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病,叫做「窮人思維」病

我姨媽最近生病住院了,為什麼呢?

因為她天天買那種打折的快要爛的水果,買回家就爛了,又捨不得丟,總是把爛了地方挖了後洗洗就吃了,總說另一半還好好的,沒事的,結果這次感染住院。

其實我姨媽也不是沒錢,每個月和老伴退休金加起來一萬多塊,可她就有這種消費習慣:買肉專門挑快過夜的肉;買菜一定挑在菜市場快收檔的時間,選菜販剩下的便宜菜。之所以得了這個病,完全是自己太小氣,過分省吃儉用導致的。

據說這次住院後,姨媽躺在床上,看著滴液還心疼,嘴上唸叨著,“這都是錢啊”,沒住幾天就鬧著要出院。

笑話完姨媽,我又覺得不厚道。如此虧待自己,並不是一種性格,而是一種病,心理上的疾病。

有一種病,叫做“窮人思維”病

像姨媽這樣,人不窮,卻有著窮人思維的人在老一代人中特別多。

生活中還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因為從小家裡經濟拮据,或者雖然有錢但父母不斷給他們灌輸“我們窮,沒有錢”的觀念,導致他們內心形成了完全矛盾的匱乏感:一方面捨不得為自己花錢,另外一方面又替自己委屈。而真的花了錢了,又會產生十分嚴重的愧疚感。

而這種對金錢的匱乏感又會影響到他們的自我認知,比如捨不得買好一點的化妝品不是因為沒錢,是因為“我不配用這麼好的”;不願意接受他人的饋贈,也不是因為清高,是因為“我沒有能力回報別人對我的好”……

“窮人思維”會從消費習慣上蔓延到人的性格上。

消極的暗示與內心的不自信,會導致這種人在人際關係種變得畏縮和自卑,所以那些捨不得對自己好的人,即使不斷犧牲和付出,卻總是很難得到別人的愛。

有一種病,叫做“窮人思維”病

人對待金錢的態度最能暴露一個人的價值觀,正確的、健康的消費觀並不是多多益善,是正確面對自己的需求,讓自己和金錢能夠建立起比較和諧的關係。

只有脫離單純關注錢的“窮人思維”,建立起來錢—時間—身體健康和情感人脈的通路,用一種不斷投資自己的思路做事情,才能在未來有更多的改變。

要改善捨不得為自己花錢的毛病,要從幾個方面入手:

一個是增強自身實力,提升自信心,只有在思想上真正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才能在行動上做出對自己付出的行為。

二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形成與他人良好的互動,這可以幫助人們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價值,養成捨得為自己付出的意識。

三是認清自己的需求,不要強行和他人攀比,而是循序漸進,讓自己逐步享受到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消費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