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銀行化監管」是否可行

在P2P行業動盪之際,一些頭部平臺為了提振投資人信心陸續發佈了諸多利好信息,其中增加註冊資本金被認為是最有實力及底氣的舉措:7月19日,拍拍貸宣佈將公司註冊資本金增至10億元人民幣;7月31日,玖富集團旗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服務平臺玖富普惠宣佈,將註冊資本增資至實繳至20億元。

據第三方機構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P2P行業實繳資本達到或超過10億元的機構,不足5家。從歷年P2P的監管細則、徵求意見稿及合規清單來看,並未對註冊資本金做過硬性要求,但行業內都認為增加實繳資本是擁抱合規的第一步,而這些10億以上規模的註冊資本金,再一次引發了對P2P“銀行化”的思考。

P2P“銀行化監管”是否可行

兩年之前,“銀行化”是原罪

P2P銀行化在2016年就曾出現過一波討論。受e租寶事件影響,並未取得“合法身份”的P2P行業在兩年前曾遭受過質疑,有言論認為,P2P並非正規金融機構,但試圖做一些銀行類的業務,甚至想要跟銀行爭食蛋糕,這樣“銀行化”的傾向是十分危險的,極易成為龐氏騙局。

當時的論調認為,大量的中國P2P平臺,做的根本不是信息中介服務,反而涉及大量的自融、錯配、假標等現象,跟民間集資無異。而監管的缺失使得有些相比而言更正規的P2P平臺也面臨“銀行化”的傾向,最終平臺將因為沒有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處理能力及兜底能力而倒臺。

有專業人士總結,金融服務的本質是為投融資雙方提供專業化的服務,撮合資金融通,在這個過程中,服務方需要對資金使用費進行定價,這個定價則需要至少覆蓋三項成本:資金方的資金成本和合理利潤;其他服務費用;及風險溢價

而在互聯網金融實踐的過程中,因為實現了風險定價的自動化和批量化,使得單個客戶的業務成本大幅下降,從而使得“小額分散”並服務海量客戶成為可能。但在傳統金融機構從業者眼裡,這裡風險定價的自動化和批量化是受到質疑最多的。

“相比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對數據和技術的積累,一些互聯網金融公司根本沒有這樣的底蘊和資質做風險定價,有些所謂的大數據風控不過是參考了幾個變量後閉著眼睛瞎放”,有銀行業人士認為,互聯網金融先天不足,不僅不能通過創新帶來顛覆,還會造成許多金融的不穩定因素甚至系統性風險。

從金融的穩定性方面來講,銀行有吸儲的資格,因此有能力進行流動性風險補償及信用風險補償,但對於P2P來講,“資金池”卻是不能逾越的雷區

儘管如此,在實際操作中,仍不乏有P2P平臺為了為了獲取豐厚的收入私自設立各種資金池,甚至為了擴大資金池規模發放假標。正是這樣“銀行化”的傾向,導致P2P平臺易有加大槓桿、加大高風險資產投放的傾向,一旦經濟疲軟,破產、跑路就順其自然了。

現狀:銀行化監管或成為唯一出路

時間來到2018年,在經歷過一次密集的P2P平臺爆雷之後,行業對於“P2P銀行化”不再敏感及拒而不談,反而用各種方式表明了自己積極擁抱“銀行化監管”的態度。

我國《商業銀行法》第十三條規定:“設立全國性商業銀行的註冊資本最低限額為十億元人民幣。設立城市商業銀行的註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一億元人民幣,設立農村商業銀行的註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五千萬元人民幣。註冊資本應當是實繳資本。”而各地的銀監局又另有更高要求,比如山西省銀監局就在2017年明確:

在山西省內設立民營銀行需滿足“註冊資本最低為20億元”、“優先選擇單家企業淨資產不低於100億元,終極受益人和剩餘風險承擔者個人淨資產不低於50億元的民營企業作為民營銀行的發起人”等准入條件。

在實際操作中,各大銀行的註冊資本金均遠遠大於最低限額。如工行、建行、中行,均在2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反觀各P2P平臺,據第三方機構對1146家網貸機構統計的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超過90%的網貸平臺註冊資本金在1億元以下,實繳資本一項,1000萬元至3000萬元的機構佔比為37.53%;5000萬元至1億元的佔比29.32%;實繳資本達到或超過10億元的機構,不足5家。

拍拍貸和玖富方面均表示,增加註冊資本金並且實繳到位,一方面是為了提振投資人信心,另一方面,則是平臺主動擁抱合規的體現。

雖然目前監管對於P2P平臺的註冊資本並無硬性要求,但是“銀行存管”是硬性要求。而各銀行對於P2P平臺的存管業務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就有銀行要求,“接入存管的P2P平臺要有市值在100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股東背書、省一級的真實國資支持,或者有非常知名的VC、PE投資,才會考慮接入。”並且不少商業銀行對於實繳資本均提出了5000萬元以上的要求。

同時,不少P2P平臺還在謀求入股商業銀行。比如玖富集團就入股了湖北鄂州農村商業銀行,曾有媒體報道其入股比例僅在2.22%。此舉被業內認為是“曲線救國”、“尋找靠山”,但新流財經認為,與其說玖富想把自己綁上商業銀行的戰車,不如說表明了玖富向銀行體系的監管思路靠攏的決心。玖富方面則表示,這是一次雙方智能獲客、風控等方面的技術合作。

“增加註冊資本金只是第一位”,有P2P業內人士告訴新流財經,增資也好,入股銀行也好,都是平臺為了“合法化”所做的努力,接下來頭部平臺還會在具體業務層面做進一步的自查,盼望能順利備案。

實際操作?業內人士表示並不看好

行業期望的應該是拿到牌照,由銀監來發許可,並納入銀行的監管體系”,對於P2P銀行化這個話題,某商業銀行的負責人向新流財經表明,自己個人並不看好,“能把P2P監管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納入銀行體系涉及的方面太多太複雜。”

另一商業銀行金融科技部負責人則表示:“P2P的監管會銀行化,但業務不會銀行化。”如果監管趨嚴,P2P的路勢必將越走越窄。

英國P2P鼻祖Zopa的發展路徑大概可以視為一個前例。從去年開始,Zopa就宣佈開始佈局數字銀行,並投入不少資金籌建研發中心,主要負責開發銀行所需的支付網關、信用卡業務處理和存管系統工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Zopa已經真正成為了一家銀行,跟P2P已經沒有多大關係了。

但在中國,由於國情和金融環境的不同,P2P想要成為銀行幾乎不可能,但是從業者對於P2P的生存還是非常樂觀的。

某知名P2P平臺負責人告訴新流財經,目前各頭部平臺都在積極迎接備案,只要備案落實了,後續的存亡應該不成問題。對於銀行化監管,該人士則表示:“納入銀監肯定是好事”,但他推測,P2P的監管應該不可能照搬銀行的監管條例,最大可能是銀監專門研究出臺一套適用於P2P平臺的監管細則,“不合格的平臺基本已經出清完畢了,我們看到行業已經趨於穩定,接下來的基本面應該是向好的。”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