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舊北京城內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敲著響器走街串巷的藝人


舊時,北京城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五行八作、敲著響器走街串巷的手藝人,也有挑著擔子沿街吆喝的流動商販,循著他們抑揚頓挫的吆喝聲,出門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物品,享受到各種各樣的服務。圖為耍猴兒。

走街串巷的行當,最講究吆喝。從春末開始,廟會上隨處可聽見賣酸梅湯的吆喝聲:“哎——酸梅湯啊真甜哪,哎——這玉泉山的水,駱駝給我馱,南來的蜜蜂來搭窩哎——買一碗來嘗一嘗,不涼不要錢”!圖為賣煙桿。

夏日,賣金魚兒的小販一吆喝“大小金魚——哎小金魚兒嘍!”孩子們便興致勃勃地跟過去,圍在裝著各種金魚的挑子周圍。圖為賣小金魚兒。

到了冬天,北京人用木炭生爐子取暖,街頭巷尾時常響起“約零炭吶”的吆喝和小販手擊小鼓“蹦啦蹦”的聲響。圖為剃頭挑子。

走街串巷的剃頭挑子一頭繫著供客人坐的凳子和剃頭工具,即剃刀、梳子、篦子;另一頭掛著盆、水壺、小炭爐子的圓形支架。正所謂老北京的歇後語:“剃頭挑子——一頭熱”。圖為賣酸梅湯。

以前北京人居家過日子用的都是鐵刀鐵剪子,要是刀剪鈍了,就得用青石給磨出刀鋒。衚衕裡一有“驚閨葉”的聲響,人們拿著刀剪紛紛而來。磨刀匠挑著一條四腿長板凳,每頭系一塊粗細不同的青石,板凳腿上綁一個裝水的小水桶。一般的刀剪要先粗磨後細磨,手藝精到的師傅,不大工夫就可以交活了。但如果是刀刃兒沒了,就得重新開刃兒,行話叫“搶”。搶菜刀可是個技術活兒,只有技藝嫻熟的磨刀匠才能把刀磨得薄厚適宜。圖為耍耗子。

物質匱乏的時代,老百姓穿衣穿鞋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家裡的日常用具也是“上輩用,下輩用,只要能用,子子孫孫永遠用”。圖為賣針頭線腦兒。


時代變了,生活方式變了,生活的習慣也變了。北京街頭巷尾,悠長的吆喝聲漸絕於耳,身挑擔子串衚衕的身影慢慢消失了。挑著擔子、敲著響器走街串巷的身影,永遠是那個時代的一道風景,永遠是老北京人的難忘記憶。圖為賣洋鐵器。(更多正能量資訊,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感光時代”,歡迎留言點評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