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美貿易戰變成數據官司,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對個人、企業還是國家,數據都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企業來說,數據可能意味著壁壘的兼顧;而對國家來講,本土化的數據將對國家安全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最近這樣的問題,就出現在了印度的身上。

長期以來,印度因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廉價的勞動力,而成為了歐美國家下游產業的絕佳選擇。而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年代,印度本土企業並未跟上速度,反而是歐美、中國的科技巨頭相繼以極大的優勢席捲了印度市場,比如谷歌佔據了印度93%的搜索市場,印度人的手機裡主要安裝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等軟件;亞馬遜成為印度第一大電商平臺,但今年印度政府又同意本土最大的電商flipkart被沃爾瑪收購。在智能手機方面,小米則成為了印度市場的老大。可以說,印度的整個互聯網行業已經幾乎被歐美和中國的巨頭瓜分。從另一層意義上來說,印度本土互聯網經濟可能將陷入殖民地式繁榮的危險境地。

印美貿易戰變成數據官司,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但由於特殊的國情,印度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國內互聯網市場被外國巨頭搶佔意味著什麼,只要能促進經濟發展,為什麼不歡迎呢?但當大數據時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時代降臨之後,印度赫然發現,作為長期的下游產業集中營和互聯網巨頭殖民地,自己對國家數據層面的瞭解遠不如幾家科技巨頭。

這樣的猛回頭開始讓印度感到擔憂,於是開始了數據本土化的進程。比如要求將企業的數據服務器架設在國內、政府有權對企業的數據進行查看和監督等。這毫無疑問將會損害歐美巨頭公司的既得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前幾日以Facebook、亞馬遜、微軟和美國運通為代表的一系列公司開始了聯合抗議印度數據本土化的要求。

一場數據大戰眼看就要拉開帷幕。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印度偏偏選擇在這個時機進行數據爭奪?

為什麼印度一定要將數據本土化?

今年以來,美國掀起了全球範圍內的貿易戰,印度自然也未能倖免。據此前的消息,美國對印度的鋼鋁製品分別加收了25%和10%的關稅,這也隨即引得印度反手就是一項涉及29種美國產品稅收提高。但令印度無奈的是,由於產業工業的落後,美國對印度徵收關稅的產品對印度來說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印度的反制產品對美國來說卻無關痛癢。

相較之下,印度面臨的貿易戰壓力也是巨大的。在這種經濟戰爭正酣的情況下,數據之爭也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印度的本土互聯網企業也開始逐漸崛起。去年,還未被收購的flipkart創始人bansal就聯合印度互聯網行業的眾多企業和個人建立了一個代表印度本土企業利益的機構indiatech,以此來抗爭具有雄厚財力和技術力量的國際巨頭們。而在這個組織的作用下,印度的互聯網企業也確實得到了成長,比如flipkart。雖然被沃爾瑪收購了,但畢竟還是作為一個印度本土互聯網企業的縮影。而沃爾瑪的收購,也進一步反推印度更加重視自己對國家數據的控制權。

印美貿易戰變成數據官司,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那麼,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繁榮而來的,就是數據的急劇增加,本土經濟對雲計算的需求也持續加大。據估算,到2019年印度的數據中心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0億美元,而到2021年,印度的雲計算市場將會形成10億美元左右的收入。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為了在調取信息的時候更容易,將很有可能對雲計算的政策進行變革,保證雲存儲都在國內進行。比如作為印度雲計算服務商巨頭,亞馬遜就被要求在當地設立雲服務器。

在貿易戰升級和互聯網發展程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印度政府也不能再任由數據成為威脅國家安全的存在。而且最近印度頻頻展開對Facebook等公司的數據洩露調查,也可以看做是其要在數據領域展開大動作的表現。

於是在前幾日,印度官方終於擺出了最終姿態。他們成立了信息數據改革工作專家組,在9月15日之前出臺新的數據草案,以實現電子商務等領域的雲數據本地化保存。

各有底牌:美印可能出現的博弈

一個毫無疑問的事實是,科技巨頭們顯然不願意也不可能這麼順利地讓印度實施自己的數據本土化政策。接下來展開的,將是雙方使出各種手段的公開博弈。

對美國而言,要對印度進行施壓的方式很簡單,那就是通過貿易談判。可以說,這將是明顯不對等的一場談判。美國擁有先進的科技實力、成熟的行業經驗、高聳的科技壁壘,在科技全球化的今天,一旦美國收緊技術、資金等支持,印度的日子必定不會好過。如上文所說,在貿易戰爭中,美國是佔據優勢的一方,其向印度輸出的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印度限制或禁止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對美國的傷害則極其有限。

另一方面,至少到現在為止,美國公司在印度深耕多年,其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行業數據,而這些是印度的公司所缺乏的。很多的印度互聯網公司雖然名為本土公司,但其背後有來自美國、中國巨頭的資金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數據是可以被使用的。但一旦印度執意要推進數據本土化,美國的科技巨頭們則可能會充分利用數據壁壘,令印度公司很難獲取有效的數據,一定程度上拖慢自身的發展。

印美貿易戰變成數據官司,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那麼,在技術等方面都不佔優的情況下,印度該怎麼去打?

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印度雖然缺乏科技、數據優勢,但其讓美國科技公司最捨不得的就是市場。近13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一旦失去的話,也確實能夠引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陣痛。那麼,對印度政府來說,抓住美國公司的這個弱點,也許會起到不錯的效果。

比如像很多國家在面臨危機的時候,都會以愛國之名鼓勵民眾去抵制外國商品。這一招在印度這樣民眾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國家將非常有效。那麼,如果面臨失去市場的危險,美國科技巨頭或許會選擇暫時的妥協。

但一味抵制產品並不意味著成功,畢竟民眾仍然有需求。一邊抵制,一邊進行替代品生產才是將抗爭的運動持續下去的關鍵所在。比如在智能手機這一塊,在近半數市場被中國品牌佔領之後,印度的本土手機品牌也想要翻個身動一動。比如micromax、本土電信巨頭reliance jio等,開始推出更多的機型,試圖在手機紅海市場重新分一杯羹。手機是如此,針對歐美廠商的雲服務等產品,印度也很有可能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進行投入。

總之,既然產生了數據爭奪戰,也就意味著從根本上來說雙方一定是互相需要的;最終的結果就是誰做的讓步更多。同時,對印度來說,數據本土化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但其推進並不是一件需要即刻完成的事情,其可以規劃出一條漸進式的路徑,在時而碰撞、時而溫和的過程中逐步達到最終的目的。

印度的數據本土化,可能不止於印度本土

印度的這場數據本土化之戰,其影響可能絕非僅限於在國內架幾座服務器那麼簡單。對全球的貿易而言,其或將會產生以下的連鎖反應。

1. 數據主權成為世界貿易體系中的砝碼。數據主權體現的是國家作為數據管理和利用的基本權力,在互聯網時代其對國家的安全來說至關重要。以經濟數據而言,這是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東西;如果經濟數據長期被他人掌控,其造成的風險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未來的世界貿易競爭中,擁有完全自主的數據主權,將成為貿易的重要砝碼。

印美貿易戰變成數據官司,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2.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印度領地將面臨進一步的考驗。目前印度本土很難說有真正的科技巨頭存在,其互聯網市場基本被中美巨頭包攬。國內的騰訊、阿里、華為等都在積極佈局瓜分印度市場,同美國公司展開競爭。這其中既包括自有業務的滲透,也包括以資本的形式進軍。既然印度的數據本土化已經影響到了美國科技巨頭的佈局,那麼在未來不長的時間內,中國互聯網公司也將面臨類似的問題。如何尋求最優解,也會是中國互聯網公司擴張進程中的一道難題。

3. 數據本土化思潮開始氾濫,跨國界的數據互通被某種程度終止。互聯網產生了大量的數據,而算力的提高又讓這些數據活了起來。我們都知道,數據愈豐富和詳細,其產生的能量也就越大。因此,在理想情況下,數據的共享才會讓其價值最大化,也可以反過來促進科技的進步。比如美國的Facebook、Twitter和谷歌在前一段時間就宣佈了一項數據共享計劃,目的就是為了打通數據,以便進行更好的技術改進。

但印度此舉將很可能引起各國對數據更加嚴格的控制,從而導致各國之間相互建立數據的壁壘。這將有可能嚴重阻礙數據的交換,從而削弱其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也將成為逆全球化的推手之一。

總之,印度推行數據本土化是一個國家進行數據安全控制的必然舉措,但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避免市場的劇烈動盪、最大程度降低其消極影響,將是其必須要慎重對待的一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