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船模再現來自巢縣的渡江戰役第一船

我出生在巢湖(即巢縣)中廟鎮,祖輩都是以做船、操船為生。大伯父汪海福是船工,在渡江戰役中頭部負傷,一位堂叔也在戰鬥中犧牲。我從小就聽到過許許多多有關於“大兵過江”的故事。解放後,我父親和我三叔離家進城工作,都是木模工,受益於家傳的木工技藝,我學到了一些木工技能。三叔汪精禮在60年代就開始製作巢湖船模型,我受其影響也愛上了船模製作。

2012年底合肥渡江紀念館開館,更使我有打造“渡江第一船”的念頭。經過一年多的資料收集、材料準備,到具體制作,終於在2014年底製作成比例1:7“渡江第一船”模型。經過與照片資料反覆對比,又對圖紙進行修改,於2015年秋打造出滿意的1:10的“渡江第一船”模型。同年11月,我將模型捐獻給了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該館為此頒發了榮譽證書,並且給了我一些經濟上的獎勵。

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20時,解放軍的中突擊集團首先起渡,突破國民黨安慶蕪湖間防線,在南岸建立了灘頭陣地。當時共籌集木船9400餘隻,動員萬餘名船工參戰。當日夜,安徽巢縣釣魚鄉張孝華、張友香父子駕駛自家木帆船,載二十七軍七十九師第一突擊隊第一組26人,從無為縣泥汊鎮出發,駛往繁昌縣板石磯。船接近南岸時雙方交火,船被打穿兩處,篷帆被打穿20餘處,櫓被打壞,但張孝華父子仍駕船奮勇前進,最先登陸南岸板石磯。張氏父子分別被評為一、二等功。1959年6月,巢縣港木帆船運輸合作社將船撥交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本段文字摘錄於國家博物館資料。

如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二樓北區的“復興之路”展區,陳列著的就是巢縣張孝華父子當年駕駛的木帆船。船長886釐米,寬248釐米,高670釐米。

解放後,沿江各地圍繞著“渡江第一船”可謂是眾說紛紜。有南京的“京電號”,江陰的木帆船等。其實細細梳理渡江戰役的有關資料不難發現,按照當時中共渡江總前委的計劃、部署:4月20日皖中集團首先實施渡江,27軍79師235團一營3連5班於當晚21時登陸成功。21時10分,軍長聶鳳智向總部發出了“飯煮熟了”的暗語電報。21日黎明前,東、西集團全面開始渡江,23日解放軍佔領南京。渡江戰役東起江陰西至九江長達500公里的江面上湧現出千千萬萬條奮勇向前渡江英雄船。而渡江戰役第一船,無疑就是張孝華父子駕駛的巢湖木帆船。

渡江第一船在當地稱為“黃艄”。單桅的小型黃艄是巢湖水域及長江中游沿岸常見的家庭用船,可捕魚、可運輸。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當年參加渡江戰役的木帆船,已經被水泥船和鋼體機動船所取代,在巢湖水面上消失了。如今我已經將巢湖水域的木帆船資料蒐集整理,陸續打造出五、六種船型的模型,消失的木帆船將在陳列室裡獲得永生。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