到他咳嗽一下心裡都要打顫。項羽當時擁兵四十萬,劉邦兵力是十萬,他們兩個是諸侯聯軍中實力最強的,但最後的分封權在項羽手中。

項羽最後的分封方案是范增出的主意,這個分封方案可不如題主提問的那樣,項羽傻傻的將好的地方都留給了別人,自己卻留下了最差的地方。

首先我們說關中這個地方,也就是原來秦國地盤。項羽之所以不要這個地方是因為他坑殺了秦國二十萬降卒,關中的老百姓對他是恨之入骨,他即使要這個地方,這裡的統治也是很困難的。於是經過權衡利弊,項羽將這樣的黑鍋甩給了章邯、司馬欣。

章邯和司馬欣原來是秦國將領,在鉅鹿之戰中投降項羽,撿的一條性命。但是他們手底下的士兵雖然投降了,卻被坑殺。老百姓當然會認為這裡面有貓膩。作為秦國將領苟且偷生,置士兵性命於不顧,這樣的人來重新管理原來的秦國領地,能管好才怪呢。還有一條就是,將章邯、司馬欣封在關中目的是為了防範劉邦有小動作。劉邦當時的實力已經鋒芒畢露,因此項羽為了限制他,一方面帶走了他八萬士兵,只給劉邦留兩萬,一方面把他封在漢中,還派章邯看住他,這樣的安排可謂是狠毒至極。

至於齊國,齊國本來就不在項羽可控範圍之內。當時實際控制齊國的是田榮。而田榮在鉅鹿之戰中沒有響應項羽,因此兩人接下樑子。

至於像魏國、韓國這些地方項羽倒是真沒有客氣,項羽自己的封地楚國已經不是原來的楚國舊領地了。他已經將韓國一部分領土納入楚國版圖。將魏國一分為二。

整體來說,原來的七個國家,除了楚國都被項羽拆的七零八散,因此項羽的分封可真不想題主說的那樣光明磊落,相反是極其陰險的。不過大家都不是傻子,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楚漢爭霸。


每日趣評


說項羽封地九郡地緣最差,恰恰屬於對當時的地緣政治不懂的表現。

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其實是西楚“伯”王,諸侯之長的位置,而非諸侯之主,諸侯之共主是“義帝”楚懷王,為什麼如此?

理由很簡單,項羽的地位是“撿”來的,是空手套白狼擼來的,並不是繼承或者打出來的。

事實上,在消滅景駒之後,項梁扶立的楚懷王政權,是當時唯一的“楚”政權,繼承的是六國中楚國的法統,而項梁則是這個政權的實際執政,但是請注意,包括陳嬰、呂青、呂臣,乃至蒲將軍等人,都是項梁之外系統的勢力,雖然都投身於一個“楚”字旗幟下,他們仍保留著自己獨立的軍隊和勢力。

項梁死前,項羽和劉邦實際上是率領兩支偏師在外征戰,各自擴充實力,但是這個實力不會很大,也就是1萬人左右的規模罷了。

劉邦和項羽由所謂的“三線將領”(一線是項梁、二線是呂臣等有幾萬部曲的力量)躍起,靠的是項梁死後,楚軍內部的洗牌。

楚懷王實際上藉機進行了一次中央集權,即將各部集中之後,抽調組成“救趙軍”,又以宋義為統帥,以范增、項羽這兩個項氏集團的“外圍”將領去擔任二、三把手。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史書記載的很清楚,項梁是有兄弟在世的,項羽同輩的叔伯兄弟也有不少,從繼承順位上來講,項羽這個侄子,並不具備天然的合法性。而范增乾脆是一個外姓,跟隨項梁也是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無從掌握八千江東子弟兵。

換句話說,這支軍隊本身就是一個勢力妥協和牽制的產物,而項羽的暴烈發難,屬於完全的個人冒險,既完全出乎懷王需要,也肯定得到了項氏宗族的默許和支持,但是,這個時候他的“老大地位”還是虛假的,如果不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他的叔叔伯伯們也不會對他客氣。

所以,鉅鹿之戰後,他“劫”諸侯救趙軍,組成了聯軍西入關中,又在洛陽附近,將秦軍降兵屠殺,這裡就有一個關鍵點,就是為什麼不是在鉅鹿、邯鄲附近如此做,而是跋涉了幾百裡才完成這個“壯舉”?

這實際上是他已經完成了對聯軍內部的初步整合之後,對關中地區軍事潛力的一次集中滅殺,同時,與與會的諸侯將領們共同完成一個“投名狀”。

等到鴻門宴,實際上,項羽在進行的則是要劉邦這個唯一一個遊離於他的系統之外的“非六國後勢力”的一次政治壓迫,並不是想要他的命,當劉邦確定臣服之後,則可以開始他的宰割天下的“新秩序”建設。

此時,項羽的本質是空手套白狼,用自己的“威名”嚇唬住沒有隨行的六國後諸侯,用封王的厚利來誘惑諸侯救趙軍的將領,又用這些人數遠遠超過楚軍的外系軍隊來恐嚇和牽制自己內部的楚臣和項氏宗族。

這裡唯一的變數,就是劉邦,劉邦本身不在項羽聯軍中,他的軍功和王位,至少一多半是得自於楚懷王的,他和項羽掰腕子,是沒有心理負擔和法理負擔的,但他的臣服,也把這些歸零。

最後的結果就是,項羽分封九郡給自己,實際上是舊楚地一大部分,舊魏國地的一大部分,以及韓國的一部分地盤。

要知道,這塊地盤的最大優勢就是水運。

黃河、濟水、鴻溝、淮河、長江全部聯繫在一起,西楚內部可以進行便利的內河機動,而江東地作為項氏發家的大本營,雖然人口不多, 卻產強兵,至於舊楚地和魏地,則人口眾多,物產豐饒,還有多個交通樞紐上的商業中心。

而之所以“地緣差”,是因為項羽沒有拿下趙地和齊地,而 這兩個地方本身在戰國時代就是特殊的文化區域和經濟區,更重要的是,齊國本身的人口和物質力量在統一戰爭中損失極小,諸田的勢力極大,在救趙軍中,其出力也不多,所以,項羽在分封后,主要的戰爭對象就是齊國。

這塊地盤,其實也是他為“西楚”真正統一天下預留的用武之地。

說得直白點,項羽在“西楚”政權中一樣用的是郡縣制,只是他無力一次性吃掉全國,所以拿下了最適合“進攻進取”的九個郡作為自己“統一戰爭”的根基,這之後的戰爭,歸根結底就和劉邦稱帝之後剪滅諸侯王的戰爭是一樣的,就是為了“統一”。


劉三解



項羽並不是分封諸侯,而是對既有諸侯的一次公開承認。在此基礎上再對各諸侯國的封地進行了調整,以確保自己對其他諸侯國的優勢,從而成為真正的霸主,也就是西楚霸王。

在秦國消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之前,中國經歷了西周和東周長達八百年的分封制。形成這種局面,也不是因為周朝心血來潮,要故意把自己的打下來的江山再分開來。恰恰相反,這是因為周朝吸取了商朝的教訓,做出的調整。

商朝我們雖然也稱為一個朝代,但實際上他與秦漢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商朝本質上就是一個部落聯盟,而且是相當鬆散的,商朝下屬的各諸侯國其實就是一些不同的部落。商朝只是通過對外征服戰爭來討伐那些不服從並挑戰自己權威的部落,而對那些並不挑戰商朝權威的部落都是不干涉內政的,控制力很弱。

商朝這樣做也同樣不是因為商朝的祖宗心血來潮,而是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商朝的中央政府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這些區域的。比如說道路交通,官僚體系,這些都還不健全,處於非常初級的狀態。只要是自己的實力能夠完全控制的地方,自然都是完全控制的。

所以,到周朝崛起的時候,商朝還在和東夷部落作戰,而在周朝正式反對商朝之前,雖然周朝的崛起已經明白無誤的威脅到了商朝的權威,但是商朝能夠採取的控制措施只有把周文王召入朝歌,囚禁在羑里,而無法採取進一步的措施。即便如此,當時商朝的諸侯國卻越來越多的同情周朝,而加入了反對商朝的行列。

周朝正是在這些部落的支持下消滅了商朝,這本質上只是周與商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其他諸侯國並沒有積極參與,大多數作壁上觀。周朝對自己周邊的諸侯國也進行了吞併戰爭,這和商朝的做法並沒有太大不同。雙方都在大力消滅自己周圍的小諸侯國,以提高自己的實力。


但因為當時的文明中心在關東的中原地區,所以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更多,而周朝在消滅商朝的時候,對這些關東諸侯國採取的主要也是拉攏的策略,只對個別不服從自己的諸侯國採取了戰爭。這些針對諸侯國的戰爭一直從周武王時期持續到周公攝政的時期。

同時,周朝也吸取了商場的教訓,大量分封自己的同姓諸侯國,名義上是夾輔王室,實際上是安插在原來留下來的各諸侯國的中間,也就是安插的一些釘子。當然,這其中很多周朝的同姓諸侯國也帶著周朝的文明去到了一些尚未完全開化的地區,進行了開發和建設。

西周時期到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擴張與兼併從未停止,兼併戰爭一直都在進行。這其實就是一個自然選擇和自然淘汰的過程,其中一些國家因為各種原因強大了起來,一些國家則在競爭中被消滅。到春秋戰國之交,這個過程大體上完成,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面。

能夠在長期的兼併戰爭中延續下來的國家,自然都是積累了相當強大的實力的,並且都在春秋晚期或者戰國初期進行了變法,也就是類似商鞅變法的舉措,主要內容其實就是廢除各國內部的分封制,打擊和削弱公族權力,加強王權和中央集權,同時在行政上則逐步改為郡縣制。

最後,秦國只是在戰爭中消滅了其他各國,從而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和中央集權。而在這之前的商朝,西周,春秋和戰國都是一直在朝這個方向發展。從這個角度說,戰國時期最後的結局必然是歸為一統,區別只是由誰來完成這個過程而已,而秦國在這個競爭中勝出了,成了被歷史選中的一個。


秦朝統一之後,秦始皇就不斷採取各種方式來加強中央對各地的控制,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道路工程修建,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都是屬於建立一個大一統國家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只是天不予壽,秦始皇還未來得及完成這個過程,就已經龍馭上賓去了。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就像是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隨之而來的就是秦朝的大崩潰,其他諸侯國乘機復國,各王其地,重新回到了戰國時期的格局。這其中,項羽和劉邦就在楚國的名字之下崛起成為了反秦主力軍,並最終消滅了秦國。

項羽賴以成名並建立自己在各諸侯國中的威信的,其實也就是鉅鹿之戰。這之前,項羽雖然也英勇無敵,但是始終都不是獨當一面的高級將領。只是在諸侯聯軍眼看著章邯所率領的二十萬秦軍很快就擊敗了陳勝吳廣以後,趙國也快要頂不住了,諸侯聯軍卻不敢救援,這才為項羽提供了一戰成名的機會。

其實以鉅鹿之戰時的形勢來說,章邯即便是能夠消滅來援的諸侯聯軍,也已經很難再建立起秦始皇那樣的大一統帝國,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承認秦國作為諸侯霸主的前提下,承認已經復國的諸侯國。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項羽擊敗了秦軍,成了諸侯的霸主。

所以說,並不是項羽要分封諸侯,而是當時本身就已經是諸侯割據的局面了,項羽也沒有能力短時間內完全徹底消滅各諸侯國,只能先採取重新調整封地,削弱各諸侯國的辦法。

而在調整之後,齊國不接受項羽的方案,項羽就出兵進攻齊國去了,也正是齊國的持續抵抗為劉邦率軍出漢中佔領關中爭取了時間,成就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佳話。其實真正在明修棧道的是齊國,而不是韓信。


蕭武


首先,今天我們覺得分封制問題很大,中央集權好。但當時人不是這樣覺得的。在他們看來,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廢封建,行郡縣。具體來講,郡守縣令到了一個地方,他們不會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和當地人之間沒有任何羈絆,他們的權威完全來自咸陽的皇帝,所以只管奉行秦的律令,無顧當地人的實際需要。這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所以到了漢初,仍然是封建和郡國並行。只是劉邦把劉氏的子孫分封到了許多地方。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當時人的觀念。首先,六國的君主及貴族還有相當的後裔,他們仍然希望恢復六國的秩序。所以酈食其就跟劉邦說,“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就一定能得到百姓的愛戴。這雖然不一定是一個好主意,但至少說明了當時的一些觀念。為什麼這不是一個好主意呢?張良講了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

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

這是說,現在大家都拋妻棄子地跟著劉邦混,這是為什麼呢?是希望立功,立功然後可以獲得封地,傳給子孫。現在劉邦要把六國君王的後代立為諸侯,大家一看,建立了再大的功勞也不可能成為一方諸侯了,那就不和劉邦幹了。自己割據一塊地方,自己稱諸侯了——韓信其實也就這樣做了。

換而言之,當時人有這樣一種觀念,都希望建立功勳,然後成為一方諸侯,子子孫孫傳下去。其實項羽某種意義上也是順從這種觀念。當然,在任何意義上,項羽給自己的地方都不算差。


在野武將


事實上項羽自己已經是利益最大化了,項羽一開始只是楚軍宋義的副將,殺掉宋義後率領5萬楚軍破釜沉舟在諸侯聯軍的幫助下殲滅了王離的20萬秦軍,並且迫使章邯20萬秦軍投降並坑殺之;然後帶著40萬諸侯聯軍浩浩蕩蕩殺向咸陽,當時劉邦已經佔領咸陽並且和秦人約法三章;項羽入關後殺秦後裔火燒秦宮,這樣就基本斷了自己王關中的路。事實上分封天下這事應該由當時的天下共主楚懷王來擔任,但當時項羽以諸侯聯軍盟主的身份撇開楚懷王分封天下,自立西楚霸王,分到了除關中以外最好的地方;以今天來看項羽梁楚九郡的地盤,浙江江蘇上海安徽還有河南山東和江西的部分,所以項羽憑藉自己5萬楚軍的實力已經是利益最大化了。至於有人問項羽為什麼不獨吞天下?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諸侯聯軍加上劉邦的軍隊足有45萬,你就5萬人想稱王稱霸可能嗎?


二月春風似剪刀10


首先要說明項羽雖然是一員武將,可他卻有一統天下自己當皇帝的心,從他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意圖就可以看出來,秦朝的滅亡並不是項羽一個人的功勞,他當時只是名義上的諸侯聯軍的首領,真正為他賣命的只有他的嫡系部隊,六國舊勢力、楚懷王和劉邦都是他統一天下的障礙,對付劉邦是封到當時鳥不拉屎的漢中,順便安排秦國降將守住原秦國地盤牽制劉邦,畢竟關中王應該是劉邦的,這裡給劉邦和三秦之間故意製造矛盾,讓他們爭鬥彼此削弱,至於鴻門宴為什麼沒殺劉邦,先不在這個問題裡探討,由於章邯之前投降項羽害得20萬秦軍被坑殺,秦朝降將在秦地並不得人心,鬧不出多大動靜,再了項羽攻入咸陽燒殺搶掠把秦地破壞的非常嚴重,而且秦人對項羽也是恨之入骨,雖然秦地有險可守,但是內部統治不會太穩定,很可能會爆發內亂,西邊還有個強敵劉邦,故項羽覺得自己不在秦地最好,六國舊勢力不可小視,只能一步步削弱其實力,故把原六國土地再細分化一分為三,其中在安插自己的親信就是為了日後對付他們,地盤分完了楚懷王留著就是自己當皇帝的絆腳石所以就殺了。至於項羽為什麼把自己封到楚地,跟他是楚人有一定關係,前邊說了關中不適合佔了,選楚地分封自己也不能說是多大的錯誤,楚地雖是四站之地,但項羽的地盤最大,而且周圍分封的都是自己的親信,就算髮生戰爭有自己的小弟擋著呢,不會直接到自己地盤,到時候再救援應該沒問題,至於為什麼沒把自己分封到河北河南山東之地,個人認為首先自己根基不在那,得不到當地大族的全力支持,一但發生戰事,後方不太容易讓人放心,楚地是自己的根基,統治起來相對容易,一但發生戰事後方也不容易叛亂,再了六國舊勢力也強力要求分封到原住地,順便做個順水人情。大家是不是突然覺得項羽挺有大局觀的啊?我個人覺得應該是當時范增的思路,或者是他兩個一起商量的


DJ龍舞


每當看歷史看到這段的時候,我也納悶,項羽當時為天下宰,為什麼不仿照秦朝建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而非要分封什麼十八路諸侯呢?最後弄得事權不能統一,各自為政,遂讓滅秦的果實沒能得到保全,天下重新陷入戰火之中,最後還丟掉了天下和性命,實為可嘆。

但是當我們細分析過當時的情形之後,我們又不得不佩服這種做法的精明所在,下面,就由我帶大家揭開這歷史上的迷霧,一起回到那個年代去看看。

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事反秦,當時立了楚國懷王之孫,仍號楚懷王,還叫義帝,尊為天下共主,然後以其名義號召天下,遂成反秦之勢的。我指出義帝所在,倒不是說他就是項羽稱帝的障礙,事實上,一個沒有勢力的義帝是無法阻礙項羽做任何事的,關鍵是立義帝的思想太可怕了!

當時,山(崤山)東六國皆反,大家都是打著六國之後的旗幟,沒有打這個旗號的陳勝吳廣都被殺了,也就是說,沒有根基的權勢,一旦受挫,就會瞬間土崩瓦解,連反敗為勝的機會都沒有,這是文化決定的,我們需要一個旗幟,而當時,在項羽的隊伍中,大家都有所屬,只是為了反秦才走到了一起,秦一亡,這種聯合也就不存在了,各國還是歸屬各國,就連跟項羽一樣是楚軍的劉邦都跟項羽不是一回事,就別說其他人了!

項羽當時只是深得其勢,未獲其實。項羽能成為天下宰,是因為他在滅秦戰爭中起了主要作用,但是秦亡了,不代表他能全面繼承,他當時不具備那個實力,所以就是想當皇帝,也得徐圖緩圖之,就像劉邦後來稱帝,不也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一樣的道理。

現在的問題是怎樣做既能照顧各路義軍,又能讓自己在新的政治格局中處於優勢位置,以便緩圖天下。模仿東周初年,齊桓公尊王霸諸侯的方法可謂一箭多雕。首先,這是順應民意的做法。秦始皇以武力在十年內統一天下,廢除那些已經延續幾百年的諸侯國,天下民心不附,現在正好趁機恢復東周列國制度,以順應山東六國民意。



其二,這樣分封,也順應了各路豪傑還有那些六國後裔的心思。他們名義上是恢復六國,其實誰不想當王當侯?大家幾年來親冒箭雨,刀頭舔血,難道真的想復立六國之後?不過都是想著自己那點祿位而已,項羽分封,也算還了他們的心願。


其三,趁機立楚懷王為天下共主,呼為義帝。大家一想便知,這楚懷王再誰控制下?當然是項羽,就是說,即便分封了,項羽照樣可以利用楚懷王號令天下,以徵不享,這就在政治上處於不敗之地,當然,後來項羽怎麼做又是後話了。

除這三點之外,項羽在分封上也是煞費苦心,並不是說山東有六國,就分六個諸侯,而是將每一國拆成兩到三個,分別置王,這樣既達到了分封多人的目的,又削弱了各地豪傑的實力,讓項羽完全可以各個擊破,或者達到威懾效果。



項羽自封的西楚可不是貧瘠之地,也不是最差的地盤,可以說,那裡是物富民豐,交通天下,最理想的諸侯國領地,更重要的是,項羽在那裡民眾基礎好,支持率很高,是其優良的人員和後勤補給基地。


從後面的楚漢相爭我們也可以看出,最後一戰亥下之戰,是劉邦背信棄義,撕毀合約而為,這裡面有個重要因素就是不能讓項羽回到封地,等他養好了創傷,就沒人能打敗他了,可見西楚之重要!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