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朝皇陵一座都沒被盜過,清朝的皇陵卻被大規模地盜竊?

易水渡


盜墓類小說近年來很火熱,無形中給人的印象,盜墓很簡單。要真那麼簡單的話,秦始皇陵早就被剷平了,武則天墓也不可能留到現在。現在人們發現一個問題,明朝皇陵大多保存完好,而清朝皇陵卻被盜掘不少,這是個什麼情況?待【爾朱少帥】為您細細道來:

古代盜墓分為官盜和私盜。顧名思義,官盜就是朝廷的官方行為,私盜就是幾個盜墓賊組一團火就可以開工了。國人歷來講究死者為大,不管是官盜還是私盜,都受到傳統道德的嚴厲譴責,所以大部分時候,盜墓行為都是比較剋制和隱蔽的。但凡盜墓猖獗的時期,必定是天下大亂的時候,沒人看管的地方。

明朝皇陵保護比較好的一個原因就是,明清朝代更替的混亂時間很短。清朝入關以後,為了顯示朝廷的德行,不但沒有破壞明皇陵,還對明朝皇陵進行了很好的保護。清朝不但派人保護,遇上自然損壞還花銀子修繕呢,這事做得不錯,本少帥都忍不住給清朝統治者點個贊。

明朝皇陵沒有被“官盜”,那麼“私盜”呢?為什麼不去光顧一下呢?這就說明朝皇帝們聰明吧。明朝皇帝們的陵墓都在哪裡?明皇陵總計15個,南京紫金山1個,北京玉泉山1個,北京天壽山13個。這位置都很顯眼,在大城市裡人來人往,官方守備力量很足,誰敢光天化日明目張膽去盜墓去?

就比如北京天壽山的“明十三陵”距離紫禁城也就不到五十公里,那就是在天子腳下不遠處呀。誰敢去盜墓去?官盜有能耐搞,但不好意思去。私盜呢?私人團伙去那塊兒盜墓,還不如說是給自己掘墓呢?保準你鋤頭還沒落地就被逮了。其實地理位置就是主要原因。

朝皇陵沒有被盜的另一原因是,明朝皇陵普遍防盜措施做得不錯。規模龐大的地面建築就不說了,挖一座明皇陵,你就是挖掘機上陣也得個把月才能推光地面建築。地下建築就更狠了,地宮的深度普遍在地下二三十米,即使知道地宮入口,也不是半年八個月可以挖開的。

更何況,一般人也真不知道地宮入口,去明皇陵盜墓一年半載保你累死也挖不出來。有了人說了,一年不行我挖兩年。我呸!你當你愚公移山吶,你當北京城和南京城都是無人區呀!

有個現成的例子,當年郭沫若考古發掘定陵(明成祖朱棣的墓)。知道什麼是考古行為嗎?就是官方認可的盜墓,那可是設備齊全,人才濟濟呀,讓“私盜”團伙看了那陣容不知道得多羨慕嫉妒恨。就那樣在已經知道地宮入口的情況下,還折騰了一兩年都沒弄利索。可想而知,想要盜墓明朝皇陵的難度了。

為什麼清朝皇陵保存的不好呢?原因就是明朝皇陵的優勢,清朝皇陵統統沒學。清朝亡國之後的民國軍閥亂戰,誰也沒心思保護它們。更有諸如孫殿英之類的軍閥人才,直接動用軍隊去撬慈溪的棺材板。還有清朝的皇陵大部分在兔子不拉屎的荒郊野嶺,這不是給盜墓團伙送菜麼?

最後,清朝滿清貴族估計是漢文化學習的不夠精通,對墓葬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及明朝,捨不得在皇陵方面花費銀子。清朝皇陵普遍規模小、結構簡單,地宮淺,這就讓盜墓的難度大大降低,可便宜了一大幫子盜墓賊。怪不得好多人現在老誇清朝好呢,估計是當年挖到寶了。


爾朱少帥


明朝皇陵並非一座也沒有被盜,比如2016年思陵石燭臺就曾被盜,還有之前康陵也曾遭受土夫子光顧,但是也都沒有進入地宮,小打小鬧,無傷大雅之事而已。



至於明陵為什麼被盜那麼少,就不得不說明朝皇帝的深謀遠慮了。

明朝乃我漢人當家,再不濟,他也算是我華夏的祖龍,自掘祖墳,不少下斗的土夫子還是有所忌諱的。

其次,明朝的皇陵大多在南京或者北京郊區,因為京城重地,派遣重兵把守那是理所當然,老虎屁股拔毛,非死即傷。即使是到了清朝,滿清入主關內,也依然派遣重兵把守明陵,因為他們宣揚“滿漢一家親”的鬼話,為了收攏天下漢人的心,朝廷漢臣的心。




(南京明皇陵)

並且,明陵大多結構複雜,土夫子在京郊下墓,避開守墓的重兵把守尚且不易,黑燈瞎火,別說是進入地宮摸一把金,就是要讓他找到地宮的入口也夠嗆。

即使是1956年建國後郭沫若先生帶頭想要挖掘明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又怎麼樣,光天化日之下,一大群所謂的專家利用當時最先進的學問與技術,楞是沒有找到進入定陵的墓口,最後才退而求其次,挑了個軟柿子萬曆皇帝的定陵捏。



(定陵挖掘)

清陵墓那就不一樣了。

清朝皇帝沒有把我們漢人老祖宗狡兔三窟的精髓給學到家,陵墓構建簡單粗暴,把陵墓地宮入口直勾勾地杵在那,信奉尋龍點穴卻邯鄲學步,楞是把陵墓挪到一塊,並且還挪到了遠離京城衛戍的地方,滿清在的時候還好,派遣重兵把守。等到民國之後,滿清亡了,直接被各種三教九流的土夫子一鍋端了。

位於唐山遵化的清帝陵,1928年,軍閥孫殿英便將慈禧與乾隆的陵墓給端了,方法簡單粗暴,直接用炸藥就炸開了。

1945年8月左右,因為派遣在該地的國民黨駐軍北調準備內戰,當地土匪張進忠與當地刁民、官商勾結,共三百多人把那的十幾座帝陵都給撅了,直接把康熙大帝的遺骸拋棄在了臭水裡。


歸根到底來說,滿清不是漢人,所以有孫殿英這樣的人與土夫子如此猖狂至極,肆無忌憚。因為清陵並非祖龍,所以他們心理上沒有過多忌諱,所以如康熙大帝遺骸才遭受如此令人髮指的侮辱。

如果是我漢人帝陵,孫殿英敢大張旗鼓去盜,回頭不被蔣介石給弄死,也會讓我華夏四萬萬同胞的唾沫淹死、打死。


不書公子


九十年前,孫殿英在連挖了兩座帝后陵墓後當即震動了天下,受到了許多人的聲討,其中反應最激烈的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們,熊熊的怒火在他們的胸膛炸裂著,使得他們無法平息自己的氣憤。


這是清朝皇陵第一次被盜,孫殿英本來是打算挖三座墓的,他先是挖了乾隆和慈禧墓,把裡面的金銀珠寶通通都搬得一乾二淨。

當時他們也打通了康熙陵墓的地道,只不過在發現康熙陵墓裡面全都是積水和惡臭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繼續挖下去,因為當時時間緊迫,於是他們在連挖了兩處陵墓後,就撤退了出去。

孫殿英之所以能挖清東陵慈禧和乾隆的墓葬,原因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在和北洋政府打仗,局勢非常混亂,清東陵距離北京又有一段距離,所以孫殿英才能在蔣介石指派他剿匪的時候監守自盜,挖了清東陵。


清東陵在民國、抗日戰爭時期沒有被盜的原因

清朝的皇陵之所以會被挖,主要原因就是戰亂。

在溥儀退位後,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統治了北方,因為清朝是和平退位的原因,北洋政府給當時的清朝遺老遺少們很多的優待。

他們每段時間都會給溥儀調撥大量的生活費,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清東陵、清西陵的保護也是非常好的。

而在1928年最後的北洋軍閥張作霖退出山海關並被炸死在皇姑屯後,國民政府統治起了關內的大片土地,雖然他們和滿清沒有任何的利益關係,但因為自古所有正統王朝都不會掘人祖墳的原因,所以為了道義,國民政府也保護起了清東陵。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進逼北京一帶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動清東陵,因為溥儀當時正在他們的滿洲國裡當著傀儡皇帝,所以他們是根本不可能會動清朝皇陵的。

清東陵的第二次被盜是在日本投降後,當時國內爆發了內戰,沒有人顧得上清東陵,所以清東陵被一群土匪光顧了,他們找到了曾經被孫殿英挖開的康熙陵墓地宮,進入了積水眾多、臭氣熏天的康熙陵墓中,對其大肆搜刮了一番。

明朝陵墓沒有被盜的幾個重要原因

清東陵的位置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並不在北京的管轄範圍內,所以在戰亂的時候很容易被盜,與此同時清西陵也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所以也有幾處陵墓被洗劫了。

而明十三陵則坐落在北京周圍,北京因為重要的政治影響力,所以無論發生再大的戰亂,都必定有一方會入主北京,在他們入主北京的時候有重兵巡梭,即便他們沒有直接派兵把守明十三陵,但也絕對沒有盜匪敢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動明十三陵,這就是民國時期清東陵被盜、明13陵沒被盜的原因。

而在明朝滅亡後的歷史中,李自成正忙著在北京城內搶劫官員大戶們的財產以及準備出兵解決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因此沒有對明朝的皇陵動手。

而滿清就不同了,他們為了能取信於漢人、減少漢人的抵抗,所以他們沒有以侵略者的身份進入山海關,他們是打著幫明朝報仇、平息戰亂的名號進入中原的,在他們的口號中,他們的身份是正統的,因此,為了保持自己身份的正統,盜墓這樣的事情他們肯定是不會幹的。

雖然明朝皇陵與日本人的關係沒有清朝皇陵那麼密切,但因為日本人當時是打著要打造一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是用著跟清朝差不多的套路、口號佔領北京的,所以他們也沒有動明朝的皇陵。


明朝皇陵沒有被盜,但是卻被挖掘過

不過雖然說明朝的皇陵沒有被盜,但是被挖開的卻有一個,這個皇陵就是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而主持這個項目的是吳晗和郭沫若。

這次項目是郭沫若提起的,不過因為當時考古界有很多人以技術不成熟、會破壞文物的原因反對郭沫若挖皇陵,所以郭沫若才把地位極高的吳晗拉入了這次行動中,以此堵住眾人的反對聲。


而原本在郭沫若的想法中,他要挖的並不是萬曆皇帝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長陵,但是因為朱棣陵墓太過宏大、太過複雜的原因,當時考古界沒有挖這類皇陵的經驗,所以在巨大的壓力下,郭沫若決定找一個簡單一點又與朱棣陵結構差不多的皇陵試試手,所以萬曆皇帝就悲催了。

在萬曆皇陵被挖開後,因為當時技術真的非常的落後,所以當時有不少文物在被氧化過後,出現了很多的損壞,而也因為數年後特殊年代的大動盪,萬曆皇帝和他兩位妻子的骸骨被人們當眾燒掉了,落得一個灰飛煙滅的下場。


如果不是當時國家的大佬意識到技術真的不到位的話,可能到時候被破壞的就不止萬曆皇帝一座陵墓了,因為在挖了萬曆皇帝陵墓後,郭沫若又繼續申請起了挖掘朱棣陵墓的項目,不過被當時明智的大佬給否決掉了。

所以說明朝皇陵之所以沒有被盜,是因為距離北京比較近,容易受到保護,不像清東陵、清西陵那樣距離北京有著大概一百多公里,因此就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至於很多人說的什麼滿漢之分我覺得是不合理的,因為土匪真的需要錢的話,他們不可能會去管你是滿人皇帝還是漢人皇帝,只要有錢、他們有能力發掘,他們都是會毫不猶豫出手的,歷史已經說明了一切。


孤客生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明十三陵和清朝的東陵,西陵都經歷過改朝換代,也都經歷過亂世混戰,但是至今為止,除了明定陵因為考古發掘打開地宮之外,其餘十二陵皆保存完好,甚至

遠在南京的明孝陵和玉泉山的景泰陵也都安然無恙,而清朝皇陵,東陵無一倖免,而清西陵的崇陵也有被盜記錄。

具體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明代皇陵自身的特點導致防盜措施非常出色

明代帝陵的深度都比較深,以目前已經打開的明定陵為例,其地宮處於地下27米的處

,如果大家沒有概念可以找一棟十層的樓房做一下比較,如此深的地宮開鑿難度非常大,想要盜墓難度也很大。

另外明代皇陵寶城非常大,而且墓道並不在寶城的中軸線上,想要找到墓道並發現地宮的入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一般的盜墓者來說難度可想而知。

明代皇陵位於北京這個政治中心

“十三陵”位於北京,自明朝建都以來北京始終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相對於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和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位置比較敏感,盜墓後面臨的風險也就更大。

明代皇陵有著先天優勢

作為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正統王朝,明代皇陵有著先天性優勢,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這恐怕是“十三陵”面臨的最大危機。

歷朝歷代農民起義軍盜掘皇陵的事情屢見不鮮,赤眉,黃巢都有盜墓經歷,但是由於李自成在北京一共就呆了42天

,期間除了控制局勢還要面對山海關的吳三桂以及關外的滿清,無暇顧及十三陵。

清軍入關後,由於是少數民族政權,面臨著少數統治多數的不利局面,為了緩和滿漢關係,對於明代皇陵清朝不但沒有破壞反而進行了一番修繕,比如草草葬入妃子陵的崇禎皇帝和周皇后,就是由清廷修葺了地面建築並命名為思陵,所以整個清朝統治時期,明朝皇陵都得到了比較好的保護。

相對而言清朝皇陵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清朝滅亡後清東陵被盜掘一空,盜墓的孫殿英因為父親死於旗人之手,所以為報父仇的理由非常充分,甚至理直氣壯的將這種行為比喻為革命,其實這些都是藉口,誰都知道皇陵的地下寶藏才是真正的目的。

對於很多人來說,明朝不僅僅是一個封建王朝,更是一種象徵,是漢民族的象徵,所以大規模的盜掘明皇陵風險太大,而普通的盜墓賊想要盜掘防盜非常出色的明皇陵難度太大,基於以上這些原因,經歷了數百年明朝皇陵沒有被盜成功的記錄。


一點點歷史


明朝的皇陵並非沒被盜過,像“思陵”,就是朱由檢的墓,就被盜過。但總體來說,明朝的皇陵確實被盜得比較少,這有一些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內。

清朝開始時,統治者為了彰顯自己對於明朝並非侵略,而是替代接管,採取了比較強的保護措施。清朝明令保護前明皇陵,並把明朝皇族後代封邑在明皇陵附近,讓他們自己看著,又重兵把守,這些政策都是為籠絡漢族人心,但同時也保護了皇陵。

當然,不是說乾隆曾拆過思陵隆恩殿的金絲楠木嗎?那不叫“盜”,那叫“明搶”。而且只是地面建築,地宮部分始終都沒動過。

再者,明皇陵和十三陵處於南京、北京郊區,雖說是郊區,但也並不是荒涼到數里之內都沒有人煙的樣子。而明皇陵修築得也比較牢固,想盜墓,無法做到特別隱蔽,而聲勢一大就很容易被發現,盜墓賊由此顧忌,不敢動手。

再拿明十三陵來說,其地宮構造複雜,僅僅是找入口就比較麻煩。當初,文物部門曾想挖開朱棣的長陵的,但找不到地宮入口,只得放棄。盜墓賊想要盜墓,找入口,就得經常出動,增加了被發現的風險。

況且,相比之下,清朝陵墓的深度都只有幾米,而明朝皇陵,例如十三陵,其深度超過20米,這樣的盜墓難度,也使很多盜墓賊退卻。軍閥混戰時期,盜墓的軍閥們一心想要迅速得到財物,而不想再因盜墓舉動增加開支,因此,也都選擇盜挖比較容易探知和挖掘的陵墓。清朝皇陵都在深山之中,人煙稀少,軍閥們只要對山區進行封鎖,隨便找一個理由,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偷偷對皇陵進行挖掘,位置偏遠不易被人發現。

另外,實際上,明朝皇陵的施工時間比較長,算是比較完備的,基本上已經設想好了對付盜墓賊的各種手段。而清朝皇陵相較之下,施工比較倉促,其各代後人對於先皇的陵墓,也不如明朝皇族那麼用心。不是說清朝皇陵做不到,而是他們的心思沒放在這上面。

舉個例子。清朝末年庚子事變,有一個叫廷雍的官員,以支持義和團的嫌疑被八國聯軍斬首,犧牲在保定。廷雍無頭的軀幹運回北京後,打造了一顆銀頭,合軀葬於清河鎮。廷雍的墓至今沒被盜,甚至無法找到。因為,據說當初建廷雍墓時,施工深挖數十米,建好之後又利用人工強行將河水改道,令廷雍墓深埋河底之下。祭掃時,只在保定城隍廟內祭祀。

清朝的皇陵要是都像廷雍墓一樣,那就不可能被盜了。可是,舊皇帝駕崩,新皇帝登基,只顧著自己了,對於已經死去的先皇,意思意思就算了,實際上做得並不太用心,這才給後來的盜墓賊留下了可鑽的空子。


純鈞LHGR


明十三陵和清東陵的命運可算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明十三陵三百多年間一直有人護衛沒有被挖掘過。而清東陵卻在北洋政府期間被大盜孫殿英挖了個爛七八糟,更在抗戰後又被盜墓賊光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的積極保護和民族情節作祟造成。


(一)

明十三陵坐落在京郊的昌平,距離北京較近。清軍入關,歷代清朝皇帝都以天朝正統自居。為了收攬民心,將自家看成明朝的繼承人而非取代者。這使得清朝兩百多年間對明十三陵一直派兵保護。並設立司香內使、陵戶及明裔一等侯。

不但如此,清朝皇帝還經常對明十三陵進行祭祀和維護。並且將自己的行為昭告天下。這是精神文明建設。最有意思的,對隨著明崇禎皇帝殉國的太監王承恩更是大力歌功頌德。塑造模範榜樣。這樣的前提,明朝皇陵怎麼可能被破壞呢?清末辛亥革命後,當初的民族情緒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甚至反清復明。這樣明十三陵只能更受到優待。絕不會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對十三陵動手。即便在抗日戰爭期間,北京地區依然有各方勢力存在,日本人也不敢對十三陵動手。就這樣,十三陵得以保全。


(二)

清東陵的噩夢是軍閥大盜孫殿英的傑作。這已經成了震驚中外的民國醜聞。挖墳掘墓到什麼時候都是缺德事。可動盪年代,有些人就管不了那麼多。腦袋都在褲腰帶上。挖別人祖墳算什麼?

清東陵之所以被洗劫。主要是它處於河北境內,再怎麼折騰也沒人管。雖然有皇室守陵人。可他們自己都自顧不暇,還能保護得了皇陵?

孫殿英之所以敢挖也是利用了當時受壓迫群眾的思想。解脫了被清朝兩三百年的精神束縛,人們也迫切需要一個精神發洩對象。孫殿英自以為自己站在理上,尤其對慈禧那個老女人根本不客氣。事後還是很有人拍手叫好的。

除了孫殿英,抗戰後,建國前。當初被打開的康熙皇帝陵也被光顧。這次是盜墓賊。他們將這位皇帝的陵墓洗劫一空。造成建國後考古人員只是看一眼後就決定封陵不搶救發掘,可見破壞之嚴重。估計是趕集一樣來來往往無數次了。


(三)

很多人說的最多的是萬曆皇帝陵墓的考古發掘。郭某人一直被罵來罵去。我覺得沒必要做這種起碼牛之嘆。誠然考古損失了無數的文物。可沒有這次考古,人們並不知道將如何對待此類陵墓的發掘。對於後面一系列出土陵墓的發掘也沒有借鑑意義。

有些事件在歷史來看事很惡劣的事。但對於民族文化來說未嘗不是好事。起碼讓我們知道,想要窺視幾百上千年的歷史,現在時機並不成熟。

作為一個對歷史非常痴迷的國度,我們很多歷史需要靠考古發掘予以佐證。未來的某個時間,不排除還會有某個搶救性發掘的時候。對於陵墓來說,沒有任何時候是合適的時機。只要打開就是破壞。陵墓裡的東西,不打開就永遠和泥土無異。打開了就有它的價值。也許這樣想,就會覺得當年的發掘不算最壞的事。未嘗不是對民族文化有益。當然本人並不贊成這樣的行為。可現在每年還不是有很多古墓考古在發生。只是不是明清罷了。得到的價值遠大於犧牲的價值。也是不能否認的。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與紅樓以外的文化和歷史。歡迎大家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君箋雅侃紅樓


同樣為皇陵,明十三陵保存相對完整,而清東陵卻被大規模地盜掘,為何差別就這麼大呢?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中清東陵慘遭盜掘主要是自己作死,也算是報應。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明十三陵的選址好,明十三陵坐落於現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距離天安門也只有五十公里,距離北京城區比較近,在眾人的視線之下,盜墓賊不敢公開地盜掘;反觀清東陵距離北京有125公里,直接就在河北省了,在當時是相對比較偏僻的地方,民國初年哪裡盜賊橫行,給了盜墓賊可乘之機。



二、不得不承認清朝對明十三陵的保護功不可沒,李自成的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後,清軍入關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頭,並且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籠絡人心,清朝的皇帝不僅對明朝的皇帝進行了祭拜,還派兵進行了保護。

三、清朝自己作死,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具體的主要有兩點:一是明十三陵修的堅固異常,以萬曆皇帝的定陵為例就地宮就深達27米,考古隊為了尋找地宮入口就大費周章,整個挖掘用了1年多,工程量大,而清東陵可謂偷工減料,地宮只有十幾米,並且墓道簡單,幾包炸藥就解決了問題;二是民族仇恨,清朝對漢人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滿清誤國,漢人早就對其恨之入骨,挖掘清東陵完全沒有負罪感,而且還是為了報仇雪恨。反觀明十三陵,漢人還是比較敬畏的,並且有清東陵這塊肥肉,肯定是先幹清東陵了。並且正是由於清東陵慘遭盜掘,也使得當時的政府加強對明十三陵以及清朝皇陵的保護。

實際上,明十三陵的定陵雖然逃過了盜墓賊的毒手,但逃不過那個郭姓的盜墓狂人。明朝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可謂考古界的永遠的痛,當考古人員打開萬曆皇帝的棺槨後,精美的龍袍等絲織品迅速氧化,成為碎片,令人痛心。後來,萬曆皇帝以及皇后的屍骨更是被焚燬,真是慘不忍睹呀!

總之,明十三陵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等綜合的結果。而反觀清東陵就是自己作死,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清朝皇陵屢遭盜的印象大概還是源於“東陵大盜”孫殿英先盜慈禧陵墓,後盜乾隆陵墓。除了這兩個人的墓穴,其餘的清朝皇帝帝陵也沒有好下場,其中康熙皇帝的景陵因“東陵”被盜受到波及,許多東西都丟失了,連康熙帝的最愛“九龍玉杯”也丟失了。咸豐皇帝的定陵被黃金仲所盜,隨葬物品洗劫一空。同治皇帝的惠陵被土匪王紹義所盜,匪徒們將陵墓裡的金銀財寶搶奪一空,不過這夥人後來被抓到了,王紹義被槍決。



清朝諸位皇帝的陵墓都沒能逃掉被盜的下場,就連雄才偉略的康熙墓穴都沒能逃過,而明朝皇陵卻沒有遭到大的破壞,唯一的萬曆皇帝定陵被挖掘也是因為考古需要,是國家同意的為了科學研究而進行發掘的。當時這件事是由郭沫若,吳晗等人牽頭進行的,不過當時受限於科技水平,定陵裡面許多珍貴文物都沒能好好保存下來。除此以外,明代皇陵再未受到人為損壞。


為什麼同是帝陵差距卻這麼大?明代皇陵未遭破壞,原因在於清代,民國政府為了籠絡民心之需要。清代為了籠絡漢人所以對明朝皇陵大加保護,以示自己對前明的尊重,安慰明代的遺老遺少和天下的讀書人。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早年加入洪門,洪門的宗旨就是反清復明,等到民國創立,孫中山定都南京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拜謁明太祖陵,以示自己身份,所以民國政府對明代皇陵也是加以保護。

而清代帝陵則不同,從清朝滅亡的時候就已經註定清代帝陵沒有了保護,因為當時的革命人士打的是“推翻清廷”的名號,雖清帝退位的時候有《優待條例》答應保護帝陵,但正是人走燈滅,條例是在袁世凱手上籤訂的,等到袁世凱去世以後,中國進入軍閥混戰的時代,誰還有功夫關心清代的帝陵,都是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這也是後來孫殿英盜墓的原因。


一樹梅花一放翁


看了那麼多回答,好繞,真能有說服力的沒幾個,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儒家為主導的傳統文化,保護了明十三陵。

說中國人沒信仰,沒上帝,沒真主,沒……,真這樣嗎?中國人的信仰是自然,是祖先!儒家也可以被稱之為儒教,主導了中國二千多年,儒家敬的是“天、地、君、親、師”。天、地是自然,是大道。君是市俗政權,忠君是讓市俗政權永不滅儒家子弟。親是親人和先祖,小是家族大到民族的先祖,解決哲學三大終極問題中“我從那裡來”的問題。師是保證文化的傳承,這也是中華文明從未中斷的重要原因。

由此衍生的文化中,對祖先的不尊重,是絕對不能被容忍的,無論是對自己的,還是他人的。語言上辱及他人先祖,都被視為奇恥大辱,會以死相向,何況挖墳掘墓,歷朝歷代都把挖墳掘墓列為十惡不赦的死罪,不管何種原因有人這麼做,就算亂世中一些梟雄無法馬上受到懲處,也會被民眾所不容,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明崇禎帝景山自縊,李自成想得天下,都還得好好下葬,如果對前朝皇帝只滅不埋,天下洶洶,就別想得民心了,註定只能是短命王朝,更不要說去掘前朝皇家的祖墳了。所以李自成不會去毀明陵,同理滿清入關後也不會去,日本侵華,名義上要建“大東亞共榮圈”,也不會去。

孫殿英一流寇軍閥,無爭天下之心之力,只是利慾薰心,還得以軍事演習之名掩人耳目,事發後還得編出滿清皇帝是外族,自己先祖與清皇族有世仇,挖墳是為先祖報仇這樣的藉口來平覆全國一片喊殺之聲,可見這種行為大犯眾怒。

皇家陵園,工程浩大,防盜方式眾多,還有人常年看護,一般小規模的盜墓團伙,幾乎是沒有成功的可能的,風險卻巨大,按現在說法,性價比極差,這也是明皇陵能保護下來的重要原因。

小說是小說,當真了就傻了。哈哈





淨月暖陽


明朝皇陵不是一座也沒被盜過,朱由檢的思陵曾兩次被土匪光顧,而定陵是考古。總體來說,還是幾乎沒被盜過。而清朝的確是大規模被盜,著名的盜墓者是孫殿英,一盜走紅。

先說明朝

明朝的陵寢在南京(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明代宗)。



至於為什麼沒被盜,有以下原因。

其一,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朝代,這意義就不言而喻。

其二,為籠絡人心,清朝對明皇陵加以保護!

其三,明皇陵在南京、北京,盜墓這動靜會不會引起人的警覺?

其四,盜墓需要找入口,而明皇陵地宮構造複雜,這入口得找多久?會不會引起官方的注意?

再說清朝

清朝的陵寢有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前一個在東北,後兩個在河北。



至於為什麼被盜,有以下原因:

其一,清朝滅亡後是戰亂時期,戰亂讓人瘋狂,何況陵寢的地理位置還偏;

其二,對清朝十分痛恨,認為滿清誤國;

其三,清朝沒滅亡多久,修建陵寢的工匠多少還在世,這就容易找到入口。

當然,還有很多原因,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