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太陽大的行星有多大?

神奇霜狐


比太陽大的行星有多大?

其實比太陽大的行星應該是不存在的,很簡單的原因,如果是一顆氣態行星,在13倍木星質量的時就會成為一顆氘聚變的褐矮星,如果超過80倍木星質量則將成為氫聚變的紅矮星...再以上就是黃矮星....對了我們太陽就是一顆黃矮星!

圈圈處就是太陽的命運,未來紅巨星晚期由於沒有輻射壓力對抗引力,太陽的內核將坍縮成白矮星,其大約會保留50%-60%的質量!因此上文中如果有一顆非氣態天體的岩石質行星,當其質量超過0.8倍的太陽質量一半時,即40%的太陽質量,會在其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縮成一個白矮星!

當然這種可能性極低,因為超大質量的天體基本都是走向氣態天體而非岩石質天體,但如果假設條件的話岩石質行星不可能超過0.4個太陽的質量!

太陽未來發展的命運,現在正當壯年時,但未來也就沒幾十億年了......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這個宇宙運行是有規律的,不是憑想象的。行星與恆星的根本區別是質量,小於某個質量臨界點就是行星,大於某個質量臨界點就會變成恆星。這個宇宙中沒有比恆星大的行星。

木星是我們太陽系最大的行星了,被稱為巨行星,在宇宙中這樣大的行星也極少。科學界掃描了我們周圍較近距離的幾十萬顆恆星,發現了數千顆太陽系外行星,尚沒有質量大於木星的報道。

木星是一個氣態行星,一般大質量的行星都是氣態行星。太陽系有四個類地行星,即地球、火星、金星、水星;四個類木行星,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類木行星就是氣態行星,又叫巨行星,質量最小的天王星也比地球大14.5倍。

一般認為,大於木星質量若干倍會為一個褐矮星,科學界把它稱為失敗的恆星。

這種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質量的玩意是個尷尬的星球,及算不上恆星,行星又把它除了名,所以它很尷尬。

褐矮星由於中心壓力不夠,所以無法激活核聚變,大於木星13倍的褐矮星可能會引燃氘,這樣溫度和亮度都很低。

褐矮星如果不能在有限的生命裡通過吸積壯大而最終點燃氫核聚變,這種褐矮星就會在1-3億年熄滅老去。

一顆最新發現編號為WISE J085510.83-071442.5的褐矮星只有木星的3-10倍,表面溫度就如我們的南北極。這顆褐矮星距離我們只有7.2光年。

科學家已經在宇宙中發現300多顆褐矮星,大的有木星質量的50倍,如HD3651B,質量是木星的50倍,表面溫度表約800攝氏度,位於距離我們1500光年的獵戶座。

當木星質量達到現在質量的80倍時,中心巨大的引力將會引發氫核聚變,這樣就會成為一顆真正的恆星-紅矮星。

就像距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那樣,發出熱和光,雖然亮度和熱度遠遠不如太陽,但其壽命將比太陽這樣的黃矮星長很多。

當然行星也不能太小,太小就會由於軌道等多方面原因,變成矮行星或者衛星。比如原來在太陽系行星行列的冥王星,就因為質量太小和軌道等原因被開除出了行星系列,變成一個矮行星。

所以,在我們這個宇宙,天體運行有其內在規律,行星的大小是有一定範圍的,比太陽大的行星是不可能存在的。(看看文首太陽與行星比例圖片相信會有更直觀的瞭解)

這就是時空通訊的觀點,歡迎拍磚。


時空通訊


從體積和質量上來看,比太陽大的行星理論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天文學家們卻發現了一個面積比太陽大的行星,你沒有看錯,就是面積比太陽大,而且大得多。



太陽是太陽系中質量最大的天體,體積可以裝下130萬個地球,質量相當於33萬個地球,是因為太陽是恆星,通常恆星的質量都會比行星大得多,理論上講最小的恆星也要相當於太陽質量的8%才可以達到,我們的地球距離這個數值還差得遠,木星的質量相當於地球的330倍,然而它要想成為恆星,還要增加到自身80倍的質量,所以行星相比於恆星,無論是體積和質量通常都差的遠。


但是在2012年的時候,天文學家們探測到一個巨型系外行星,雖然這顆行星的體積和質量沒有太陽大,然而它有一個十分巨大的光環,這個光環和土星的光環很相似,但是規模要大得多,如果把它"套"在土星上,那麼我們在晚上看土星的時候,會發現它比月亮還要大好幾倍。

這一行星被命名為J1407b,圍繞橙矮星J1407運轉,距離地球420光年,它擁有30多個光環,總直徑可達1.8億公里,是土星環的200多倍,如果把它放在太陽系中心,那麼它最外圍的光環實際上已經吞併了水星,並且逼近了金星的軌道,可以說比太陽本身乃自太陽的大氣層延伸所涵蓋的面積都要大得多。



天文學家估計J1407b的質量約為木星的20倍(因此也有人認為它或是一顆褐矮星),推測J1407b誕生於約1600萬年前,算是一顆年輕的星球,天文學家們還在J1407b的光環中至少發現了一個清晰的間隙,認為是形成衛星後留下的痕跡,這顆衛星的質量在地球與火星之間。



科學家們推測J1407b行星的光環在未來幾百萬年裡會逐漸變厚,最終凝聚成許多大的衛星,其過程和土星環形成衛星的過程類似,這顆行星的光環非常巨大,但是其總質量也就和地球的質量差不多。


科普大世界


歡迎關注➕黑洞家的鏟屎官➕,嚴謹的態度討論科學問題,希望這裡有你喜歡的。

無論是行星還是恆星都是人類對已知的天體根據它們自身的某些性質所定義的。比較通俗的來講恆星內部會發生核聚變進而發光發熱,行星本身不會發光並且繞恆星公轉。迴歸到本題目,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體積上不存在這樣的行星。

質量

行星一類是岩石天體,太陽系中如水星、金星、火星,稱作類地行星;一類是氣態行星,太陽系中的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稱作類木行星。如果是類木行星也就是氣態巨行星當質量達到太陽的質量的7%就可以發生核聚變,這個時候就不在被稱為行星而是變成了小恆星。木星是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行星,是其他七大行星質量的2.5倍,是太陽質量的千分之一,如果木星的質量在增大七十倍,木星也許就變成了恆星;而岩石類行星,如果質量達到太陽的質量,因為內部根本不會發生核聚變,會直接塌陷成特殊致密的天體。

體積

從體積上來講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當然這裡不能去跟中子星、黑洞等極端天體去比較,無論是類地行星還是類木行星都不可能體積達到太陽的大小,那個時候行星也就不是行星了。目前人類一直在致力於尋找地外行星,希望找到適合人類生存的,並把它變成我們的第二家園,但是這個過程中充滿著荊棘。這並不是一代人的任務。

結論

茫茫宇宙,太陽系可能連一個小螞蟻都不如。更何況地球上的我們,一代代人前仆後繼的去探索宇宙。在未知的前方是否會出現題主認為的那樣的天體?大家只能拭目以待了。


以上是我的不專業回答,期待更多優質答案,想拍磚的不要吝嗇。


科學黑洞


沒有那麼大的行星。

雖然宇宙之大,無奇不有。但最基本的規律還是有的。宇宙雖然奇,但也是講道理的。

行星也好,恆星也罷,它們的起源是相同的。都源於物質的積累。

恆星的形成源於星雲聚集時相互的碰撞,融合,而當它的質量到達一個臨界值的時候,星球的核心地區就會發生核聚變反應,從而,一顆新恆星就誕生了。

這個臨界值很小,遠遠達不到太陽那麼大。理論上13個木星質量的行星,其內部就可以發生有限的核聚變了。此時,該星球就不能稱之為行星了。而要稱之為“褐矮星”。一種被稱作“失敗的恆星”的介於行星和恆星之間的星體。也可以將其當做最低級的恆星。因為它本身恆星的特徵要多於行星的特徵。

而要成為一顆最小的,真正的恆星,也僅僅需要80個木星質量而已。

因此,不可能有比太陽更大的行星。


遊子天涯君莫問


不存在比太陽還大的行星,人類目前發現的最大行星還不到木星體積的2倍,當行星質量超過82倍木星的時候,就會演變為一顆恆星。

太陽系的木星被稱作“失敗的恆星”,正是因為其質量太小,不足以引發原子核的聚變反應,在太陽系形成之處,太陽系絕大多數的物質都被太陽引力吸引過去,成為了太陽的一部分。

木星那樣的行星,因為在形成之處吸引了過多的氣體,成為一顆氣態行星,表面沒有陸地,主要有氫和氦組成,在內部因為壓力和低溫的關係,形成液態氫的海洋,木星內核被認為是金屬氫構成(因為壓力過高,氫的熔點升高,成為固態)。

至今人類還沒發現比木星大80倍的行星,而發現的最小的恆星質量只比木星的82倍多一點,理論上證明了行星的質量不能超過木星82倍,基本上是恆星最低質量。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2倍木星質量到80倍木星質量之間,理論上都還是行星的範疇,但是人類卻沒發現多少。


來看世界呀


話題影子:比太陽大的行星有多大?

簡單來說,行星的大小與其所在的河系、恆星系中的恆星大小存在直接關係。

換句話說,恆星的體積決定了周圍行星能夠形成的最大與最小體積範圍。

也就是說如果發現比我們生活的太陽系中太陽還要大的“恆星”,那麼就能夠在其周圍發現比水星還小的行星、比木星還大的行星。至於要說比我們的太陽還大的行星是否存在,那就要看是否存在比我們太陽大幾千幾百萬倍的恆星。從而就能在其形成的恆星系中發現我們要找的——“比我們太陽還大的行星”

……

【注意:在這一類天體存在的地方,絕對不是現在人類身體、技術可以進入探索的地方,因為其周圍、內部存在的壓力、重力,將遠超我們想象。在這樣的區域,一切事物、現象對我們而言都是致命的。

1、物質的常規能量釋放,對我們而言就是照射超強的透射光線,這將導致生命體變異、死亡。

2、常規的空間物質密度分佈、熵值,對我們而言都是處在超高壓、超高溫中。

3、這類“恆星”釋放出來的光線、光子的速度,絕對遠超我們已知的“最快光速”無數倍。

4、這一類區域中必然形成某些更高密度、更穩定結構、更多特性的,常規已知元素及其大部分未知元素。

5、如果能夠從外部看到內部現象,必然會發現,其內部各種自然循環規律,造成的各種天氣變化與我們現在地球上的無異,因為它們也在對應的環境中彼此達到了平衡受力狀態。但是一旦將其中的現象、物質元素瞬間轉移到地球上,那將造成末日災難。(如果通過相關技術,將其內的物質元素,逐漸緩慢的帶離這片特殊區域,將有可能製造出特殊裝備、設備。)

……

但是這一類區域,人類將很難發現,因為其外部必然形成足夠厚度的物質介質牆屏障,繼而形成類似次元空間、維度空間的存在!常規方式是無法發現、進入其內部的。

當然在其周圍發生特殊事件,導致其周圍壓力減弱,物質介質圍聚厚度消減、變薄時,有可能被人類探測到。(這一現象原理類似“海市蜃樓”,也會出現有時可以觀測到,有時處於完全消失狀態。)

……

2018、7、13


自然科學理論研究者


無論是質量或者體積,宇宙中都不會存在比太陽還大的行星。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涉及行星的大小極限問題,行星究竟能有多大呢?

在同一個行星系統中,行星和恆星都是從相同的星雲中形成。而之所以會有行星和恆星之分,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它們的質量差異。

如果星雲聚集成一個質量大於80倍木星質量的天體,那麼,該天體產生的強大引力坍縮效應能夠使核心部分的溫度和壓力變得極高,從而引發氫核聚變,這樣的天體就是恆星。

而如果星雲聚集成的天體所擁有的質量低於13倍木星質量,那麼,由於它們的質量太低,不會進行核聚變。並且它們會繞著質量比它們大得多的恆星公轉,所以這種天體被稱為行星。此外,行星還可以簡單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質量小於10倍地球質量的類地行星,它們主要由金屬和硅酸鹽岩石構成;還有一類是質量大於10倍地球質量的類木行星,它們主要由氫和氦構成,這與恆星很相似。

至於質量介於13至80倍木星質量的天體,它們被稱為“失敗的恆星”——褐矮星。這種特殊的天體能夠進行氘核聚變,但無法進行氫核聚變。

總之,宇宙中各種天體表現出的不同性質取決於它們自身的質量。


火星一號


其實此類文章在去年12月16日筆者就回答過!雖然寫的文章已事過境遷,但閱讀量還是上了兩萬多,認同的有20個網友。今天筆者再次重複一下文章,當然文章有大量的變動,這應該是人的認知變了,觀念就會變是一樣一樣的哦。答題如下: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恆星,什麼是行星?

一、恆星

恆星是一個自身能夠發光發熱巨大的星球!恆星的物質組成主要由氫和氦為主要組成部分。氫和氦在其內部發生著熱核反應,即核聚變,其實就是氫彈爆炸的原理。所以,恆星的溫度都非常非常高,恆星雖然是由輕元素組成,但他們的體積和質量以及重力都非常大。

二、行星

行星,自身不能發光發熱星球,體積也比恆星要小,自身大有的由輕元素組成,(如咱們太陽系中的木星,土星),有的則是由重元素組成(如咱們地球,水星,火星等)。行星主要是圍繞著恆星運動的!


那麼在宇宙裡有沒有比太陽還要大的行星呢?從目前來看,在整個宇宙還真沒發現比太陽大的行星。在太陽系中太陽的直徑為139萬千米 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它的直徑約為14.3萬千米。雖然木星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屬於最大,但在整個恆星系統中,它只是個虛胖的大傢伙。理論:當一個天體位於這個恆星系統中心時,別的天體圍繞著它旋轉,它就是恆星,圍繞它旋轉的就是行星,所以木星雖大也只是個行星。


希望d田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