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故|包公曾在端州写下“到此一游”

掌故|包公曾在端州写下“到此一游”

976年前的一个春暧花开的日子,端州“市长”和好友二人到星湖游览,看到满眼春色、诗碑林立、洞室生辉,三人兴致盎然,“市长”一激动,于是写下了某年某日与某人同至的几行字,以为纪念,并叫匠工刻于石室岩洞内东壁,不过因为面积很小很小,字体也细,时间过了几个朝代,也并未引起人们注意。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市长”的“到此一游”会成为珍贵历史文物,更没有想到这位“市长”会名垂千古,甚至到了后来化为“神人”,成为勤政为民、廉洁正直、执法公正的化身,全国很多地方建祠建庙纪念他。

这位“市长”就是名震历史的“包公”“包龙图”“包青天”!

星湖是岭南著名的旅游景点,后来有细心人发现了这一石刻,景区于是将石刻放大,刻于石室岩洞外,供游人观赏拍照留念。这也成了包公在端州任职历史见证的最珍贵遗迹,也是国内外唯一存世的包公手迹。

掌故|包公曾在端州写下“到此一游”

一说到包公,人们自然会想到开封府,因为民间传说、小说、故事、戏剧中,对他在开封府任职时的判案故事太有名了,其实他“权知开封府”也不过一年三个月时间,在这之前,很少人知道他在偏远的岭南端州做过三年知州。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42岁的包公在天长(今属安徽)知县任上出任端州知州。知州在当时是什么官呢?

宋太祖为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利,防止唐五代时期武人割据的局面重演,规定诸州刺史得直接向朝廷奏报和接受诏令,节度使不得干预除驻州之外(所谓郡)的政务。后来,逐步派遣京朝官(文官)接替刺史管理州务,称“权知××州州军事”,简称:知州权:表示不是正式职务,只是代理;知:管理的意思;州:代表民政;军:代表军政。从历史角度来看,

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掌故|包公曾在端州写下“到此一游”

肇庆包公祠

但当时的肇庆地区可不是现在的珠三角,而是“土旷民惰,不力于耕,夷僚杂居”的蛮荒之地,成为中央贬谪官员的选地之一,官员们都视岭南为畏途,包公到任,本可混个几年资历,然后自然升迁。但包公到端州后,却并不因为“山高皇帝远”就混日子,而是做了很多实事,归纳起来大约有四方面:

一个是打井解决市民饮水问题。当时端州百姓主要饮用西江水和沥湖水,水质很差,成为主要的致病源之一。于是他带领随从和百姓一起在城内打了七口水井,缓解市民用水之苦。至今城中旧市第一人民医院内还有一口井有水,据说就是七井之一,被肇庆人称为“包公井”。

二是修渠解决“水浸街”问题。包公组织群众开渠排涝,把低洼地筑成鱼塘,扩大修筑西江围堤。

三是严控砚石开采限额,保护砚石资源。端砚当时已经名闻天下,本来朝廷每年限额进贡砚台八方,但地方官往往层层加码,以砚台谋升迁之用,开采数量远超限额,这就苦了当时的砚工。包公知道这个情况后,严格规定了开采的限额,并带头执行,自己不藏一砚,所以民间有“不持一砚归”的传说。

掌故|包公曾在端州写下“到此一游”

四是扩建城池,将端州城向西迁移,并在城内修建丰济仓,以备饥荒;建崧台驿于城西, 以利商贾等交通往来;建星岩书院于宝月台, 为肇庆创立书院之始,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建设。

所以有人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是他的出生地,端州是他的成长地,开封府是他的成名地。因为没有他在端州三年的历练和亲历民间疾苦,就没有他上调中央后的勤政廉明。

包公还在端州留下了一生中仅存史册的唯一诗作,这首诗也成为他和历代清官的座右铭: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题端州郡斋》

掌故|包公曾在端州写下“到此一游”

上图为明万历《肇庆府志》中包拯诗的书照。

参考资料:《包拯在端州》《肇庆府志》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