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被某些專家說的那麼富裕,爲什麼還會這麼多農民起義?

用戶65262218


其實,關於“富宋農民起義為什麼這麼多”這樁奇葩事,宋朝宰相呂蒙正,就曾衝著宋太宗一句怒喝:“臣嘗見都城外不數里,飢寒而死者甚眾!”——

宋朝很富?天子腳下的汴京農村,都是這麼飢寒交迫。

也正是這聲怒喝,一針見血戳穿了“富宋”三百年的尷尬真相:兩宋的繁華富庶,傳說中的優雅生活,只是屬於一線大城市和那些官僚士大夫們,至於全國絕大多數的農民,比起來卻是困苦不堪。

首先叫宋朝農民們苦不堪言的,就是兩宋坑爹的田賦稅收制度。

宋朝的田賦制度,繼承自唐朝的兩稅法,賬面上的稅率,也比唐朝輕的多。而且全國有土地的農民按照財產分五等,越有錢的交稅越多。理論上說,是非常公平加人性化。因此至今還有“專家”神往不已,連呼大宋王朝“仁慈”。但細看其中套路,卻滿滿是坑。

首先坑得厲害的,就是大宋田賦的“低稅率”,說是比唐朝稅率低,但《續資治通鑑》裡說“天下之田,有一畝而稅錢數十者,有一畝而稅錢數者”。各地的稅收差別,同一地區的土地差別,為何差這麼大?《宋會要》裡說了原因:“富豪形勢者田多而稅少,貧弱者地薄而稅重”——就是為了方便富人甩鍋逃稅。有錢人的稅,輕鬆換算下,就壓到窮人頭上。

而且宋朝做個農民,除了要交田賦外,種地用的農具,牛皮,穿的草鞋,統統都要交稅。另外還有“支移”,也就是把賦稅運到交納地點的路費,這條更要被官員們巧立名目,缺錢了就亂漲錢。通常是“官收一歲之租,人輸兩倍之賦。”

各級官員層層扒皮,全給農民加負擔。

就算農民交足了賦稅,官吏紅口白牙一句話,說你交的錢帛不合格,還得咬牙繼續交。想少被官府盤剝?北宋又出了“攬子店戶”生意,專門代收代繳農民賦稅,當然代理費也不便宜,一次就要收農民三千多錢。可憐大宋苦農民,交個稅就這麼被花樣坑。

就連看上去公平的“宋朝五等戶”制度,執行起來也嚴重走樣。原本是按照財產給農戶分等級,誰家財產多就交稅多。但以《皇宋中輿兩朝聖政》記載:給農戶“劃等級”的權力在地方官。於是地方的豪強就與地方官勾結,稍微做一下手腳。就把大批貧窮的農戶,一筆劃成了富戶。然後就有了《宋會要》裡的奇葩現象:“其為等雖同,而貧富甚相遠”——管你家窮不窮,說你是富人就是富人,乖乖給我掏錢!

南宋理宗在位的淳祐八年(1248)年,南宋御史陳求魯就憤怒揭露:南宋全境的農村,都在玩“預徵”的把戲,有些州縣甚至把賦稅徵收到了淳祐十四年(1254)。可是陳御史罵歸罵,宋朝的“預徵”還是不停,甚至到了南宋亡國前夜,有些州縣還提前徵了十年賦稅——元朝的稅,都替人家徵了。

如此“花樣坑”的賦稅制度,也就有了《宋會要》裡,“富宋”農村觸目驚心的景象:“催科常不及分,民間欠負無時可了。雖無水旱之變,而逃租其產,漂寓他鄉者,往往而是也”。生活在“富宋”年間的農民,就算風調雨順的年景,破產變流民,都是常見現象。

那些至今令無數“精英”神往的,宋朝士大夫們優雅富足的文化生活,就是多少兩宋農民家庭的悲慘血淚換來。

而比起這三百年如一日坑農民的田賦制度,宋朝的另一樁國策,更給農民生活落井下石:“歲幣制度”。

雖說至今不少歷史票友們都在稱頌:兩宋花錢買和平的歲幣制度,以極少的經濟代價,為大宋百姓帶來了和平幸福的生活。可放在宋朝農民身上,這“和平幸福”,簡直是平添重負。

因為兩宋的歲幣,不管是北宋給遼國西夏掏腰包,還是南宋給金人送孝敬,按照“合同”規定,都是要送白銀絹帛這樣的硬通貨。大宋的銅錢鐵錢?人家根本看不上眼。可北宋的銀礦主要在西南,絹帛主要在東南,全要靠大宋百姓們沿途肩挑車拉,千里迢迢從大南邊朝北方運。放在宋朝差役制度下,這更是沿途農民們白出勞役。以《宋史》記錄,運送歲幣的這一路,青壯幾乎被抓光,田地紛紛拋荒,生產破壞十分嚴重。

而當南宋不惜殺掉大英雄岳飛來求和,換得給金朝“送錢當侄子”的機會後,所謂的“南宋和平生活”,卻是農民災難的加強版:以南宋周密的憤怒指責說,宋金別看簽了和約,可南宋農民承擔的賦稅,卻比岳飛吊打金人時還重得多,簡直是“安得不重斂於民”。岳飛蒙冤被害二十年後,南宋直臣胡銓也悲憤描述了南宋農民的“和平”生活:農民紛紛逃亡,田地大面積荒蕪,簡直是“脊中國以肥虜,生民疲於奔命!”

如此“疲於奔命”的狀況,宋朝的農民們,當然也就忍不了。所以兩宋三百年裡,載入史冊的農民起義多達433次,等於是平均每年,就有一到兩次農民起義。

而“脊中國以肥虜”的歲幣政策,常成為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導火索。比如北宋年年送給遼國西夏的歲幣,就叫忍夠了的浙江農民們,發出“”歲賂西北二虜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的怒吼,然後就鬧起敲響北宋喪鐘的方臘起義。南宋亡國前夜,江南福建廣東地區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持續十五年之久。

正是這兩宋自己挖坑,鬧出的持續不停的農民起義,把“富宋”的國力,折騰到長期積貧積弱的地步。南宋王朝沉沒於崖山海面的悲情結局,更昭示了一個永不變的硬道理:農業民生問題,國家穩定根基!

參考資料:《宋史》、《續資治通鑑》、《宋會要》


歷史風雲錄


現在很多人迷上了穿越,而且大多數文人都想穿越到宋朝去當個文人,因為在他們眼裡,在宋朝當個文官不但收入豐厚(據統計包拯年薪過千萬),還不用擔心被皇帝老兒殺掉。

但是這些人不知道有沒有想過,萬一您剛穿越過去,就被一鞭子抽醒,睜眼一看,自己正在冰天雪地裡赤著腳往北走,身邊都是穿這批袍子的金兵,不遠處的氈帳裡還傳出熟悉的女人哭聲,再往前一看:這不是咱們偉大的皇帝趙佶和趙恆嗎?

即使沒有倒黴到趕上靖康之恥,可是穿越過來卻發現自己正躺在床上,一個漂亮女人正親熱地端著一碗湯藥湊過來:“大郎,喝了這碗藥就好了。”隔壁房間似乎還有一個老年女人和一個青年男子正在竊竊私語,模模糊糊好像還能聽到有人叫“西門大官人”。

前面的話實際是幾句玩笑,因為穿越是不可能的,要不然兩千年後的人早就找咱們喝酒來了,或者我們的千萬代子孫穿越回來找咱們要幾張舊報紙回去當古董賣了。

咱們今天要說的是宋朝農民起義的問題,所以才講了宋朝的笑話,希望宋粉們不要介意,說宋朝國富官肥百姓窮,並不是筆者首創,北宋和南宋的起義軍領袖的口號早就說明了問題。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宋朝有田虎王慶方臘宋江起義,但是筆者認為他們都不如北宋的王小波李順和南宋的鐘相楊么起義的進步意義大。歷史上宋江就是個流寇,方臘就是為了過把癮就死——佔了幾個城池就當皇帝,註定沒啥大發展。

我們知道北宋王小波李順的起義口號是“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南宋鐘相楊么的起義口號是“等貴賤,均貧富”。能夠把“均貧富”當做口號,並號召數十萬人舍了性命響應,說明當時貧富不均、官府和富人欺壓百姓已經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在過去,農民們只要能吃糠咽菜加點草根樹皮混個半飽,是絕對不會“造反”的。

起義口號反映了社會現實,也反映了起義領袖的胸懷。比如王小波李順、鐘相楊么的“均貧富”,恰恰反映了兩宋貧富差距懸殊,官員腦滿腸肥(這可能是很多現代問人要穿越過去的主要原因——自己“有文化”可以過去欺壓人)百姓啼飢號寒的社會現實。補充一句,北宋總共發生了成規模的農民起義二百三十次,南宋發生二百零三次,連歐陽修也慨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

關於宋代農民起義的次數,是一定有“宋粉”來“強烈要求”拿出證據的,但是要把這幾百次起義一一羅列出來,這篇稿子明年也寫不完。所以筆者告訴求證者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搜索一下“宋代起義”就行了,只要認字而且不是選擇性失明,就很容易查到證據。

大家都說宋朝“富裕”,但那是朝廷的富裕。北宋中期以後平均年財政收入在六千萬上下,而南宋的財政收入則常年保持在一億以上,土地減少了三分之一,稅收增加了三分之二,宋朝財政收入的最高數字一億二千萬同樣是南宋創造的。

面對按人頭收的苛捐雜稅,老百姓真的生不起養不起,但是那個年代的老百姓晚上也沒有電腦電視看,黑燈瞎火的娛樂活動也就那麼一項,而且醫學又不發達(即使發達也不會有人去研究計劃生育,在封建社會,研究這個等於喪盡天良),於是孩子就一個一個往出生,稅前翻著番往上漲。被逼無奈的老百姓只好溺死剛出身的嬰兒。這就是宋朝的“生子不舉”。

很多有文化的人不滿意筆者這樣說宋朝,但是文人們尊重的儒學宗師朱熹可以作證,他親筆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古者刻削之法,本朝皆備”。同時代的人也紛紛出來作證,與秦檜同榜的政和五年進士、廣州教授林勳說“本朝二稅之數,視唐增至七倍”,蔡京的後代蔡勘稱:“賦斂煩重,可謂數倍於古矣”,汪見辰(沒查到履歷)則說:“古今財賦所入,名色蝟眾,未有如今日之甚者。”


半壺老酒半支菸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個還有爭論的必要嗎?

在兩宋統治的319年間,共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434次。

很多,當然不算多了,平均1年不過1次多,而且均是小規模。

以北宋為例,規模最大的起義,主要就是王小波和方臘。


北宋剛剛建立的王小波、李順在四川青城起義,持續了兩年。

這個所謂的起義,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北宋剛剛建立,在四川和陝西,仍然保持著後蜀舊有社會制度,主要是土地兼併過於嚴重,又有天災,導致人民不滿。

人王小波的暴動,也不過侷限在四川,2年就被掃清。


北宋中期,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記錄。


北宋晚期,出現了方臘起義。

這主要是荒唐的宋徽宗,在浙江蒐羅花石綱的結果。

方臘起義,可以說是北宋影響最大,規模最大的,但也不過涉足浙江、江蘇、江西、安徽4省各一部而已。而北宋正規軍15萬人南下,花費1年就殲滅方臘,消滅他的10萬大軍。

至於宋江之流,不過是盤踞水泊的草寇,很快接受招安,不成氣候,小說而已。


大體上,北宋較大的起義就這麼多了。


那麼,那些貶低宋朝的,知道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滿族人建立的滿清,有多少農民起義嗎?

元朝起義最多,暫且不說。

就隨便說說滿清末年,鴉片戰爭前後的事。

先是一個太平天國,從中國最南端的廣西殺到北方的河北,從中國最東端的上海,殺到西端的四川,造成中國人口最少損失5000萬人(一說7000萬)。

一個捻軍,盤踞中國北方多年,流竄各省,造成人口損失也至少在千萬以上。

還有西北的回亂,更是極其可怕,薩沙看到當時的很多記錄都忍不住發抖。因到今天還是屬於政治敏感,也就不多說了。

至於什麼天地會、小刀會、天理教、新疆的纏回起義等等,都屬於小意思了。

負責任的說,北宋和南宋時期,只要不是生活在北方異族控制區,人民都算是安居樂業的。

第一,宋代重文輕武。

雖導致國內軍事力量薄弱,但至少避免了唐代那種互相殘殺百年的藩鎮割據。

宋代,中國腹地沒有大規模、長時間的內戰動盪。


第二,宋代重商。

重商的好處是,即便土地兼併嚴重,人民也有從商生活的途徑,不至於一棵樹上吊死。

看看武大郎,靠賣饅頭可以租房子生活,還能養活如花似玉的老婆,怕是今天都不行吧。

重商緩解了社會矛盾。


第三,宋代重科舉

它改革了唐代科舉看重門第且徇私舞弊的制度,公平性更好。

同時,它又不是滿清那種變態的寫八股文。

大量老百姓,以科舉作為出身的途徑,就算失敗最低程度也可以做個私塾老師養活自己。

自然,也有很多失敗者憤憤不平,有的也加入農民起義鬧事。

可惜,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起不了什麼作用。



第四,宋代政治和思想較為寬容,沒有滿清那種可怕的文字獄

北宋自然也有文字獄,但和滿清就無法相比。

北宋早期不存在什麼文字獄,中晚期也不多。

比如王安石、蘇軾、歐陽修等人都因為批評時政或者誹謗聖賢(孔子之類),觸犯文字獄,但也不過貶職而已,絕無因文字禁忌而殺戮大臣的事件。。這同秦朝焚書坑儒,滿清凌遲處死,都有極大的區別。

同時,所謂文字獄基本都是政客之間互相攻擊的手段,不是滿清那種專門對付老百姓的白色恐怖。


薩沙


雖然宋朝給人的印象總體來說是國富民安,農民起義次數和規模都不大,但因為《水滸傳》的影響,宋朝的農民起義還是容易引起一些人對宋朝的富裕程度的質疑。

第一,兩宋的農民起義數量,在歷朝歷代中,肯定是最少的。

在這個問題上,前面有人提到了統計數據。但這裡需要說明的恰恰是,這隻能說明宋朝的文官政治非常發達,對各方面的事情記錄比較詳盡。其它朝代沒有留下記錄,或者說統計數據比宋朝的少,並不能說明宋朝就比其它朝代做得更差。

而且,就農民起義規模來說,除了北宋崩潰之後全國大亂這段時間之外,其它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出現能夠波及全國或多個省份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比如鐘相楊么起義,就是發生在北宋崩潰之後,所以才會讓岳飛去鎮壓。

第二,宋朝的社會救助總體來說,做得不錯,尤其是對流民的管理和救助,應該也是歷代最好的。

宋朝以前,國家對因災荒而引發的大規模流民的管理多數都是比較失敗的,很少有朝代能夠在連續的天災人禍之下,出現了大規模流民的情況下,還能挺得過去,都很容易引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但宋朝一直有個做法,就是每次大規模天災之後,都會迅速進行賑濟,安置流民,並且從流民中選擇身強力壯的刺配為軍。大家不要小看當兵,這等於國家給這些最有造反潛力的人一口飯吃,避免了他們鋌而走險。

北宋的名臣大多數在地方官任上,尤其是在北方擔任知州,比如知定州、知青州這樣的級別的官員的時候,都有救助流民的記錄。比如富弼,按照《宋史》本傳的說法,光一次性救助的災民規模就多達上百萬,讓朝廷都懷疑他別有用心。

第三,宋朝確實也發生了一些農民起義,這是事實。

但需要說明的是,無論在任何時候,在古代農耕社會和冷兵器時代,農民起義都是很容易發生的,哪怕一個朝代再富裕,也一樣會發生。因為這和這個朝代的貧富無關,而是和這個朝代的貧富差距有關係。

王小波李順起義的口號是什麼?“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鐘相楊么的起義口號是“等貴賤,均貧富”,說的都是貧富差距,而貧富差距是私有制條件下的常態。任何私有制社會的常態都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且,一個朝代承平的時間越長,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越高,貧富差距會積累得越大。

在這個問題上,宋朝當然同樣沒法避免。而且,在此之前,一般一個朝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危機積累一段時間,就會集中爆發一次,而宋朝相對來說,和平和發展卻持續了比較長的時間。哪怕是仁宗時期和西夏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內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沒有受到明顯的嚴重影響。

這就意味著,宋朝的貧富分化問題累積的時間也比較長。如果從澶淵之盟達成算起,到金軍第一次南侵,剛好121年,接近清朝康雍乾盛世的時間長度。在這麼長時間的積累之下,貧富分化問題當然會比較嚴重。

但只有貧富分化,也是不會直接導致農民起義的,還需要一些別的因素來引爆和點燃,這就是比如某些地方官的政策失誤,或者是突然發生的大規模自然災害,引發了大量的流民危機。但因為宋朝對流民的救助相對比較及時,所以流民不太容易造成大規模起義,反而是地方官的政策失誤會突然導致民變,也就是農民起義。

也是這個原因,讓宋朝的農民起義在絕大多數條件下都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是反貪官不反皇帝,也就是承認皇帝是好的,壞人是地方官,而朝廷一般的做法也都是在接到民變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就把當事的地方官罷免。

第二,宋朝絕大多數農民起義的訴求是比較明確的,也就是認為他們有委屈,有問題,需要朝廷來解決,只要朝廷能夠解決,這些起義往往可以很快就平息。

第三,宋朝在面對農民起義的時候,絕大多數時候第一選擇會是招撫,而不是直接強硬鎮壓和剿滅。這也是宋朝重文抑武的一個反映。


蕭武


宋朝的經濟在當時世界上所處地位是有定論的,它已經發展到了中國傳統社會的頂峰,GDP一度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50%-80%。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認為“華夏文明歷數千載演進,盛極於趙宋之世,其後勢衰,終必復振”;宋史學家鄧廣銘認為“無論是精神文明還是物質文明,宋朝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絕後的”。


宋王朝為什麼完成大一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立國條件先天不足,國土面積不足唐朝的三分之一。
宋朝建國時,北方的“遼”已經立國幾十年,它在後晉的石敬塘手裡搶去了幽雲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門洞開;同時盛產軍馬的河西走廊地區和東北地區在北宋建立之前即被西夏和遼國佔有,所以宋朝的騎兵部隊一直無法發展壯大,難以和北方的少數民族騎兵對抗。

其次,腹背受敵,四面楚歌,雙拳難敵四手。

宋朝要直接面對的敵人包括:遼、西夏、金、蒙古。 這些強敵和漢時的匈奴,唐時的契丹已經大有不同,漢朝於匈奴的作戰可以說是文明對野蠻的戰爭,匈奴人攻打漢朝不是為了攻城掠地,打的是游擊戰,只是為了搶奪輜重補給。而宋朝面對的敵人是已經踏入了文明社會的種族,這些種族已經知道了土地的重要,他們目的就是要滅掉對手一統天下。

再次,重文輕武,將不識兵,兵不識將。

軍隊中的百分之八十士兵和精銳力量都駐紮在京城由皇帝直接指揮。這一方面穩定了統一的局面,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政權頻繁更迭的局面,但是也使得北宋軍隊的指揮權和調度權分離,削弱了軍隊戰鬥力。


宋代雖然農民起義次數眾多,但是規模都很小。

經歷五代十國的戰亂,中國傳統文化體制趨於崩潰,宋朝新儒學影響力不足,因此宋朝人的忠君思想薄弱。同時宋朝不再像以前一樣抑制土地兼併、抑制商業發展,這就使得宋朝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但是不抑商導致財富集中,不抑兼併進一步導致土地集中,農民因此失去了生存基礎。農民和地主之間的階級矛盾激化,就導致農民起義頻發。


風景這些年


這個問題很不錯。

哪一個封建王朝沒有農民起義?

周,周厲王被國人驅逐。

秦代,陳勝吳廣起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拉開了秦末大亂的序幕。

漢代,黃巾軍起義,聲勢浩大,三四十萬人的叛亂。東漢最後的希望也沒了。董卓的北涼兵馬進京,名存實亡。而且東漢建立也是農民起義。

隋代,瓦崗寨,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唐代,黃巢起義,數萬人的規模,唐朝一蹶不振,最後朱溫代唐。

元代,朱元璋,陳友諒,農民起義的勝利。

明代,李自成起義。

清代,太平天國運動。

可以說每朝每姓都有農民起義,而且都是聲勢浩大的,一呼百應的那種,揭竿而起,草木為兵。這是源於封建制度的弊端,改不掉的詬病,消除農民起義只能建立新制度。

相反,宋代有這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嗎?

不用想了,根本沒有,一個人物你也記不起來。宋朝沒有亡於農民起義。

你會說,宋江。《水滸傳》基本都是杜撰的,宋江的水泊梁山也就那麼幾個人,微不足道,正史記載中,宋江這些起義軍,很快就滅亡了。

方臘,規模比起前朝太小了。

趙匡胤本是貴族出身,說是庶族地主都是貶低了,根紅苗正的大家大族。

他不懂的民間的事,所以不禁止土地兼併,有宋一代不禁商,不禁土地兼併。

因為土地兼併,民不聊生是王朝大忌,禁止土地兼併,限制商人,可以說是每一個王朝的基本國策。

宋代恰恰相反。

正是因為商業的大繁榮,化解了尖銳的矛盾。

農民沒有地,都轉向手工業了,成為商人,沿街開設店鋪,草市夜市,繁華無比。

東京,臨安,能養得起一百多萬人,宋代城市化率高達65%,這一個數據當今社會依然沒有超過,最近的一次調查,截止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超過50%。

辛棄疾的一首詞這樣描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可見官民的富裕。除了五大名窯,宋代還有很多民窯,就業不成問題。四大名鎮,景德鎮,朱仙鎮,都是著名的商業城。

僅景德鎮靠瓷器為生的就有三四萬人。

經濟中心南遷完成於宋。人民生活大為豐富,勾欄瓦舍,評書,南戲,全民健身運動蹴鞠。

宋代的農民起義也就是小打小鬧,不痛不癢,不傷筋動骨,不遍體鱗傷,是損失最小的。

關注我哦,每天都有精彩分享。


逸謙吧唧吧


說宋朝好就是“宋粉”,這是對歷史的無知。

大宋皇帝總結五代教訓,重文輕武,寧與外族,不與家臣。避免了武將割據造反的可能,農民造反也以招安為主,基本沒有大的內亂。

宋朝重商,朝廷財政充裕。對於遼金,以進貢代替戰爭,無論是北宋與遼國的“澶淵之盟”,還是南宋與金國的“紹興和議”,進貢與戰爭費用小的多,進貢與隨後通商而獲得利潤簡直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和議帶來的近二百年的和平,使大宋國泰民安,生活富裕,文化和藝術達到了中華歷史的高峰,超前絕後。

宋徽宗是罪有應得。宋高宗是中興明君。大宋國策決定了,在軍事上,北宋打不過遼,更抗擊不了金。防守和議和是上策,拼命抵抗,大宋只能滅亡得更快。

南宋在對金對蒙古的戰略基本得當,直到金滅亡,又獨立抗擊蒙古進五十年,了不起。

做為百姓,連賣饅頭的武大郎都生活富裕,那是個好時代。

在宋朝當官,更是安逸,收入高。尤其可貴的是,寒門子弟照樣可以通過科舉改變命運。而且言論自由,沒有文字獄,不殺文官,頂多在編流放,這是何等開明的年代!

啊,不錯。如果夢迴宋朝,我願意穿越回大宋。


鳳凰島老狼


宋朝是中國古代最富有的王朝,這是史學界共識,而且是真正的藏富於民。這個觀點無論你是親自去翻閱史料證實,還是去詢問歷史學者,答案都是肯定的,毋庸置疑。

之前著名學者康震老師在某個節目裡曾經計算過,宋朝時一品官的年薪摺合成現在的人民幣大約是300萬,還不算皇帝平時的封賞,還有學者考證過,北宋神宗年間,老百姓的人均月收入摺合成人民幣在4000元-5000元之間。當時的東京汴梁城人口過百萬,歷史首次取消宵禁,瓦子等娛樂場所通宵達旦燈火通明,高級酒樓裡直接用純銀碗招待普通客人。



當然,每個王朝都有一個興衰起落的過程,宋朝也肯定不例外,在北宋末年,尤其是宋徽宗年間,政治極度腐敗,正如水滸傳裡所說,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這一時期的起義是非常多的,當然宋徽宗最後也遭到了報應,趙氏皇族包括他本人在內都被女真人俘虜,可以說北宋基本就是亡在他手裡,宋欽宗只是個可憐的替罪羊而已。

但是,兩宋三百多年的時間裡,除去兩個王朝開頭結尾的時間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平的,可能你會說宋朝過於軟弱,居然選擇花錢免災,但我覺得那其實也是北宋的上上之策了,和遼國達成澶淵之盟之前,宋遼兩國已經來來往往打了幾十年,雙方互有勝負,都損失慘重,如果繼續打下去恐怕再過幾十年也打不出結果,只是單純的勞民傷財而已,最後北宋給遼的歲幣是一年30萬,這僅僅是北宋一個縣一年的財政收入,而北宋有上千個這樣的縣,這點錢是九牛一毛而已。只租給西夏的錢,那叫"賜",是北宋賜給西夏的,當時西夏是對宋稱臣的,更談不上屈辱。

不要一說起宋朝就老是放大宋徽宗禍國的那二十多年,兩宋三百多年曆史,那只是一個片段而已,不能代表整個宋朝。


耶律蕭


我這人喜歡鑽牛角尖兒,無論碰到什麼事兒,都喜歡問個為什麼。

宋朝是否富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它沒有北伐遼國,收復幽雲16州,就成了許多人口誅筆伐的對象。

也有很多人認為,宋朝之所以沒有北伐,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馬匹,但我很負責的告訴大家,馬匹並不是主要因素,最關鍵的問題,是因為宋軍沒有足夠的禦寒衣物,棉花大規模種植,是300多年以後的事,宋朝盛產絲綢,但用來裝逼可以,用來抵禦北方的嚴寒,只有死路一條。


另外關於宋朝納貢的事,我總是懷疑史書上的記載是別有用心的抹黑。

宋朝和遼國的邊境線,大多都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根本無險可守。

如果宋軍真如史書上記載的一樣不堪一擊,遼國可以非常輕鬆的再把邊境線向前推進200公里。

宋朝給遼國的歲幣是30萬錢,相當於一個縣的收入。

遼國的契約精神也太強了,本來還可以佔領北宋200個縣的,卻被宋朝的小恩小惠給矇蔽了雙眼,幾十萬大軍在平原上裹足不前,和宋軍對峙了一百多年。

不知是遼國的統治者腦袋瓜子上有坑,還是對這件事深信不疑的人是智障,每當有人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朝鮮戰爭時的三八線,情況何其相似。


至於說兩宋期間農民起義連綿不絕的說法,我也去仔細的查閱了一番資料,把一些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摘錄出來,免得讓人說我胡說八道。

首先是四川王小波、李順的都江堰起義。兵力最高一萬人左右,堅持了一年半,起義失敗。

方臘起義,堅持了八個月。

宋江起義,36個人堅持了不到兩年。

王均領導下舉行起義,兵力七百,佔領益州,建立大蜀國。一個月後被消滅。

陳進在帶領600人宜州起義,擁立盧成均為南平王,堅持鬥爭三個月。

慶曆三年(1043)五月,京東路沂一百多人在王倫領導下起義,七月,起義軍戰敗。

同年十月,陝西農民一千人,在張海、郭邈山、黨君子、李鐵槍等人領導下起義,年底,起義失敗。

慶曆七年十一月,河北王則400人起義,經過兩個多月天的苦戰,起義被殘酷地鎮壓下去,


這些是規模比較大的,其餘的起義軍人數都沒有超過一百人,這樣的規模算不算農民起義我不知道,你要非說是,我也不會和你爭辯。至於原因嗎,自個兒想去。

一定會有人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跟我說鐘相楊么起義沒有被記錄。

這也是實情,他們規模最大,堅持的時間最長,是《水滸傳》真正的原型,最後被岳飛,韓世忠等人給鎮壓下去。

許多人也把鎮壓鐘相楊么起義,當作岳飛的一個汙點,但如果我告訴你,鐘相楊么的起義軍,已經接受了大金國的冊封,是不是所有的疑問就全解開了,還會有人替他們拔創嗎。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花近高樓1


歷史不是讓那些一葉障目者來評讀的,誰也沒有能力回到過去,但是歷史的資料終歸是可以幫著整理思路的,宋朝的農民起義看似波瀾壯闊,實際他是歷代農民起義最少的朝代。演義小說看多了,似乎宋朝總是搖搖欲墜的堅持了三百年,除了楊家將,岳家軍就沒有忠臣了,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就代表了南北宋的所有民眾了,仔細閱讀歷史會發現,這些都是元明人的作品,宋朝浩瀚的歷史之中,我們經常看到的不過是滄海一粟,宋朝被狄人所滅所以被後來人揹負恥辱,宋朝也同樣存在其他朝代所有的弊端,但是,宋朝給後來人所帶來的歷史文明是其他朝代無法比擬的,平心靜氣看歷史,你才會真正的瞭解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