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底層的民衆生活是怎樣的?爲什麼明朝的農民起義不斷?

明朝的農民起義,從朱元璋時期開始,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幾乎沒有斷過。這些都被一些人選擇性忽視了。究其原因,明朝並不是一個對底層人民友好的朝代,在種種制度和政策的制約之下,明朝老百姓的日子,過的並不舒服。

明朝底層的民眾生活是怎樣的?為什麼明朝的農民起義不斷?

中國古代的農民,是忍耐性最強的。因為中國古代的普通人民已經習慣了上層的各種壓迫,這種壓迫但凡不要達到某個臨界點,那麼,人民是不會爆發的。但凡有大規模農民起義,必然是因為農民已經到了活不下去,必須揭竿而起的地步了。明朝就是這樣,在洪武年間,廣東,廣西,福建等地相繼爆發大規模的起義,可見明初的某些政策對農民利益的損害很大,其中有一條就是明朝的一些新貴族(主要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軍人)大量兼併土地,導致了農民的土地被剝奪,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而到了明朝中後期,土地兼併的問題更加嚴重。因為古代中國,隨著社會發展趨於穩定,土地必然會逐漸集中於少數人手中,這些人或是原先的富農,或是朝廷的官員,土地來源則是通過在災年地價購買農民土地,自由買賣,或者皇帝賞賜以及暴力兼併。如此一來,明朝中後期又多了一類人,叫流民。流民,由失去土地的農民和出逃的賤籍人組成,這些人四處流竄,沒有固定工作,沒有收入來源,對明朝社會的穩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明朝底層的民眾生活是怎樣的?為什麼明朝的農民起義不斷?

明朝還有一種制度,即嚴格的戶籍制度。明朝的戶籍制度,基本上是完全限制普通人口自由流動的,且對於每一戶的控制非常嚴格。所謂的皇權不下縣,至少在明朝是不太能夠成立的。不僅如此,對於民眾的身份控制,明朝也是相當嚴格。比如,軍戶,世世代代都必須是軍戶,諸如此類,可謂對人身自由限制極大。

最重要的一點,則是明朝的藩王,對百姓剝削的極為嚴重。明朝的藩王制度簡述如下:親王嫡子繼承親王爵位,其餘兒子為郡王,如此類推,朱元璋給自己的十世子孫都留下了爵位,這些人在朱棣之後,不用幹任何事,只用待在家裡拿著明朝政府的錢混吃等死;而有些藩王,居然有自己封地的徵稅權,比如福王朱常洵,在河南有兩萬畝的田地,其中不乏從農民手中巧取豪奪來的,同時他還享有河南等地的徵稅權,可見這些人對於農民的剝削。

所以,在明朝的制度設計下,平民百姓基本沒有任何舒適的生活可言。

大臣們作威作福倒著這種地步,以致簡直沒有一個人可以說自己的財產是安全的,人人都整天提心吊膽,唯恐受到誣告而被剝奪他所有的一切。正如這裡的人民十分迷信,所以他們也不大關心什麼真理,行事總是十分謹慎,難得信任任何人,出於同樣的恐懼,近世的皇上也廢除公開露面的習慣,即使在以前,皇上要離開皇宮禁地之前,不採取成千種防範措施,他們就不敢外出。在這種場合,整個朝廷都處於戒備之下。沿皇帝經過的道路以及與之相同的路上,都密佈著便衣警衛。不僅人們看不見他,而且人們也無從知道他行列裡很多轎子中他到底乘的哪一頂。人們會以為他是在敵國中旅行,而不是在他自己的子民萬眾之中出巡。……號稱皇家血統的人都有公費供奉。目前估計這類人約在六萬以上,而且由於他們還在不斷增長,所以不難想象他們構成多麼大的公眾負擔。由於他們不擔一切公職和行政,他們變成了一個無所事事的階層,沉迷於逸樂的生活而且蠻橫。皇上防範這些人就像對待私仇一樣。……一個不相信自己的人民和親屬的民族,對於無論從四鄰或國外來的外國人都心懷疑懼,看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上為《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對於明朝的一點描述,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明朝底層的民眾生活是怎樣的?為什麼明朝的農民起義不斷?

所以說,說明朝是黑暗的王朝,就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場上而言,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