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評述

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評述

一、引論

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幾篇文章中,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軍事戰略作為一門藝術與科學混雜的專業,古往今來,有戰爭的地方就有軍事戰略思想。

戰爭作為一門科學,軍事戰略的研究是戰爭規律性研究的最高天梯,軍事戰略的部署和執行在戰爭的進行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特點,如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所言:“研究帶全局性的戰爭指導規律,是戰略學的任務。研究帶局部性的戰爭指導規律,是戰役學和戰術學的任務。”

通讀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作品,發現毛澤東深受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和《孫子兵法》影響,如來自《戰爭論》的“積極防禦”、“防禦性進攻”的思想,來自《孫子兵法》的“先勝”、“求勢”、“速戰速決”、“集中兵力”、“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動人民戰爭”等思想。

二、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內在邏輯

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的一貫邏輯是:

首先,綜合分析敵我雙方戰爭動員的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估量戰爭勝算。這在《論持久戰》中有詳細的體現,毛澤東通過分析中日兩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國內外形勢等因素,得出中方處於一個暫時的劣勢以及潛在的優勢,需要時間和主動性進行優劣勢的轉化,這就得出了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迅速成功或失敗都是不可能的;

其次,計劃戰爭的形式,毛澤東一貫堅持在敵我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堅決避免快速的決戰,而是要採取“間接和長遠的戰爭形式”,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將中方的戰爭部署分為三個階段,即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以及戰略反攻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有三種不同的戰爭形式同時進行,即陣地戰、游擊戰和運動戰,只是三種戰爭形式在不同的階段主次不同。毛澤東認為在戰爭初期,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要以游擊戰和運動戰為主,通過犧牲中國部分大城市、重要幹線,贏得戰爭力量積蓄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通過游擊戰和運動戰來集中兵力和速戰速決—爭取對於敵人進行局部的殲滅和消耗,通過建立遊擊根據地和游擊區來對敵人實施反包圍,通過積累小勝為最後的戰略反攻做準備。

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具有濃厚的“間接戰略”意味,即在敵強我弱的前提下,將戰爭的時間和空間延長,通過贏得時間來積蓄力量,通過游擊戰和運動戰來削弱敵人,通過局部的兵力集中來打擊分散在廣袤空間上的敵人,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將開戰初期的劣勢不斷轉化為優勢,最終在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對敵人實施決戰。另外,戰爭不僅僅是一場物質力量的較量,更多的是人心人力的較量,毛澤東高度重視“統一戰線”和“人民戰爭”,這是戰爭最終勝利的根本保證。

孫子兵法有云:“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三、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的哲學基礎

任何一門高明的思想體系都有其底層的邏輯、方法論或者說哲學基礎,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與實踐的關係、矛盾論。

在唯物辯證法中,認識的發展有其科學的規律,一般來說,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是從感性認識逐漸向理性認識發展的,從主觀的、片面的、教條的、經驗的向主客觀統一、聯繫的全面的、具體的歷史的、理論和系統的方面發展,對於戰爭規律的研究和把握要求我們學會科學系統思考。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任何的軍事理論思想如果不在戰爭實踐中反覆檢驗和提煉,那就是紙上談兵,同樣,科學的軍事理論思想有助於戰爭實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戰爭行為的盲目性。

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論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即萬事萬物都具有矛盾,但是各個事物和事物的不同的發展階段矛盾又具有巨大的差異性和特殊性,矛盾是對立統一的,在一定條件下矛盾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在矛盾論的視角下看待戰爭問題,在分析敵我雙方優劣勢時要認識到戰爭具有“流動性”,在不同的階段和情況下,敵我雙方的優劣勢會不斷地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學會看到這種轉化的趨勢,併發揮主觀能動性助推這種轉化,最終實現敵強我弱向敵弱我強的轉化。

四、作為“未來學”和“行動學”的軍事戰略思想

軍事戰略思想作為一門謀劃戰爭全局部署與戰爭行為的科學,它是面向未來、落地到具體戰爭行為的。孫子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為戰爭牽涉到國家和人民存亡,軍事戰略作為戰爭行為的最高準則,其體現出精密的信息捕捉、分析和籌劃,牽涉到具體戰爭行為的實現。軍事戰略的制定需要具有極強的預測性,因此它是“未來學”,軍事戰略最終要落地實現消滅和打擊敵人的目的,它又具有極強的行動力,因此它是“行動學”。

人生無處不競爭,作為人,我們在各個領域思考和行動著,如何做到科學地思考和行動呢?軍事戰略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套完滿的理論框架:要進行周密的信息蒐集、信息分析,要學會決勝於廟堂之上;要學會避實擊虛,專注積蓄能量,聚焦發力,不戰則已、戰則必勝;要認識和把握思維的規律、認識的規律、一切以實踐為導向、實現主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避免主觀主義、學會辯證看待問題併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形勢的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