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爲什麼是1955年院系調整的最大受益者,從一個三流民辦大學,一舉成爲國內頂尖?

總是2樓


1952年院系調整,復旦大學的確受益頗多,但院系調整前,復旦大學絕不是“三流民辦大學”,而復旦大學今天能夠發展成為僅次於清華、北大的頂尖大學,也絕不僅僅是因為1952的院系調整。




先來說說解放前的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確實是由私人發起成立的,一開始叫“復旦公學”,其創始人為著名教育學家馬相伯先生,在建校過程中,得到過孫中山、于右任等國民黨元老的支持,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較高的社會聲望。

1917年,復旦開始辦理大學生本科業務,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下設文、理、商三科以及預科和中學部。但到1941年,國民政府行政院第五屆一次會議通過決議,復旦大學翌年起由私立改為國立。所以,院系調整前,復旦大學為國立,而非民辦。

50年代的院系調整,是一個有出有進的過程。復旦大學的海洋學組併入山東大學,這是國內第一個海洋學專業;復旦大學的法學院、商學院、農學院也被調出,分別參與成立華東政法學院、上海財政經濟學院和瀋陽農學院。



當然,相比於調出的院系,整個院系調整過程中,復旦大學確實收穫頗豐。

華東地區的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安徽大學、金陵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上海學院、中華工商專科學校、中國新聞專科學校等高校的文、理科有關院系併入復旦大學。

與此同時,復旦不僅大大加強了基礎學科的實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滬地區一批優秀人才,如:蘇步青、陳建功、談家楨、盧鶴紱等教授,均是在院系調整中進復旦的,成為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的全國重鎮,奠定了後50年學科發展的基本格局和師資基礎,在解放初期享有“江南第一學府”的美譽。

對於復旦的發展,個人認為,更多的取決於上海的區位優勢,院系調整並非決定因素。

舉一個反面的例子,與復旦大學同城的上海交通大學。1956年,原交通大學的主要院系,遷往西安,只剩下了少部分留在上海,也就是說,在滬的交通大學差不多被掏空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但得益於上海的區位優勢,同樣是交通大學,發展到今天,上海交通大學的聲譽反而超出了正根正脈的西安交通大學一頭。



可以想象,即使沒有五十年代的院系調整,復旦大學的聲譽也不會比今天差多少,畢竟上海這樣一座城市,養兩所頂尖大學還是沒問題的。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復旦大學在創辦之初,確實是不入流的民辦大學。當時復旦公然售賣文憑,是不學無術的富家子弟匯聚之地。

後來由於全國的院系大調整,復旦獲得了眾多高校的師資注入。有句話說,一旦當時浙江大學舉辦校慶,復旦大學就要停課,因為復旦的很多老師都是來自浙大。

現在復旦大學成為國內頂尖,離不開自身後期的發展和師資水平的進步,當然也離不開“有錢有勢”。

一是有錢,如果大家關注中國大學排行榜,再去了解國家每年對它們的經費投入,就會發現好大學基本都是用錢砸出來的。清華北大是一個梯隊,浙大復旦是一個梯隊,985、211、一二三本都是不同梯隊(很多大學每年只有幾億的預算,不到清華北大的零頭)。事實上只要願意砸錢,專家學者自然不缺,哪所大學都能快速進入雙一流。

二是有勢,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自然要有和自身地位匹配的教育資源。北京有清華北大,上海自然要大力扶持復旦交大。別說什麼師資學術,當年交大西遷帶走了絕大部分師資和設備,但現在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根本無法相比。復旦的今天離不開上海對它的扶持,以及立足於上海所帶來的資源優勢。


堅果旅行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搞清楚1952年之前復旦大學的狀況,當時的歷史地位如何,1952年那年發生了什麼?以及現在的復旦。

一、1952年之前的復旦大學

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託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1917年改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內遷重慶北碚, 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抗日戰爭結束後遷回上海。到1949年學校已設立文、理、法、商、農五院20多個系(科)。雖然當時復旦大學不如其他大學那麼出名,但是經過一系列的發展已經具備了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的能力。1952年前的復旦,就誕生了5位第一批中研院院士(其中3位任中科院副院長),分別是:

1、馮德培,1926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生物學院,1981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2、童第周,192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78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3、竺可楨,1908年曾在復旦公學學習,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副院長。

4、俞大紱,1918年進入復旦大學預科專修數理,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5、陳寅恪,1905年就讀復旦公學,1948年入選中研院院士。

需要指出的是復旦大學從最初1950年的調整就開始受益了,並非從1952年開始。

1950年高校初步進行院系調整,復旦大學的海洋系併入山東大學;上海暨南大學的文、法、商三院,同濟大學的文、法兩院,以及浙江大學、英士大學的部分系科併入復旦大學。

什麼原因呢,筆者認為一方面是其具備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的能力,一方面是得到了當時高層的認可,秘密在這裡:

復旦大學將自己的校慶日改為5月27日。

這是個什麼日子?這是解放上海的日子。

二、1952年發生了什麼?

1、上海最著名的文科大學——聖約翰大學解散併入復旦;

2、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學校文理專業全部併入復旦;

3、大同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聖約翰大學、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等校的有關係科陸續併入復旦大學;

4、14所院校、尤其是浙江大學的許多圖書資料都調入復旦大學圖書館;

5、原華東革命大學工農速成中學併入復旦大學。

最終這一系列操作導致復旦大學一躍而起成為了全國名牌大學,成就了現在的復旦大學。

三、現在的復旦

目前復旦是中國C9聯盟、985工程大學、211工程大學、雙一流入選大學,常年在各類排名中位居3、4、5位,可以說是繼清華北大之後全國第三的最有利爭奪者。2000年將原上海醫科大學合併後實力更是大增。

其哲學、政治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機械及航空航天和製造工程、現代語言學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就業考試中心


需要告訴題主的是,復旦,在院系調整前並不是三流民辦大學

所以從“三流民辦一舉成為全國頂尖”這個立論,是明顯不符合邏輯的。

而院系調整,各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損耗。

但復旦,在曾經只有百餘所高等院校(含專科)的國內,絕對能佔有一席之地。

只是在院系調整中,復旦確實為當時組合高校最多的大學。

以下,是根據復旦大學的沿革進行的相關介紹。

興建:

1900年,馬相伯先生將名下田宅(松江等3000畝田地)出售,並使用家中積蓄的大量銀兩,開始興學。

1902年,南洋公學(今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前身)學生髮生退學事件,蔡元培介紹部分學生到馬先生處學習拉丁文。同時,蔡先生自己也為馬老弟子。

1903年3月1日,馬老創辦震旦大學,實行學生自治。

後教會決定入駐震旦,廢除學生自治傳統,引發學生集體退學。

馬老此時已並無太多積蓄,但眼見教育情勢如此,又得嚴復、張謇、熊希齡等人相助,加之馬老多年官場人脈,各省官紳捐資。

1905年,馬老率眾學生,在吳淞,重設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雛形)。

所謂復旦,一為于右任先生提議的,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同時也有“復我震旦”之意。

馬先生親自出任校長,並延請于右任邵力子等日後國民政府響噹噹的人物任教。

1908年,教會重新開辦震旦,馬先生同樣為其校舍進行了捐資。

顛簸:

彼時戰火紛飛,1911年,學校校址曾被士兵佔用,而校址一度遷往了無錫。

1912年,馬老出任公職,當年12月,學校發生風潮,為整頓校務,孫中山、王寵惠、陳英士、程德全、唐紹儀、于右任等組成校董會,重新修訂學校章程。李登輝(印尼華人)任校長。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校董多逃亡海外,學校經費來源斷絕。為解決辦學困難,學校開始擴招。

馬相伯之於復旦,是創始人;而李先生之於復旦,卻是振興人。

類似於梅貽琦先生之於清華,蔡元培先生之於北大。

發展:

1917年,復旦公學改為私立復旦大學,設大學本科。李先生繼續出任校長。設文、理、商三科。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上海成為學生運動的先鋒地。

李校長特批其他學校因參與運動而被開除的學生入校,國父孫中山也時刻關注復旦。

在五四時期,復旦大學,聲名鵲起。

此後逐漸穩步發展。

戰爭:

1937年,抗戰爆發,上海八一三事變後,復旦大學被迫內遷。

與大夏大學合併為國內第一所聯合大學。

原復旦師生在廬山。

之後,戰火蔓延至江西,遂繼續內遷至重慶北碚,1941年,改名為國立復旦大學。

在渝期間,復旦共培養畢業生3000餘人。

1946年,學校遷回上海。

至1949年,復旦設文、理、法、商、農5院20多個科系,初具綜合性大學雛形。

院系調整:

  • 調出

1950年,復旦大學生物系海洋組併入山東大學。

1951年,復旦大學土木工程系併入交通大學。

1951年,復旦大學教育系併入新成立的華東師範大學。

1952年,復旦財經學院會計、統計、企業管理、銀行、貿易、合作六個系,支援成立上海財經學院。

農學院農藝、園藝、農化三系調往東北,興建瀋陽農學院。

茶葉專修科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

法學院的法律、政治兩系,支援成立華東政法學院。

外文系德文組調出,併入南京大學。

  • 調入

1949年,上海私立暨南大學新聞系,併入復旦。

1952年,浙江大學、交通大學、暨南大學、同濟大學、大同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聖約翰大學、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安徽大學、光華大學、大夏大學、上海學院、英式大學、中華工商專科學校、中國新聞專科學校等17所院校的文、理相關科系,併入復旦大學。


在上述合併調整中,可以看到,那個時候,是著力把復旦作為文學、理學為強項的院校進行打造。

相對其他損失慘重的院校來說,復旦大學,確實在相關科系上,得到了加強。

1959年,復旦大學成為首批全國重點大學。這也是在985、211、雙一流等名錄前,國內官方第一次確立的重點發展院校。

此後,復旦即作為頂級名校,長期位列全國前五。


以上,即是復旦大學,從興學到發展,直至成為國內名校的歷史沿革。

而在興學初期,馬相伯、李登輝、嚴復、蔡元培、于右任等等大家的嘔心瀝血,也與這所院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復旦校園現存的相輝堂,其命名也正是包含了復旦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二人。

但願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數學之光


復旦大學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的收穫

復旦大學在抗戰前是上海的一所私立小型文科學校, 質量差收費高以收容富家不入流子弟為主,還賣學歷。抗戰後成為二類國立大學,有了文法商理工等5個學院,但質量在當時的上海最多是三流。解放後,上海一大批私立和教會學校撤消,加上1952年院系調整,一大批大學的文理科優勢學科進入復旦大學,而復旦自己的劣質院系則調整出去,完成大換血的新復旦一舉成為一所名牌大學。

上海剛解放,復旦大學校長陳望道就把復旦的校慶日改為5月27日,這是上海解放的日子,博得了高層的肯定。從1952年8月至9月底,決策者把聖約翰大學、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大同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等校的優勢文理學科集中到復旦大學,同時還有14所院校的許多圖書資料都調入復旦大學。 調整後,復旦大學的管理層基本上由其他高校教授擔任各院系系主任。

五十年代,在復旦大學執教的院士都是由外校調入的。蘇步青、陳建功、谷超豪、胡和生、夏道行、盧鶴紱、吳徵鎧、陳耀祖、談家楨、譚其驤來自浙江大學,周同慶、顧翼東來自交通大學,吳浩青來自滬江大學。

復旦大學各院系調整簡略情況如下。

數學系:

蘇步青 原浙江大學,科學院院士 ;

陳建功 原浙江大學,科學院院士;

谷超豪 原浙江大學,科學院院士;

物理系:

周同慶 原交通大學,科學院院士 ;

盧鶴紱 原浙江大學,科學院院士;

化學系:

吳徵鎧 原浙江大學,科學院院士;

吳浩青 原滬江大學,科學院院士;

顧翼東 原交通大學,科學院院士;

生物系:

談家楨 原浙江大學,科學院院士 ;

吳定良 原浙江大學,科學院院士,

歷史系:

譚其驤 原浙江大學,科學院院士 。

其它,中文系、外文系、新聞系:

吳敬璉 原金陵大學經濟系學生。


竹林飲煙


浙大學子口口聲聲說復旦是浙大下的蛋,其實就是想貶低復旦抬高自己。退一步說,52年的院校調整,就算是復旦最大的得利,那又怎麼樣呢?這就可以惡意中傷和否定現在復旦的成果和理由嗎?浙皮們老是叫嚷這些,真像個怨婦怨夫令人作嘔!


清風徐來xzk


樓主顯然就是引戰的吧。你從意識中就認為復旦原先就是一個三流民辦大學,您想要得到什麼樣的回答呢?

  1. 復旦一開始就不是三流?

  2. 復旦多麼多麼努力,引進多少人才、資金,靠著上海位置逆襲的,巴拉巴拉之類?

私以為,大學的名聲或者說水平,要講求出身,意義是不大的。畢竟時代背景諸類皆不相同。我們應該更看中這所大學能培養什麼樣的人,以及未來能做什麼事情。我覺得樓主能從這點考慮,就能找到答案了。

流體力學習得


民國的復旦是三流學校嗎?明顯不是。但也說不上是民國時期的一流學校吧。至於有人說民國時期的復旦是“野雞大學”,其實是對抗戰前後復旦大學的那段歷史不瞭解而已。

1937年,抗戰爆發後,復旦和大夏大學共同內遷時,留在上海的部分私立復旦大學也沒閒著,還是在招生教學,還是李登輝做校長(江灣建校的地皮就是李登輝先生搞的,這個李登輝不是臺灣的那個)。所謂1941年改國立復旦大學在當時指的是內遷至重慶的復旦大學部分,上海是敵佔區,仍是私立復旦大學。

當時的李登輝先生不願受偽政府的挾持,不願教授日文,被斷了教育津貼的財路。上海校區1938年的畢業生人數不足一百人。為求活口,復旦一度曾經淪為野雞大學,老上海人盡皆知。

直到1946年,抗戰結束後重慶的國立復旦大學師生重新回到上海才結束了野雞大學的歷史。所以客觀的講,復旦是曾經有過一段落魄,當野雞大學的黑暗時期。上海光復後,當時上海灘大學名氣實力最盛的並不是復旦。而是老牌的國立同濟大學,老一輩的上海人都清楚。至於52年院系調整後,為什麼復旦一躍成為名牌大學,這主要與當時的政策導向有關了。


同濟天下


復旦之所以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院系調整的時候,能夠獲得這麼多學校大碗的調入,主要是當時要削弱很多學校。浙大,南大的gmd的大學,上海的一些是教會學校。都要被消滅的。復旦撿了個漏,因為即沒有黨國背景,也沒有外國背景。所以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也被大力扶持,成為梁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