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荊州明明是劉備打下的,爲什麼又說是借東吳的呢?

A-騩騩


赤壁之戰影響很大,史書上說是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實際過程並不是那麼輕鬆。

赤壁戰敗,曹公北走,孫劉聯軍尾隨追擊。孫吳兵分三路,擴大戰果,相繼在荊襄、九江、淮南三地爆發大戰。周瑜率領自家部曲和孫吳大軍親自攻打南郡,與曹仁大戰一年有餘。

(南郡地理位置圖)

周瑜與曹仁相持不下,正需要劉備鼎立相助時,劉備去哪兒了呢?

劉備讓張飛帶著1000兵馬協助周瑜攻南郡,卻從周瑜那裡借了2000兵馬來經略南四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南四郡與北方聯繫隔斷,且原就降於劉備表薦的荊州刺史劉琦。在劉琦死後,劉備被眾將推為荊州牧。因此劉備很輕鬆就攻下了南四郡。

因此,就等於在周瑜抗傷害的時候,劉備去打野了。

劉備攻取了南方四郡後,回師南郡。他讓關羽攻下夷道,斷絕曹仁上游的支援,又親自從夏水出兵,威脅曹仁後方。曹仁擔心後路被斷,撤兵北走。周瑜帶兵進駐江陵(南郡郡治),順勢攻取了南郡其他城池。

但周瑜卻發現,孫吳的戰略態勢很不妙。

(劉備派遣關羽偷塔)

荊州三分,劉備得了南四郡和江夏、南郡的各一部分;曹操得了南陽郡、襄陽郡;孫權得了南郡和江夏郡的一部分。

從紙面數據看,劉備是此次赤壁之戰後收割戰果最大贏家。周瑜因此嫉恨劉備,說:“吾等用計策,損兵馬,費錢糧,他去圖現成,豈不可恨!”

周瑜發現了一個比得利更少更為要命的情況:孫吳佔據了長江沿線的重要據點,直接面臨著曹操北方來的軍事威脅。在過去的一年裡,長期全線作戰,兵力不敷使用,錢糧耗損巨大,而劉備卻能在南方猥瑣發育。

對於此時的劉備來說也同樣侷促難安,因為他空頂著一個荊州牧的帽子(從劉琦處繼承得來),荊州最重要的南郡卻被孫權佔著,自己佔的南四郡,看起來面積夠大,但實際除了戰略縱深和人口,基本沒有什麼戰略價值。

曹操讓曹仁在南郡與周瑜死磕,讓孫吳折損了許多兵馬,最終卻把城池丟給了劉備。曹仁回去後本來羞愧難當,曹操大笑著說:“打的很好。”

因為曹操知道,曹軍的存在是孫劉聯盟的基礎。如今,他已經退守江北襄陽,那麼孫劉聯盟必然會因為分贓不均而起內訌,他需要的只是等待時機,捲土重來。

如此,在公元210年南郡之戰結束後,三方各懷心事,各歸營寨,接下來了就開始了各種勾心鬥角的外交戰。

劉備兩次寫信給孫權,索要南郡。堂堂荊州牧,竟然只能在油江口新建辦公室,太憋屈了。孫權計議未定,從後來的事態分析來看,孫權肯定是不想給的。魯肅對孫權說:“將軍雖然神勇無敵,但是曹操實在太強大了,只有劉備能夠與之匹敵。我們應該借重劉備的馬步軍勢力,分擔我們的戰略壓力。”

(魯肅是謀國者)

孫權應該是聽進去了,“進妹以固好”,這就是《三國演義》裡的吳國太嫁女的橋段。劉備為了得到南郡,也豁的出去,真的跑到了建業。當時曹操的謀士都在議論紛紛,說孫權肯定會殺死劉備,奪佔荊州。程昱卻說:“東吳有人,他們不會現在就內訌的。”這說明,曹操勢力雖然北去,但是一直在關注江南事態的發展,隨時準備捲土重來。

東吳也有定天下的方略——魯肅面見孫權時提出的“吳宮對”。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孫吳的家底不厚,雖然江東六郡殷富,但也無力承擔日漸多起的軍務。當初打敗黃祖,就讓孫吳頭疼不已。因此,孫吳實際上對自己的武力值一直缺乏信心。這種狀況,在周瑜總掌軍務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轉。

周瑜的方略與魯肅不同,周瑜要的是兼併劉備,進伐西蜀。周瑜的激進策略與孫權的冒進主義不謀而合,其實周瑜在南郡之戰雖然取勝,但應是不甘心的。因此,周瑜提出了由孫吳直接出兵西蜀的計劃,並立即付諸實施,派遣孫瑜統管大軍西進。

(周瑜之西蜀策不得行)

可是周瑜行軍到半路,因為在南郡之戰中被曹仁射了一箭,箭瘡一直未見好轉(應該是破傷風),最後竟然病逝在半途,唯一能擊敗劉備的領軍人物去世了。孫吳缺少周瑜這樣獨當一面的將才,孫權大哭,“孤何賴哉?”

周瑜的早逝,使得孫吳伐蜀功虧一簣。在周瑜去世前,他向孫權推薦了魯肅。可能周瑜也明白,孫吳國內已無執行單獨取蜀的帥才了,於今之計,只有魯肅的“聯劉抗曹”才是正道。於是,雖然政見有不同,但是周瑜仍然推薦了他的這位魯肅老友。

於是孫瑜的大軍還在半道上,孫權就在魯肅的建議下答應了劉備的請求,將南郡“借”給了劉備,劉備則把自己控制下的一部分江夏地方給了孫權聊做補償。但是,南郡的意義與江夏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這種交換,實際上是孫權吃了大虧的,這就為後來的爭端埋下了伏筆。

至此,劉備獲得了南郡、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長沙郡五個郡;孫權只得了一個江夏郡;曹操依然佔著南陽郡、襄陽郡。

曹操聽聞孫劉兩家達成了這樣的協議,當時一怔,手中的筆都掉落地上了。自此,曹公明白江南不可遽圖,轉而攻略西北關中、漢中。

荊州之地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塊跳板,可以西進巴蜀,東連吳越。因此孫權就想著跟劉皇叔再合夥做生意,把四川也搶回來平分。他把計劃通報給了劉備。可是劉備現在有了資本,不想再跟孫權合夥,就軟硬兼施,硬是不讓孫瑜的大軍通過。

劉備想自己獨吞四川。孫權無奈,只好退軍江東,坐視劉備發展壯大。

公元215年,劉備既得西川,孫權豔羨不已,就以劉備已據有兩州之地為由,前來索要荊州(實際就是南郡),幾次三番前來,劉備只是推脫而已。孫權派去的幾個太守,哪兒會被傲嬌的關羽放在眼裡?被直接打跑了。孫權非常氣憤,帶領大軍準備開戰。

劉備也不是好相與的,也帶著大軍準備支援關羽開戰。可是曹操此時已經殺進了關中、張魯也投降了曹操。劉備在西北地區的軍事壓力陡然緊張起來,因此就對孫權客客氣氣地進行了“湘水劃界”。

劉備和孫權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

(湘水劃界後的蜀漢和東吳的形勢)

這樣一來,等於雙方平分了荊州,看起來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但實際上,湘水劃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雙方的矛盾,雙方關係已趨惡化。

劉備在217年至219年與曹操在西北鏖戰,終於取得了漢中大捷,兵威甚盛,連當年的曹公都沒有辦法抵擋劉備的攻勢了。

漢中之戰結束後,為了給劉備找場子,關羽也在南郡按捺不住,以假節鉞的權力,發兵北伐,進攻襄樊。短時間內,水淹七軍,收降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南陽的孫狼等人趁機發動起義,曹操以關羽勢大,準備遷都躲避鋒芒。司馬懿這時候說:“不必遷都,可以前往孫吳,要其攻關羽後方。”

曹操立時明白,神色複雜地望了司馬懿一眼,說:“你去吧。”

孫權此時正如熱鍋上的螞蟻,劉備的勢力已經超過了孫吳,且佔據了長江上游。關羽北伐勢頭正猛,一旦得手,劉備集團從長江順流而下,孫吳哪兒會是劉備的對手?孫權一直就對荊州有想法,所顧慮的只有北方的曹魏趁機南下而已。見到司馬懿前來約盟,孫權就定下來了“白衣渡江”的決心了。

(關羽北伐)

關羽很快敗亡,曹操也下令勿追關羽軍,將擊敗關羽的所有罪責都推在孫權身上。孫權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斬殺了關羽。做了之後又怕劉備來尋仇,就派人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言下之意是讓劉備認為,孫吳所做的一切都是曹丞相指使的,然後一臉委屈:“我能怎麼辦?人家是丞相啊!”

劉備在社會上混了40年,怎麼能不知道孫權的小把戲?但是北有曹操虎視眈眈,而自己內部因為荊州新敗,也需要整頓,因此就暫時按下仇恨,但是復仇的決心早已傳遞到東吳了。

一年後,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在數月後稱帝。劉備為延續漢袏,也在成都稱帝。公元222年,劉備傾全國之軍東征。孫權一方面求和不成,也發全國兵以應對,同時派使者,卑辭厚禮請藩於魏。曹丕謀臣劉曄勸曹丕說:“孫權不是真心的。現在應該趁著他們內部火拼,與劉備一起攻滅孫吳。”曹丕認為戰端剛開,應再觀望,差不多時再收網。

劉備在夷陵連營700裡,曹丕派遣的細作彙報軍情時,曹丕已知道劉備必敗,因此即刻點兵點將,準備收割。陸遜打敗了劉備,不敢深入,立刻返回夏口和建業。剛好在2個月內就完善好了對曹魏的防禦部署。曹魏果然尋找藉口發大軍來攻,結果無功而返。孫權度過一次嚴重的亡國危機。

(夷陵之戰)

綜合以上,劉備借荊州的背景比較複雜。簡單說,即劉備借的是南郡,而孫權之所以借南郡,是想借助劉備之手抵抗曹操,縮短孫吳自家的防禦正面。劉備打下來的也不是荊州,而是南四郡。南四郡的重要性,顯然與作為荊州郡治的南郡沒有可比性。

劉備“借”南郡時,也給了一半的江夏郡作為補償。當然,這個交易孫權是吃虧的。因此在公元215年,又進行了湘水之盟,荊州6郡,孫劉各得3郡。至此,雖然南郡依然在劉備手中,但是從孫吳方面來說,已然不算吃虧了。

可是在關羽威震華夏後,孫權從自身角度考慮,擔憂劉備勢力強大後,對己不利,在取得曹操置身事外的保證後,偷襲了關羽。所以,孫權奪取荊州6郡的過程,難免有小人之嫌。

(夷陵之戰後蜀漢版圖)

孫權一直對出借南郡之事耿耿於懷。

魯肅去世後,孫權曾有一個評價,“……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恕之,不苟責也。”可見,孫權對當初做的這個交易,一直覺得吃虧上當受騙,一有機會自然就要找補回來。


而知而行




答:說荊州是劉備從東吳那兒借的,很可能是孫權為了不授人予自己撕毀同盟、偷襲荊州的惡名而杜撰出來的。

世人只要弄清楚“借荊州”事件的真相,那孫權這一無恥面目就彰顯無遺。

首先,從法理上來說,荊州的土地歸屬權歸東漢劉氏皇帝。

但到了末年亂世,屬軍閥割據時代,是強權社會,土地歸屬權歸土地的實際控制者。

比如陶謙曾三讓徐州,從法理上說,徐州是東漢劉氏皇帝的私人財產,陶謙是沒有什麼權利轉讓給別人的。但陶謙當時是徐州牧,是徐州一方土地的實際控制者,而東漢統治者已無力控制現有局面,所以,他有權利轉讓。

說回到荊州。

東漢共有司隸、幽州、幷州、冀州、青州、兗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益州、涼州、交州十三州,面積最大為益州,第二就是荊州。

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劉表任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即荊州當時的主人是劉表。

在東漢歷史上,荊州在較長時間段內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

但劉表治荊州期間,從南陽郡多析置出了一個襄陽郡,故稱“荊州八郡”。

荊州八郡地處長江中游,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經濟和文化都比較發達,且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進取益州,向東可以進擊江東,向北可以進逼中原。

可惜的是,劉表雖據有八郡,卻無四方之志,沒有什麼作為。

江東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從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開始攻略荊州八郡,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歷時二十年,終於吞併了荊州八郡之一——江夏郡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

八郡出現了殘缺,劉表感慨於亂世守土艱難,想把剩下的七郡半交給劉備,但未能實行。

劉表死,剩下的荊州七郡半歸其兒子劉琮支配。

曹操南下,先佔據荊州北方三郡半;劉琮震懾,舉荊州南部四郡投降曹操。

即在這一短暫時間內,荊州七郡半都歸曹操。

為了對抗曹操,孫劉聯結,發起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吃了敗仗,但仍然保有北方三郡半。

孫權認為,只要從曹操手裡搶到這北方三郡半,就可以傳檄而定該南方四郡,從而全據荊州之地,盡得長江之險,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局面。為此,逆江西進,傾全力與曹軍作戰。

這種情況下,劉備鑽空子南下搶佔了南部四郡。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12月,曹軍大將曹仁棄江陵城北撤,周瑜終於佔領了戰略要地江陵。

於是,荊州八郡的分割局面成了這樣:曹操佔有南陽、襄陽二郡;劉備據有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加江夏郡部分地區(含劉琦所守的江夏治所夏口);孫權止得南郡一郡加江夏大部分地區。

也就是說,曹操擁有兩郡;劉備擁有四郡半;孫權止得一郡半。

赤壁之戰前,劉備基本是零資本,全靠與孫權聯合才得以保全,且在赤壁之戰中貢獻有效,卻一下子成了大贏家,這是孫權所不能容忍的。

孫權將荊州八郡視為自己的禁臠之地,任命周瑜為代理南郡太守、程普為代理江夏太守(江夏的治所夏口在劉備手裡,孫權遂在沙羨別設治所),進而謀劃取南四郡。

但是,該年劉琦死,劉備為荊州牧,成了荊州名義上的主人。孫權不方便動武強奪,就把自己的妹妹給了劉備,想通過“美人計”巧取。

劉備也是一個胸有天下大志的人,雖為荊州牧,但僅得南四郡加江夏半郡,自然得不到滿足,而且,南四郡中的武陵、零陵、桂陽的經濟開發情況遠遠不能與江淮地區相比的。

最主要的是,從戰略上說,南四郡實際上不如一個南郡的意義重要。

所以,孫權在打劉備南四郡主意的同時,劉備也在謀取孫權的南郡。在不便展開武力攻掠的背景下,雙方互相鬥法。

孫權向劉備實施美人計;劉備則藉口劉表舊官吏太多,以自己所得地界太少,難於安置為由,動用外交手段,向孫權索要南郡。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12月,劉備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見孫權,要求管理南郡。

周瑜已制訂好了攻蜀方案,建議孫權趁此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

但是,周瑜很快病故,繼任者魯肅力主孫吳和劉備聯合。

面對劉備的請求,《三國志魯肅傳》記載:“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資治通鑑卷五十四卷》也記載:魯肅對孫權說:“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孫權)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劉)備使撫安之。”

注意,這裡的“借”字是“借重”的意思,即勸孫權借重劉備抗曹。

赤壁之戰後,曹操分別在西線的江漢平原和東線的淮南留下了兩個戰略兵團。

坐鎮淮南的是曹營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

孫權屢戰張遼不利,東西難於兼顧,迫切要縮短戰線。於是聽從了魯肅的建議,轉讓南郡,讓劉備在西線對付曹操。

這樣,程普從江陵退至江夏,魯肅也退至陸口,將自公安以西的荊州長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移交給了劉備。

魯肅這一著棋下得很妙,孫劉雙方達到了一個雙贏的局面,孫權得以收縮兵力,拱衛江浙的核心區域;劉備也得償所願地得到了南郡大部。

所以,《魯肅傳》記:“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劉備佔據了江陵,孫權佔據夏口,曹操南下取勝的機會渺茫,由此改變了南下策略,轉兵西北。

孫權也因此在這場交易中獲取到的利益迅速達到最大化。

劉備手裡已有荊州六郡,進而謀求“跨拒荊益二州”的戰略目標,於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消滅了劉璋,從荊州牧轉任益州牧。

孫權的內心再度失衡,認為劉備的地盤太大了,派出官吏前去強行接管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毫無意外,這些官吏遭到了關羽的驅逐。

孫權撕破臉皮,派呂蒙、魯肅揮兵搶奪三郡。

劉備不甘示弱,親提大軍五萬要與孫權決戰。

不過,曹操大徵漢中,劉備擔心益州有失,只好嚥下一腔怒氣,與孫權講和,重新劃定疆界,將江夏、桂陽、長沙劃給孫權,自己據有南郡、零陵、武陵,雙方重歸於好。

原先,孫權止有南郡一郡,經過這次衝突,已有三郡。

但孫權並不滿足。

因為,劉備據有南郡,就會威脅到東吳的安全,所以,孫權非得南郡不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重兵屯集漢中,劉備在漢中的軍事壓力很大。

為了調動曹操主力東來,減輕劉備在漢中一線的壓力,駐守荊州的關羽親率主力進攻魏軍佔據的樊城和襄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後來的事件就非常著名了。

孫權從背後捅刀子,擒殺了關羽父子,把劉備的勢力完全從荊州驅逐出去。

孰可忍,孰不可忍,劉備傾全蜀之兵東來複仇。

如果曹魏也學呂蒙偷襲荊州,從背後捅刀子,孫吳集團非亡不可。

孫權不得不卑詞奉章,貢獻珍寶向曹丕稱臣。

曹魏大臣劉曄力勸曹丕不要接受孫權投降,但曹丕缺乏曹操的雄才和魄力,沒有接受建議,東吳因此躲過一劫。

曹丕派使者前往東吳冊封孫權時,東吳文武大臣引以為恥,有人甚至痛哭流涕。

孫權偷襲荊州,背叛同盟,已站在道義的反面,又招來了幾致滅亡大禍,人心動搖。

為了挽回人心,就只有把罪狀反扣到劉備頭上了,胡亂指稱劉備“借荊州不還”。

亂世紛爭,講究的是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只存在巧取、或豪奪,是不存在有租或借的。

《三國志》只在吳傳中記載有借南郡一說,在蜀傳中就隻字沒提。


覃仕勇說史


許多人對劉備借荊州這個事情存在誤解,認為荊州是劉備打下來的,孫權為什麼要劉備歸還荊州呢?到底誰是無賴?讓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荊州原來是劉表的,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征討劉表,劉表嚇死。劉表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劉琦,小兒子劉琮。劉表死後由劉琮繼任荊州牧。

這時劉琮鎮守荊州治所襄陽,劉琦鎮守江夏郡的夏口,劉備鎮守樊城。襄陽和樊城隔漢水對立,離得很近,互為犄角之勢。

荊州原來有七郡,看下圖,分別是漢水以北的南陽郡和江夏郡。漢水和長江之間的南郡,以及長江以南的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

後來,劉琮沒有通知劉備就投降了曹操,致使劉備被曹操趕到了江夏郡的夏口和劉琦匯合。曹操奪取了江陵以北的全部荊州區域,江陵以南的區域也正派劉巴去收復。隨後曹操和孫劉聯軍進行了赤壁大戰,戰後曹操敗退。孫劉聯軍乘勝追擊,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奪取了江陵,曹仁敗退到襄陽固守。

這樣的話,荊州兩座重鎮,襄陽江陵分別被曹操方和孫劉聯軍所佔領。江陵被攻佔後周瑜出任南郡太守,負責防禦曹軍的進攻。劉備怎麼安排呢?畢竟人家也出了力。於是為了安撫劉備,孫權將長江南岸的一個油江口的小地方借給劉備,讓劉備去安家。劉備將油江口改名為公安。看上圖。

此時,劉琦還沒有死。劉備表劉琦為荊州牧,借劉琦這個旗幟開始招攬荊州的舊部。於是荊州原來的勢力都去歸附劉備。劉備趁機打著劉琦的旗號奪取了長江以南的四郡,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

劉備這時擁有了荊州四郡的地盤,此時劉琦病死,劉備正式取代劉琦成為荊州的新貴。孫權有點忌憚,於是和劉備結好,將妹妹嫁給劉備。

周瑜死後,魯肅代替了周瑜的位置。而此時劉備以公安地方太小,做治所不方便為由向孫權借江陵。劉備去見了孫權多次,在魯肅的極力勸說下,孫權將江陵和漢水與長江之間的南郡借給了劉備。所以,借荊州其實就是借南郡。那麼孫權為什麼會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呢?

其實孫權也不傻,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是為了讓劉備去抵擋曹操的進攻。孫權沒有料到的是劉備後來攻取了益州。這件事情是孫權最為惱怒的。為什麼呢?

因為孫權早就跟劉備提過,要求雙方共同攻取益州的劉璋,然後平分益州的土地。劉備以同是皇室宗親,況且劉璋沒有什麼過錯為由拒絕了。後來,孫權想單獨去進攻劉璋,劉備派人堵住長江水路,不讓吳軍過境。但是隨後劉備被劉璋邀請去幫助防守張魯,劉備趁機奪取了益州,實力大增。

這時,孫權不樂意了。益州本來說好的

大家都不動。你劉備偷偷的佔領了。那麼你將南郡還給我吧。這時劉備開始耍無賴,說等漢中攻打下來後再還給你。孫權相信了。

等到劉備擊敗夏侯淵,攻佔了漢中。孫權又派人去討要南郡,這時劉備又說等到我攻取了涼州再還給你。孫權徹底惱了,認為自己被耍了,於是派人去強取荊州南部的四郡。

劉備趕緊回來防守,雙方在湘水邊對陣,戰爭一觸即發。此時曹操率軍來奪回漢中,劉備陷於兩線作戰的麻煩,為了減輕壓力,劉備做出讓步,把湘水以東的長沙郡、桂陽郡割讓給孫權,湘水以西的零陵郡、武陵郡歸自己。

說到底,南郡仍然沒有歸還孫權。那麼劉備為什麼不歸還南郡呢?因為南郡對於雙方都太重要。南郡遏制長江上游,北上可以防守曹操,東下可以進攻孫權。地理位置優勢太明顯,因此劉備打死也不會放棄的,但是這也為後來孫權偷襲關羽埋下了伏筆。

劉備不捨得,孫權更不捨得。南郡是周瑜拼了一條命換來的(周瑜攻打南郡時受了箭傷,後來傷口復發,病死。),被魯肅輕易的讓了出去,現今要不回來,這個仇遲早要報,於是就發生了後來的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事情。這就叫前有車後有轍,劉備不義在先,孫權無恥在後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借荊州其實借的是南郡,劉備以公安地方狹小為由借了南郡,孫權出於讓劉備幫助防守曹軍的目的借了出去。後來雙方因為益州的土地產生矛盾,孫權索要南郡,劉備不給。經過劍拔弩張的戰爭和談判,劉備只給了孫權長沙郡和桂陽郡,孫權心中不忿。後來偷襲了荊州,算是報了一箭之仇。


每日趣評


荊州有八郡,赤壁之戰還未發生之前,劉表作為一方諸侯,坐領荊州牧。諸葛亮還在隆重籌劃三分天下的決策,劉備由北往南一路上被曹操追著打。劉表看劉備可憐,顧念同宗,收留了他。劉備時來運轉,也就發生在這一年,因為號稱得一可安天下的臥龍出山,輔佐劉備。

不久劉表病逝,小兒子劉琮束手投降曹操。曹操驅兵南下,到達新野,劉備當時屯兵樊城。劉備得知劉琮投降,只好棄城南逃,在長坂坡這個地方被曹操騎兵追上,雙方發生激戰,劉備慘敗,拋妻棄子。也就是在這裡,發生了演義中著名的張飛當陽橋喝退曹軍,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救阿斗的故事。

劉備逃往江夏投奔劉表的大兒子劉琦。至此,荊州把郡基本上處於曹操的控制中,曹操整頓兵馬,水陸並進,沿長江而下,打算一舉消滅劉備,剿除孫權,統一長江南北。面對曹操二十萬大軍的逼迫,孫權和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抵抗曹操。

在東吳大將周瑜的統率下,孫劉聯軍在赤壁、夏口一帶和曹操形成對峙。因為曹操的軍隊不習水戰,投降的劉表舊部又軍心不穩,加之北軍水土不服,疾病流行,曹軍戰線無力推進。同年十二月,周瑜部將黃蓋獻計詐降曹操,火燒赤壁的作戰策略,周瑜採納。周瑜主動進攻,與曹操展開決戰。黃蓋假借投降火燒赤壁,曹軍大亂,無法阻止有效防禦,被孫劉聯軍砍瓜切菜一般殺得大敗虧輸。曹軍傷亡十數萬人,幾乎全軍覆沒。所幸曹仁及時引兵接應,曹操才逃得性命。

因為曹操大後方受到馬超、韓遂的威脅,曹操退兵北上,留下曹仁、徐晃守南郡,文聘守江夏,樂進守襄陽,滿寵守當陽。赤壁之戰後期,親率大軍北攻打合肥,被張遼擊敗;周瑜則率兵進攻留守南郡的曹仁,雙方隔江對峙。

鶩蚌相爭,漁翁得利。劉備幹嘛呢?趁著東吳和曹魏相持不下,劉備則帶著關羽、張飛和趙雲等人在荊州南部輕鬆打野。《三國志》記載:劉備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不久劉琦病死,劉備自領荊州牧,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被劉備收入囊中。

赤壁之戰前,說好的“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打退了曹操,劉備如此揹著東吳關起門來吃獨食,可以說是相當厚顏無恥了。這還不是劉備做下最無恥的事情。周瑜和曹仁在南郡打了一年,奪取了曹魏佔領的南郡、夷陵等地。當時劉琦沒有死,劉備派人從孫權手裡借來南郡安身,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在魯肅的勸誡下,孫權同意借出南郡給劉備。演義中所謂“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主要指的就是南郡,而不是廣義上的荊州。

南郡、夷陵地勢險要,是出兵益州的必經之路。周瑜上表勸孫權奪取益州,孫權躊躇不定,於是跑去問劉備。劉備讓孫權緩一緩,自己卻率先帶兵入川,留下諸葛亮和關羽鎮守荊州。周瑜病逝,魯肅繼任,對於劉備如此背信棄義的行徑,孫權很生氣。

建安二十年,孫權認為劉備已經佔領了益州,是該評分荊州了。劉備推脫,還需要打下涼州,才能分荊州。孫權憤怒不已,派遣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驚慌失措,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同年,曹操入侵漢中,劉備不能兼顧,於是同意和東吳平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三郡歸東吳,南郡、零陵、武陵歸西蜀。

劉備借南郡,用江夏、長沙、桂陽三郡交換,至此也就雙方兩不相欠,也就不存在什麼“借荊州不還”一說了。但是劉備佔領的南郡、夷陵等地,處於東吳上游,沿長江直下,隨時都對東吳都城建鄴構成威脅。關羽鎮守荊州,孫權的頭上,好比懸著一把劉備的劍。孫權能開心嗎?在孫權看來,這把劍必須拿掉,因此關羽必須死。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從曹操手裡奪取漢中之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北伐曹魏。曹操採納司馬懿的建議,利用孫劉之間圍繞荊州的矛盾,離間孫劉聯盟,與孫權約定攻打關羽,平分蜀漢佔據的荊州之地。

當時魯肅已死,於是孫權派大將呂蒙偷襲取荊州,斷了關羽退路。南郡太守糜芳,也就是劉備的小舅子投降東吳。關羽進不能下樊城,退不能回荊州,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士卒離散,十二月,與子關平遇害。

襄樊之戰的結果,孫權佔領荊州六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江夏,消除了來自劉備的威脅,鞏固了西方的安全,吳蜀聯盟破裂。一年之後,劉備入侵東吳,發動夷陵之戰,被東吳陸遜擊敗。

圍繞荊州,劉備和孫權可謂明爭暗鬥,你來我往。最終,孫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赤壁之戰後劉備很不地道的行為,用現在的話來講,遭了報應。所以說做人,不要老想著佔便宜,要講江湖道義。

自古兵家必爭,荊州的戰略地位就那麼重要嗎?失去了荊州,蜀漢真的毫無翻身的機會?欲知後事,且待下文。

END.

溫酒讀三國,煮茶看水滸。我是博書君,歡迎關注!


博書


第一個問題:荊州是不是劉備打下來的?不是。

第二個問題:劉備從孫權手裡借來的是整個荊州嗎?也不是。

這裡的荊州,指的不是某一座城池(如現在的荊州市),而是東漢13個州之一的荊州刺史部,它是由7個郡組成的,分別是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

先來盤點一下赤壁之戰前的形勢:當時荊州的7個郡裡,有6個是在劉表的控制之下。不在劉備控制下的是大半個南陽郡,它在曹操的控制中,還有少半個江夏郡,隨著前江夏郡太守黃祖被孫權消滅,至少有半個江夏郡在孫權手中。

赤壁之戰主要集中在南郡和江夏郡展開,襄陽、當陽、長坂坡、江陵、赤壁、華容這些耳熟能詳的地名都在南郡,夏口、樊口在江夏郡。

赤壁之戰的爭奪其實只集中在南郡、江夏郡,赤壁之戰本身打得很簡單,關鍵是戰後擴大戰果,周瑜率兵進攻江陵,目的仍是爭奪南郡。

周瑜進展得很順利,將曹仁逼出了江陵,佔領了大部分南郡,但南郡北面的重要城市襄陽仍在曹操手中。

這時孫權佔地盤的速度極快,因為周瑜是孫劉聯軍的總指揮,有指揮上的便利。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駐守江陵;任命程普為江夏郡太守,駐守沙羨;任命呂範為彭澤郡太守,駐守柴桑。

這個彭澤郡是孫權新設的,以柴桑為中心(後來郡治改為彭澤),大部分是揚州刺史部豫章郡的地盤。也就是說,今湖北省的宜昌市、荊州市、武漢市一直到江西省的九江市,近2000裡的長江沿線全被孫權佔領了。

但是, 就過去的荊州七郡來說目前的爭奪仍限於南郡和江夏郡,孫權新佔的所謂3個郡,其實是江夏郡的大部分和半個南郡,南郡和江夏郡北部的一部分仍在曹操手中。

荊州七郡其它各郡情況是:南陽郡已全部被曹操佔領,江南的四個郡目前處於自治狀態,不屬於孫、劉、曹中的任何一位。

劉備在做什麼呢?劉備由於實力有限,再加上對能否打贏赤壁之戰沒有把握,所以赤壁之戰後行動較為遲緩,只佔領了一個叫油江口的地方。

油江口就是油江匯入長江的入江口,是一個鎮子,連縣城都不是。這時孫權表奏劉備為荊州牧,按理說劉備應該到襄陽去上任,但襄陽在曹操手中,劉備只能在油江口建立“臨時州政府”。

劉備把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升格為縣城,但也僅是個縣城,它歸南郡管,南郡太守周瑜就在離此不遠的江陵,隨時監視著劉備。

劉備覺得自己在赤壁之戰中立下大功,分到這點兒地盤實在不合理,所以跑到京口向孫權借地盤。為什麼要借?因為地盤是人家打下的,比如江陵,那是周瑜拼了命才換來的,與劉備無關。

但劉備要借的不是整個荊州,如上所述,孫權在荊州手裡只有半個南郡和大半個江夏郡(彭澤郡不屬於荊州),劉備的目標是這半個南郡。

孫權後來把半個南郡借給了劉備,劉備以此為根據地,迅速渡江去搶佔了江南四郡,

劉備在荊州迅速發展為4個半郡。剩下的2個半郡,曹操佔了1個半還多,孫權只剩下不到1個。

孫權當然後悔了,所以不停地要劉備“還荊州”,後來發生了湘水分界事件,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歸劉備,江夏郡、桂陽郡、長沙郡歸孫權。而曹操從所佔領的南郡的一部分地區及南陽郡中又分出襄陽郡和南鄉郡(一說章陵郡),再加上南陽郡,荊州七郡變成了後來大家所熟知的“荊襄九郡”。

孫、劉、曹三家每家3個郡,實現了“三分荊州”,

這種格局維持了很長時間。後來關羽失荊州,其實失的也不是整個荊州,而是劉備所佔領的荊州的3個郡。


南門太守


帶著這個問題,拋開三國演義,來走進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探尋這個真實的緣由吧。

荊州由來

荊州這個地方面積比較大,拿今天來做比較的話,北部到河南信陽一帶,南部可以延伸到廣東的韶關,西部到貴州,東部可以到江西和湖北交界一帶,地域可以說十分廣闊。

三國時期的荊州共分七個郡,分別是:南郡、南陽、江夏、零陵、長沙、武陵、桂陽。

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人口稠密。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的荊州市由劉表佔據的,劉表死後,留給了他的兒子劉琮。

曹操佔領荊州

建安十三年,這年冬天,曹操平定了北方各地,率領大軍進攻荊州,劉琮自己知道自己不是曹操這個老狐狸的對手,便不戰而降。

把荊州獻給曹操。所以,大夥兒看到了,此時的荊州成為人家曹操的了。曹操到荊州接受降書,對降將進行封賞。收編了荊州的七萬水軍。沒想到這麼輕易就把荊州拿下了,一時間當然笑得合不攏嘴。

於是開始對東吳有想法了。也有人說是對東吳的大喬和小喬有想法了。畢竟曹操是個人妻控。不管怎麼著,曹操是下了決心要去南京逛逛的。無論你孫權是投降還是抵抗,隨便你。以此同時,在逃跑途中的劉備讓諸葛亮去說服孫權和他聯合起來共抗曹操,並用激將法說曹操可是好人妻的主兒。如此這般,這般如此。

終於孫權任命周瑜為大都督領兵3萬,同劉備合兵一處。共同抵禦曹操的進攻。向來還是真實曹操點背,看不起孫劉聯軍,放鬆警惕,驕傲情敵。

聞名古今的赤壁之戰。曹操被周瑜一把大火燒個乾乾淨淨。自己倉皇逃竄,周瑜的軍隊追擊曹操的主力,收割人頭。劉備的軍隊則在路上負責埋伏。

赤壁之戰後,孫劉瓜分戰利品

就這樣,他們倆把曹操趕跑了,那麼荊州此時是真空的,沒人佔得地方,只有周瑜佔了半個南郡,但劉表還有個二兒子,劉琦,於是劉備上表讓劉琦領荊州。

地球人都知道,劉琦就是劉備的代言人。此時,周瑜在赤壁之戰中佔領了半個南郡。也不給劉琦。曹操佔著南陽郡。孫權把南郡長江以南的地方借給劉備立足,就是公安。

劉備搶先一步,佔領荊州南部四郡

劉琦一死,荊州這塊肥肉自然誰都想吃。曹操最先被趕跑,剩下孫劉兩家。劉備此時立足不穩。

跟他的大舅子孫權說:我現在沒地方,就先把荊州南部的幾個郡先佔一哈,哥們兒最終還是要去天府之國的。聽說那兒的火鍋賊好吃。到那個時候,荊州都是你的。

孫權一聽,到也行,況且自己去攻佔那些地方還得派兵,比如先讓給他。於是劉備就攻佔零陵,桂陽,武陵和長沙四個郡。所以說,劉備真正從東吳借的地盤只有半個南郡,其餘的地方是在劉備和孫權瓜分戰利品的時候,劉備搶先一步憑本事攻下來的。

但孫權想的是,赤壁之戰我出工出力最多,荊州這塊地方理應是我的戰利品。要不是我當時心軟,提前就把你劉備給收拾了。哪還有資格跟我搶荊州。

湘水為界,共分荊州

劉璋把劉備引狼入室。建安二十年,劉備打敗劉璋,佔領了益州,孫權就急忙派人來商量荊州的事情:妹夫,你益州也佔了,火鍋也吃了。是不是該把荊州給我了。

劉備一聽:納尼(什麼)?我剛攻下成都,連都屁股還沒坐穩,你就跟我要,我現在兵強馬壯,不收拾你我還是大耳朵劉備嗎?但是這個時候曹操已經佔了漢中,無奈,不能雙線作戰,還是要穩住孫權。

於是做個妥協,大舅子,咱們兩家以湘水為界,江夏南邊是你的,南郡南郡南邊是我的,你看行不?做人留一線,日後好見面啊。

最後孫權接受了這個提議。

此後,劉備跟曹操在漢中展開廝殺,虎口拔牙,艱難的從曹操手中佔領漢中。此時關羽已經跑到曹操的地盤把樊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又是擒于禁,又是斬龐德。忙得不亦樂乎。威震華夏,把曹操嚇得想要遷都了已經。孫權這個時候犯了嘀咕,想了很久,終於明白了劉備集團的意圖,脊背陣陣發涼。

這個大耳賊當真陰險,關羽北伐若是成功,佔領樊城和襄陽。與益州的通道打通,便會佔據有利地勢。到時候,向北可進攻曹操,向東可幹我東吳。到時候的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趁著你去北伐,我就偷襲公安和江夏。孫權不僅幹了,還成功了。至此,荊州全境悉數歸於孫權手中。佔領了荊州,孫權這覺才睡的安穩。

所以,由上面的故事可知,劉備並沒有跟借過整個荊州,荊州又不是孫權家祖傳下來的。劉備是靠本事打下來的,只不過,由於荊州對於孫權來說太重要了,他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下。

至於說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這句話的來歷。是因為吳國的史官為了使東吳佔荊州顯得更加合法。才編排出這麼個歇後語。這一句話,愣是讓劉皇叔背了一千多的黑鍋。




說不盡的三國


不談演義,只談歷史。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先從形勢發展幾個階段來敘述荊州歸屬:

一、赤壁之戰前

由於荊州牧繼承人劉琮在208年9月赤壁之戰前投降曹操,整個荊州名義上屬曹操,但劉表的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沒有投降,並與劉備合軍,佔據江夏郡靠西邊的一部分,江夏郡靠東邊的一部分在更早的時侯,被東吳殺了黃祖奪去,赤壁之戰前荊州之地已三分,孫劉各佔一半江夏郡,其餘6郡均屬曹操,但曹操實際佔領南陽郡與南郡,荊南四郡曹操並未實際佔領,仍是劉表原班人馬控制。



二、赤壁之戰及南郡之戰後

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留曹仁、徐晃守南郡江陵城,樂進守南陽郡襄陽城,孫劉聯軍以周瑜、劉備為主帥猛攻江陵,歷一年之久,曹軍退守襄陽,孫劉拿下江陵,然後周瑜佔據南郡江陵城及長江兩岸地盤,而劉備在南郡之戰時分兵攻佔南郡的公安及荊南四郡,此時荊州形勢為曹操佔據南陽郡,周瑜佔據南郡長江兩岸及江夏郡的一半,劉琦病死,於是劉備佔據南郡的公安、江夏郡的一半及荊南四郡。

三、孫劉談判

劉備為了向益州發展,向孫權借用南郡之地,由於周瑜去世,魯肅接任,在魯肅的協助下,孫權答應借南郡給劉備,作為回報,劉備將自已所佔江夏郡的一部分劃給孫權。此時的荊州形勢是曹操佔南陽郡,孫權佔江夏郡,劉備佔南郡及荊南四郡。



四、湘水劃界

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討要南郡,劉備起初不答應,後為應付曹操取漢中,與孫權議和,以湘水為界,將荊南四郡中的長沙郡和桂陽郡還給孫權,此時荊州的形勢是曹操佔南陽郡,孫權佔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劉備佔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五、襄樊之戰後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孫權令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隨後關羽兵敗被殺,此時荊州形勢為曹操佔據南陽郡,孫權佔據除南陽郡之外的所有郡縣。



回到題目,劉備僅僅打下荊南四郡及南郡的公安等地,並不能說劉備打下荊州,孫劉雙方之所以會對南郡歸屬產生矛盾,皆為雙方對各自利益的爭奪。

孫權覺得南郡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扼守長江,東通襄陽,南下荊南,西進益州,東下江東,劉備只還了長沙郡和桂陽郡,孫權覺得自己虧了,所以一直耿耿於懷,對南郡虎視眈眈。

而劉備卻認為自劉琦死後任荊州牧,名義上荊州的統帥,在孫權欲強佔荊南三郡時差點與孫權發生戰爭,後議和並歸還了長沙郡與南陽郡,並不欠孫權什麼,而孫權趁關羽北伐偷襲南郡殺關羽,導致後來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除替關羽報仇,目標就是奪回荊州。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三國演義》中荊州是劉表的地盤,後來劉表掛了,傳給了兒子劉琮,劉琮是個小孩子。一切話語權都在其母親和舅舅蔡冒手裡。這兩位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為了排擠劉備,投降了曹操。然後荊州就成了曹操的地盤。

得到荊州後的曹操計劃進攻東吳。東吳一國自感弱小,於是派魯肅到江夏找劉備聯合抗曹。經過一番努力奮戰,孫劉聯軍在赤壁江面打敗曹操幾十萬大軍。劉備趁著曹操新敗,東吳顧不上。趕緊搶佔曹操留下的荊州地盤。先是南郡,之後是零陵,武陵,長沙桂陽等。

東吳方面也在不斷的搶佔地盤和戰利品。等他們自己搶的差不多了,才回過頭來,和劉備來分蛋糕。魯肅來了說,孫劉聯盟,東吳出的軍隊比劉備的軍隊多,所以得到了戰利品和地盤也應該多,荊州應該是東吳的,劉備和諸葛亮說,荊州是劉表的,劉表雖然不在了,但是他的兒子劉琦還在。你就不能要。說的魯肅啞口。只能說,劉琦在,荊州是劉琦的,劉琦不在,荊州就該給東吳。劉備和諸葛亮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居然答應了。

魯肅回去以後,就尋找刺客,想辦法把劉琦搞死。所以很快,三個月以後,劉琦就死了。魯肅又來找劉備和諸葛亮來要荊州,劉備不想給,但是前面有約在先,不能不給。劉備是仁人君子,不能說話不算數,否則就砸了他安身立命的招牌仁義。仁義的人說話不算數,那就是小人。名聲傳出去以後,就沒有人跟他混亂。

諸葛亮雖然聰明,遇到這種兩難的情況,也不好處理。只能使用拖刀計,能拖一時是一時。於是答應給東吳荊州,但是不能立刻給,必須等到劉備找到領一塊地盤,能夠繼續生產發展壯大的地盤,才可以還給他們。魯肅也不是傻子,他劉備說還,又不說什麼時候還,這讓我回去如何給孫權交代。再說,到他取到另一塊地盤以後,他不認賬,耍賴皮,那也不好處理。所以必須叫他立

下字據,立下憑證。到時候,省得他耍賴。

所以魯肅逼著劉備寫下字據。其實劉備根本就不應該給魯肅立借據,正因為有了這個借據,東吳的歷代大都督對荊州總是垂涎三尺,總以為那荊州就是自己的,所以千方百計的想要拿到荊州。從周瑜到魯肅再到呂蒙,總算是偷回了荊州。

其實劉備應該在劉琦活著的時候,就應該讓劉琦來當眾說出把荊州給劉備,然後傳告天下。這樣省的東吳的惦記,東吳也沒有了出兵的口實。再一個,當魯肅說出,劉琦在,荊州是劉琦的,劉琦不在,荊州就歸還東吳。這話的時候,諸葛亮和劉備就不應該答應他。他應該說,那是劉琦的事,我等不能做主,然後再叫劉琦把荊州給劉備。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或許我說的不是很正確,如果您有不同的見解可以寫在下面一起交流,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妖火讀歷史


妖火讀歷史


荊州明明是劉備打下來的,為啥卻說是借東吳的呢?



這事情確實難以說清。因為同樣的事實,在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蜀書劉備傳的記載是不同的。在劉備傳中,建安十四年(209)劉琦病故之後,劉備是“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孫權“稍畏之“還“送妹固好“,而在吳書孫權傳中,卻說是孫權舉薦劉備為荊州牧,雖然這都需要漢獻帝,實際是曹操批覆,但這兩種說法的合法性,顯然是有區別的,如果是前者,劉備據有荊州合理合法合情,因為江南四郡確實是劉備打下來的,而且當時劉琦還活著,荊州自然屬於劉琦,屬於劉琦實際就是屬於劉備;如果是後者,則劉備欠孫權一個大大人情,後面孫



權索要荊州就有理有據。還有,孫權傳中說,孫權任命周瑜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但在三國演義中,是曹操聽了程煜之計,以漢獻帝名義,任用這兩位太守職位的,因為當時的南郡,江夏分別是劉備,劉琦掌控。周瑜,程普任命的兩種說法,能夠說明南郡江夏當時的實際控制,究竟是孫權,還是劉備。如果是曹操借獻帝任命,說明南郡江夏在劉備手裡。因為: 只有這麼一來,才會挑起劉備與周瑜,程普這兩位東吳棟樑的矛盾,曹操才能坐山觀虎鬥,不用吹灰之力,消耗孫權劉備的實力。如果南郡江夏是孫權控制,曹操任命周瑜程普,就是瞎子點燈--白費臘,沒有啥意義。按照這一分析,荊州江北的南郡江夏,以及江南四郡,就是劉備連打帶蒙(如南郡按三國演義描述,是諸葛亮用計,誘騙周瑜和曹仁打拼,令趙雲乘虛而佔)奪取的,在三國演義中,五十二回以前,都沒有提到借荊州一說。諸葛亮和魯肅交涉時,甚至發狠話說,惹惱了我,連江東八十一州都奪了。但在“諸葛亮智辭魯肅“那一回(52回)中,諸葛亮卻在魯肅追問:“若公子不在了,荊州如何?“時,諸葛亮說“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別有商議“,魯肅趕緊說“若公子不在,須將荊州還東吳“,諸葛亮竟然附和說:“子敬說得有理“。



因為這時候,東吳劉備雙方都認可劉琦,不承認已經投降曹操的劉琮,如果諸葛亮堅持劉備以叔父身份,輔佐劉琦取得荊州合理合法,劉琦即使後來死去,劉備也是從劉琦手中接手荊州,並不是從東吳那裡取得的,要是考慮孫劉聯盟,擊破曹操東吳有點貢獻,可以雙方協商,劃一二個郡給東吳,但這和稀裡糊塗,承認借人家荊州純粹是兩回事情。結果到最後丟了荊州,還好像輸了理,真是得不償失,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記得筆者以前曾經說過,要說三國演義那裡沒寫好,這個“諸葛亮智辭魯肅“可算一個,因為明明這個與魯肅的交涉,諸葛亮不夠高明,且有被人捉住尾巴的嫌疑,咋能稱“智“呢?(3:11)


流譽後


荊州明明是劉備打下來的,為什麼會變成連劉備自己都承認是“借荊州"?,這要從華夏文明上的法理去分析梳理一下,在本案中“借”字不枉,實時的劉備兵不滿三千,將不過關張趙雲,被曹兵追殺,敗當陽、避夏口沒有立錐之地,只能投奔親戚劉表暫且棲身做了客人,曹操大軍南下,荊州牧劉表恐懼而亡,終前傳位次子劉敏領荊州牧,劉備又成了劉敏的客人,怎奈劉敏不爭氣卻投降了曹操,荊州之地隨之歸曹所有,曹聲勢大增,號稱八十三萬人馬,兵下江南立意吞併孫吳,孫權面對武將願戰文官要降的紛亂局面慌了神兒,有魯肅出點子約請不懼曹操的劉備助戰破曹,劉備遂派孔明過江協商,這一陣勢的形成,從法理上講東吳實為抗曹主體,按現在的話說,劉備僅僅是以一個“幫架”的身份現身抗曹戰場,從法理上講,戰後得失只能由有主體資格的孫權分配,這多少有些當年劉邦與項羽的關係類似,赤壁一戰,破曹成功,“幫架”的劉備該得何種獎償應由孫權說了算,但在戰亂之中劉備卻用計用兵巧取了荊州,自知理虧,主動用“借”字取代了無理兵佔荊州的事實,頗具戰略眼光的孫權擔心曹操報仇而不願毀了孫劉聯盟,遂巧妙的順坡下驢答應了劉備暫借荊州以為棲身之所的請求,借的東西總是要還的,此為東吳後來名正言順的索回荊州留下了證據,因此,在本案中“借”字不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