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童年記憶|十碗頭的來歷

崇明童年记忆|十碗头的来历

在清代乾隆年間,崇明西部上沙地區有一戶吳姓人家。老頭子生的魁梧,長得體壯,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是一位種田的好手。妻子精於紡織織布,紡出的棉紗織出的布匹在方圓一帶十分有名氣。夫妻兩生有五個孩子,四男一女。平時靠著不懈的男耕女織,日子倒也過得充實。一家人和和睦睦,父母關愛孩子,孩子孝順父母,兄弟姐妹間從未有過爭吵打鬧。

崇明童年记忆|十碗头的来历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五個孩子先後長大成人,娶親的娶親,出嫁的出嫁,各自立起了門戶。吳姓夫婦也日漸頭髮花白,進入了垂暮之年。令人想不到的是,分門立戶自己過日子的弟兄之間卻鬧起了矛盾。為啥?只為父母親和誰一起生活的事。

原來幾個兒女見兩位老人年事已高,再自己燒飯不太方便,就商量著要把老人接到自家屋裡。按理來說兒女個個孝順父母親,在誰家生活都可以。但是,弟兄幾個卻誰也不答應誰,爭著要讓老人到自家屋裡,由自己贍養。

崇明童年记忆|十碗头的来历

他們認為,父母親如果到了哪家生活,自己和雙親見面接觸的機會會減少,不能一天幾次向老人噓寒問暖,就盡不了孝道。因此兄弟幾個就爭著要把父母親接到自己家裡。詢問雙親的意見,兩位老人見兒子個個都對自己很好,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這一天,兄弟幾個又為老人該由誰為主贍養的事情爭個不停時,老大出了個主意,說:“既然我們幾個人談不出個所以然來,還不如請出嫁的妹妺回來,女兒是爹孃的小棉祆,她總該知道爹孃的想法,還是由她來決斷。幾個弟弟一聽倒也有理,就張羅著把嫁在沈家的妹妹叫回了家。女兒回來後,聽哥哥嫂嫂們講述了此事,心下也有點犯難,她想面前都是自己的哥哥嫂嫂,平日裡都是真心待父母,對我也從不另眼看待。要讓自己來決定父母該上哪個哥哥嫂嫂家去居住,豈不是一件難事?說讓老人到大哥家,二哥、三哥肯定有意見;說讓父母親到二哥家去,其它幾位哥哥也肯定不答應。想了好一會,女兒有了一個主意,就開口對幾位哥哥說:“既然哥哥嫂嫂們都不願意讓爸媽到別人家去,我看還不如這老人由我接到家裡來贍養,反正我就住在村東頭,離你們不遠,你們要是思念父母,隨時可以過來看望看望。”女兒的話音一落,兄弟幾個竟異口同聲地反對起來,都說不行不行,哪有父母親卻讓女兒、女婿贍養的道理?女婿一聽不願意了,說:“都說女婿女婿半個兒子,女兒女婿當然也應該侍奉雙親。”幾個兒子女兒你說你的理我說我的理,爭執了半天,誰也說服不了誰。

崇明童年记忆|十碗头的来历

一旁的老夫妻倒急了起來,他們見幾個兒女爭不出一個名堂來,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自己可不能偏向哪一個。老兩口一商量,就提出了一個方案。老父親說:“你們再也不用爭吵了,我和你媽輪流到你們家去住,每戶一個月,這樣誰家也不偏向。”兒女們聽了更是一片反對。輪好倒是好,就是間隔的時間太長了,輪上一次要過四個月,才能再見到父母親來家裡。”二兒子說:“這輪流,還有大小月,誰願意少這一天?”三兒子更是說:“這月月都要輪換,父母來來去去不能安生,我堅決不答應。”

見兒女們一致反對兩位老人又動開了腦筋,低聲商議了一會,父親便說出了一個辦法:“既然你們誰也不想讓我們到誰家去,那我們就乾脆一處也不去了,還是住在自己家裡。怕我們冷清,你們就每家派一個大一點的孩子來,和我們住在一起,陪我們。有孫子孫女在跟前,我們也開心。”“那飯菜呢?”女兒問。父親回說:“飯我們自己煮,菜由你們各家做好後給我們送來。天天吃你們各家的菜,我們也不會生厭。”兒女們一聽這話,商量一下後都覺得這倒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於是就都同意了父母親的建議。

崇明童年记忆|十碗头的来历

由於就這樣,吳姓老夫婦依舊住在自己的老屋內,每天晚上,幾個大點的孫子孫女前來相伴,熱鬧的很。吃飯的時候,兒女們便把自家的菜端來。後來,為了防止浪費和重疊,就規定每次每家只拿兩碗菜,一葷一素,並輪流由其中的一家派人陪伴老人用餐。五戶人家就成了每頓十碗菜。老夫妻倆在孝順兒女的關心下生活得極其愉快。兩人都活到一百多歲才去世。周圍的人家也十分羨慕他們這樣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有人還把吳家老夫婦長壽的原因歸結為他們每天都吃十碗頭的緣故。

吳家老夫婦每頓菜都是十碗頭的名聲就此在崇明西部地區傳了開來。久而久之,“十碗頭”就成了菜餚豐盛的代名詞。崇明人把有客人來訪和有喜慶時宴席上用十碗頭菜餚當作了待客的最高禮儀。

信息來源 |崇明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