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5到2006 一個老外從廢品收購商那裡買來的老照片


這大約50萬張照片的收藏,都是Souvin從一個叫做小馬的廢品收購商那裡按公斤買來的。它們被Sauvin稱作銀礦——但在廢品經營者馬先生那裡,它們是硝酸銀——他將這些底片、X光片以及CD統統融化然後提煉,最後賣給化學實驗室。當聽說有人會以十倍的價格買走,他樂不可支地答應了。

在銀礦裡淘銀並非易事,佔絕大比重的照片都是到此一遊式樣的。Souvin對記者說,與西方人不同,也許西方人更青睞抓拍到的,不經意間的照片;但中國的人照片都是坐在那裡,等著攝影師喊1-2-3,然後“咔嚓”一聲。

底片在中國人生活中已經逐漸退出舞臺,這也是它們進入廢品收購站的原因。Sauvin的收藏,時間跨度為20年,從1985年普通中國人開始使用彩色膠片,一直到2006年數碼攝影開始普及。這20年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年景,照片的拍攝地點都在北京,又為這批收藏增加了另一重意味。


在Sauvin看來,這20年照片裡顯現出的人們的美學態度都沒有發生什麼太大的改變,最主要的還是從中看到的社會的發展變化。在80年代,膠片雖然也不是那麼困難就獲取,但仍然非常貴重,所以人們拍攝的都是那種所謂的柯達瞬間——孩子出生、家庭合影、天安門留念。

從1980年代女人們樂於和冰箱合影,隨後合影的對象變成了麥當勞,洋快餐開始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經濟的發展在2000年之後更明顯,中國人的家庭相冊裡出現了埃菲爾鐵塔的影子;你還能從這些照片裡看出來,以前掌控相機的是父親,而後來小毛孩也開始拍照了。

Sauvin從不去追溯他手頭那些照片主人公的來歷以及他們的未來,他希望保留一些神秘。但世界就這麼大:處理了一天的照片出去散步,走到一家醫院門口,公告板上有員工的照片,“噢,那是我照片裡的人——就是那張家庭合影照裡的丈夫。”還有一次,一位朋友從照片中認出那是他發小的婚禮,而遺憾的是,新人已經離婚了。


這位29歲的法國小夥子從小就對攝影並不陌生,攝影師馬克·呂布的孩子Theo是他的兒時玩伴,他們會溜到馬克·呂布的工作室去偷明信片以及他拍攝的中國的照片。後來在2006年他又給馬克·呂布的侄子朱利安當策展助理。這些接觸高端影像的機會,卻讓他最終開始對低端影像產生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