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凱鋒:爲什麼秦國能統一天下,因爲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最近看春秋戰國戰史,對趙國頗為感慨。趙國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而強大,也因趙武靈王在內鬥中去世而衰落。如果後世的趙王能夠如同趙武靈王這般雄心壯志,統一天下有可能是趙國,而非秦國。

趙國的真正實力,還是在人才上。戰國時期,趙國出了不少名將賢臣。戰國時期四大名將,秦國有兩位是白起和王翦,趙國也有兩位是廉頗和李牧。趙國還有趙奢,也是一名有勇有謀的將軍。在賢臣方面,趙國有藺相如、虞卿。長平之戰中,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準備撤換廉頗時,藺相如極力諫言阻止,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極力阻止,但都無濟於事,最終用趙括一人而使趙國差點被秦滅國,45萬精銳部隊被殲滅,趙國從此失去與秦一爭天下的實力,而只能靠謀略自保。

龍凱鋒: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天下,因為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藺相如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是有勇有謀的賢臣。但還有一個大謀臣虞卿,趙王卻沒有用好。虞卿獻了三個計謀,趙王沒采納一計,導致長平之戰伐交失敗。採納了一計,趙國避免滅國,再採納一計,使邯鄲之戰獲勝。第一計是長平之戰前,趙王膽怯想向秦求和,虞卿獻計說:“今和戰之權在秦,秦集重兵於上黨,其勢在擊破趙國,彼將不允許我之媾和。不如發使以重寶賂楚魏,楚魏如接受,則秦疑諸侯之合縱,和乃可成。”可惜,趙王沒有采納虞卿的計謀,而是直接派使臣向秦求和。而秦高調接待趙國使者,使楚魏放棄了救趙決心。長平之戰失敗後,白起趁勝滅趙,進攻邯鄲。虞卿又獻反間計,利用秦相范雎與白起之間的矛盾,因為白起是魏冉的親信,而范雎取代魏冉,本身就與魏冉結仇。趙王採納了虞卿的反間計,使秦相范雎說服秦王讓白起撤軍,才避免了邯鄲之圍。再採納虞卿的計謀,拒不交納六城給秦國,聯盟楚魏,在邯鄲之戰中打敗了秦軍。後來虞卿為什麼棄官不做,歸隱山林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看到趙王反秦之志不堅,缺乏雄心壯志,也缺乏識人用人之明,遲早會遭到殺身之禍。虞卿與魏齊是好友,魏齊得罪了秦相范雎,范雎要魏齊的腦袋,最後趙王逼迫魏齊自殺,從這件事上,虞卿看出趙王的怯懦和無能,不足以成大事,趙國氣數已盡,所以借勢棄官不做、歸隱山林。

龍凱鋒: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天下,因為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廉頗,是有本事的人。長平之戰中,卻在趙王心中不如年輕誇誇其談的趙括,臨陣換將,可見趙王無識人之明、用人之量。在將相和中,身居高位,能負荊請罪,與藺相如成刎頸之交,可知廉頗是一個光明磊落的人。但最後趙王逼的廉頗逃亡魏國和楚國,最後老死在楚國。

李牧,更是有本事的名將。長期戍守趙國邊關,抵禦匈奴。使匈奴聞風喪膽,開創了用步兵大兵團殲滅騎兵大兵團的戰例。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滅了襜襤,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單于逃跑。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秦始皇派王翦發起三次滅趙大戰,都被李牧率兵抵抗。無奈之下,秦國又用反間計,賄賂趙王身邊的郭開。公元前229年,趙幽繆王罷黜李牧及司馬尚,李牧不受命,被趙王捕而殺之,並廢司馬尚。公元前228年,王翦滅趙。所以後人稱“李牧死,趙國亡”。

從趙國被滅亡的歷史看,一個國家,人才興,國家興;人才衰,國家衰。秦國之所以強大,最後統一中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秦國的歷任國君,都非常注重虛心納諫,都很善用人才。從百里奚到商鞅,到張儀到范雎到李斯,都是從當時六國前往秦國的人才,都被委以重任。而趙國自身有很多賢臣名將,在於秦國生死決戰的時期內,卻對良臣賢將猜忌不信任,導致虞卿隱、廉頗逃,李牧死,最後被秦所滅,不得不令人長吁短嘆。

龍凱鋒: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天下,因為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為什麼人才在六國得不到重用,而到秦國卻被重用?這就不能不令我們深思,軍事評論員龍凱鋒認為,六國都有爭天下稱霸的慾望,卻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這是六國國君不但不能吸引人才,而且造成人才不斷流失的根本原因。慾望可以堅持一時,也容易被現實阻礙所泯滅或者被獲得小利而停滯不前;雄心壯志卻可以作為國策傳承,能夠堅持如一貫徹執行,直到成功。一個人只有立志,志向越高遠,越能超越現實的阻礙,才能成功。何況一國立志,舉全國之力去奮鬥,焉能不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