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卻每年都要從外進口糧食,你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

桃花山莊莊主


據筆者瞭解,我國進口糧食,特別是大量進口糧食也不過是近幾十年來的事情,不過我國糧食進口量越來越高也是一個事實。


2017年,我國糧食進口總量達到了1.3億噸,位居世界第一,這個數量比世界上巨大多少國家的糧食產量都要高。具體對比的話,它大概是世界上比較重要的糧食生產國俄羅斯全年糧食產量,由此可見,我國糧食進口量有多麼的恐怖。

那麼,我國為什麼要進口那麼多進口糧食呢?其實原因比較複雜,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國糧食整體不夠吃。

是的,我國糧食進口量那麼大,其實主要原因就是國內產的糧食還不夠多,結構不夠均衡,導致我國的糧食整體不夠吃,特別是油料作物上,存在著嚴重的缺口,缺口總量高達9600萬噸以上。

這也就是為何我國這1.3億噸進口糧食中,有將近一億噸都是油料作物,其中大都是絕對的大頭,去年我國共進口了大豆9600萬噸左右,就是因為國內的大豆不夠用,只能大量進口。

那麼,為何我國要大量進口大豆?

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那麼我國為何進口那麼多進口糧食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因為國內大豆需求量太大了,而且國產大豆整體產量和生產產能又太低,要想保證國內大豆加工產能不降低,人們生活水平整體穩定,我們不得不進口天量級別的大豆。

數據顯示,2017年度,我國大豆消費總量為1.1億噸,而國產大豆產量僅有1500萬噸不到,剩下超過9500萬噸的缺口,主要由進口巴西,阿根廷,美國的轉基因大豆來彌補。

所以,我國這些年大量進口糧食的根本在於,國內大豆需求太過於旺盛,而國產供給又太少,迫不得已,依賴於進口。


糧油市場報


在中美在經貿之間的分歧逐漸升溫的同時,美國大豆成為中國重要的反報復對象,但美國大豆作為我國現在農業市場的重要一環,中國可能無法離開美國大豆。

因為中國耕地面積有限,無法騰出更多的土地用於種植大豆,但這時,北方鄰國俄羅斯伸出援手:據環球時報8月16日援引《南華早報》的報道稱,俄羅斯決定提供250萬英畝(約合1億公畝)土地,以供中國公司和農民承包,幫助種植大豆。

俄遠東投資和出口機構投資部負責人瓦列裡·杜布羅夫斯基表示,有幾家中國企業已經對該交易表達興趣,預期會有50%的投資來自中國,25%來自俄羅斯,另外25%來自其他國家。屆時俄羅斯大豆對中國的供應將顯著增加。

美國大豆已無價格優勢

隨著美國大豆進入中國的“進口稅”增加了,美國大豆的低價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於是俄羅斯大豆進入了我們的視線。

數據顯示,2017-2018年,俄羅斯向中國出口了約84.6萬噸的大豆,是往年的兩倍有多。過去一年裡,中國貢獻了俄羅斯96%的大豆出口,自俄進口糧食總量也達到紀錄新高的123.1萬噸。

我國是典型的農業大國,由於袁隆平雜交水稻的貢獻,中國的糧食產量是一年比一年的飛躍,截至2016年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的糧食總產量已經到達了61623.9萬噸(12324.8億斤)。

但我國同時也是糧食進口大國,農業問題是長期以來中國最大的問題之一。為此,中國需要大量進口朗詩,據瞭解,中國每年都進口幾十萬噸的糧食,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中國全年進口大豆、小麥、玉米、大麥、高粱等農作物共計10562萬噸。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2017年的糧食自給率已經從2015年的94%下降到了2017年的86%甚至有著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其中,中國玉米、小麥和大米的進口量都在翻倍增長。

而大豆需求更是在過去的十數年間激增,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貿易國和消費國。

農業結構不合理、缺少機械化生產,農業大而不精!

我國農業結構發展不平衡,大批量生產的都是水稻等高產量糧食,種類比較單一。這就導致了水稻生產過剩,而大豆,玉米等其他糧食卻不夠吃了,自然需要進口其他糧食補充缺口。

同時中國地形多丘陵山地適宜機械化耕作的很少,生產成本高,以美國為例,美國用1%的農業人口養活了美國3億的人,還有大量的餘力可以出口,讓美國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出口大國,就是因為美國的農業已經實現了全面機械化生產。

而中國雖說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農業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但終究不能否認的是,中國依然有著高達6億的農村人口。

由於農業機械化的不足,我國主要糧食生產效率低下,生產成本也高,所以與大豆進口不同,我國進口主糧品種主要是因國內外價差或品種內品類的調劑。

由此看來,我國糧食問題較為嚴峻,糧食問題不容樂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免將來受制於人。


金十數據


毋庸置疑,我國農業大國的地位是非常穩固的,以主要糧食品種為例,我國是除了歐盟之外小麥產量最大的國家(年產量1.29億噸),是稻穀產量最大的國家(年產量2.08億噸),是玉米產量僅次於美國排在第二位的國家(2.16億噸),同樣也是大豆的主要生產國,哪怕我國現在大豆年進口量高達9000多萬噸。

但由於近年來,在大豆進口量逐年增加的同時,其他糧食品種的進口量也出現了大幅增長,使得進口糧在國內“談虎色變”,成為影響了國內糧食生產、市場流通等方面的“罪魁禍首”之一。那麼,真的是因為國內的耕地不足以滿足國內的農業需求嗎?進口的實際情況又是什麼?下面以糧食為例,簡單的聊聊進口及國內糧食供需的情況。

一、國內糧食供需格局變化情況

近些年來,國內糧食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其中口糧的增幅逐漸縮小,主要是人口增加導致的剛性增長;消費主要的增量來自於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

根據有關機構數據,2018年,預計全國總的糧食消費量將達到7.24億噸,其中口糧和飼料用糧大致相當,都在2.7-2.8億噸,工業用糧約1.5億噸左右,其他還包括一些種子用糧、出口、損耗等。

但從國內糧食產量來看,雖然我國糧食生產水平逐漸提高,也取得了多年連續豐收的“好成績”,當前年產量也達到了6.18億噸,但與需求量相比仍存在著缺口。而這部分缺口,其中除了週轉庫存之外,是需要通過利用進口來調節的。

二、我國糧食進口的現狀

近些年來,隨著國內糧食生產的穩步增長,我國對進口糧食的需求,除了大豆之外,其他主要糧食品種在國內市場的作用主要是品種調節,比如進口的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的小麥主要用來生產麵包粉及一些專用粉的配麥,大米進口更多的是泰國的長粒香。這其中,大豆進口量長期佔據了糧食進口總量的絕大部分。

但這種進口格局,在2012年前後以來發生了轉變,到2015年可以說進口量達到了一個階段性的頂峰。在不計算走私大米等在內的情況下,僅僅是參考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2015年我國糧食進口總量達到12477萬噸,其中谷物及穀物粉達到了3270萬噸,大豆8169萬噸。在穀物及穀物粉中,減去玉米473萬噸、小麥及小麥粉304萬噸、稻米338萬噸,剩餘的2150萬噸就是往年很少進口的高粱、大麥、木薯等。而這些品種,加上一些進口的低端大米,構成了近年來除了大豆進口逐漸增加之外的,其他糧食品種的增量。到2017年,我國總的糧食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13062萬噸,其中大豆9553萬噸、玉米283萬噸、小麥442萬噸、大麥886萬噸、稻米403萬噸、高粱506萬噸、木薯813萬噸。

三、進口量增加的原因

對於近年來國內糧食進口大幅增長的原因,可以說有著很多看法,僅就我個人來說,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不一定對,供交流:

1.需求不斷增長,特別是飼料養殖方面的蛋白飼料需求增長,帶動了我國大豆進口的逐年大幅增加。其中,2017年的進口量比2014年增加了33.8%。進而發展到2018年,因為中美貿易關係的問題,大豆被擺上了突出位置,為了減少因美國大豆進口受限帶來的影響,各方面都在找辦法、找出路,包括進口俄羅斯大豆、進口雜粕、減少或替代飼料中豆粕的用量等等。

2.企業的逐利行為,決定了在國內外糧價存在較大價差的情況下,對於進口糧食的採購興趣加大。我國對小麥、玉米和稻米實行進口關稅配額制,配額內關稅1%,配額外65%,而且由於國營的比例較高、申請配額要通過發改委審批,因此主糧品種的進口基本上是可控的,比如小麥進口每年差不多都在200-300萬噸,玉米在200-400多萬噸,稻米在200多萬噸。但,由於國內外糧價出現了比較大的價差,國際上的糧價偏低,使得進口的優勢凸顯,一方面出現了2012年之後的幾年,大量東南亞低價走私大米的事情,對南方水稻生產和稻穀市場產生了非常大的衝擊,國家有關部門也通過綠風行動等進行了查控。另一方面,就是在飼料加工方面,可以與玉米形成替代的高粱、大麥及DDGS、木薯等的大量進口,而且這些品種沒有關稅配額方面的制約,往年我國除了一些釀酒用的高粱之外,幾乎不進口高粱和大麥,但前兩年因為進口到南方港口的價格比國內玉米的價格還要低,因此最高的年進口量都達到了1000多萬噸,在南方沿海銷區市場非常有市場。

因此說,進口並不可怕,在有些品種上,甚至通過有效合理的利用國際市場和進口,對國內糧食供應和結構調整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大豆,比如一些優質的小麥及大米。但對於國內並不那麼需要的品種的大量進口,卻對國內相關產業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由於我國耕地資源有限,在現有的耕地面積和土壤情況下,滿足國內口糧絕對安全及穀物基本自給,是沒問題的,但再去發展其他糧食作物,就顯得捉襟見肘了。高粱、大麥等品種的進口控制是好操作的,通過一些海關檢驗等方面的限制就可以有效的進行制約;但如近期比較受關注的大豆,則就比較難了,我國每年大豆的消費量達到1.1億噸以上,而國內產量只有1600萬噸左右,有人說不能大面積推廣大豆種植嗎?可以是可以,但按照大豆單產300-400斤來算,得需要多少耕地?那麼多耕地改種大豆了,同季節生長的玉米又怎麼辦?


糧小咖


說到糧食進口,真是不少農民的心頭病。我國以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我國的糧食產量已經連續13年攀升,生產的糧食已經足夠國內消耗了,為什麼還要進口呢。



一、部分進口糧食價格低

在發達國家,糧食早就實現了現代化生產,比如美國。而我們還更多地以人工的方式生產糧食,雖然糧食產量不斷提高,但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是導致糧食進口量大的主要原因。

二、雖然糧食進口量大,但是部分特殊糧種存在缺口

眾所周知,我們的大豆進口非常多,因為國內的大豆種植不能滿足需求。

另外,一部分特殊品種的玉米、小麥也需要進口。



三、緩解土地壓力

如上文所述,我們以7%的耕地(20億畝)養活了地球上20%的人口,耕地壓力巨大。

尤其農業種植越來越多地使用農藥,土地退化嚴重、質量下降。

在農村,很明顯的可以看到,農民為了多種一些糧食,路邊,田頭都撒上了種子,因為需要人工管理,這也是導致生產力低下的一個原因。

四、可耕地面積減少

近幾年,由於房地產市場火爆,很多農村土地被徵用,用於房地產開發。

拆遷戶從房地產商那裡得到大量的賠償金和房產,並且被安排了工作,可能就不需要耕地了。所以耕地的農民和土地變得越來越少。


紅叔三農


點擊右上角關注賣柚子的小夥子!為你分享更多三農信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缺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糧食,你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但我國同樣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國面積雖然大,但是可耕種的耕地面積並不多。

中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裡,可耕種的土地只有1.2億公頃,也就是20億畝的耕地,按照我國13億的人口來算,人均量不到區區的兩畝田,而且這還不包括山地,丘陵,鹽鹼地等瘠薄土地。這也是我國近幾年為什麼一直在強調18億畝的耕地紅線!


可能我們普通老百姓一直感受不到糧食的短缺!這是因為國家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不會讓糧價影響到民生,影響到我們老百姓生活的,過高的糧價或過低的糧價都是不允許的。即使每年國內的玉米大豆都有幾千萬噸的缺口,但是國內的玉米大豆的價格,並沒有因為短缺而出現暴漲暴跌的現象!

為什麼要進口國外的糧食

上面說了,我國的耕地面積有限,養活13億人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人們不再只是吃飽穿暖的簡單需求了!想要更高的生活水平,就需要更多便宜優質的資源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就拿進口的玉米和大豆來說,中國主要是用來榨油和做養殖飼料的。面對日益上漲的消費需求,國內的大豆和玉米的產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很多人會說既然有這麼大的缺口,為什麼我們不加大種植面積呢?

轉基因大豆價格優勢大

因為國內的大豆產量低,價格低,種植成本高,農民沒人願意去種植!而國外因為是轉基因品種,抗病害能力強,出油率高,加上機械化水平較高,國家的補貼力度較大,所以進口的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非常有價格優勢。這也導致很多國內大型糧油企業,一直比較熱衷與進口國外的糧食。

同時這也間接的遏制了國內糧價上漲的需求和發展。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事實,但是一時很難改變這一現狀!即使你不進口美國,你還得進口人家巴西或者俄羅斯的!這已經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了!

可喜的是近幾年國家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了,一直在加大對農業上面的補貼力度。比如這兩年就一直在東北推廣和加大,大豆的種植面積,和大豆種植的補貼力度。為的就是保證我們大豆的產量和發展,不要再受外人去幹擾和擺弄!相信我們的農業很快就會發展起來的,到時候就不會去大量進口國外的大豆和玉米了!


賣柚子的小夥子


這個原因是篇大文章。僅僅提出一個問題。

農田基本建設被忽視。幾千年來的靠天吃飯沒有根本改變。

為什麼呢?小農經濟阻擋了農業的進步。這和驢拉磨一樣,不管如何使勁,改變驢的品種,研究磨得品質,總轉不出磨坊的圈子。農業補貼,優惠,減稅,富民,這對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改變不大。

小農經濟的效率低下,農業生產的商品化成本過高。以至於農民千方百計地跳出農門。說明農業農民是抵擋的產業和低劣的工作。

最根本的出路是下決心改變農業現狀。像城市的建設一樣,規劃農村農業建設,宜農,宜牧,宜林,宜遊,重整河山與平原,丘陵。這個基建規模是中國崛起的大廈的基礎。

實現農林牧漁高產的夢想,小農經濟需要徹底改造。


老兵軍事觀察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我國雖然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也要認識到我國同時也是一個人口大國;對於糧食歸根結底還是人要吃的,沒有充足的糧食我國也只能依賴進口;不過科學興農在此要說一下,對於我國目前所進口的糧食要分從兩個角度看,第一、不缺卻要進口的糧食;第二、因為缺進口的糧食。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兩種類型,看完之後,我想大家對於為何還要進口糧食應該就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了。

不缺卻要進口的糧食

該類糧食有很多,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於小麥、水稻、玉米這三種糧食,而這也是我國的三大主糧,任何一種供給的短缺可能都會影響到我國人民的飲食生活,因此我國的一貫態度也是要將我國人民的“飯碗”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家的飯碗盛自家糧。

不過從我國去年的糧食進口糧食的海關統計看,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的進口量基本上都在數百萬噸級別,對於這幾種作物年產量2億噸以上的級別,進口的這單糧食說起來還真的不算什麼,對於我們日常飲食也不會產生過多的干擾。然而這些糧食卻依舊要進口,其中很大原因不是說要平衡國際貿易,而是我國真的有需求,以小麥來說,進口的糧食蛋白含量高,非常適合加工麵包用,而國內小麥加工麵包特性並不是很好,並且進口小麥又相對便宜很多。

短缺而進口的糧食

這類糧食的典型就是大豆,以2017年來說我國大豆進口量高達9553萬噸,而2016年的進口量也高達8400多萬噸,增加了1000多萬噸,而這種勢頭似乎還沒有止步。中國雖然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如果為了應對我國對於大豆的高額需求而舉國種植大豆的話,則顯得得不償失,關於這個問題,科學興農曾經大致計算過,參照畝產350斤大豆來說,一億噸的大豆則需要5-6億畝的耕地,佔到了我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大豆作為低產農作物,如果將夏季的玉米換做大豆,我國的糧食總產將會大大降低,而如果種植到億噸級別的大豆,我國則將面臨糧食短缺,三大主糧的供給不足。

通過上述分析也不難看出,農業大國也不得不面對現實,針對我國的國情合理佈局才能真正將我國的人民的飯碗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就需要優化我國的糧食種植結構,合理規劃,對於像大豆一樣我國供給短缺的糧食作物,可以適當的調減玉米、水稻的種植面積來提高大豆產量,而水稻、小麥、玉米這樣供給量大的作物,在針對我國需求的時候也可以適當的引入國外糧食,同時這也是履行WTO的一項責任。積極融入世貿組織共同體,也更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糧食品質,提高我國糧食的競爭力。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對於這個話題,鍾情三農以為,每年大量進口糧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並不是國內糧食不夠吃,而是國內油料不夠用!

像玉米,小麥和稻穀這一類的主糧,我國不依賴於進口,以2017年數據為例,三個品種進口用量總和不超過1000萬噸,與此同時,我國三大主糧的總量超過了5.3億噸,兩者的對比,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這些年來,我國的玉米,小麥和稻穀這三大主糧市場供需市場中,可以做到不進口一粒外國糧都沒有任何問題,國內主糧產量絕對夠用。但是在油料作物市場消費中,國產總量和消費需求量差距甚大,特別大豆,存在將近一億噸的供需缺口。


因此,我國進口糧食中絕大多數也就是大豆。

國內大豆進口用量過高。

但是在油料市場中則面臨嚴重依賴於進口油料作物的尷尬,尤其是大豆供需缺口,高達9550萬噸作物,約為我國大豆年產量的六倍,我國糧食進口量總量的百分之70以上,也是世界大豆貿易總量的百分之65左右。

因此,可以這麼說,中國進口的糧食中絕大多數都是大豆,如果單純摒棄大豆進口,我國糧食基本很少。

而且中國幾乎買廣了全世界的大豆,所有的大豆種植大國都在為中國生產並且出口大豆。

所以,中國進口糧食總量那麼多,在2017年達到歷史最高值的1.3億噸,其實歸根結底是大豆進口總量太高了。

我國三大主糧進口量整體可控。

201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超過了6.1億噸,但是進口糧食總量為1.3億噸,我國糧食整體供給量變得不足是一個事實。

而且,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對於糧食的消費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保證我國糧食消費,不得不開啟大量進口。


不過,我國三大主糧消費領域依舊是以國產糧食佔據絕對的主導!進口糧食以及貿易商休想打國內的稻穀,小麥和玉米市場全面開放的主意,即便是我國事實了收儲制度改革,對三大主糧的進口保護依舊還在。

所以,他們三個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會成為下一個大豆,其市場都不會被國外糧食所侵佔。

中國的油瓶子已經被外國人掌控,飯碗絕對不會這樣!


鍾情三農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不假,而且糧食產量也不低,不妨看一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7年糧食生產數據。

可以看到,全年糧食總產量為61790萬噸,大約是12300多億斤,按13.9億人(2017年末數據)的大陸總人口算人均大約為884斤,注意這是全部糧食產量;如果計算主要作為日常口糧的水稻和小麥,總產量是33833萬噸,也就是6766億斤的樣子,人均486斤,加工成麵粉和大米按7成算,人均340斤左右,每天不到1斤,9兩多的樣子,如果副食豐富,應該是夠吃的,但沒多少富餘。這裡只假設了全部拿大米和麵粉製品當主糧的情況。

從上面的計算大致可以看出,我們還需要進口一部分糧食,除口糧外,像釀酒、養殖、食品加工等行業也是要消耗大量糧食的。我們大量進口的大豆和玉米,除了榨油之外,最大宗的消耗就是作為飼料。另外,我們在豐收的年份裡,也要儲備一部分糧食,以應對大規模自然災害的突然降臨。

假如我們全部停止糧食進口,以目前的生產水平,要養活大家還是可以做到,但就生產不了那麼多肉類,產不了那麼奶,釀不了那麼多的啤酒黃酒白酒,大家晚上出去擼個串喝點小酒啥的就會顯得十分奢侈了。

好在這年代,國際糧食貿易其實也是買方市場,特朗普給我們加關稅,我們就不要美國人的大豆,去買巴西的,買糧食反而是貿易戰的反擊武器,而不是相反。

有人就會拿這個來反對國家保護耕地提高糧食產量的種種政策,認為我們可以從全世界買糧食,這是沒有道理的。我們糧食產量大幅下降,而需求是不會大幅下降的,以我們近14億人的體量,必然導致國際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漲,結果是非常不妙的。而且,如果我們真的糧食生產不能自給,那人家是一定會把糧食作為武器來對付你的。作為底線,我們必須要做到,就算全世界也不賣給我們一斤糧,我們中國人還是能夠活得好好的!


HR那些事兒


只管吃飽不用進口,要想吃好必須進口!

看看2017年的糧食進口數據,第一宗大量進口的要數大豆9553.6萬噸,第二大的好像是高粱500多萬噸,其次是水稻和玉米各400多萬噸,而後是小麥300萬噸左右,當然還有其他一些非主糧進口以及大豆粕、菜籽粕和酒精糟等進口。其中三大主糧(水稻玉米小麥)的進口占國內產量的2%左右,可見我國的主糧基本上可以完全自給自足。

但是大豆的進口量是國產大豆(1200多萬噸)的8倍左右,所以大豆才是我們糧食進口的主要種類。大豆富含油脂和蛋白,所以大豆的直接作用是用於榨油提供食用油、製作豆腐等豆製品、豆渣/豆粕用作飼料。前兩者是國人大量消費的產品,而豆粕則是飼料的上佳主要原料。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蛋奶油的需求日益劇增。這些都需要大豆來作為支撐。

有需求而產能不足為何不擴大耕地面積呢?因為我們的人均耕地面積太少。若進口的9553.6萬噸的大豆都自己種,則需要7.7億畝左右的耕地來實現。那麼這意味著需要進口更多的三大主糧,畢竟三大主糧的單產是大豆的3-4倍左右,如何選擇一目瞭然。

說實在的,目前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在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等地租地種(已經在做)、親們都節約的消費(主要是別浪費)以及提高大豆的產量。但要想完全不進口,估計難上加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