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辭職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聊城黃金輝


我們一般說道美國成立的象徵性文件,《獨立宣言》的時候,一般叫它叫做屌絲宣言,拒絕專權,承認每個人擁有的權利,這就是《獨立宣言》。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美國的政府體制為三權分立的體制,因為美國的政治體制就是不允許專政和侵害個人權益的現象出現。

但是這個問題放在華盛頓身上就有一些尷尬,你是開國皇帝呀,你是美利堅合眾國的開國皇帝呀,你有權利說我為這個合眾國付出了一生,我就應該留出來一直擔任這個總統直到我死為止。

事實上,當時華盛頓執掌的就是美國軍隊,所有權利之中,至高無上的君權就在華盛頓的手裡。華盛頓有了軍隊在手裡,他就可以一直把總統這個位子任職下去,沒有人會去說三道四,也沒有人會質疑這一點,第一,華盛頓雖然能力不強,但是他被推到了美國總統這個位子,成為了美國第一任總統,就已經接近於神一般的地位。神底下的人民對於神是百分之百的信任,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你幹什麼事兒就對的,美國就又成了一個封建的國家,只不過皇帝以另外一種形式出現在了美國這樣的話,專權專政的局面仍然還是出現了。對於簽署了《獨立宣言》的美國來講,這就是最大的諷刺。

第二,華盛頓有權利將君權一直控制在手裡,他有同時兼任的總統的職務,那麼總統手裡就有軍犬了,總統手裡有軍權。對於沒有軍權的國會和美國法院來講,這又是一個問題。三權分立的微妙平衡一下子就被打破了,總統一家獨大,總統看美國法院或者是美國國會不順眼,派軍隊直接把他們倆給我滅嘍。

因此我們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美國的國會和法院一直致力於裁軍。為什麼綠軍這麼龐大的體系就放在美國總統的面前?美國總統會不動心?這麼大一個權利擺在美國總統手裡呢?美國國會和美國法院會放心,平衡如果不存在美國《獨立宣言》,那就是一張廢紙,三權分立,那就是一句口號,這樣,美國就留下來資深獨立勢力,還有專政勢力的土壤,這對於美國來講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國家就是因為專權的存在!與此同時,專權的前提就是從本國其他百姓的頭上剝奪權利,匯聚到總統的手裡,這樣的話,所謂的人民的權益不受侵犯,這又是一句口號,對於美國這樣的國家來說一直標榜自己是自由的國家,那麼現如今他的自由不復存在了。美國的執政理念得到徹底性的顛覆。對於美國來講,對於全世界來講,這都是一場災難。

所以華盛頓選擇連任兩任總統以後,選擇退位,並且在這之前解放了自己手裡的軍權,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美國三權分立。這種制度的延續,同時也是對自己辛辛苦苦創立起來的這個國家表示尊重,這樣的一種做法並不考驗一個人的能力相反的只不過是考驗一個人的覺悟,沒有覺悟是不可能放手,也不可能有現如今美國百花齊放,獨領風騷的這樣一種世界第一超級強國的地位,從這一點上來講,華盛頓這個人雖然說能力平平,並且很喜歡甩鍋,但是確實值得尊敬。


漩渦鳴人yy


華盛頓是美國的開國總統,締造者,被尊為“美國國父”。他在世界歷史上有很高的威望,有人將他與羅馬大帝相提並論,認為他比拿破崙還要偉大。


華盛頓是公認的美國最偉大的總統,其偉大不僅僅在於開國的卓著功勳,發表了《獨立宣言》,而且在於他堅決地在美國實施立憲,支持了新憲法在各州的推行,為法治、後來的聯邦制奠定了基礎,更在於他面對政權時沒有成為一個獨裁者的高尚品質和為國考慮的無私情懷。


資中筠先生曾說過:如果說,美國獨立和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是歷史的必然,那麼,有華盛頓這樣的開國元勳更是美國人的幸運。”


事實上,在美國眾多的總統中,華盛頓的才華或許並不是最出眾的,可以說不及傑婓遜,學識上呢,也不及麥迪遜-----然而,他卻是美國人公認的最偉大的總統。


縱觀歷史,華盛頓所處的時代,君主制大行其道:中國不用說了,乾隆將帝位傳給嘉慶,作了61年皇帝。再看看其他國家:俄國也是沙皇專制,英國的統治者也是君主,法國呢,雖然經歷了大革命,但是帝王思想依然盛行----


在這種大背影下,領導美國人取得獨立戰爭勝利的華盛頓,完全有理由當“皇帝”,當獨裁者,然而,他沒有。


在任期結束後,華盛頓謝絕將自己列為下一任總統,也沒有指派接班人,而是希望通過選舉產生。他放棄了總統終身制,選擇了功成身退,回到自己的農莊,經營自己的產業。因為他深知:在建國初期,體制尚在完善,一個領袖的行為,很容易成為後人的楷模,他堅決地摒棄了人治,選擇為法治,放棄了一人獨大。


可以說,華盛頓的作為對美國有著深遠的意義,領導美國人擺脫了殖民壓迫,又將其引入民主與文明的道路上,為美國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掃清了障礙。他大權在握,卻聽從良知,謹慎地行使權利,用行動告訴了人們,政治並不是無恥的代名詞,政治與道德可以共生。


在美國人呢,他們敬仰華盛頓,但卻對權力保持著警惕。


純粹的政治家應當同虔誠的人一樣,尊重產珍惜宗教和道德——華盛頓。


方立在加州


華盛頓辭職的歷史意義重大,給美國給世界開了一個壞頭,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影響一、沽名釣譽:

權力是如此美妙之物,你卻視若無睹,能夠接觸到權力味道的任何人們都食髓知味,甘之如飴,你華盛頓出這個風頭,甘願放棄權力,無非是沽名釣譽,想名垂青史,大家都是明眼人,誰又看不出?但你既然表達出高姿態,搞得對手英王喬治三世也不得不讚譽,搞得後世的美國製度不得不效仿,搞得全世界很多國家不得不學習,大家誰不在心裡罵你?全是拜你所賜,

揹你的鍋!

影響二、全無擔當:

作為一名傑出的領袖人物,不世出的英雄,誰沒有時代賜予的完美標籤?誰心中不懷有憂國憂民為萬世開太平之志?上蒼選擇了你為國人擔當道義、繼往開來,你倒好,開溜了!比起那些甘願奉獻到死的領袖人物,思想境界差的太遠!你以為那些領袖人物是戀棧權力?人家明明是想發揮餘熱,把餘生都貢獻給整個國家,為蒼生謀福祉,人家甚至不僅貢獻出了自己,還貢獻出整個朋友圈、戰友圈乃至整個大家族,子子孫孫都想做公僕,人家是有大無畏的擔當精神!你倒好,一點責任心都沒有!

影響三、蠢豬制度:

同時代的乾隆皇帝弘曆哥,堅決大力推廣文字獄、不惜為此得罪民間輿論,集中銷燬處理大量民間非法出版物,且高屋建甌的編纂《四庫全書》,統一了全國人民的思想觀念,這才體現出莫大的勇氣,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制度問題。你看你華盛頓,連份《獨立宣言》還要找槍手傑斐遜代勞,再看看你推出的《美國憲法》,全文僅有短短6000多字,怪不得被後世人諷刺為“連蠢才都能運行的制度”,丟人丟到家,你純屬咎由自取。

影響四、國家尊嚴:

時間的指針還停留在十八世紀,美國人民的思想覺悟、教育水平完全沒有跟上的情況下,你悍然推出了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講究制約的共和制度,權力如同虎兕,本來只是你們幾個人用,把它關進籠子裡,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多麼容易操作!你讓百姓擁有權力,無異於虎兕出押好不好!放虎容易縛虎難,生生把美國人民慣出了一堆臭毛病,你看看現世的美國大統領,見到普通百姓還要低頭哈腰跟三孫子似的,講話都不打草稿,唯恐人家笑話你,報紙上的大統領漫畫個個都像跳樑小醜,大街上天天集會,連國旗都敢燒,哪裡有半分國家尊嚴?

華盛頓啊華盛頓,你空有“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始終伴隨著戰爭、奴役、掠奪、破壞的陰影,究其原因,不是因為科學落後、技術低下、藝術匱乏、思想缺位,而是因為權力不受制約”這樣的思考,卻根本沒有深刻理解權力是凝結一盤散沙的根本利器,你做個太陽就好,何苦要考慮沙子們的感受?

米利堅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這是華盛頓紀念碑邊上的一塊小碑上的文字(見上圖),這塊小碑是清政府當年所贈,文字是福建巡撫徐繼畬所題,我們的有識之士在近二百年前就參透了你們的貓膩,可笑你們這麼多年過去了,竟還不自知!


歷來現實


華盛頓最大功勞是在自己握有權力以後,不為一已之利,而是制定政治運作的遊戲規則,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處處遵照規則運作,把歷代政權更換用流血地爭奪,變為和平地競爭。跳出了"其興也勃焉,其忘也忽焉"的歷史週期率。功在千秋利在萬代。2002年小布什以政治家角度說:"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的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裡的夢想。只有馴服了他們,把他們關起來,才不會害人。才不會有以強凌弱,才會給無助的老人和流離失所的乞丐以溫暖的家。我就是在籠子裡為大家演講。"一個當權者,自己製造籠子把自己關起來,太可貴了。他是為自己國家和人民作想的,一個人再英明,又不是神,不會犯錯,不會死。死了,你能保證後繼任者個個英明,大公無私嗎?不一定。只有制定好規則,都桉規則運行,誰運出了規則,就意味著他的出局。所以美國選出的總統,好壞都影響不大。好,就多幹一屆,壞,也壞不起來,總在選民這如來的手心中。


老樹A


1783年12月,華盛頓辭去“大陸軍總司令”職務,向邦聯議會交出軍權,開始了隱居生活。這在當時的美國,屬於破天荒的大事。因為在美國人眼中,華盛頓屬於神一般的存在,他領導美國民眾,打贏了“獨立戰爭”。這場戰爭,很明顯屬於非對稱性戰爭,美國的對手英國,是當時的海上霸主,後來號稱“日不落帝國”,其在北美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按理來說,美國人的勝算並不大,他們在前期打得並不順利,可為何依然團結在華盛頓的周圍,對美國獨立事業抱有必勝的信心?首先,這取決於華盛頓本人的領導才能,他的政治才華比不上後來的拿破崙,可其領導力,包括影響力,在當時的北美可以稱得上是第一人;再者,華盛頓的軍事才能並不出眾,可其並不貪權,而是學會了授權,讓有才能的人,盡其所能。

從這點上看,華盛頓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如果像某些歐洲的君主,明明資質平庸,卻要大權獨攬,只能讓戰局越來越糟。在華盛頓的領導下,殖民地的精英各司其職,充分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最後成功的讓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入坑。美國獨立戰爭,也從局部戰爭,上升為一場世界性的戰爭,法國、荷蘭和西班牙,相繼加入了戰爭,幫助美國抵抗英國。

最終,英國人撐不住了,在1781年慘敗約克鎮後,開始放棄戰爭路線。1783年,《巴黎和約》簽署,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的合法地位,放棄對於北美十三州的宗主權。這標誌著美利堅合眾國,在1783年,正式成為一個合法的國家。

在這一年,華盛頓正式擺脫了“大英帝國臣民”的身份,成為了合法的美國人。然而,也是在這一年,華盛頓辭去了軍職,交出了軍權。按照當時歐洲人的看法,華盛頓立下了如此不世之功,享有了崇高的威望,獲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他應該更進一步,讓邦聯議會授予其“美利堅合眾國第一執政”的稱號,再進位為“美利堅合眾國終身執政”,然後稱“美利堅國王”,最後稱“美利堅皇帝”。但是,華盛頓卻不求回報,只想當個平民,這讓很多歐洲人表示詫異。後來,華盛頓的對手英國國王,包括華盛頓的盟友法國國王,也包括西班牙和荷蘭的國王,都對其大加讚賞。

華盛頓辭去軍職,首先有其個人的考慮。剛才講過,華盛頓是一個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知曉自己沒有軍事才能,而獨立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更像是運氣,而不是美國人的實力。事實上,1783年的美國,根本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國家,連一個像樣的政府都沒有,也談不上什麼實力。在華盛頓看來,戰爭已經結束,他的歷史使命也已經結束,原本出山鬧革命,就是為了爭取美國的獨立,抗擊英國殖民者的暴政,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了。

假如華盛頓賴著不走,他就要面臨軍隊利益分配問題,比如說承諾給大陸軍的軍餉,還有很多利益好處,這些需要怎樣落實?要明白,當時的美國,真的沒有能力去落實,而戰爭時期的許諾,更像是空頭支票。所以,華盛頓如果賴著不走,他很可能無法擺平這些事,甚至會引火燒身。他自知,自己沒有能力解決這些事件,所以需要把這些棘手的問題,交給更有能力的人去解決。

再者,華盛頓並不貪戀權位,他對美國政治的構想,是堅持“文官治國”,反對美國走向軍國主義的路線,更反對美國走向歐洲君主國家的戰爭路線。這就意味著,華盛頓不希望軍人出任美國的領導人物,而美國的權力中心,應該由當時的邦聯議會把持,而邦聯議會,必須具備對於軍隊的絕對領導權。

在華盛頓看來,應該由議會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議會,如果放任軍隊權力的擴張,則會引發新的暴政,那麼獨立戰爭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在華盛頓辭職後,美國軍隊再次歸於邦聯議會的領導,而軍隊的軍餉問題,軍人的利益分配問題,包括戰爭期間對於軍人的承諾,也都由邦聯議會承擔。1783年發生在賓夕法尼亞的兵變,也佐證了華盛頓的觀點,當時的邦聯議會被迫搬出費城,這意味著邦聯議會必須執掌軍隊,否則將影響美國政治的穩定性。

華盛頓的辭職,並不是隨意的,而是刻意的向邦聯議會辭職。這意味著,華盛頓始終認為大陸軍屬於邦聯議會的領導,對其自己的定位,也只是暫時給邦聯議會打工,其歷史使命就是領導大陸軍擊敗英國殖民者,並沒有其它的想法。毫無疑問,這在美國開創了文官治國的傳統,後來美國的政治實踐,也遵從了華盛頓的意願。在華盛頓去世後,也有部分軍人出身的總統,但他們競選總統之前,必須辭去軍職,以非軍人的身份入主白宮。例如,美國第18任總統格蘭特,美國第34任總統艾森豪威爾,他們的軍事才能都比華盛頓優秀,可也只能遵從華盛頓的政治安排,只能以文官身份出任總統。

在華盛頓辭去軍職168年後,有個叫麥克阿瑟的美國將軍,企圖破壞華盛頓的“文官治國”傳統,直接無視時任總統杜魯門的命令,結果遭到杜魯門的解職。面對這個解職命令,麥克阿瑟一點辦法也沒有,雖然他在美國軍界具有很高的聲望,其支持率也超過杜魯門,並且以“澳洲的保衛者,菲律賓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自居,但面對美國總統,也只能服從命令聽指揮。因為,美國總統是美國軍隊的總司令,對前線將領握有生殺大權,即便總統是文官。這個局面,也早已在1783年,被華盛頓親自奠定。


圖維坦


這個問題以及它想表達的意思一定會誤導大眾,因為它強調和放大了個人在歷史轉折時期的作用,普通民眾看多了,只會更加盼望自己的國家也能出現這樣的英明領袖和清官,而不會去思考制度建設的問題。而且更令我感到可悲的是,我看見回答者中大力頌揚華盛頓的竟然還有中學老師、旅美學者等知識分子人群,可見具有領袖清官情節的國人不在少數。那個中學老師竟然說華盛頓制定了政治運作的遊戲規則,完全是憑空想象,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誤人子弟。

其實華盛頓遠沒有中國人所想象的那麼偉大。華盛頓之所以沒有搞終身制或當皇帝,絕不是他想不想的問題,而是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根本不允許他這麼做,他也從未達到擁有絕對權力,可以一言九鼎、生殺予奪的地步。

為什麼說他所處的環境使他根本不可能搞獨裁呢?理由和證據有兩個:

一、美國的開國先賢們都是當年乘五月花號來到美洲大陸的英國新教徒的後裔, 深受五月花號公約(THE MAYFLOWER COMPACT)的影響。請看網上對這個公約的簡介:1620年11月11日,經過在海上六十六天的漂泊之後,一艘來自英國的名為“五月花”的英國3桅蓋倫大帆船向美洲陸地靠近。船上有一百零二名乘客。他們的目的地本是哈德遜河口地區,但由於海上風浪險惡,他們錯過了目標,於是就在現在的科德角外普羅溫斯頓港拋錨。為了建立一個大家都能受到約束的自治基礎,他們在上岸之前簽訂了一份公約,這份公約被稱為《“五月花號”公約》,簽署人立誓創立一個自治團體,這個團體是基於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將依法而治。 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獻。此公約對美國的影響貫穿了從簽訂之始到如今,它是美國建國的奠基,也是現在美國信仰自由、法律等的根本原因。

另外美國國父們及他們的父輩還深受《英國大憲章》的影響。請看網上對大憲章的介紹:英國大憲章(拉丁文Magna Carta, 英文Great Charter)是英國於1215年訂立的憲法,用來限制英國國王(主要是當時的約翰)的絕對權力。訂立大憲章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教皇、英王約翰及封建貴族對皇室權力出現不同的意見。大憲章要求皇室放棄部分權力,及尊重司法過程,接受王權受法律的限制。大憲章是英國在建立憲法政治這長遠歷史過程的開始。

二、200年前華盛頓時代的美國社會已足夠開放,言論也足夠自由,而且我認為那時美國人都遠比現在許多中國人開化得多,他們起碼沒有什麼領袖情節,不像有個回答者胡謅的“華盛頓(在美國人民心目中)屬於神一般的存在”。我這裡摘抄兩段《言論的邊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簡史》(劉易斯(Lewis,A)著;徐爽譯)。大家看了就可明白為何華盛頓根本就沒有搞獨裁的任何機會: 

眾望如喬治•華盛頓者也難逃言辭譏誚的批評。華盛頓總統於1797年卸任後,《費城曙光》(Philadelphia Aurora)即稱他為“我國所有不幸的淵藪”,同時又說,每一個美國人“在聽到華盛頓的名字終於可以退出歷史舞臺, 不再製造政治不公的時候,都禁不住歡欣鼓舞、 心潮澎湃”。

有關煽動性誹謗的起訴在18 世紀最後十年間明顯減少,部分原因無疑是當權者擔心他們 會激怒民眾。不過, 到1803年時, 紐約哈德遜的一名編輯哈里• 克羅斯韋爾(Harry Croswell) 在州法院被控攻擊托馬斯•傑斐遜總統。該編輯所在的《黃蜂報》(The Wasp)透露了一則內幕,聲稱:傑斐遜在擔任副總統期間,曾資助一名記者惡毒攻擊總統亞當斯以及華盛頓(該記者將華盛頓說成是“叛徒、強盜和作偽證者”)。州法院判處克羅斯韋爾“有罪”,不過一年以後,被告即獲釋放;因為紐約頒佈新法,只要文章所述屬實即可對抗煽動性誹謗罪(說明改名記者確實惡毒攻擊了華盛頓)。

另外,那個旅美學者兼博士後回答者說華盛頓是美國公認的最偉大的總統,這也是沒有作任何調查的信口胡說。美國多次歷史最偉大總統的調查中,都是林肯總統排第一。以下是美國著名媒體CBS新聞的一個鏈接:

https://www.cbsnews.com/pictures/presidents-ranked-from-worst-to-best-presidential-historians-survey-2017/44/

裡面提到林肯總統時這麼說:

Lincoln’s first-place standing in the C-SPAN survey is due to high ratings across the board, but historians hold him in highest esteem for crisis leadership. 

林肯在C-SPAN調查中獲得了評選委員會成員的高分,因此排名第一,歷史學家對他的危機處理能力評價最高。

He led the country through one of its most trying periods, the Civil War, and in 1863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freeing the slaves.

他帶領國家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之一 - 內戰,並在1863年簽署了黑奴解放宣言,使奴隸獲得了自由。

另外著名媒體Business Insider也有同樣觀點的文章: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greatest-us-presidents-ranked-by-political-scientists-2018-2#2-george-washington-43 


有懸念的人生


兩屆總統後,華盛頓以平民身份回到農莊,卸任總統,不戀權,給美國留下來總統最多連幹兩屆的優良傳統。避免長久同一政策下的錯誤延續,也避免最高領導崗位是由老糊塗來霸佔。真是難得,因為人老難免糊塗,


知一留學


這個問題其實本身就有問題——華盛頓是美利堅合眾國的開國總統:1789年他經過全體選舉團無異議的支持而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在此後的兩次選舉中他都獲得了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1797年他在兩屆總統任期屆滿後發表告別演說,聲明自願放棄權力而不再謀求連任。需要注意的是:放棄連任和辭職並不是一個概念——放棄連任是在任期將滿之時自願聲明不再參加下屆選舉;而辭職是在職期間辭去總統職務。所以真實的歷史上華盛頓其實並沒辭職,這個問題或許改為華盛頓放棄連任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更合適。

其實華盛頓放棄連任的歷史意義從題主鬧得這個不大不小的誤會中就可以大致有所瞭解了——題主之所以認為華盛頓是辭職是建立在一種基本假設的前提之下:華盛頓是領導美國獨立戰爭的偉人,所以如果他參加第三次選舉必然再次無異議通過,這實際上是對偉人偶像的一種個人崇拜心理。而華盛頓放棄連任的歷史意義正在於對這種心理的否定。在當時世界各國普遍實行君主制度的大環境大背景下華盛頓拒絕了部下擁戴自己成為皇帝或國王的建議,從而在世界範圍內首創了現代民主共和政體。儘管美利堅合眾國從誕生之日起就通過對權力的制衡而消滅了專制獨裁的生存土壤,但作為人民內心樸素的對偉人偶像自發的個人崇拜心理是不可能通過行政強制手段去加以干預,況且這種干預本身就背離了民主政體的初衷——畢竟老百姓心裡想什麼不是該由行政權力去做出強制性規定的。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所以1787年美利堅合眾國制憲會議在制定憲法時並未對總統連任的次數做出任何明文規定,這意味著美國總統只要能獲得選舉人的擁護支持就可以一直無限期連任下去。華盛頓的告別演說開啟了美國總統任期不得超過兩屆的先例,這一先例被以後歷屆去職總統所信守,由此成為美國政壇的一條慣例。事實上美國政治的運轉在相當漫長的時間內得益於由華盛頓所開創的這一先例——其實即使是在華盛頓去職之後美國憲法依然沒對總統任期做出明確的限制性規定,所謂不得超過兩屆任期只是美國曆代總統所奉行的政壇慣例。直到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經濟大蕭條中接任美國總統職務的富蘭克林·羅斯福一口氣連任了四屆,儘管這是出於美國當時面臨嚴重的國內經濟蕭條和此後的二戰威脅而為保持政策連貫性所進行的,但仍引起了美國人民的高度警惕。

1947年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一個修正案,對總統的任期進行限制,這一法案到1951年正式生效,是為美國聯邦憲法的第二十二條修正案,其中明確規定:“無論何人,當選擔任總統職務不得超過兩次;無論何人,在他人當選總統任期內擔任總統職務或代理總統兩年以上,不得當選擔任總統職務一次以上。但本條不適用於在國會提出本條時正在擔任總統職務的任何人;也不妨礙本條在一屆總統任期內生效時正在擔任總統職務或代理總統的任何人,在此屆任期結束前繼續擔任總統職務或代理總統。”隨著這條憲法修正案的出臺意味著再有人想學富蘭克林•羅斯福就違憲了,就會受到聯邦最高法院的審判。至此美國總統任期不得超過兩屆不再僅僅只是一項約定俗成的慣例,而是美國憲法的明文規定,這就從根源上杜絕了此後的美國總統再想延長自己任期的企圖。追根溯源美國對總統任期的限制就源於華盛頓的告別演說。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華盛頓的偉大怎麼評價都不過分,他不僅為美國創造了歷史,奠定了偉大美國的基礎,也為世界創造了歷史。可以這樣評價華盛頓,他是五百年以來全世界最偉大的政治家,是當今文明民主自由憲政制度的先驅,開創性的人物。


徐成164374907


在那個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還是君主世襲的年代 華盛頓是開天闢地的英雄,這個年代,大清還在,英國國王還在,法國國王還在,德國和俄國日本的沙皇天皇皇帝都在。美國有幸 有這樣的國父用身體力行告訴所有人,絕對的權力是有害的 二百多年來美國曆任總統都不敢說自己功勞大過華盛頓,權力從一開始就被關進了籠子裡。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在自傳《我的美國之路》裡曾經說:“我們的開國元勳創造了一個天才的政治制度,它適用於千秋萬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