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jingjing2013


而如果是長期生活在爭吵打罵的這樣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必然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導致性格上的極端偏激。

1、在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自卑。

自卑性格的產生,很多人認為與家庭的經濟條件相關。其實,自卑與家庭環境有關,最直接的關係就是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

父母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孩子早期的安全感就來自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父母越恩愛孩子的安全感越足,幸福感越多,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變的自信、積極勇敢,因為父母就是他們安全的港灣。若家庭環境是經常爭吵、打罵、有著激烈的衝突,孩子在這樣一個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他就會變的自卑、膽小、孤僻。

父母的爭吵看似只是父母之間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的世界中那就是他們自己在撕裂。這讓他們恐懼、驚慌,所以經常是大人在上爭吵不休,孩子在下面痛哭不止。

他們的內心充滿矛盾與爭扎。孩子在小時對於父母的爭吵會不自覺的進行內歸因,認為是自己不夠好,不夠乖父母才會爭吵。從而產生深深的愧疚感和羞於見人情緒。

有的父母在爭吵時還會責怪孩子不懂事,不能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可以左右勸勸來阻止爭吵。還有的父母會逼迫孩子在父母中間做選 擇,或是教唆孩子去責怪對方,利用孩子來懲罰對方。

這所有的做法與行為給孩子的內心深處造成極大的衝突與矛盾,在他們性格、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可謂是埋下了定時炸彈,導致孩子性格上的極端、偏執、易怒、暴力等。

2、父母間的矛盾爭吵視性質不同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

家庭中父母間的意見不和,想法不同都是正常的。有了爭吵現象的產生也是正常的,但要看爭吵的性質才能決定對孩子的影響。

如果是建設性的衝突,為了明確邊界,釋放情緒,解決問題,這樣的爭吵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進行辯別,孩子也會在父母的爭吵中,加強他們對某些問題的深度思考,促使他們明辯事非的能力,對父母情緒情感也有了深刻的體驗,所以有時他們也會來安慰失敗的一方。這也是鍛鍊孩子衝突處理的能力。

但如果是破壞性的衝突,在爭吵中帶有辱罵、威脅、毆打、推搡等行為,孩子若長期生活在這種惡劣的應激壓力環境中時,他們的大腦結構都會被改變,容易造成身心情緒上的困擾。孩子會將父母的某些行為內化為自己的行為處事模式,在他們與外界、與他人相處時模仿應用。

3、破壞孩子未來的婚姻愛情觀

子女對於父母之間的關係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敏感度,面對雙親的衝突會讓孩子在幼小的心理形成恐懼,對親密關係的恐懼,對家庭婚姻的恐懼,對親密對象的控制與失控的恐懼。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也不記事應該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其實孩子從1歲開始,就具有分辨父母情緒和感知衝突的能力了,作為嬰兒期的孩子來說,雖然無法表達,還不能完全記憶但對情緒的感知已經存在了。他們會將這些感知形成自己的認知沉澱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其實爭吵的本質無非是為了辯個你對我對,那麼對於家庭來說就不適用。家,是個不講理講愛的地方,愛能包容一切,止息一切的紛爭,父母間的愛就是對孩子早期最好的教養!


兒童教養指導專家


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報道了一個二胎剛生不久的媽媽打死自己孩子的事件。據這位媽媽說,她哄老二睡覺,老大吵鬧,說了不聽,於是下手打,越打越重,失手打死了他。在這個事件中,媽媽把發脾氣這種情緒的暴力演變成身體的暴力,釀成了人禍,讓人唏噓不已。孩子總有調皮不聽話的時候,這個時候家長就想通過發脾氣來震懾孩子,可往往事與願違;而大人覺得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才發脾氣,這樣好像就理所應當了。殊不知,家長在發脾氣甚至動手打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心裡既有恐懼又有憤怒,長此以往,孩子的心理談何健康。拿自己的例子說,我清楚的記得,小的時候捱了打心裡特別委屈生氣,於是在心裡默默的想著:哼,哪天我離家出走,讓你們找不到我。

家長的負能量終究傳遞到孩子心理或是身體上,會激發出人性的惡。新聞裡的媽媽失手打死了孩子,小小的我在心裡想的是如何報復打我的爸媽。當然,這是極端的情況,任何家長都不願看到的結果。其實,發脾氣或者打孩子是簡單的,後果是可怕的。面對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孩子可能會變得越來越膽小內向,不願與人交流,因為他覺得自己得不到尊重,沒有人會在意他的感受;或者,孩子會變的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有暴力傾向,因為他看到的父母就是這樣,所以也認可這樣能幫他達到目的。我們可以選擇費點力氣的方式,稍稍控制一下情緒來面對孩子的各種不如意的狀況。

首先,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做為家長我們要尊重他。無論對錯,都要給他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了,要及時鼓勵他;錯了,我們要跟他一起分析錯在哪兒?讓他知道我們在乎他的想法,為他著想,錯了也沒關係,我們和他站在一起幫助他改正。其次,要讓孩子知道家長設定的規則,當然這規則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定,打破了規則,那孩子就要受到一定的責罰,家長對此冷靜的對待和處理,孩子也就知道該如何做了;最後,如果實在忍不住發脾氣了,事後要及時和孩子溝通,承認自己一時著急發脾氣的不當,讓他能理解你為什麼發脾氣,而不至於耿耿於懷許久。這無形中也讓孩子體會到溝通的重要性。久了,孩子會深深的信賴爸媽,那麼家長在管教上會事半功倍。總之,父母也需要在與孩子不斷的互動過程中學習並有所進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少發脾氣,給孩子創造輕鬆的成長環境,讓家裡充滿歡聲笑語。



冬寶媽秋兒


通過看一個孩子,往往能預見他父母的樣子。經常發脾氣的父母不會有一個淡定安靜的孩子。

我認識一個媽媽,動輒就尖聲高喊,呵斥孩子,對待孩子的爸爸也經常責罵,情緒化很嚴重。孩子很活潑也很聰明,但是跟小朋友起衝突的時候,這個孩子怒目圓睜,臉憋得通紅,甚至會大打出手,感覺情緒上升得特別激烈,難以平復。

孩子有問題,父母一定脫不了干係。孩子耳濡目染的就是大吼大叫,動手打人,他怎麼能學會安靜平和呢?

孩子早期通過父母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小孩子不會質疑父母,他只會全盤接受。所以,經常發脾氣的父母,不要期待孩子淡定從容,你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是什麼樣子。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想要複印件有改變,必須先調整原件。

當孩子有問題,父母要多找找自身的原因,看看自己有什麼問題,看看自己哪裡做的不足。如果我們一直懷揣一顆掌控的心想要改造孩子,那麼孩子永遠不會是你期待的樣子。

經常發脾氣的父母,通常有一顆脆弱無助的心,學會覺察,關照自己的內心,看看發脾氣背後的情緒,是恐懼?是無助?還是做不到的那份慌張?與幼年的自己連結,學會接納自己,包容自己,愛自己。唯有這樣,才能收穫寧靜。

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軌跡,尊重孩子活出他們自己。而我們作為父母,緣分一場,只有做好自己才是正道。

養育真的不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怎麼管孩子上面,養育的真諦是,不斷了解自己,與自己和解,讓自己更好的一個過程。修身養性,接納智慧,當自己越來越好之時,面對孩子的很多問題,你心中自有答案。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


親子溝通如何說


在孩子犯錯時,父母難免會感到生氣,偶爾自己情緒沒調節好,對孩子“發脾氣”,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一個“經常發脾氣”的父母,甚至是無緣無故對孩子發脾氣的父母,可能會給孩子帶來長遠的負面影響。這種父母在心理學中被稱為情緒型的父母。


我們都知道,嬰兒和幼童會通過情緒感染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大吵大鬧,來吸引照顧者的注意。情緒型的父母同樣如此,當他們感到沮喪,憤怒的時候,他們也會用“讓家庭裡的其他成員也感到很沮喪的方式”去表達(如:大吼大叫、大聲指責等),這裡的家庭成員可以是自己的配偶、父母甚至是孩子。情緒型父母的情緒往往是極其不穩定而且難以預測的,他們需要別人、甚至是孩子來安撫他們的情緒,導致“父母-孩子”的關係倒置,讓孩子覺得他們有責任讓父母開心。

圖自 Pexels

這樣情緒型的父母,將會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呢?

各種行為問題的孩子

有些孩子在接收到父母的負面情緒後,不懂得如何調節、也無處發洩,只能用衝動行為表達內心的痛苦,如:大喊大叫,哭鬧不止,就地打滾,撕扯衣服頭髮,甚至用頭撞牆或以死來威脅父母。也有可能在上學之後表現為:逃學、打架、網癮等。這些表面上的行為問題,背後是情感困境造成的:試圖用製造麻煩來轉移注意力,迴避內心的痛苦。


人際關係不良的孩子

情緒型父母指望著通過發脾氣別人就可以讀他們的思想,瞭解他們的需求,獲得關注與掌控感,而很少直接用語言表達自己。因而孩子也習得了這樣一種方式,他們用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然而這種方式並不能真正讓他人理解和懂得他們,在與別人相處時,也會試圖以同樣的方式(發怒、吼叫、責怪等)來建立,維持自己的人際關係,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忍受、遷就這種方式,這使得他們在人際關係建立上屢屢受挫。


高度敏感的孩子

處在父母經常發脾氣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可能會變得高度敏感,他們害怕自己的任何一點點行為都會惹怒父母,從而變得小心謹慎,誠惶誠恐,他們會比一般孩子更關注周圍環境,更能覺察自身問題,對細節變化更敏感。


情緒壓抑的孩子

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往往只會利用自己的孩子讓自己感覺更舒服,而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這些孩子在父母的暴怒下,會害怕、傷心、恐懼、無助,而當這些負面的情緒無人訴說,無處發洩時,孩子就會情緒壓抑,更嚴重的會患上心理疾病。

我們都有因為一些事情而出現情緒失控,發脾氣的經歷,其實,這很正常,甚至歐美的研究發現發脾氣如果作為負面情緒宣洩的方式,一定程度是有利於我們身心健康的。

但是,過多過強的發脾氣,或者執念通過“發脾氣”來改變孩子,控制孩子的父母們往往只會適得其反,特別是對於叛逆期的孩子,這種方式效果甚微,長期加大力度,只會讓孩子在上述的負性影響中越陷越深。


歡迎關注頭條號"家有寶寶學心理”——全網超過 400 萬用戶信賴,專業的親子育兒心理社區,陪伴你和寶寶幸福成長。

參考文獻:

Gibson, L. C. (2015).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How to Heal from Distant, Rejecting, or Self-Involved Parents [M].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Laura Markham. (2013).5 Things to Do When You Feel Your Temper Rising. Psychology Today.

郭迎新.(2017). 寫給那些愛發脾氣的父母. 家庭教育.


家有寶寶學心理


經常發脾氣的父母,養不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

第一、不會與人溝通的孩子。因為父母遇到問題時,不會進行溝通,他們採用的溝通是吵架、發脾氣,最後要麼以冷戰結束,要麼以一方屈服收場,所以,耳濡目染,孩子也學不會處理問題時有效的溝通方式,只能遺傳發脾氣的溝通方式。

第二、狠心殘忍的孩子。父母經常發脾氣,好多孩子就會成為無辜的出氣筒,也就是說,父母遷怒,把不良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那孩子怎麼辦?他也只能轉移到比他更弱小的物體身上,比如有新聞報道孩子虐待寵物,或者欺負弱小的同學。

第三、自卑的孩子。朋友就是在父母經常發脾氣的環境中長大的,他從小做事情都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了惹父母生氣。長大後參加工作,從來不會主動要求承擔主要項目,總是跟在別人後面。即使我們都覺的她的策劃方案非常好,她也覺得不行。因為原生家庭的打擊,已經從小就把她的自信打擊沒了,現在很難重新建立。

怎樣控制自己的脾氣,梳理自己的情緒呢?

那就是要學會主動引導情緒,而不是讓情緒引導你,要知道,你是一個怎樣的父母,你就會得到一個怎樣的孩子。


何小元


無論生活給了你怎樣的磨礪,在孩子面前,請控制你的脾氣。你越從容,孩子越靈秀,家庭越幸福,人生才更順遂。

對孩子發火 破壞孩子靈性

父母請注意不要對小孩發脾氣,你用脾氣管孩子,會破壞孩子的靈性,如同在孩子的頭上加了一個緊箍咒,生一次氣上一回火,就加一回緊箍咒。

日積月累,緊箍咒越來越多,虛的緊箍咒就變成了孩子實實在在的頭痛病,也會讓孩子懼怕父母遠離父母,既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孩子性靈被牢牢的禁錮了損壞了,好奇心消失了,創造力消失了

。智慧無所從來,越想讓他學習好,他的學習會越來越不好,與家長的期望越來越背道而馳。

君子反求諸己,只有改變自己的性格,孩子才會被你改變。對孩子要採取“率性”的教育辦法,率是統帥,把孩子的性往好的方面引導,要經常找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閃光的地方,多鼓勵孩子。

不要看輕日常的小小煩惱脾氣。人到中年一般處於亞健康狀態大部分原因主要是因為煩惱不健康的性情所致。而父母粗暴,子女就也會衝父母發脾氣,家庭的和睦歡樂就沒有了。

衝孩子發脾氣會讓孩子失掉靈性

    

  


偶爾發脾氣 應對有妙招

有時候孩子太調皮,實在不能不讓人生氣發火,火總是憋著也不是辦法啊。於是發火不能,不發火也不能,內心糾結得很!

不過,父母是人,不是神,所以會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讓我們永遠不發火,永遠溫和且堅定,永遠冷靜不失態?那做一場父母,是不是也太委屈了?!

其實,育兒方法永遠都是供我們自我提升作參考用的,而非絕對化的條條框框。說白了,父母是有權憤怒的。正如一位老師所說,“憤怒與快樂對人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如果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請這樣做吧

【1】首先,接受生氣的事實,不必內疚,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此時此刻的情緒反應是什麼。

【2】其次,客觀地表達出自己的感覺,你對孩子的擔心。比如說:我生氣是因為我擔心你;而不是說:你這個孩子怎麼總是這麼讓人頭疼!

【3】最後,可以直接告訴孩子,我們的期待是什麼,孩子如何做會更好。

【4】若上述3步你發火當下沒有做到,請在意識到不妥、感到內疚的當下(最好在同一天內),去跟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包括告知孩子你發火的原因(你愛他,只是不喜歡他的錯誤行為);為你的情緒失控說對不起(只是為情緒失控說對不起,不能為此想要彌補孩子,而放棄之前自己在堅持的原則,否則功虧一潰),最後跟孩子再次討論引起你發火的事情本身,包括你對孩子的期待,並就某件事定個規則,做個約定等。

【5】跟孩子說對不起不丟人,它是癒合孩子內心傷口的良藥。當然,說對不起之後,等孩子情緒穩定了,還要記得冷靜客觀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讓他知道下一次應該怎麼做。

【6】最後,衝孩子發火的次數不能過於頻繁,沒完沒了。請至少只在孩子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時責罵,而不是永遠嘮叨、對孩子表現出不耐煩。

能夠控制情緒是人成熟的標誌,是人一生學習的課題。


軒雨炫緣


經常發脾氣可能會讓孩子形成兩種極端,一是脆弱膽怯無主見,另一種就是在成人後比父母更加容易發脾氣,暴躁易怒。學習這九大招,面對熊孩子不再發脾氣。

九招讓熊孩子變身乖乖虎

總有一些孩子會被家長稱之為熊孩子。他們或者專門去危險的地方,或者除了學習在任何方面都充滿了旺盛的精力,或者總是違背父母的意志,或者總是在闖各種各樣的禍……這樣的熊孩子,常常讓家長無可奈何。但是,其實每個熊孩子都有一顆奔騰的心,家長也許只要九招只就能讓熊孩子變身乖乖虎,不僅不熊而且變得優秀。

第一招:用心傾聽孩子內心的呼喚

每個熊孩子都是在呼喚爸爸媽媽的關注。也許你在物質上給了孩子最好的,但是也許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內心世界,熊孩子就蹦呀蹦呀,企圖讓你看到他的內心。

所以,當孩子在吸引你目光的時候,你儘量放下手中的事情,專心聆聽他內心的聲音。要耐心的專注的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心去感受,一定要弄明白孩子表達的核心信息是什麼。不要評價,不要急著幫他表達,或者讓他快點說完。即使他所說所做已經有無數遍,你仍然要抱有足夠的好奇心。讓孩子知道你正在聆聽他內心的呼聲。

第二招:瞭解你的孩子,允許他成為他自己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一個沒好的期望,卻不是大部分孩子能夠達到的目標。所以,家長要儘可能多的瞭解你的孩子,他有什麼樣的特點,哪些做的好,哪些做不好,他有什麼樣的喜好……以便於真正的瞭解孩子,讓孩子成為真實幸福的自己。這不是放縱孩子,而是讓玫瑰成為最鮮豔的玫瑰,松樹成為最挺拔的松樹,小草成為最堅韌不拔的小草……

第三招:允許孩子犯錯誤

孩子還在成長,他還有許多東西不知道,他也很脆弱。所以,一方面家長要給予孩子教育和幫助,另一方面也不要傷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在孩子犯一些小錯的時候,不要急於糾正他或者表現出嫌棄,更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乾脆自己上手。家長要想一想“這件事會傷害孩子的健康、安全或者有其他嚴重後果嗎?”如果沒有,就要允許他犯這些小錯誤,並逐漸學會接受和承擔這些錯誤帶來的後果。這樣孩子更有自信心和不怕犯錯的勇氣。

第四招:表達你的愛

很多時候家長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以為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就能讓孩子感受到愛。或者家長覺得孩子應該知道父母的愛。其實,愛也是需要學習的,每天給孩子一個擁抱,說一聲“我愛你”,摸摸孩子的頭……用這些可以讓孩子情緒更穩定,減輕他所承受的各種壓力和不安。

第五招:真實和有效的讚美

許多家長都知道“豎起你的大拇指”,卻不知道如何豎。如果是無原則的讚揚只能讓孩子迷惑和自負,甚至成為一個無法承受壓力和挫折的孩子,未來之路將充滿坎坷。因此,讚美要具體,要能說出值得讚美的細節部分。比如說:“今天,你跟幫媽媽洗碗,洗的真乾淨。”隨著讚美而來的獎勵更多的是媽媽的擁抱、讚賞的目光而非金錢或禮物。不要讓孩子有錯誤的期待,將重點放到物質而非成長上。

第六招:教導孩子學會關懷他人

快樂的孩子要能感受到自己與他人有意義的連接,瞭解到自己之於他人的意義。要發展這些感覺,就要讓孩子多和人分享,包括和父母、親屬、小朋友等各種各樣的人的分享。讓孩子學會關心狀態不好的媽媽,照顧年邁的爺爺,在和同伴遊戲中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幫孩子把舊衣物、玩具捐給慈善活動,參加義工活動。讓孩子從這些過程中獲得助人快樂,與他人建立更為有意義的連接。

第七招:鼓勵孩子玩耍

“只工作不玩耍,聰明的孩子也會變傻”自由玩耍比有計劃的活動對孩子更有意義。自由無所事事的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讓孩子更有控制感;爸爸陪孩子玩球,媽媽陪孩子騎自行車,全家一起去游泳……各種運動鍛鍊孩子的體能,讓孩子變得更開朗,還能紓解孩子的各種情緒問題,讓孩子更加喜歡自己。

第八招:教會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到去鄰居家借東西,都是孩子成長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們能夠越來越多的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就會更快樂、更有成就感和更自信。即使遇到各種阻礙,也能夠微笑面對。

家長可以用以下步驟一步步教會孩子:讓孩子學習確認問題;幫助孩子描述他的問題解決方式和預測結果;確認問題解決的步驟;讓他自己確定是否需要幫助;學會確認是否能獲得期望的幫助。

第九招:給孩子創造的機會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有的天賦。家長就要給孩子創造的機會,讓擅長講故事的孩子講故事,給有藝術天賦的孩子一面塗鴉牆,讓對數字敏感的孩子幫家裡比較價格,讓有領導力的孩子可以組織自己的小團體,讓有機械天賦的孩子有機會去拆裝玩具……這些創造有些讓他能夠更多的發現世界,有的是他在抒發內在世界,表達自己的情感。當你能夠有足夠的熱情欣賞孩子,孩子會更多的沐浴愛,會變得對自己更加滿意,也會更有信心。

好了,親愛的家長們,現在你已經學會了愛孩子的技巧,開始行動吧,你的孩子正在等待著你。


康馨心理諮詢


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甚至有決定性的作用。那麼經常發脾氣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通常有這樣幾個主要特徵:性格懦弱自卑、充滿負面情緒、缺乏責任感、世俗。

也許前面兩點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後面兩點很多人就不會注意到了,下面我就為一家逐一來解釋。

性格懦弱

兒童從小對於自我的認知,往往來自於父母,兒童本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薄弱的。在這個階段,父母如果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給予否定的評價,孩子就會逐漸產生自輕感,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做事容易洩氣、容易半途而廢。

充滿負面情緒

由於父母經常性的發脾氣,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畏懼情緒,無法與父母正常交流。當孩子心理有一些負面情緒的時候,只能自己慢慢消化,而無法去主動找父母尋求幫助。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由於負面情緒長久得不到排解,就容易形成暴躁的性格,朝不相干的人或事發火,嚴重的甚至會形成精神疾病。

缺乏責任感

在生活中無論孩子取得了多麼微小的進步、成就,都應該得到父母的鼓勵,如果相反,孩子的努力每次只能換來父母的責罵、發脾氣,孩子從父母那裡永遠得不到正面的反饋,那麼就會開始不斷自我否定,習慣失敗。遇到失敗,第一時間不是總結原因,想辦法改進,而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變成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世俗

在這一點上,發脾氣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尤為明顯。父母不斷髮脾氣,那麼孩子生活的重心就會變成“取悅父母”。孩子聽話,父母開心,看似和諧的背後是孩子自我意願無法表達與很多天賦被扼殺。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也很難有自己處事的標準,他們會變得世俗,做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取悅別人。

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對待孩子要有耐心,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陽光健康的孩子。


小寶貝大學問


首先肯定的是,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脾氣暴躁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特別是孩子在懵懂的嬰幼兒時期,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深刻的烙印,會被孩子效仿、學習。

如果孩子因為父母對他發脾氣了才聽話,那麼孩子就會認為,發脾氣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就會從父母那裡學習到用發脾氣來解決問題。

父母被孩子某些言行觸怒時,不妨深呼吸一下,努力用平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 先弄清楚自己發脾氣的癥結在哪裡,想想怎樣用平和的語言方式來解決問題。


  • 跟孩子說說你的想法和感受。


  • 讓孩子換位思考一下父母的感受。


  • 父母在包容孩子的同時也要用嚴厲而平和的語言給孩子的言語行為設定限度。


  • 當孩子表現好了的時候,及時給與鼓勵。


  • 父母平時在對孩子承諾的事情要說到做到,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

總之,會用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並且言而守信,對孩子寵而不溺、嚴而不暴,這樣的父母才有可能獲得一個性情溫和、懂事上進的好孩子。


濃洌


我們用“大發雷霆”來形容一個人的震怒。家裡有個總愛發火的爸爸或媽媽, 就像家中的天氣總是會突發暴風雨一樣,壓抑、恐懼、心驚膽顫。 當父母為了小事生氣的時候,他們的攻擊性十足,而且是指向外界,尤其是孩子。

長此以往,應該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而總是當父母出氣筒的孩子,反而會出現更多問題。

對孩子的長久傷害:

1)會變得膽小、疑慮、迷惑,反感家長,儘量躲避家長。

2)會拷貝父母的模式,從父母那裡學會用發脾氣和暴力攻擊的辦法去應對矛盾衝突。

3)與權威交往時會有障礙,累積的與父母的衝突矛盾的互動會再現在與權威的關係中。對權威人物不信任,不服氣,不能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處境去調整和表達自己的情緒,要麼壓抑自己,要麼大發其火,走極端的結果是既不能如願達到目的, 又破壞了與他人的關係。

4)他的自我價值會模糊不清,不能以恰當合理的方式去獲得別人的接納,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值得別人接納,也不知道別人接納自己和不接納自己的原因是什麼。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傷害,獨生子女一代有其獨特的現象。 獨生子女的一代與之前的子女不同。之前的暴脾氣家長對孩子動怒,但對外人一般都很剋制、隨和,甚至友善,讓孩子覺得很不公平。現在的獨生子女的家長有不少是對孩子固然常發脾氣,美其名曰管教嚴格,對他人也同樣不假以辭色,尤其當別人說他的孩子不是的時候,他會非常“護犢子”。我的孩子我可以隨便收拾,別人不能說半個不字,即便這個別人是奶奶、舅舅、老師,都不行。

現在的家庭大多數不必為物質發愁,又只有一個孩子,孩子的很多其他願望常常會被滿足,例如買玩具、買零食等。這樣孩子得到的信息是混亂的:一會兒家長好像恨我入骨,我做什 麼都不對,我整個人一無是處,他們攻擊我甚至要毀滅我;一會兒家長又好像很愛我,在他人面前維護我,給我買東西,逗我玩兒,我們一起很開心。孩子會逐漸變得迷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值得愛的還是不值得愛的。


很多暴脾氣家長 自己小時候就是被吼大的,不會傾聽孩子,因為自己就沒有被父母傾聽過;不會溝通,因為自己就沒有與父母溝通過,所以現在也只會對孩子吼。一代一代傳下去要到幾時呢?

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為了孩子,為了自己,從現在開始,反思自己的狀態,反省和覺察自己的處事方式,學習和擴展自己,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自己任性而為的出氣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