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卻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非常茴香豆


很簡單,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時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孃胎裡去。

先說李世民和李淵父子,兩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險一搏

歷史上,李淵被塑造成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則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於有些不太懂歷史的會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這很可能當時史官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於598年,少年時就跟著李淵南征北戰,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20歲,心智體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幾個一起輔佐父親,並肩奮戰,立下不少戰功。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李淵的幾個兒子中當屬第一,這是毫無懸念的。

破薛舉薛仁杲,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後方,虎牢關一戰,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這兩個最大的敵人,後又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些都是李世民實打實的功績,為唐朝統一華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其時已經是僅次於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的第三號人物。

626年,李世民29歲,秦王府下謀士如雲,猛將如雨,明著看是長安城內僅次於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權力中心,實際上李世民的實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於長期帶兵打仗,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心腹眾多,而李淵、李建成因為親自帶兵打仗少,已經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而軍隊是政變成功能與否的最關鍵因素。

李淵、李建成還有一處敗著,他們已經覺察到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甚至已經想要除掉李世民,卻遲遲沒有動手,也沒有迅速把他趕出京城,就讓他呆在身邊,才給了李世民冒險的機會,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時間內除掉對手,掌控局面。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佔據優勢,他的威望、能力、權謀比父親和長兄都要強,又掌握著主力部隊,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險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爺倆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當了皇帝以後的朱棣確實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樂大帝的名號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時,朱棣的能力水平還是差的太遠,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帶兵打天下,等朱棣長到17歲,可以幫助父親的時候,明朝已經建立好幾年,沒有他發揮空間了,所以朱棣沒能在明朝開國過程中做出貢獻。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亂或滅亡(包括玄武門之變)的經驗教訓,早早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並把其他兒子全都分封為王,幹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讓他們徹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後,經常和蒙古打仗鍛鍊身體,成績不錯,在軍隊中積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軍事才能是最強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的貢獻,朱棣就太遜了。

李淵在世時,李世民在唐朝堪稱開國功臣之首,名義上的三號人物,實力上的一號人物;朱元璋在世時,朱棣對明朝開國屁毛貢獻都沒有,不用說朱元璋,那些開國將帥個個都能秒殺他,他哪裡來的膽子造反?

李淵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別,李淵是養虎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槍拼下來的,他本人就是軍隊最高統帥,親自帶兵打仗,對將領和整個軍隊保有完全控制權,不像李淵那樣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兒子給養肥了。

朱元璋有一個聰明之處,他不但把其他兒子趕到外地做藩王,還嚴格限制他們的兵力,並且禁止藩王進京,這相當於把藩王給閹割了,基本杜絕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殺功臣,但後來朱棣造反還是遇到了很大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難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換成朱元璋在世,朱棣連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淵當初學朱元璋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輕鬆奪取皇位。

試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樣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機會,即便他公開造反,李淵和李建成也可以從容應對,李世民絕不敢輕易冒險。

歸根結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許差不多,但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淵換成朱元璋,李世民絕不可能得到“玄武門之變”的機會。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說造反可能不太合適吧!

直奔主題,概括為一句話:條件不一樣!

1、影響不一樣

(1)功績不一樣

於大唐而言,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隋末天下大亂,李淵父子在太原起兵,開創李唐王朝。在唐朝建立過程中,李世民一直統兵征戰,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世民率部打下來的。因而,李淵特別給李世民設了一個官職:天策上將。並且給予開府置署的特權。

再看朱棣。大明王朝建立時,他還是個十餘歲的孩子,對大明王朝的開疆拓土功績基本可以說是沒有!

(2)地位、權力不一樣

李世民這個秦王,雖然比太子地位低,但是天策上將加開府置署的權力,基本可以和太子的東宮相抗衡了。特別是李世民又擔任著尚書令,百官之上。

朱棣除了燕王的封號,沒有其他朝廷官職。並且同等地位的還有其他兄弟,例如周王等。

(3)麾下人才不一樣

李世民秦王府麾下的人才,佔據了大唐王朝當時朝廷能人干將的一半以上。而且還個個都是不一般的人物。有政治人才,有謀略人才,更是不乏能征慣戰之將。

朱棣燕王麾下,那就沒法比了。人才少得可憐。要不是當時的南京中央政府當權者不行,否則朱棣絕對不可能從北京打到南京。

2、能力不一樣

李世民是個綜合型的統帥。政治和軍事都同樣出色。

而朱棣,最大的能力是軍事方面的。是一個征戰沙場的戰將型人才。在能力上和李世民不可相提並論。

3、老爹不一樣

朱元璋不是李淵。朱元璋除了對老婆馬氏不狠以外,對自己都狠的人,從一介要飯的,走到九五之尊的地位,那是李淵這個世家之後不能相比的。

所以,朱棣沒有那個條件。


志軍翔宇


這個問題問得好。一方面,李世民和朱棣確實有不少類似的地方,比如作為非第一順位的接班人,他們都非常能幹,都贏得了天下,都開創了盛世。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很多不同點,比如李世民的江山是從父兄那裡搶來的,朱棣是從侄兒那裡奪來的。

那為什麼李世民敢在李淵還在世的時候就動手搶班奪權,可朱棣卻不敢呢?

第一,李世民比朱棣更有本錢和籌碼——開國戰功。李唐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立下的功勞太大,幾乎是李唐的戰神,尤其是虎牢關決戰,以2500騎兵擊破竇建德10萬大軍,一舉奠定勝局。可以說,沒有李世民,就沒有李唐的江山。這一點,朱棣完全無法比。朱元璋驅逐北元和掃平天下群雄的戰爭中,大家記住的是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人,朱棣還真輪不上。從這一點上說,朱棣比李世民差得遠。

第二,李淵在立儲問題上不如朱元璋有智慧,給了李世民機會。可能是出於皇帝維持平衡的考慮,李淵擔心李建成當太子時間過長,形成一套穩定的班底,對自己的皇權形成一定壓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他必須抬出一個人來制約太子,維持平衡,這個人就是李世民。李淵不止一次對李世民許願,想立他為太子。李世民也許本來沒和哥哥爭位的想法,但經不住李淵一次次誘惑,最終兄弟反目,手足相殘。反觀朱元璋,早早立下太子朱標,並輔之以名師猛將,更從未流露過換儲的想法。一早就斷絕了其他所有王子的想法。可以說,如果太子朱標不是英年早逝,朱棣也就只能一輩子在北京吃吃涮羊肉。

第三,李世民的身份和血統比朱棣高貴,搶班奪權更有合理性更容易得到支持。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樣,都是李淵皇后獨孤夫人所生。所以,他們都是嫡子,唯一不同只是建成年長為兄,世民年少為弟。在古代,嫡庶之別大過天,李世民這個嫡子的身份,使他更能得到很多人支持,這也是他奪位的底氣之一。再反觀朱棣,他的生母到底是誰,可能是千古之迷。從明朝中期開始,就有很多人質疑其生母不是馬皇后,大文學家錢謙益也提出過疑問。甚至有人懷疑朱棣故意抹去了自己生母的歷史,只承認馬皇后,這更說明了嫡庶在古代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說,無可爭議的嫡子李世民,完勝黑幕重重的“假嫡子”朱棣。

綜上所述,李世民在戰功、實力、身份、血緣等幾個方面都完勝朱棣,而朱元璋在對待接班人問題上的堅定也遠超李淵,所以,李世民敢對父兄直接動手,而朱棣根本不敢。

1.歐陽修:《新唐書》

2.張廷玉:《明史》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肯定會認為是老子與老子不同,兒子與兒子不同。

就是說,一方面,朱元璋殺伐果敢,大權在握,而李淵寬厚優柔,大權旁落,朱元璋比李淵厲害。另一方面,李世民手握兵權,心狠手辣,而朱棣穩重謹慎,持正守中,李世民比朱棣厲害。

(朱棣,圖片取其意)

此消彼長,因此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

不過,這樣的分析固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朱棣為什麼要造反?李世民又為什麼要造反呢?

在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朱棣想都沒想過要造反。

朱元璋對大臣們很刻薄,利用了“洪武四大案”,處置了不少開國功臣。在所有開國皇帝中,他是殺開國功臣最厲害的一個皇帝。但是,他對他的兒子們非常不錯,把他的兒子們都封為藩王,給予他們很大的特權和優待。

從西漢開始,中央政權一直在打擊藩王的存在,一直在試圖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到了唐宋元的時候,可以說,藩王的問題基本上不存在了。皇帝當然要封自己的兒子、兄弟及親戚為王,但一般都只是讓他們當富貴閒王,不會讓他們管事,也不會讓他們去封國。所以唐宋元這些朝代,都沒有藩王作亂,都沒有削藩這樣的事發生。

朱元璋對他的兒子們很好,把之前廢棄的制度又撿起來(當然和西漢、西晉那時候的藩王概念有區別),目的就是,讓他的兒子們大家都享有坐天下的感覺。

而對於朱棣來說,他更不可能造朱元璋的反。因為他是朱元璋兒子中最能打的那個,朱元璋長期和他浴血奮戰,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朱元璋把他放在邊關,專門讓他對付蒙古人,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可以說,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他從來就沒想過要造反。甚至後來,如果朱允炆不在大臣的攛掇下削藩,他也沒想過要造反。

(李世民,圖片取其意)

李世民的情況和朱棣不太一樣。

前面說了,唐朝的王都是富貴閒王,沒有明朝那麼大的權力,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封國。因此,當李淵稱帝后,李世民就將面臨著一個巨大的落差。他在打江山時候擁有的一切,包括軍隊,包括那些擁戴他的集團成員,都會很快失去,他的未來,除了還有一個“王”的稱號外,其它都不再屬於他了。

因此,李世民遲遲不願意放棄手中的這些特權,就是承受不住這樣的落差。

這個道理,太子李建成也是明白的。所以,他對唐朝已經建立後,四海之內已經太平後,李世民還手握重兵,還有那麼一大幫擁泵者非常不滿。他不願意等到李淵去世後,再向李世民動手。那時候,李世民已經坐大,動手也搞不定了。更何況,當李世民手握重兵,身邊又有那麼多人才的時候,太子之位會不會一直在自己屁股底下,自己將來會不會當上皇帝,都無法確定。所以,李建成不得不動手。

而李建成一動手,李世民便先下手為強,率先把李建成幹掉。

(玄武門之變)

幹掉李建成後,就面臨著要受到他爹處罰的問題。(李淵也不可能不處罰李世民,不處罰,完全無法向天下交代)。要想不受李淵的處罰,唯有讓他爹提前退休當太上皇,自己當皇帝。這樣一來,天下都由自己說了算,也不可能承擔啥責任了。

由此可見,朱棣不是不敢造他爹的反,是不會。李世民不是敢造他爹的反,是迫不得已。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做個總結:唐朝皇帝李淵和明朝皇帝朱元璋不在一個檔次。唐朝太子李建成和明朝太子朱標,也不在一個檔次。李世民面對的對手,和朱棣面對的對手不同。一個是哥哥,一個是侄兒,造反的難易程度,顯而易見。

首先我們來看看李世民,其實李世民的功績比哥哥李建成要大得多,最開始發起反隋的人是不少李淵而是李世民,李淵打心裡不敢造反,因為當時李淵在做官掌握兵權,李世民建議老爸造反,李世民給了他勇氣,李淵做皇帝還真是李世民的功勞。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之前,一路過關斬將,軍事成就很大,大唐江山沒有李世民是萬萬不能的。李淵曾經還答應把太子之位讓給李世民,只是李建成是長子,雖功績雖沒有李世民這麼大,但是也沒有犯什麼過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李建成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除非李建成死了,要不然李世民就不可能做皇帝。

所以,兄弟相殘在所難免。李建成也知道自己的影響力不如李世民,所以想除掉他。其實,李世民也想做皇帝,畢竟李建成是嫡長子,無可奈何。當然,也沒有機會殺掉太子,不過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所以李世民抓住了機會。在玄武門李世民先發制人,先幹掉了太子。太子都掛掉了,李世民順理成章的是皇位繼承人,李淵不同意也得同意,太子都沒有了,李淵別無選擇。

我們再來看看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位極具軍事才能的皇帝,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平民皇帝,在歷史上除了劉邦,他是第二個平民出生的皇帝。大明的江山是他靠實力打下來的,而李淵基本靠兒子李世民。在軍事成就上,李淵根本沒法和朱元璋來比。所以,朱元璋非常有魄力,他說一,兒子都不敢說二。

在朱元璋的幾個兒子當中,朱標是最具才能的,能文能武,又能能服眾。朱棣雖然也具有軍事才能,但是朱棣的功績沒有朱標的功勞大,影響力也不行。另外,朱標是嫡長子,是朱元璋重點培養對象。朱標在眾多兄弟當中,都相處融洽,他做太子幾個兄弟心服口服,沒人反對他。所以,朱棣不具備與朱標較量的資本,更別提跟朱元璋作對了。

朱元璋在太子死後把帝位傳給他的孫子,足見朱元璋是多愛朱標。假如,朱允炆不急於削藩,朱棣估計也不會造反。當然歷史的發展是這樣子的,如果朱標做了皇帝進行削藩,朱棣估計也會造反。這個和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相同。所以,朱棣在朱標還活著的時候造反,簡直就是找死。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就更別說了。


朕史





李世民敢向李淵造反,是因為他的戰功在李淵之上,當初太原起兵反隋,就是李世民出的主意,父親李淵被鼓動下,才開始反隋的。那時,他還承諾要立李世民為太子,原因是他這個兒子有遠見和膽識。唐王李淵起兵後,率先攻取長安,正式將自己的封號,建為大唐,那時的大唐被隋末軍閥包圍,它算上只有河東和關中。李世民掀開了統一戰爭的序幕,李淵那時是很器重這個兒子的,每每出戰都用他,因為這個兒子會打勝仗,而其他兩個兒子呢,他們三個都是一母所生,他倆都不及李世民的膽識和謀略。這是以後為什麼李世民不服李淵這樣的安排,立李建成為太子,而不立他,玄武門之變和逼宮退位的種種結果都是因它而起。


李建成那時已經是太子了,位居高位,他卻不滿足,生怕有誰搶他的飯碗,那個搶他飯碗的人恰恰確是他的兄弟李世民,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后,在府邸裡招賢納士,培養勢力,手下有杜如晦,房玄齡,武將有秦瓊,敬德,朝中也有他的支持者長孫無忌。李世民打心底就想顯示自己的實力,靠著他們,帶兵南征北戰,現在大唐在帶領下打敗了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大唐因他而走向統一,這一點,李世民很自豪,原因大唐是他打下的,而坐在深宮享清福的太子哥哥和父皇卻對他另眼相看。只封了他區區一個大將軍兼秦王,李世民感覺自己被埋沒了,他不希望自己靠實力拼搏的功勞化為烏有,一味的給他們打工,於是有奪皇位之心,太子位才是他真正要的,李淵當初承諾成一張白紙。等李世民還沒主動出擊時,對方已經開始行動了,慢慢鑽進自己的設下陷阱裡。李建成聯合李元吉兄弟倆,處處為難李世民,他們聯合朝中有權位的大臣裴寂,魏徵等,想將李世民勢力排擠出去,兩方因此發生衝突,李淵看在眼裡卻疼在心上,當初立李建成為太子是有他的道理,必須長幼分明,現在他也無能為力,只能任事情發展下去。該到的日子終於來臨了,曾經惡意想毒死李世民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門被李世民部下當初擊斃,走上了隋朝太子楊勇後路,李世民變成隋煬帝,他更果斷,憑藉強大的軍力後盾,逼其父退位,當李淵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死時只能用悲傷擦洗心中的悲憤。他之所以不敢公然指責李世民手足之殘,原因他心裡明白整個唐朝是他給打下的,這個皇位等於是李世民把他捧上來的。李世民後來當上皇帝,成為聞名於世的唐太宗,與他的超人的遠見和才能分不開的,這也是他為什麼敢造反的原因。



而朱棣為什麼不敢造反呢,原因他父親朱元璋是位政治強人,朱元璋是出了名的狠角色,為人專狠,手段惡劣,他白手起家,從一個無業的和尚,經過風風雨雨,帶兵打敗一個個對手,推翻元朝,才建立起了明朝,而那時的朱棣呢,只不過是個普通的皇子,排名老四,他是朱元璋一手培養出來的,早年在開平坐燕王,常年隨藍玉徵大漠,歷練出來的,即便如此,他也還沒有膽量和朱元璋叫板。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也是奠基者,他廢除了丞相制,誅殺胡惟庸,嚴辦藍玉案,大力封王於全國,為老朱家控固了江山,燕王朱棣那時也是隨父願鎮守北方邊陲的。他還算乾的不錯,朱元璋都曾器重他,原因是這位兒子和他有同樣的血性,但抹不去一點就是太殘忍了,這是朱元璋為什麼不立他為太子的原因,其中還有個原因是長幼之分,應當把長子放首位,沒立多久,而他喜歡的朱標恰恰英年早逝。這時候的朱棣已經嶄露頭角,他和李世民一樣,已在諸王子中,戰功卓越,可最終插肩而過。結果讓他沒想到的是洪武帝朱元璋卻將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在他眼裡,朱允炆要比他器重朱棣好的多,而且仁孝,國家該休養生息了,相反朱棣的殘忍會續寫他的罪惡史的,若他坐了皇帝,會與他的政策背道而馳。晚年朱元璋的決斷,沒有讓四子朱棣放下念頭,他和李世民有同樣的觀點,皇位應該屬於有實力的人,而不是靠恩寵得來的,李世民當機立斷逼宮。而朱棣呢,他不敢在強勢的父親面前逼宮,只有等,等到朱允炆時機會來了,趁削藩,靖難之名血腥的奪回了皇位,那時的他就是永樂大帝,朱棣和李世民一樣可以說開創了一個盛世,他之後的政策如朱元璋所料成真,明朝自閉關鎖國後一段時間走向開放,鄭和下西洋帶領大航海時代來臨。


龍文history


文|佳文


唐太宗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上臺,明成祖朱棣卻是在朱元璋死後發動靖難之役逼死侄兒朱允炆。那麼朱棣為何不敢在朱元璋生前搞事情呢?說到底李功勞太大,而朱元璋能力太強,父子間能力的差異造成了不同時間點的造反。


我們先來看李世民,從打薛舉、薛仁杲父子開始,當時的李世民就很懂得排兵佈陣,身先士卒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到後來奠定唐朝基礎的東進中原,大戰竇建德、王世充,李世民為父親李淵打下了半個江山。更厲害的是李世民聚攏了大批卓越人才,很早就開始謀劃大事,而早年的朱棣不具備這條件。



朱元璋是一個狠角色,說他狠不只是表現在殺戮功臣這一點,還有就是他對局勢精確的把控能力。當紅巾軍興起之時,他投奔郭子興建立功勳,藉助其他紅巾軍的阻擋,避免了和實力強大的蒙古軍隊正面交鋒,很快取得了自己的根據地。要是朱棣在朱元璋在位時期舉事,很大可能會死的很慘。



李世民敢動手是有利條件出現的比較早,而朱棣則不然。當時朱元璋的兒子裡,寧王朱權也是位驍勇善戰的人物,可以制衡朱棣的勢力,更何況打天下的將領們對朱元璋本人還是很敬畏的,在老子面前動手顯然是很不明智的。


歸根結底,朱棣動手是在等待一個好的藉口,所以打起了清君側的名目。而如果在老爹在世時就動手,會陷入不孝的罵名之中,削弱反叛的合法性。而李世民這一家族本身有很大的少數民族特性,對忠孝並不是很敏感,這也可以解釋唐代父子關係的持續緊張。



1、中國曆代戰爭史,中信出版社

2、明朝的政治變遷歷程,吳晗

3、明朝那些事,當年明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4、中國戰爭史,解放軍出版社


生猛歷史


這問題其實很簡單,李唐是家族企業,朱明是個人創業,企業的根兒不一樣,權力結構自然就不一樣。

李淵在隋末群雄中,其實屬於反叛較晚的,一直到大業朝末期,他才以河東留守的隋官身份背叛,這個時機抓得很準,也很巧,等於是坐看群雄互相消耗,而他一直坐山觀虎鬥。

當然,不要相信什麼李世民是起兵主謀的鬼話,那都是李世民自己給自己貼金改的史書,在李淵親近舊臣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裡寫得很清楚,整個反叛的謀劃,李淵是一直有譜的,他本人在得天下後也和群臣說過,早在大業九年他就和宇文士及討論過謀反的大事兒,哪兒用得著一個18歲小青年給他拿主意。

不過,正因為李淵反叛晚,他的核心團隊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實際上就是他自己的“親友團”,所以,他分三軍之後,就自統一部,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都督,讓李元吉留守太原。

基本上,就是創業公司,以仨兒子做核心團隊。

等到佔領關中之後,統兵的將領把持方面軍隊,其上必以諸王領軍,如淮安郡王李神通、廬江王李瑗、趙郡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人,都是李淵的堂弟、堂侄,形成了李淵兒子之外的領兵族人群體。

而朝堂上,則是李淵自領的一群“親友”,比如裴寂、宇文士及,以及後加入的丘和等人,這些是李淵本身就有的老面子拉來的隊伍,還有武德十七功臣,裡面還有劉文靜、殷開山、長孫順德等人。

不過整體來說,唐朝的創業團隊,就是用家族親疏構成的遠近圈層。

這個團隊,李世民初起時優勢並不明顯,他的優勢真正發揮是在平薛仁杲之後,他在高祖三子中的軍事能力脫穎而出,而李建成長期留守關中,此消彼長之下,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指揮的軍隊勝利也越來越多,只能在秦王之外,任命天策上將,並允許開府。

這就等於是在創業團隊中凌駕於除了李淵和李建成之外的一個大山頭,而李淵的山頭,本身又與李建成共享,當二人沒有嫌隙時沒有問題,偏偏在武德七年發生了所謂的“太子李建成暗通慶州都督楊文幹”謀反案,李建成奮力自擲,險些把自己摔死,終於得到了李淵的諒解,這也造成了父子的嫌隙。

這種嫌隙越來越大,最終被李世民利用,用他手下的800勇士,完成了以小博大的大業。

而需要注意的是,李世民賴以完成政變的軍隊,實際上是李淵允許他畜養的,同樣,太子宮有長林兵2000人,齊王府也有近1000人。

這種情況,也和剛剛入定關中後李淵本人對於家庭的愛護有關,甚至三個兒子都在宮中分殿居住,也沒個上下尊卑,使得太子之外的倆兒子有想法也是很正常的。

可以說,李唐是成也家族,敗也家族。

反觀朱棣,他在明太祖取天下的時候才出生,生下來就是個“權二代”,也無所謂定策征戰之功,日後由於與徐達家族的結親,出鎮北平參與幾次戰爭,也無非就是跟著打打,在諸多功臣宿將中間,也不會讓他真的大放異彩。

所以,他的一切都是明太祖賜予的,包括王府,包括將領,包括他的三護衛。

而相對於掌握整個王朝的明太祖來說,他的那點護衛兵馬就是九牛一毛,如果他謀反,不用大兵壓境,就是一道聖旨,恐怕就都下馬投降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在南京城中沒有力量,就算想搞事情,面對整個南京城厚集的兵力,尤其是宮城、皇城的軍力,他的那點兵馬,根本不夠看,想斬首也沒戲。

而在玄武門之變中,由於李世民動作迅速,滲透得也深,皇城周圍駐紮的8萬府兵宿衛根本沒有反應,只是在玄武門與北門屯營的部隊有過照面,當然,從事後給殉國的北門屯營將軍的追封來看,這支部隊也已經被李世民滲透了,反過來對攻來的太子、齊王軍大打出手。

綜上所述,朱棣在明太祖朝,要力量沒力量,要資格沒資格,要膽子沒膽子,怎麼敢玩兒玄武門?他配嗎?


劉三解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情況不一樣。

一、李世民手下文武人才濟濟,相當於一字並肩王,位高權重;而燕王權小人才少。李世民太原起兵,立下首義之功,開始建成和世民一樣在前線廝殺,攻下長安後,李淵作為皇帝、李建成作為太子,長期留守長安。而李世民依然作為統帥,衝鋒在前線,他曾經對虎將尉遲恭豪邁地說:憑你手中槊,我弓中箭,即可縱橫天下。多年下來,文有房玄齡、杜如晦…武有長孫無忌、尉遲恭、秦叔寶、程咬金、侯君集、張亮…秦王府就是個小朝廷!他憑著顯赫軍功,開府儀同三司,拜天策上將、陝東道大行臺,居洛陽,自陝(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陝縣)以東都屬世民管轄,可用天子旌旗,如漢梁孝王故事。而朱棣只是朱元璋眾多兒子中的一個,封燕王而已,手下拿得出手的也就有文臣姚廣孝、武將張信、朱高煦而已!

二、李淵相對而言對兒子、大臣較寬容,很少下殺手,而朱元璋號稱屠夫,殺人不眨眼,朱棣不敢逆他的龍鱗。

朱元璋整了一個胡惟庸案,不但處死了宰相胡惟庸及全家,還誅連殺了大大小小的官員及家屬一萬五千多人。連開國公、前宰相李善長當年被朱元璋稱為自己的蕭何,也被殺。

公元1393年,又捏造大將軍藍玉謀反案。這位掃平北元殘餘勢力的功臣,被誅滅九族,受牽連的達二萬餘人。

再看李淵當朝,李元吉告秦王府車騎將軍張亮想造反(並不是誣告,據《資治通鑑》:秦王派張亮率秦王手下心腹王保等千人到洛陽,暗中結交和招納崤山、函谷關以東的豪傑,以待時機;秦王拿出大量金錢、絲織品,讓他們放手使用。非反而何?)李淵派人抓了張亮,審訊張亮,張亮沒招供,不久讓他回洛陽去了。李淵要換成朱元璋,張亮十個腦袋也被砍掉了!尉遲恭也如此!

三、朱元璋的政治才能、軍事才能遠勝李淵、朱棣,朱棣不敢造次。

朱元璋從乞丐、和尚起家,掃平陳友諒、張士誠等諸雄,又橫掃北元,他是卓越的政治家、戰略家、傑出的統帥,徐達、常遇春、藍玉、傅友德這些名將無人不服。朱和尚還經常親自衝鋒陷陣,朱棣遠不是父親對手,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朱棣不敢冒泡;朱元璋立朱允炆這個太孫,朱棣也不敢冒泡,他敢冒泡,由著老爹的性子,可能會把他鞭死!

四、李世民賴在京城,可以玄武門之變這樣的宮廷政變解決問題,朱棣連呆在京城的資格也沒有。

明朝對藩王控制甚緊,非詔連離開封地都是死罪,朱棣離皇位十萬八千里。

要不是朱元璋大量屠殺,使允炆一朝幾無老將,只要有徐達、常遇春、傅友德、藍玉等一兩員虎將,借朱棣十個膽也不敢反哪,一旦交手,相當於徒弟打師傅,找死的節奏啊!

李世民因長期征戰,手下文臣虎將比建成還要牛得多!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簡單說,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是不能不反的問題,不反就得死。

世界上好多事情看似複雜,實際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利益。李世民和朱棣造反前都遇到了同樣的雙選題:造反or被弄死。兩個人選擇了相同的答案:前者,既證明兩人的勇氣和魄力,也說明了古人的至理名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1、玄武門之變的背景

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建立唐朝,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據說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然後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

也就是說,隨後的玄武門之變殺兄逼父李世民是不得已為之,否則早晚死於太子之手。

2、靖難之役的背景

朱棣造反前,朱允炆已廢削五王: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由於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裝病,後裝瘋。但由於王府長史葛誠叛變,密奏朝廷“燕王裝病”。朱棣裝瘋被發覺。隨後,朱棣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可以說,朱棣造反是必然的:如果不反一定被朱允炆的手下抓捕,之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將他貶為庶人都是命大的,殺掉他有很大可能。畢竟其他藩王們都在看著,朱棣此時處於風口浪尖上,朱允炆需要找只雞殺給猴子們看。

綜上所述,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在現實的利益面前,沒有什麼親情友情之說,只有利益才是唯一選項。敢不敢這時候就放其次了,或者說,平時不敢的也敢了。再比如這位老兄:

武二郎:這是敢不敢的事嗎?不打死他俺就變成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