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村,一條標語,一個民兵連長,牽在一起成了一段心酸的過往


一個陰雨的日子,去了山西臨汾,雲丘丁石古村。村口的古柏,鬱鬱蔥蔥的向上長著。

在古村,到處是滄桑的印記。戲臺雖然坍塌了,老人們仍然記得當年唱過的蒲劇,《遊龜山》。

村裡的中年人,總愛把衣服披在身上,這是一種習慣。這位大哥指著不遠的前方告訴我,哪裡有一條標語,你去看看。

路上,向前,賊亮賊亮的兩個裝油的罈子,在冬雨中倔強的立著,是如此的醒目。我們向著有標語的家走去。

順著哪位大哥指引的方向,我們來到了這戶人家。

主人叫寧安生,今年73歲,家裡6口人。

問起標語的事,寧先生搖搖頭,不願提起。問之再三,寧先生才打開了話匣子。

那時自己年輕,字寫得好,在村裡當民兵連長。村裡搞宣傳,把寫標語的事交給他。他想大家都提學大寨趕大寨,為什麼就不能超大寨。超大寨更能鼓勁,他把自己的想法,寫在了自家的院牆上。誰知,這一下不得了。在當時學大寨只能趕大寨,不能超大寨。於是,捱了批鬥,字被鏟了,民兵連長也不讓幹了。

如今,這些成為了讓人心酸的過往。寧安生老人說,不能剷除,留下它吧。留下它,就留下了一段故事,要讓後人記住這段經歷。

一路走來,這座古村給人的印象太深。老人與一條標語,一個實在的故事。現在聽來,略帶幾分滑稽,它卻關乎著一個人的成長命運。 要了解作者更多故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