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青年說|80後神奇「魔法師」陳芳芳:讓城市「腸道」暢通無阻

【人物自述】

我是蘇州青年陳芳芳,蘇州市排水有限公司的一名汙水處理工作者。

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爆發,無錫水源地水質嚴重惡化,對於在大學學習環境工程專業的我來說觸動很大,我也更清楚的認識到所學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更加堅定了尋找治理水環境方面工作的決心。

大學畢業後,帶著對外界和未來的嚮往,我來到了蘇州這座依水而生,水網密佈、河道縱橫的城市。藍藻事件後,太湖流域標準提高,蘇州市排水有限公司的三座汙水廠都進行了升級改造,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進入了公司。

剛到單位的那段時間,我的工作就是每天跟著師傅採水樣、做沉降、監測汙水(汙泥)參數等等,每天的事情一成不變,工作不緊不慢,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壓力,顯得尤為枯燥乏味,有時甚至有點懷疑我是不是找了個“假工作”,工作的內容和我想象的差之甚遠,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

兩年後我被調整到了汙水處理核心的崗位,漸漸的我發現每天接觸的工作內容越來越深入,掌握到的數據也越來越多,在工藝調控上也越來越得心應手,同時我也理解了之前所謂枯燥工作的必要性,

有了規範的採樣、詳實的監測參數才能更精細的做好汙水工藝調控工作,才能將蘇城每天30多萬噸汙水中的汙染物質去除排放到水系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在汙水工藝調控方法和工藝數據分析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在2014年蘇州市舉辦的首屆排水行業技能競賽中,我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績,獲得了“蘇州技術能手”榮譽稱號,並代表蘇州市參加了江蘇省排水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此外,我還獲得了“蘇州市優秀共青團員”、“蘇州市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

近幾年,居民百姓的水環境意識越來越強,水環境治理要求進一步提高,“水十條”、“黑臭河道整治”成為熱門話題。隨著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難度的加大,精準施治要求越來越高,我們排水人肩上的職責也越來多,為了改善城區水環境,建設美麗新蘇州,公司在提質增效,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我目前在公司核心部門擔任數據收集和分析一職,深感責任重大,在大數據時代,只有將數據進行大而全的收集,建立分析體系,逐步從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轉變,將工藝運行分析做為指導生產運行調控的有力“助手”,

才能實現公司降本增效的目標。

知識無邊界,學習無止境。我們排水青年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向著心中的排水夢一路前行,在最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只要大家遵循發展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和建設好綠水青山,相信“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儘快實現。

蘇州青年說|80後神奇“魔法師”陳芳芳:讓城市“腸道”暢通無阻

【蘇州青年說·對話陳芳芳】

問:作為女孩子,為什麼會選擇和髒臭的汙水打交道?

答:蘇州,江南園林城市,我從小就很嚮往這座城市。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爆發,無錫水源地水質嚴重惡化,那時我還沒有畢業,學習環境工程專業的我來說觸動很大。帶著對外界和未來的嚮往,來到夢想的蘇州,並從事水汙染處理工作,應該說是夢想成真。

問:想象中的美好工作,和現實中是完全一樣嗎?

答:差別很大,一度懷疑自己找了一個“假工作”。畢業後在福星汙水處理廠,那時候池子沒有加蓋,味道刺鼻,甚至曝氣池的汙水會賤到臉上。每天的工作跟著師傅採水樣、做沉降、監測汙水,壓力不大,但枯燥無味。

問:但這麼多年卻始終在堅持,如何來緩解工作上的乏味?

答:愛這行幹這行,不忘初心嘛,自己選擇的路,自己要堅持下去。其實工作中也有快樂,像在厭氧池邊觀察汙泥的沉降性能,一站就是30分鐘,盯著汙水看,很有樂趣的,一會就會有神奇的變化。黃褐色的汙泥,聞到熟悉的土腥味,就知道對啦,沉降性好,出廠水水質就不會差。

問:2017年,從福星汙水處理廠到運行控制中心,是因為想換個更具挑戰的崗位?

答:運行控制中心是汙水處理廠的“最強大腦”,這裡有很多數據要處理,中心城區32個泵房,7個泵井,3座汙水廠的生產運行調度都在這裡。任何一個數字異常都會影響到運行,所以這裡的工作並不輕鬆。

除了在運控中心看數據,每隔2個小時我們還要奔走在福星、婁江、城東三座汙水處理廠例行巡檢,檢測生物池裡的化學需氧量(COD)、氨氮、PH值和流量等指標。

問:目前的工作和是數字打交道?

答:是的,目前在公司核心部門擔任數據收集和分析一職,深感責任重大,在大數據時代,只有將數據進行大而全的收集,建立分析體系,逐步從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轉變,將工藝運行分析做為指導生產運行調控的有力“助手”,才能實現公司降本增效的目標。

問:和數字打交道更要求耐得住寂寞和枯燥,如何來平衡?

答:100多年前,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 《悲慘世界》中寫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今天,下水道依然是城市的良心。它猶如城市的腸道,關乎城市正常的循環、代謝和安全。作為一個排水人,處理好每一個細節,是我們的使命啊。

工作和生活,總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工作太疲憊,我可能會看一本書,出去旅遊,回來後又是一個充滿朝氣的自己。

【馬克思主義學者點評】

“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一件工作是否有意義,只有親自嘗試了才知道。其實我們所做的每一件工作,無論平凡還是偉大,歸根結底都是為人的工作,都是有它自身的意義。陳芳芳初到單位,每天重複做著採水樣、做沉降、測汙水的工作。但是就在不斷地堅持中她發現了工作的樂趣,認清了自己的責任與擔當,提升了工作能力和人生境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艱辛的實踐與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需要每一位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共同努力,共同創造,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蘇州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室王永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