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推薦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一百首第48首《春曉》

人民日報推薦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一百首第48首《春曉》

>> 註釋 <

(1)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

(2)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

(3)啼鳥:鳥的啼叫聲。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 譯文 <

春日裡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攪亂我酣眠的是那鳴叫的小鳥。

昨天夜裡風聲雨聲一直不斷,那嬌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 作者 <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 賞析 <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覆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彷彿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裡,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於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 故事 <

那是一年初冬,朔風刺骨,落葉飄零。孟浩然臥病在床,閉目喘(chuǎn)息,接受醫生診治。醫生對他夫人柳氏說:“孟先生長得是惡疾,性命危在旦夕。在下開的幾副藥,用時千萬要忌口,或許能維持一年半載。否則,就是華佗在世,恐怕也無回天之力了。”夫人柳氏銘記在心,按照老醫生所矚進行精心調理,孟浩然病情穩定。

這天,王昌齡從嶺南迴京復職,繞道拜訪孟浩然。好友重逢,孟浩然頓覺精神爽快了許多,儘管瘦骨嶙峋,但還要下床招呼朋友。他一面吩咐夫人柳氏準備酒菜,一面風趣地說:“誰要是說官場之事就自罰一杯。“王昌齡笑道:”好啊!“

夫人柳氏很快操持了一桌子酒菜。孟浩然見桌子上擺的是白嫩的山藥、紅心蘿蔔、木耳、瓜果等清一色的素菜,怨夫人道:“王賢弟流放荒蠻之地,三年不知肉味兒,今日怎麼盡是素菜?”

夫人柳氏道:“醫生交待你要忌口呀!”

王昌齡笑道:“今天嫂子把家鄉特產全擺出,我已經很滿足了!我和浩然兄對飲對談比什麼都快活,沒有肉但有詩比什麼都強!”

就這樣,二人互敘家常,探討詩文。王昌齡在孟浩然家裡樂而忘返,足足呆了三日。這天,朝廷急報相催,王昌齡就要辭別上路。

這天,正好夫人柳氏回孃家了,孟浩然請人做了酒席,桌子上擺的都是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王昌齡勸孟浩然別吃,孟浩然說:“你嫂子不在身邊,不礙事!”接著又哽咽地說:“你我相交多年,今日一別,還不知日後見不見得。就是捨去性命陪君子又有何妨?”

王昌齡被孟浩然的摯情所感動,抓過酒杯,舉過頭頂道:“你身體不好,要多保重,我期望再見到你時你身體健壯!”接著,一飲而盡。接下來兩人不能控制自己,邊吃邊喝,直喝得一醉方休。

王昌齡走後,孟浩然因酒肉引發病情加重。夫人回來之後,埋怨他不自覺忌口。他病懨懨地說:“能交到朋友是不容易的,交到摯友更難;捨命陪君子,死也無憾!”夫人見孟浩然一副病容,傷心落淚。

孟浩然指著枕邊的詩稿對夫人說:“我本有詩歌千首之多,當初不珍惜,寫成後隨手送人,現在只剩這一點,是我的心血,如能保存好傳於後世,是我最大的心願,我死也瞑目了。”

夫人柳氏含淚收下詩稿。孟浩然安然去世,時年五十二歲。後來,人們飲酒時常說:“捨命陪君子”,這個典故正是源於此。

>> 思考 <

【上期參考答案】:第一句中把嫩綠的葉子比作碧綠的玉;第二局中把隨風飄拂的柳枝比作絲線編成的帶子;第四句中把二月的春風比作剪刀。

【本期問題】:你是幾歲就會背這首詩的呀?寫在留言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