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邊界到底在哪?太陽繫到底有多大?

每日一點攝影


根據現在的科學研究來看,太陽系的直徑大約是2光年左右,半徑也就是一光年,但這個答案是否正確還不好說,但目前科學家們對於太陽系的範圍就是這麼認為的。

實際上從人類知曉太陽系以後,對於太陽系的邊界到底在哪裡,人們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過去的時候人們一般會認為冥王星就是太陽系的邊緣地帶,只要越過了冥王星就等於飛出了太陽系,但這個答案顯然是不正確的,因為在冥王星之外,仍有許多未知的天體圍繞太陽進行運動,所以這個答案就被否定了。

後來科學家們又提出了另外一種結論,就是以太陽風影響的區域為界限,那麼太陽風是一種高速帶電的粒子流,這種粒子流由太陽對外拋出,分散在廣袤的宇宙空間當中,科學家們把太陽風能夠影響的最大區域稱之為日球層。

那麼日球層到底有多大呢,答案是大約90個天文單位左右,差不多有2.5個冥王星那麼遠,不過日球層的範圍,雖然已經比過去的冥王星要大的多,但這裡仍然不是太陽系的邊界所在,因為在這外面,仍然有無數未知的天體受到太陽的影響,所以這個答案也被否定了。

再後來科學家們又提出了另一種新的理論,就是以太陽的引力範圍為標準,只要宇宙中的某個天體受到太陽的引力作用,那麼這個地方仍然屬於太陽系之內,這個範圍科學家們給出的答案就是直徑2光年左右。

科學家通過研究認為,在距離太陽1光年以外的地方,有一個叫做奧爾特雲的未知雲團,這個雲團當中存在無數的彗星,小行星,隕石等,那麼奧爾特雲包裹著整個太陽系,這裡也是太陽系真正的邊緣所在,只要人類越過了奧爾特雲,就等於離開了太陽系,進入浩瀚的銀河系當中了。

不過奧爾特雲也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證據,只是人類自己的猜想,畢竟人類的飛行器根本就飛不到這裡,要知道一光年的距離聽起來雖然不多,但以人類最快的飛行器也要幾千年才行,所以奧爾特雲是否真的就是太陽系的邊界,還有待進一步的證實。

最後有同學會說旅行者一號已經離開太陽系了,答案是旅行者一號只是離開了日球層,它假如要飛到奧爾特雲的話,估計要3000年到4000年左右,所以旅行者一號仍然還在太陽系以內……


科學薛定諤的貓


太陽系的邊界有多種說法,在科學界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共識,但目前科學界比較普遍的共識是應該以太陽系的引力影響範圍為界,這個界限就是奧爾特雲。

奧爾特雲是科學界猜想的一個存在。在太陽系形成初期有一些遺留的殘餘物質,這些物質形成一個包圍著太陽系的球形雲團,這個雲團距離太陽有50000-100000個天文單位,也就是半徑相當於約1光年。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太陽系的範圍是一個直徑約2光年的球狀體。

奧爾特雲由千億顆彗星組成,大的有10公里,小的只有幾十米。

據科學界估計,這個包裹著太陽系的雲團質量可能有地球質量的5倍至100倍大小。這些彗星很少光顧我們近太陽軌道,一年大概有五六顆會到達地球視野。

太陽系的層次結構大致可以分為行星圈、柯伊伯帶、日球層頂、奧爾特雲等,這些太陽系的不同層次,都有人曾視為太陽系邊界。

太陽系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是海王星,距離太陽平均距離30個天文單位,也就是相當於45億公里,以這個為太陽系範圍,這太陽系的直徑為90億公里。

海王星以外是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大行星外的一個小行星聚集帶,範圍在50-500個天文單位之間;日球層頂是太陽風最遠的影響範圍,距離太陽最遠為95個天文單位;日球層頂外還有一個弓激波帶,約在距離太陽230個天文單位處,這個環帶的形成是由於太陽圍繞著銀河系公轉導致。

再外邊就是奧爾特雲了。因此太陽系的邊界根據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認知,就看你的喜愛和偏好了。

太陽系主要由太陽、八大行星和173顆衛星、5顆已知矮行星、數億顆小行星、千億顆彗星等組成,太陽系的總質量為1.9931 × 10^30公斤,其中太陽就佔有了總質量的99.86%,其餘所有的其他星體和星際物質才佔有總質量的0.14%,地球只佔有太陽系總質量的0.0003%。

時空通訊比較認同以奧爾特云為界。目前人類太空探測器飛得最遠的是旅行者1號,已經距離太陽213億公里,已經飛出了日球層頂。

探測器發回得數據表明,接收到的太陽風帶電粒子越來越少,而接收到的星際帶點粒子越來越多,說明開始進入了星際空間。但並沒有飛出太陽系引力範圍。

如果以奧爾特云為太陽系邊界,這個範圍半徑就有1光年,也就是9.46萬億公里。旅行者1號按照目前每秒17公里速度一直飛下去,飛出太陽系還需要17600多年。

這就是時空通訊認知的太陽系邊界和太陽系的大小狀態,歡迎拍磚。


時空通訊


   9月5日,“旅行者1號”迎來了40歲生日。1977年在美國佛羅里達發射升空後,它對木星和土星展開了探測,而後向宇宙深處進發。

  地球與太陽相距1.5億公里,天文學家將它稱作1個天文單位。在40年的時間裡,“旅行者1號”已經飛過約140個天文單位。該如何看待這個距離?有報道稱,“旅行者1號”早已飛出太陽系。但意見並不統一。有人認為這個距離不到太陽系半徑的1/400,飛出太陽系還需30000年。

  太陽系的邊界到底在哪?太陽系到底有多大?

  以行星軌道為界,海王星運行在最邊緣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經表示,太陽系的邊界有三種定義方式,其中之一是以行星軌道為界。按照這種定義,人類眼中的太陽系是逐漸增大的。

  十七世紀,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逐漸被觀測所證實。人們開始意識到,太陽周圍繞轉著許多顆行星,地球不過是其中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土星是人們能看到的最遠行星,也代表著太陽系最遠的疆域。

  1781年,熱忱的天文觀測者赫歇爾通過觀測確認,天王星是太陽系的第七顆行星,雖然之前的觀測者已經多次觀測並記錄過這個天體。這一發現,將太陽系的範圍擴大了一倍。

  隨後,海王星、冥王星被逐一發現,更新著人們對太陽系的認識。如果以行星軌道來界定太陽系邊界,人類目前所知的太陽系最大不過如此。

  在冥王星被踢出行星大家族之後,海王星是目前已知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它運行在距離太陽30個天文單位的軌道上。早在1990年,“旅行者1號”便飛過這顆行星的軌道,併發回了地球照片。抵達這一距離的探測器也不僅僅是“旅行者1號”和 “旅行者2號”。比如“新視野”號早已探訪過冥王星,目前正飛往柯伊伯帶的小行星。

  但這種定義方法的缺點顯而易見。“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還有很多天體,比如彗星、小行星。如果不是太陽系成員,它們又是什麼?”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陳鵬飛說。

  而且,用這種方法來定義太陽系邊界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2006年,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太陽系的範圍瞬間縮減。另外一方面,充滿好奇心的科學家並不滿足於太陽系只有八顆行星。他們寄望於長期的觀測和先進的技術能發現太陽系第九大行星。一旦成功,太陽系的邊界也將再次改變。

  以太陽風為界,日球層頂包裹著太陽系

  2013年秋季,世界各大媒體爭相宣佈一個消息:“旅行者1號”飛出了太陽系。這時人們眼中的太陽系是日球層頂以內的空間。人們以太陽風的範圍為標準,定義太陽系邊界。

  恆星之間的空間並非空無一物,而是充滿了低溫的星際介質粒子。太陽會不斷向外吹出帶電粒子,稱為太陽風。所謂日球層,是太陽風發生作用的最大範圍。當高速的太陽風粒子與星際介質粒子相遇時,會將其向外推開,自身也逐漸減速,直至無力與星際介質粒子抗衡。形象地說,日球層就好像太陽風向外吹出的一個氣泡,日球層之內充滿了太陽風粒子,在它之外則是由星際介質粒子主宰的星際空間。而日球層的最外層邊界被稱為日球層頂。

  “由於太陽以220公里/秒的速度在銀河系中運動,日球層並非對稱的球形,”陳鵬飛說,在太陽運動方向的日球層最薄,約為100天文單位,在太陽運動的反方向這一厚度能達到500天文單位以上。“‘旅行者1號’正是沿著太陽運動的方向飛行,穿越了日球層頂。”

  2012年8月和2013年4月,“旅行者1號”記錄下2次太陽風粒子與星際介質粒子的劇烈相遇。科學家由此推測出太陽風粒子濃度相較於2004年已下降1000倍,星際介質粒子密度則上升了40多倍。在經過反覆模型推演後,NASA於2013年9月12日宣佈,“旅行者1號”已經穿越了日球層頂。

  雖然NASA很謹慎地指出,關於太陽系邊界有多種定義方式,因此“旅行者1號”的行為可以嚴謹地描述為進入星際空間,而不是飛出太陽系。但對此,仍有不買賬的科學家。他們時不時地發表論文表示異議。因為飛出太陽日球層、進入星際空間有三個條件: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數量急劇下降、星際介質粒子的數量急劇增多,以及磁場方向的偏轉。很遺憾,“旅行者1號”始終沒有探測到磁場方向的偏轉。

  “沒有探測到磁場方向的偏轉並不能否定‘旅行者1號’飛出日球層。太陽相對星際介質的運動速度比預想的小,也許不足以在日球層頂產生激波。這導致磁場方向在日球層頂附近緩慢變化,而不是以前猜測的劇烈變化。”陳鵬飛說。因此,如果將日球層頂作為太陽系的邊界,根據“旅行者1號”的測量,太陽系的邊界在距離太陽100天文單位之遙。

  以引力範圍為界,奧爾特雲是最遙遠的疆域

  更多的天文學家願意根據太陽的萬有引力來定義太陽系邊界。也即如果一個天體主要受到太陽引力的作用,圍繞太陽運動,那麼它就是太陽系天體。按照這個標準,太陽系八大行星、日球層以及遙遠的小行星與彗星都在太陽系範圍內。

  但太陽引力發生作用的最後邊界在哪裡?“在太空中某一地方,太陽引力和臨近恆星的引力會達到平衡,這裡便是太陽系的邊界。”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說。

  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提出,在太陽系遙遠的疆域有一片冰冷的“雲團”,孕育著1000億顆長週期彗星。它被稱作奧爾特雲,一直延續到距離太陽50000—150000天文單位的區域。這裡是太陽引力束縛天體作圓周運動的最後區域,也即太陽系邊界。“旅行者1號”需要30000年飛出太陽系,正是基於“旅行者1號”每年約3.5天文單位的飛行速度以及奧爾特雲延伸至100000天文單位的假設。

  奧爾特雲過於遙遠,沒有探測器到過這裡,更沒有人見過它。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完全是想象。

  天文學家把從柯伊伯帶向外到10000天文單位左右的空間稱為內奧爾特雲。“過去天文學家認為內奧爾特雲是空的。但隨著觀測手段的提升,發現並非如此。”周禮勇說,2003年科學家發現小行星賽德娜,它與太陽最近的距離是76天文單位,但由於軌道很扁,遠日點接近1000天文單位,位於內奧爾特雲區域。“像這樣的天體至少已經看到10多個,而實際上會更多。”

  如果將奧爾特雲視作太陽系的邊界,我們永遠無法看到“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的那一天。因為攜帶的同位素電池僅有40多年的壽命,“旅行者1號”將從2020年開始逐漸關閉所搭載的儀器。2025年,它將關閉所有的儀器,切斷與地球的聯繫。

  但140個天文單位的飛行距離,已經讓它躋身人類飛得最遠的探測器。而“旅行者1號”攜帶的“地球之音”光盤刻有人類文明的種種信息,特殊處理讓它足以抵禦10億年時光的侵蝕。


量子小飛豬


根據我的理論分析計算,太陽磁場與銀系中心電磁場形成相對交切作用,產生自轉作用電磁轉矩力臂半徑為2.54452694×10^13㎞,它實際上也是太陽電磁場對銀系中心磁場形成反作用的影響半徑範圍,這個半徑距離換算成光年為2.68778光年。

————————————

《利用天文觀測數據計算太陽系磁場影響半徑範圍和太陽地面實際存在的重力加速度》

       下面是國際天文科學團隊對銀河系中心天體電磁場半徑大小的觀測發現情況:

天文團隊1974年開始發現人馬座A*,開始觀測其半徑為120個天文單位,即1.7951748×10^10㎞;後又改為45個天文單位,即6.7319×10^9㎞。

其觀測情況經過如下:

馬克斯布朗克外星物理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xtraterrestrial Physics)由Rainer Schödel所帶領的國際研究隊觀測了接近人馬座A*的星體S2達十年,於2002年10月16日公佈人馬座A*為一大質量緻密體的證據。從S2的開普勒軌道計算,人馬座A*的半徑為120天文單位。期後的觀測估計人馬座A*的體積半徑少於45天文單位。

——————————————

         在這裡通過上面天文觀測確定的中心天體半徑為45個天文單位,按太陽半徑為695990㎞,太陽自轉週期為25.8天,太陽磁場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L=2.6萬光年=9.4670208×10^12㎞×26000=2.461425×10^17㎞,以我推導得到的天體電磁場形成相對自轉作用的磁轉矩之力臂半徑計算公式:L②=L×R②÷(R②+R①)(L在此表示太陽天體和銀系中心天體之距離,L②表示受銀系中心天體電磁場交切作用的太陽天體形成歸心轉動作用的磁轉矩之力臂半徑,R①是銀系中心天體電磁場的半徑,R②是太陽天體半徑,另外L①=L-L②在這裡表示銀系中心天體電磁場對太陽磁場產生相對交切作用的中心磁轉力矩半徑,L①也是太陽磁場對銀系中心電場產生反切歸心阻轉作用的力矩半徑),計算出太陽天體受銀系中心電磁場旋轉交切作用,形成自轉作用的磁轉矩之力臂半徑L②,再按太陽天體自轉的週期時間,用向心加速度的力學原理公式,分析計算出太陽天體形成自轉作用的歸心加速度即太陽地面存在的重力加速度。

計算如下:

L②=L×R②÷(R②+R①)

=2.461425×10^17㎞×695990㎞÷(695990㎞+6.7319×10^9㎞)=2.54452694×10^13㎞,

這個半徑就是太陽電磁場形成自轉作用的力矩半徑。

(它實際上也是太陽電磁場對銀系中心磁場形成反作用的影響半徑範圍,這個半徑距離為2.68778光年。從這半徑距離與比鄰星離地球4.2光年+0.21光年(比鄰星到三星系中心天體距離)的距離對比分析,銀河系電磁場相對於三星系的1.72222光年影響半徑範圍要強一點,這是因為三星系由於其系統內有兩個較弱恆星繞中心天體公轉,其系統內的熱能比太陽系強而受到太陽系冷壓強勢作用造成。)

現通過計算出的L②即等於太陽電磁場的轉動作用半徑R,再按向心加速度公式α=u²/R=(2兀R/t)²/R計算出太陽表面存在的單向歸心加速度為

g/2=(2×3.14×2.54452694×10^16m/25.8×24×3600s)²/2.54452694×10^16m

=2.0195725×10^5m/s²,這個計算結果就是銀系中心電磁場對太陽磁場形成交切離心作用的加速度,而要使太陽產生旋轉運動,還需要太陽磁場和銀系中心電磁場相互吸引(陰陽正負電磁勢差或說冷熱溫差,由宇空充滿暗冷電磁粒子的背景壓力與交切產生的電磁熱能粒子作用形成)產生的引壓反切作用形成的大小同等歸心加速度之合力作用,故此這個計算結果乘以2即g=2.0195725×10^5m/s²×2=4.039145×10^5m/s²,這才是使太陽磁場整體形成自轉運動的歸心加速度。而這個加速度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認識的類似於地球表面形成的重力加速度之力學作用根源,其大小與實際的重力加速度大致相等。因為這個自轉作用的加速度要成為太陽表面類似於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還要經過太陽系內各行星天體磁場對太陽電磁場自轉的反作用,在距離太陽地面一定高度,相對形成具有一定電磁壓力密度的大氣電磁層,並對太陽地面產生相對反切歸心阻轉作用的歸心電磁壓力,使太陽電磁場形成自轉作用的電磁轉矩之加速度被反切壓縮後,才會體現在離太陽表面最近的高度上(這原理就如按慣性旋轉的輪子,如果你不對它施加阻轉壓力,你就不會感受到其轉動的壓力作用一樣),如果沒有行星天體磁場的阻轉歸心壓力作用,其自轉作用的加速度只會從交切起點往太陽中心逐漸遞增,就不會形成行星相對公轉運動的軌道電磁層而出現大氣層的內層與外層交切平衡觸點,並不再由此平衡觸點高度正反兩面,形成衛星入軌前瞬間反壓作用與衛星軌道墜落時的瞬間重壓(重力加速度)作用。這問題還可從航天器飛離月球后,在地磁場自轉電磁矩的影響半徑範圍內,再不需要突然加速來擺脫地球自轉磁矩的歸心壓力作用來說明。

太陽地面這個重力加速度比地球的重力加速度足足大了41215.8倍。而這個計算結果比我單從太陽系各大行星磁場對太陽電磁場所形成的單向反切阻轉產生的電磁歸心加速度139627.838m/s²的大小,其相差的62329.412m/s²歸心阻轉加速度可從太陽系2.68778光年影響作用範圍內的其它天體物質對太陽中心電磁場所形成的阻轉歸心加速度來補上,這也說明了我的理論分析計算結果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我這理論分析計算結果,從根本上證明了宇宙空間天體電磁場之間相互作用運動所遵循的客觀力學規律。


鵬飛


三張圖看起來或許更直觀!看圖之前,先簡單介紹兩個長度單位:天文單位(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1.5億公里),光年(光行走億年的距離)!

開始上圖!


上圖能夠很直觀地看出太陽系天體分佈和大小,最中心的小球代表太陽,太陽附近的軌道代表八大行星軌道,橫向刻度代表距離(天文單位)!

八大行星中最外面的海王星距離太陽大約30個天文單位,而太陽系的邊界可以延伸至至少50000個天文單位,大部分外部空間都是奧爾特雲!

第二張圖。說明了曾經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軌道,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的分佈,柯伊伯帶位於冥王星軌道外側,而圖中中間的小點囊括了柯伊伯帶以內的全部太陽系!


第三張圖,更加直觀地反應出太陽系的結構,三個英文單詞從裡到外分別是海王星軌道,柯伊伯帶,奧爾特雲。可以看出,太陽系外圍絕大部分空間都是奧爾特雲。事實上,這張圖遠不能表示太陽系真實大小比例,奧爾特雲的範圍會比圖中更廣!


說了這麼多,你應該對太陽系大小有了直觀的認識。普遍認為,太陽系的半徑可以達到一光年,也就是說太陽直徑至少2光年!

那麼如何定義太陽系的邊界呢?到底到哪裡才是太陽系的邊界?有兩種形式!

一,太陽風影響的範圍。我們知道太陽風影響著整個太陽系,太陽系的邊緣被稱為“日球層頂”,那裡會遭遇到星際介質而迫使太陽風停止向外擴張,同時太陽風也保護著太陽系內的生命免受宇宙射線的危害!

二,太陽引力與附近恆星引力取得平衡的地方就是太陽系邊緣。理論上太陽的引力可以延伸到無限遠的地方,但由於宇宙中也存在其他恆星,所以太陽的引力會在某個地方和其他恆星的引力取得平衡,那就是太陽系邊緣!


宇宙探索


為什麼我們存在在3維空間。我們再繼續看,1維空間(線)的生物,看到的物體是點(0維)。2維空間(面)生物,看到的物體是線(1維),我們3維空間(體)生物,看到的應該是面!有些人可能要提出質疑,我明明看到的物體是立體的好不好!?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平面的圓形和一個球體,在光線均勻的情況下,你看到的是不是兩個圓?一個正方體的角對著你的時候,你如何感知她是立體的,?因為你看到陰暗變化的3條邊,若這3條邊沒有光線變化,那她就和3個不在同一平面的面融為一體,你看到的,必定也是平面,而感知不到她本來的立體面目。所以,某個緯度的生物,其認知是降維的,感知是同維的。由此推斷,4維空間的生物,其認知是3維的,就是當她看著你時,你不用原地轉動,她即可以看到你的上下前後左右,就好似在我們3維空間裡把你的外表展開成一個平面看一樣。愛因斯坦說任何直線都不可能是絕對直的,都會有輕微的彎曲,那假設這個距離足夠遠,那麼這條直線遲早要閉合,形成一個圓,變成2維空間,就像我們在地球上,地球的彎曲幅度相對我們來講太輕微,以致長期以來,人類一直以為世界是平的,但我們只要沿著一條經或緯線前進,必定回到起點。3維空間是2維空間的拉伸,同理,只要這個拉伸足夠遠,3維空間也必定要閉合,形成4維空間(試想一下,升高一緯度,空間肯定要增加巨大的數量級,我們存在的3維空間體積已經龐大得讓我們無法想象,更高緯度的空間體積呢?)5維空間也就是4維空間延伸後的閉合,以此類推,因此,低維空間就是嵌套在高維空間內,不斷閉合不斷循環(也許人類的生命歷程也是不斷循環的!)。那我們為什麼偏偏生活在3維空間呢?扁頭蘇覺得這是上帝對人類的眷顧,因為3維空間,是最恰到好處的空間。在0維空間裡,物體無法動彈,但存在的物質、事件將絕對穩定,因為其無法移動,雖然穩定卻毫無自由。1維空間裡,物質終於可以動了,就像火車在鐵軌上運動,而且還不受到上下左右力的影響,還是非常穩定,但只能前後動,自由還是相當受限。2維空間的物質運動,就像在大廣場上開汽車,可以前後左右運動了,穩定性也相當好,有了相當的自由。3維空間的物質運動,就像天空飛翔的飛機,可以上下前後左右運動,自由度已相當高,而且穩定性也還不錯。由此可推,越往高緯度,物質運動越自由,卻越不穩定!所以,到了4維空間,物質的自由度已相當高,卻極不穩定,也許原子會塌陷到原子核去,也許會脫離原子核,也許物質的所有組合形態都不復存在了!所以,人到了4維空間,不可能再存在。3維空間的物質、事件、包含人,也許都不可能存在在4維空間裡,即使會存在,也隨時有解體的危險。所以我們存在在3維空間,是必然!


扁頭蘇


平時我們看到的太陽系圖片,主要涉及的是太陽和八大行星,以離太陽最遠的海王星來計算,大約距離太陽45億千米,大約30個天文單位(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1.5億千米稱為1個天文單位)。如果延伸到海王星之外的矮行星冥王星,冥王星距離太陽大約為72億千米,冥王星處在柯伊伯帶。

那麼,柯伊伯帶是不是太陽系的邊界呢?我們如何界定太陽系的邊界呢?如果以太陽和比鄰星之間的距離4.22光年計算,兩者各佔一半空間,那麼太陽系的範圍就是半徑2.11光年。當然,實際恆星之間還存在一個過渡空間。如果我們以太陽風能夠影響到的區域作為太陽系的範圍,那麼太陽系半徑大約為

90至100個天文單位,也就是135億至150億千米


地理沙龍


太陽系的邊界到底在哪?太陽系到底有多大?

一直都在說旅行者已經飛出了太陽系,但哪裡才算太陽系的邊緣確實是個問題,因為太陽系有很多個邊界,不同的定義下會在不同的位置,您或者可以一一來了解下。

一般傳統意義上認為日球層的頂端可以算是太陽系的邊緣了,日球層是來自太陽的太陽風遭遇到星際介質而停滯的邊界,一般認為這個界面在距離太陽100天文單位處(日地距離為一個天文單位約1.5億千米)!

當然以上是比較狹義的太陽系邊緣,廣義上是指形成太陽系的奧爾特雲邊緣才是太陽系的真正邊界,那麼這個奧爾特雲的邊界在哪裡呢?

奧爾特雲的直徑約1光年,垂直於黃道面的彗星小行星大都來自於奧爾特雲。

這種天體只能來自於奧爾特雲,因此廣義上的太陽系邊界在奧爾特雲,我們人類如果用30KM/S的速度跨出奧爾特雲的邊界約需要5000年的時間,即使從黃帝時代發射的探測器,到現在才走了一半而已!

即使我們的搖籃都那麼大,然而我們連搖籃都沒有爬出去就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的文明....這種理論是否有一些盲目自大呢?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答:討論太陽系的邊界問題,以下分別從太陽風的作用範圍和引力作用範圍來看。


回答前科普幾個天文名詞:

  • 天文單位:天文學中計量天體間距離的一種單位,用A.U.表示。其數值為日地間平均距離,1A.U.=149597870千米。
  • 光年:天文學中的距離單位,指的是光走一年的距離。1光年約等於63241天文單位。

太陽風的作用範圍

太陽風是來自太陽大氣上層的高速帶電粒子流。他們是由基本粒子電子和質子等組成,速度很快,並持續產生。所以太陽外的一定範圍內會充斥著這種特殊的風,這個範圍又被稱作“太陽圈”,半徑120天文單位,大約是太陽風可以影響到的範圍,如果依照太陽風的影響範圍來劃分太陽系邊緣,太陽系大約直徑是240天文單位,旅行者1號可能正飛到此處。下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引力的作用範圍

以太陽的引力範圍來劃分太陽系邊界問題是比較正規的。但是引力的範圍並不是很容易去規定,因為涉及到多個對象目標天體和距離等。也就是說太陽的引力範圍目前沒有確定,科學家認為在距離太陽5萬到10萬天文單位處存在著一種球狀雲團-奧爾特雲,包裹著太陽系。半徑大約是一光年左右,奧爾特雲被認為是長週期彗星的發源地,如果奧爾特雲真實存在,它被認為是太陽系的理想邊界。在此條件下,太陽系直徑大約2光年。如下圖所示:


結論:討論太陽系的邊界問題並不容易,因為它會跟著定義在變化,有的人會認為海王星外就不算太陽系、有的人會認為柯伊伯帶是太陽系的邊界,但是目前人們比較公認的太陽系邊界解釋奧爾特雲,這個範圍也沒有侵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比鄰星的範圍。


以上是我的簡單回答,歡迎關注點評,留下你的觀點。


科學黑洞


如果中國人能看到我的這部曠世鉅著《宇宙起源公式》,就會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只要有時間就會有空間,也就是說,這個由時間構成的空間,毫無疑問是有邊緣的……而太陽系有多大,首先,我要弄清太陽形成的真正準確時間,而將太陽形成的年齡,以及八大行星形成的準確年齡,乘以太陽質量和八大行星質量,再乘以太陽與八大行星之間的距離,最後所得到的數據,其實就是整個太陽系的大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