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風起,雲開

作為中國基因界的黃埔軍校,華大基因在1999年起航,是國內最早從事基因測序的企業。至今為止,華大基因已經擁有超過2900名員工。2017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20.96億元,穩坐基因測序老大的位置。過去幾年內,超過50家投資人(含中途退出者)通過關聯、非關聯的方式,為入股華大旗下的華大科技、華大醫學共計投資高達72.15億元,其中包含紅杉、軟銀、雲鋒基金、光大控股、深創投等知名機構。

華大基因:風起,雲開

對於華大基因而言,這是一個多事之秋。

7月16日早上9:15,滬深股市開盤。一年前的這一天,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喜氣洋洋的穿著紅色T恤帶領華大基因成功登陸A股市場。

上市儀式上,華大基因將敲鐘的機會交給了6位特別嘉賓,分別為唐氏綜合徵代表、受益華大基因檢測的用戶代表以及罕見病和殘障群體的代表。高光時刻,汪建與六名特別嘉賓合影留念,宣告華大基因成功登陸中國資本市場,同時也向媒體及外界傳達華大基因向“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夢想邁出了一大步。

時間撥回2018年7月16日,從“王德明實名舉報事件”,到《華大癌變》一文的廣泛傳播,上市一年的華大基因正處於輿論的漩渦中。

華大基因迅速做出反應,發佈公告澄清事實,“涉事案例並非漏檢,而是不在檢測範圍”。

矛盾之外,除了拍面而來的巨大浪花,還有質疑和衝突。

作為中國基因界的黃埔軍校,華大集團在1999年起航,是國內最早從事基因測序的機構。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截至去年底,華大基因已經擁有2900名員工。2017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20.96億元,穩坐基因測序老大的位置,此外,華大基因在中國內地、亞太、歐洲及美洲均設有分支機構,並有多個業務中心和代表處,服務網絡覆蓋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擁有數千家合作單位及數千位合作伙伴。

從20世紀末開始,以基因測序為起點,華大從獨木舟成長為一艘巨輪。載重量不斷提升,卻遭遇動力失衡的質疑。暴風將至,站在風口中的華大基因,將如何自處?作為掌門人,汪建怎樣迎戰?

2017年上市時,汪建給自己做了一塊墓碑,放著一張他的黑色照片,上面寫著:汪建(1954-2074)。這一舉動承載著其要讓人類活到120歲的美好願景。

風暴將至

6月,王德明通過天涯發佈了對華大的控訴,不足一個月,某媒體一篇《華大癌變》火上澆油一般,將華大基因再次推向了風口。文中講述一位湖南產婦孕期做了華大基因的“無創DNA檢查”,結果顯示為“低風險”,但最終生下13號染色體長臂部分缺失的患兒。這篇文章發佈的時間節點,剛好在華大解禁的一個工作日前。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時間,華大基因深陷輿論漩渦之中。最直觀的,是傳導到二級市場的反應。16日,星期一的一大早,華大基因一字跌停。

華大基因:風起,雲開

一年前,也是相同的時間點。華大基因登陸創業板前一天,沉寂已久的精準醫療概念股接連躁動,榮之聯、中源協和漲停,達安基因、*ST天儀、千山藥機、安科生物、紫鑫藥業、雙鷺藥業漲幅都超過4%。敲鐘後,一度被看好者譽為“生物界騰訊”的華大基因股價曾一路飆漲至每股200元以上,相較發行價上漲逾18倍,市值突破1000億元。

只因一篇報道,華大基因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截至8月1日,華大基因市值為283.1億,距離曾經突破千億的高光時刻,已經蒸發超過700億。

一位長期追蹤華大基因的私募機構高管認為,華大基因連續跌停主要與該公司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的準確性遭質疑有關,因為該業務為華大基因營收貢獻主力,而該事件可能會對華大基因品牌以及該業務構成影響。

目前,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構成分別為:生育健康、基礎科研、複雜疾病、藥物研發4個大類。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版塊是生育健康。2017年,華大基因生育健康類服務營業收入達11.36億元,同比增長22.28%;複雜疾病類服務營業收入達4.57億元,同比增長19.11%;基礎科研類服務營業收入達4.04億元,同比增長22.80%;藥物研發類服務營業收入達9,085.68萬元,同比增長52.95%。

佔據營收半壁江山的生育健康版塊,對華大基因重要性不言而喻。牽一髮動全身,這種支柱式業務板塊,更放大了華大基因股價下跌的勢頭。

但在華大基因的角度上,卻頗有些啞巴吃黃連的意味。

該文章主要指責,華大基因提供的無創產前篩查業務誤導醫生對產婦作進一步判斷。在該項篩查結果顯示“低風險”的情況下,產婦仍生下了“13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徵”患兒。事發當天,華大基因即刻作出回應,表示這篇報道完全基於作者片面的認識,強調湖南長沙缺陷男嬰案例中,並非華大基因漏檢,而是“13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徵”並非染色體數量異常,因此不在公司的檢測範圍內。華大基因為本案例提供的檢測服務是合格的,並無錯誤。

簡單理解,華大基因提供的檢測服務,能夠得出胎兒患染色體非整倍性疾病(21-三體又稱唐氏綜合徵,18-三體,13-三體)的風險率。其中關鍵在於,其檢測的內容是三條染色體是否異常。但該案中,13號染色體長臂缺失綜合徵”患兒屬於“一條染色體丟結構了”並不在檢測範圍內。事件爆發後,醫生劉淼對此事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人家是檢查你有兩條胳膊還是三條胳膊,保證不是三條胳膊就算完成任務,至於胳膊上的手指頭會不會少一根,不是這種檢查目前能解決的問題”,段濤醫生認為苛責檢測公司“為其無法、也沒有承諾過的問題負責是不合理的。基因篩查可以比喻我們看一棵樹,有沒有橫生出的多餘枝幹我們會關注,至於每一根樹枝和葉片有沒有畸形,不是檢測的目標。”

華大基因透露:“據我們瞭解,在本次湖南長沙男嬰的案例中,後續B超檢查已發現異常,且醫生建議進一步做產前診斷,最終孕婦方放棄了進一步的檢測。” 公司也一直強調,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只是孕前多個檢測環節中的一環。當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結果顯示“低危”時,是否需要進一步做其他檢測,需要醫生綜合其它指標判斷。”

輿論的壓力並沒有擊垮華大基因。黑雲壓城之下,華大基因做好“金鱗全開”的戰事準備。

7月以來,華大基因已經發布了三條關於增持自家股份的公告。

在這之前,7月17日晚間,華大基因公告,包括華大基因董事、總經理尹燁在內的7名高管擬計劃自公告之日起的6個月內,以不高於120元/股的計劃增持價格,累計增持不低於3000萬元人民幣。當晚,尹燁還在社交平臺上稱,“這一刻,我和小夥伴押全部身家”。

三天後,華大基因繼續宣佈,公司監事李松崗、李雯琪、胡宇潔,及公司核心骨幹人員擬計劃自公告之日起未來6個月內,同樣以不高於120元/股的計劃增持價格,累計增持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這足以證明公司高管對華大基因未來發展前景和公司價值的認可。

華大基因:風起,雲開

最近的一條是7月23日,華大基因公告稱,2018年7月23日收到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汪建、董事孫英俊及控股股東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核心管理團隊的通知,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以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可,同時為了提升投資者信心,切實維護中小股東利益,結合對公司股票價值獨立合理的判斷,計劃公告之日起未來6個月內,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額累計不低於1.5億元人民幣。董事長汪建曾在去年上市儀式時承諾,其個人在五年內不減持華大基因的股票。如今大手筆增持,無疑為市場再增信心。

除了二級市場上的動靜,8月1日,華大基因召開媒體溝通會,針對“檢測門”“股價波動”等問題作出解釋。關於媒體對華大漏檢的質疑,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徐茜回應:“先辨是非,再分對錯,關懷不能少。首先,華大漏檢的說法概念錯誤,具有強烈誤導性,湖南案例不是漏檢,而是不在公司檢測範圍內,華大基因為湖南案例所提供的服務是合格的,檢測範圍內的結果是正確的。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分責任對錯。即使沒有檢測責任,華大依然願意肩負社會責任,給予人道主義關懷,事件發生後,華大基因第一時間與家屬聯繫,包括探望寶寶,安撫家屬情緒,給予後續治療建議。” 徐茜同時表示,希望通過這個案例,推動社會各界,包括醫療機構、保險機構、慈善機構和政府部門一起群策群力,共同關愛幫助不幸的家庭。

之所以“檢測門”一事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歸結起來,與生育、幼兒相關的領域,總是最牽動人心。7月份,以疫苗為首的一系列案件讓醫療健康領域的神經崩得更緊。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屬性,賦予了相關細分行業更特殊的特性,它重要且緊急。

在華大基因的大本營,深圳,截至2017年12月31日,華大基因已累計為深圳市312,582位孕婦提供該服務,佔華大基因總樣本量的11%,共檢出染色體異常3392例。根據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監測的數據,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高齡產婦的增加,2011—2017年深圳唐氏綜合徵總髮生率上升明顯,由2011年的4.70/萬上升為2017年的11.64/萬。經過有效干預,2011—2017年深圳市唐氏兒的活產率下降非常明顯,從2011年的2.36/萬下降到2017年的0.84/萬。

對於此事件,華大基因CEO尹燁回覆媒體稱:“真金不怕火煉,何懼流言蜚語,心存善良,以行踐言。”

商海弄潮

8月的深圳持續高溫,熱浪下的大鵬灣一隅,鬱鬱蔥蔥的南國樹木茂盛的擁著一棟8層白色建築,這正是華大基因的主建築樓,汪建與他一起打拼事業的兄弟正在這棟建築中開會。

汪建今年64歲。業界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最為人熟知的,還是他看上去有些忘乎所以的“口不擇言”。今年6月,他在某論壇上放下豪言,稱“公司所有員工必須活到100歲,員工腫瘤發現不得晚於醫院”。這不是汪建第一次直言不諱的表現出自己的真性情,同樣也不是汪建第一次被誤解。

他說了很多備受質疑的話,但這背後,是華大集團為每位員工投入的健康專項資金,既包括遺傳疾病檢測,腫瘤早期篩查,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測等服務,力求健康問題早知道。關於“員工腫瘤發現不得晚於醫院”的說法,華大相關人士曾澄清,這是基於華大定期給員工安排的檢測福利——腫瘤相關的基因和影像檢測服務,例如宮頸癌篩查、腫瘤標誌物檢測、肺部低劑量CT、MRI檢查等,“以達到腫瘤早發現,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早期治療時間,避免後知後覺,延誤了腫瘤最佳診療時間。”

即便如此,聽眾們都更愛用自己的方式解讀這家頗有些神秘的企業。之所以神秘,是因為基因測序在中國,不同於互聯網,更不同於消費,它的起步更晚,一路也更加艱辛。

1954年生人的汪建,插過隊、上過大學,同樣,時代也為他打上一些烙印。有人認為汪建執著,也有人將這解讀為偏執和膽大妄為。1990年,美國國會批准“人類基因組計劃”,擬在15年內投入30億美元,測定和分析一個人的全部基因。這讓還在華盛頓大學的汪建看到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曙光。此後,汪建召集了楊煥明在內的一批人,共同建立華大。直到今天,當初“代表”中國加入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一事仍被詬病。不過,這種“膽大妄為”讓楊、汪等人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團隊一起得到江澤民的接見。這甚至成為了中華世紀壇300米長廊雕刻的7000條歷史事件之一,汪建曾對媒體提及,“最後一條(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俺哥們兒幾個乾的”。

“橫衝直撞”的背後,是汪建被那個年代感賦予的理想主義。

此後,伴隨基因測序成本不斷降低,令汪建看到了基因測序的商業化前景。第二代基因測序儀誕生後,華大批量購買了新一代的測序儀,開始從事基因測序的商業服務,華大也開始日益壯大。也正是這個時間節點前後,華大徹底脫離了中科院體系,迴歸“民營科研”的身份,並將大本營南遷深圳。

2010年,深圳市促成國開行給了華大15億美元的貸款額度。華大利用其中6億元,從Illumina購買了128臺測序儀Hiseq2000,一舉成為全球最大基因測序機構。這也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筆訂單。

2009年,華大基因的收入是5000多萬元,到了2010年,其營收一舉超過10億元。在這其中,Illumina的測序儀功不可沒。

在基因測序行業,上游為設備和耗材供應商,主要玩家是以Illumina為首的美國企業;中游是第三方測序服務商,他們依靠上游公司生產的設備提供服務;下游則是醫院、實驗室等。十年前,我國的基因測序相關產業,長時間處在基因測序產業鏈的中下游,直至華大集團於2013年收購美國的測序儀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簡稱“CG公司”),中國基因測序相關產業才開始真正佈局上游。事實上,這次收購,也是“無奈之舉”。對比今天中美芯片之戰,早在多年前,基因測序行業就已經有了這樣“你死我亡”的苗頭。對於美國龍頭企業Illumina而言,你可以存在,但不能影響到我的存在。

2012年開始,美國的測序儀供應商開始把華大當做對手,開出天價保修合同,在購置新機器上做了諸多限制,檢測試劑同時提價。Illumina宣佈其配套試劑價格每年將漲價4%。媒體報道稱,此前,Illumina的Hiseq500測序系統在中國標價為25萬美元/套,HiseqXTen測序系統為100萬美元/套,幾乎是其美國本土銷售價格的2倍。中國市場成為外國廠商的“奶牛”。受制於人是今天中國芯片企業的現狀,也是當初華大基因的遭遇。此番種種,讓華大下定決心收購CG進軍測序儀產業。

2013年3月18日,華大集團宣佈以1.176億美元完成對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全額收購。自此,華大開始走上測序儀的自我研發之路。對我國的基因科技發展而言,這次收購同樣至關重要,後來華大在此基礎上自主研發的國產測序儀打破了國際市場的壟斷。

和測序儀一起打破國際壟斷的,是國產檢測試劑。測序儀和檢測試劑就如同測序行業的打印機和墨盒,必須成套組裝,且二者聯合構成了基因檢測的核心設備。目前,華大成為世界上僅有的三家可以量產臨床測序儀的公司,我國也成為除美國之外,唯一一個可以量產臨床測序儀的國家。

這筆重要收購前,CG由於經營不善,每年虧損五千多萬美元,當時的華大想要吃掉CG,至少需要10億。汪建的說法是,只用了5分鐘就決定收購。“重大決策從來沒超過5分鐘。我們什麼時候正兒八經開過會?” 說的雖然輕鬆,但為此,華大基因賣出了華大科技42%的大額股份,開始了以股份換取技術和市場的道路,才得以完成這樁交易。

當年9月17日,華大與CG公司簽署併購協議,華大為對方提供3000萬美元過橋貸款。如果無法通過美國政府審批,這筆錢很可能有去無回。“OK,不就是兩個億(人民幣)嘛,就準備交學費。你老這麼計算,人家不跟你玩。”汪建說。聽上去頗有些玩世不恭的意味,但收購一案遠非那麼簡單。為此,華大幾乎掏光家底,而融資談判尚在進行之中。當年談判時,交易顧問花旗建議報價每股3.75美元,華大財務部門建議3美元。最後最終採用3.15美元。這個報價剛好高出競爭對手一點點。

在收購過程中,錢已經不算是最大的問題,美國政府是否能夠同意才是關鍵。在關鍵時刻,Illumina曾因擔心自己的地位而嘗試阻擊這宗收購。一邊出價表示想要收購CG,又中途撤回材料,另一手則在公開場合表示這相當於從美國拿走“可口可樂秘方”。這之後,CG聯合創始人兼CEO Clifford Reid隨即發出致公司員工的公開信:“華大是一傢俬人企業,由其員工擁有……Illumina一直在賣設備給華大,也沒聽說什麼國家安全問題。”

“最最關鍵的是,美國政府審批時的一系列媒體公關工作。這個事情吵得沸沸揚揚,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有競爭對手的惡意中傷”,華大集團首席執行官徐訊表示,華大在回應時,則儘量不講中國因素、生物安全,而是宣傳華大與蓋茨基金會及美國多家兒童醫院的合作。

華大基因CEO尹燁形容華大此舉是一次“反向”行動:作為Illumina的競爭對手,CG也是基因測試設備的開發和製造商。“Illumina現在開始做服務了,往下游走,那我們也可以往上游收購。”

回憶這次收購,汪建曾表示:“剛開始還不能說是可口可樂秘方,它當時業內排行老三。買回來以後我們要的是什麼?是要它的專利保護。後來我們又追加了將近20—30億的投資,把它完全修正過來了。我現在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說,我們可以跟老大、老二平起平坐,在價格性能比上我們絕對是老大。所以我提出來五到十年讓全中國人民都能享受到基因測序帶來的福利。”

華大基因強調:“從收購到自主研發測序儀,華大對CG的專利與技術並非機械性地獲取與複製,而是進行了完全的消化吸收與升級換代。與美國一線的illumina相比,華大已經在許多方面與之比肩。例如,基因測序行業的金標準是個人全基因組檢測的費用,目前只有中國的華大和美國的illumina能做個人全基因測序組檢測,華大目前檢測的花費是600美金,illumina是1000美元,這無疑是華大領先,而未來華大也將一直保持領先。”

由於國情因素,美國的基因測序服務需要從第三方採購。在這方面,由於中國人口和公立醫院的優勢,華大可以通過普惠醫療的手段,實現美國2—3倍的樣例沉澱速率,目前在出生缺陷的檢測量上,華大已經做到了全球領先。

收購CG對於華大而言,幾乎可以形容為其成長史中最重要的一次戰役。從人類基因計劃打出華大名聲、大手筆買入Illumina設備、再到收購CG走上自主研發測序儀。華大剛剛度過青少年時期,直到43家PE為華大基因搶破頭,華大開始顯露出獨角獸氣質。

資本巨獸

2017年上市前夕,華大基因受到數十家投資機構追捧,這種一票難求式的投資讓華大基因一時間門庭若市。上市後高開,更讓華大基因站定了基因股的C位。過去幾年內,超過50家投資人(含中途退出者)通過關聯、非關聯的方式,為入股華大集團旗下的華大科技、華大醫學共計投資高達72.15億元,其中包含紅杉、軟銀、雲鋒基金、光大控股、深創投等知名機構。

資本的趨之若鶩,從來都不是慈善事業。作為中國最早從事基因檢測的企業,華大基因發展至今,仍穩坐行業的第一把交椅。2015-2017年,華大基因的營收增長比較穩健,分別是13.19億和17.11億、20.96億。

資料顯示,華大基因前身為深圳華大基因醫學有限公司,於2015年6月23日整體變更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其主要服務於國內外的科研院校、研究所、獨立實驗室、製藥公司等機構,以及國內外的各級醫院、體檢機構等醫療衛生機構、公司客戶和大眾客戶。

華大控股控制的其他企業一共百餘家,這百餘家企業構成了華大系現在的生態版圖,涵蓋10個板塊:華大基因研究院、華大基因學院、國家基因庫、GigaScience雜誌、智造、科技服務和臨床醫學、農業應用、司法、水產以及基因孵化器。前4者為非營利性機構,主要從事科研。

華大基因:風起,雲開

智造板塊包括CG公司、華大設備、香港設備、華大智造、和武漢智造;華大司法包括華大法醫、華大方瑞、司法鑑定所和天津、西安、武漢司法;華大農業應用包括華大小米、新疆農業、華大優選、長垣小米、東營小米、洛陽農創、安陽種業、農業控股;孵化器包括藍色彩虹、深圳奇蹟之光、西藏奇蹟之光、北京藍色彩虹;水產板塊則包括華大水產、廣州和河南華銳漁、鎮江水產和漁業、海南和香港水產;剩餘子公司則涉及商業、藥物(武漢藥業)、生物技術、互聯網、物流等,還有數個基金以及澳洲、老撾、丹麥、西雅圖等海外子公司。2016年年中,華大營養和華大運動前後腳註冊成立。

華大基因目前主營業務有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複雜疾病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基礎科學研究服務、藥物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四個業務板塊。其中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為業績貢獻主力,2017年度營收佔比為54.21%,上述其他三塊業務依次的營收佔比分別為21.79%、19.29%、4.33%。

雖然走在行業的最前端,但作為基因測序的探索者,華大基因身上也揹負著諸多流言。這種非議,充斥在華大成長的每個時期。早在2018年前,方舟子就曾評價華大基因:“沒什麼核心科技”,他認為,“基因組的測定基本工作都是通過儀器自動進行的,關鍵是要有錢買機器,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不高,不宜誇大測序的學術成就。”

華大基因並不認同這一說法, “基因檢測和測序工作並非只是基礎性的科研工作。基因組學是研究生物基因組的組成,組內各基因的精確結構、相互關係及表達調控的科學。基因組學應用行業通過新型的基因測序儀分析生物樣本(組織、細胞、血液樣本等)的基因組信息,並將這些信息用於臨床醫學診斷、個體化用藥指導、疾病發病機理研究、生命調控機制研究等領域。”

事實上,基因測序檢測結果的解讀非常困難,因為這依賴於大量人群數據基礎上的數據庫。為此,華大基因自成立初就開始部署計算機資源,在科研和產業化過程中不斷積累數據,形成了龐大的數據庫,數據積累使得其具有更精準的分析能力和更強的檢出能力。

截至2017年底,華大基因及其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擁有的已獲得授權專利共計282項,自有註冊商標366項,核心技術專利範圍涵蓋實驗儀器、樣品處理、生物信息分析等各個技術環節,其中生物信息分析等方面自主軟件取得了460項軟件著作權。

在2014—2017年,華大基因腫瘤研發完成了包括腫瘤早期篩查前沿開發、液體活檢技術開發、臨床檢測產品轉化以及國家資質申報四個重要方向的研發佈局以及相應的臨床及科研成果產出。

2017年,華大基因完成技術建立以及基本性能測試的無創地貧檢測產品,並已於2018年初完成開發。該無創地貧檢測項目,通過抽取媽媽的血液就可以準確檢測出胎兒是否患有地中海貧血。該技術基於大數據,無需先證者樣品即可對地貧常見突變類型進行無創檢測。

華大基因在宏基因組學的在研產品有PMseq病原快檢系列產品、血流感染常見病原檢測產品、腦炎腦膜炎常見病原檢測產品等。其中PMseq病原快檢產品,是華大基因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臨床應用級微生物組學檢測產品,是高通量病原檢測產品的核心代表。

此外,華大基因此前推出了國內第一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精準醫學基礎平臺—BGI Online,並在2017年完成了新的技術升級,進一步提高了分析效率,降低了成本。基於雲計算無限制的存儲和強大的計算能力,BGI Online可以高效處理大規模的基因數據,加速基因組學的研究。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近幾個月來,質疑華大科研支出的音浪越發高漲。但從實際情況看,華大無論是對技術的投入還是科研成果數量在行業內皆名列前茅。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華大基因累計發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相關科研論文45篇,其中SCI論文41篇 (40篇為與多家醫療機構合作共同發表)。內容涉及方法學(10篇),臨床驗證及應用(8篇),臨床案例(8篇),無創雙胎(4篇),無創單基因病&全基因組(8篇),無創染色體缺失/重複等(3篇)。

截至2017年末,目前,華大基因重點研發項目33個,涵蓋生育健康、複雜疾病、基礎科研、病原微生物檢測等方面,其中產品已上市的項目4個,分別是基於NGS平臺的耳聾基因篩查產品升級、脆性X綜合徵疾病檢測產品、針對人體液(包括血清、腦脊液、尿液、羊水)和細胞培養液的外泌體 RNA產品和針對開放染色質研究領域的轉座酶介導的高通量染色質結構研究產品等。目前除耳聾基因篩查產品開發、脆性X綜合徵疾病檢測產品開發、人外周血exosomal small RNA產品&人外周血中exosomal RNA轉錄組產品等已完成上市外,其餘均處於完成技術開發、完成產品開發以及數據庫升級等上市前準備。

根據華大基因的招股書和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2014-2017年,公司的研發費支出分別為13,063.61萬元、10,388.49萬元,17,672.41萬元和17,431.41萬元,分別為佔當年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1.54%、7.88%、10.33%和8.32%。根據華大基因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華大基因2017年研發人員數量超過500人,佔在職員工總數的16.69%,研發資金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達8.32%。根據A股相關同業上市公司公開數據,華大基因在研發方面的投入處於領先的水平。

由於華大基因研發策略,基本每兩年公司會有一個比較大的研發週期的投入,華大內部員工透露,2018年研發投入還將有望大幅提升,預計增長48%—53%左右。總體而言,研發費用佔華大基因收入的比重在8%到10%左右。

談及華大19年曆史,華大人十分感慨:“華大的歷史是從1999年9月9日上午9點9分9秒開始, 到2007年華大集體從北京搬家搬到深圳,在之後我們完成了大熊貓基因組,2010年參與到歐盟第六框架,完成了腸道菌群的計劃。之後,華大又參與了水稻基因組、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大熊貓基因組計劃等大型基因組項目。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秉承著‘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願景,每一個華大人的堅持不懈,砥礪前行。”

僅從科研成果和產品來看,很難體會到華大19年中在科研領域的堅持不懈,時間才是最好的見證者。2003年SARS爆發,華大僅僅耗費72個小時就完成了病毒檢測試劑盒開發,並向全國防止非典型肺炎指揮部捐贈30萬人份試劑盒;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氾濫,四名華大員工和軍科院、CDC一起帶著華大的測序儀在當地援建測序實驗室;2017年8月,華大基因幫助西藏解決包蟲病;今年1月,華大對某縣進行援助,一個月完成了6萬份地中海貧血的檢測樣品,“我們馬上擴展到廣西地區,之後再從廣西地區擴展到全國,我們希望通過基因檢測把地中海貧血疾病從歷史上抹去。”

華大基因:風起,雲開

“如果不講這些,看不到這後面的故事,大家總會誤解華大基因就是個賣檢測試劑的。”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華大19年,從來不容易。在幾年前的一次公開場合上,汪建曾對外表示,要用自己的半生去獻身科學,當科學突破的時候再轉到企業界。“做企業這幫小子大多是為了掙錢去創業,誰敢說自己生的偉大?我們牛就牛在這兒,我們開始就是想做好人。”

對於公司的行業地位,汪建曾笑談,“我們從來不是之一,老大就是老大,華大就是老大。”有人說汪建是個很純粹的人。對媒體,他從不掩飾自己的真性情;對辦企業,他也不遮掩自己的野心。這種“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個性,確實給他和華大招惹了一些非議。但他看上去,滿不在乎,下一次出現依舊語出驚人。

從外表上看,汪建總是不按套路出牌,甚至有些瘋狂的舉動和言語,但如果不符合規律、沒有邏輯,華大也絕走不到今天。多年前,汪建就已經給華大設定好了發展四部曲:科研服務、科技服務、醫學服務、人人服務。“我們現在才走到第二步,第三步正在加速。科技服務能到一百億,醫學服務能到一千億,人人服務能到一萬億。”

2017年7月上市時,汪建放出“豪言”,要消滅基因病:“前沿科技怎樣服務於人類的根本需求,沒有人想過這個問題,所有的上市公司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說競爭的話,我今天上午講了一句不謙虛的話,老大就是老大,也不用謙虛,但是老大是幹嗎呢?老大是帶領大家一起把這些疾病從中國歷史上抹掉,存進歷史的檔案去。”

汪建想要做好人,想要當老大,想將一些疾病從中國歷史上抹掉。抹去一些疾病,這件事的難度就像在沙漠種樹,或許需要十年,甚至數十年才能達成。他敢說,也正在做。嘲笑他的人很多,潑冷水的也不少,他還是看上去不在乎的繼續行走在高溫的沙漠。有的人穿越沙漠數十年,有的人卻在空調房唱著嘲笑的歌。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仍有人勇於攀登。以Illumina為首的美國基因測序設備供應商就在前方,後面是國內一眾競爭敵手。謠言紛紛、質疑不斷,華大基因更需要看準每個落腳點,加快速度向上行進。

8月5日,華大集團公告稱,王石正式出任集團聯席董事長。王石的到來,是否能夠力挽狂瀾?一切還需要時間證明。

8月,深圳持續高溫,華大基因總部外,鬱鬱蔥蔥樹木擁簇下,讓白色辦公樓更顯眼。汪建就坐在8層的角落,旁邊擺放著他的自行車,辦公室空地上,還見縫插針的擺著吊環和健身器材。上班高峰,80%的華大人選擇爬樓梯的更多,以踐行那句“生命在於運動”。

疾風暴雨,也砥礪前行。可能就是華大和汪建的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