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馬來、菲律賓均是由許多海島組成的國家,島與島之間相距較遠,它們是靠什麼維持統一的?

用戶5947550975140


很簡單,統治起來並不費事,因為印尼、馬來、菲律賓人口分佈很不均衡,只要核心人口稠密區控制好,其他地方就很容易控制了。

印尼人口2.48億,爪哇族占人口總數的45%,巽他族佔14%,馬都拉族佔7.5%,馬來族佔7.5%,華人約佔人口總數的5%。

印尼50%的人口分佈在爪哇島上,有1.24億,所以只要爪哇島統治好就不會出大問題。印尼最西北的地方有個亞齊省,之前一直鬧獨立,現在已經被鎮壓下去了。(計算機語言java就來自爪哇)

馬來西亞的人口主要分佈在西馬,也就是靠近新加坡的部分,東馬人口比較少,雖然原油儲量佔馬來西亞的47%,但經濟比較落後,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經常要會補助東馬。東馬的王室是可以輪流做馬來西亞的國家元首的,而且自治權力比較大,所以也沒有鬧獨立。

菲律賓人口主要分佈在首都(第一大城市)馬尼拉和第二大城市宿務的附近,宿務也是旅遊勝地。其他地方人口比較少,只是在南部靠近馬來西亞的地方,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在鬧獨立,但鬧獨立不是因為經濟,而是因為宗教。


上丞工作室


正好前幾日在上課時和同學們聊了於此相關的話題。我這裡想說的是國家及民族認同在印尼、大馬和菲律賓三國獨立及維持統一中的作用,如果想深入瞭解,推薦大家一本書:《想象的共同體》。

至於他們各個國家操縱各自的國家符號、交通建設增強聯繫、武力鎮壓消除反叛這些手段,我想肯定有人去回答,各位讀者應該也能想到,我就不過多說這些了。

印尼、大馬和菲律賓這些國家歷史上並不存在,都是在殖民統治以後,經過鬥爭獨立而形成的的國家,在殖民統治和獨立鬥爭中,逐步想象成了認同及相應的管理機構,從而維繫這些人造國家的統一。

首先,殖民地本土精英的反抗。荷蘭、英國和西班牙殖民者在殖民地培植精英,對精英進行殖民教育,進而通過他們實現在印尼、大馬和菲律賓這些殖民地的統治。這些精英,大多有在其宗主國或宗主國舉辦的學校學習的經歷,比如印尼國父畢業於萬隆工學院,這是荷蘭人最初建立的。馬來西亞獨立之父東姑阿都拉曼出身皇室,又有在英國著名學府劍橋大學凱瑟琳學院學習的經歷,菲律賓國父何塞·黎剎也長期留學歐洲。在學習了所謂宗主們“先進”的技術之外,仰慕的同時也受到歧視,同時也瞭解了宗主國所在的歐洲的威斯特法利亞體系、拿破崙戰爭等歷史,以及當時歐洲流行的民族主義,加之自身以及出身之地所受到不公正待遇,獨立之心已經在這些人心中生根發芽,何塞·黎剎甚至用西班牙文寫書直接抨擊西班牙對菲律賓的殘暴行為,甚至號召起來推翻西班牙暴政,在歐洲轟動一時。最終何塞被西班牙殘忍殺害。

精英雖然是少數,但是卻有巨大的行動力和號召力,如同雪球中間的土塊,好聽點的話,如同珍珠中間的沙粒,這些國家的“生成”與這些出自殖民地的精英不無關係。

其次,歐洲殖民者在圈地劃界行為為這些國家建構了認同空間。我們知道,世界上很多地區在歐洲殖民者去之前並沒有國家,更談不上邊界。在東南亞很多地方就是這種情況。荷英西等殖民者武力殖民過程中,彼此利益發生衝突,經過對抗和博弈最終形成了清晰的殖民邊界。於是,當地人民原來的自由流動就被限制在了不同的殖民地範圍之內。這些邊界內的民眾逐漸生髮出了認同,並在反抗殖民者過程中得到了加強。

印尼在反抗荷蘭過程中強化了本土認同,而大馬反抗英國則產生了馬來亞認同,菲律賓也是如此。而增加本地認同事實的另一面就是將其他殖民地當做他者對待,於是這些殖民邊界就變成了他們的“國界”,在獨立之後,本土精英開動國家機器,在語言統一上、文化一致上逐步強化了這種認同。

當然,這些國家建立時間過短,又不是歷史上一直存在,邊界也是人造出來的。所以不少地區並不完全認同這個國家,這也造成了這三國一些地區一直動盪,中央政府投入大量精力進行鎮壓甚至都沒有效果。比如東帝汶,經過長期鬥爭,脫離印尼實現的獨立。未來印尼一些地區、菲律賓南部難保不再出現某個新國家。

看到這,來一趟不容易,您留下點話唄,最好點個贊或留個言啊,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