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煉整合:風光時賣油給中石油、中石化,現一半幾近虧損

在新舊動能切換的背景之下,山東地方性煉油廠(下稱“地煉”)正經歷著一場大變局。

山東地煉,也曾有過一段相當輝煌的過往。作為我國地煉企業最為集中的地區,山東在北方具有國內規模最大的煉化企業集團,隨著山東大煉化的發展,它們逐漸擺脫了對原先“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依靠,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在那個年代,山東地煉煉能增速保持著高速增長,一直是全國煉油產能擴張的主要貢獻者。

2016年前後,山東的地煉企業賺得盆滿缽滿。有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時“兩桶油”(中油化、中石油)自己煉油賣,虧錢;從山東地煉買油賣,卻是穩穩地賺錢。而外省“兩桶油”的銷售部門也曾紛紛到山東來取經,看看山東的地煉企業是怎麼賺錢的。

然而,到2018年初,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對煉油領域嚴重違法違規和失信行為開展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集中整治地煉行業。至此,山東地煉行業的變局正式拉開。

山東地煉整合:風光時賣油給中石油、中石化,現一半幾近虧損

山東地煉起落

今年7月20日,曾入選《山東民企百強榜》排名第二位的山東晨曦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山東晨曦”)已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按照《民事裁定書(2018)魯1122破申2號》,山東莒縣人民法院稱,“山東晨曦成立於1999年12月1日,現已資不抵債,不能清償到期債務。”

此前,第一財經針對山東晨曦的破產做過詳細調查報道,其資不抵債主要是因為山東晨曦過度運用金融把戲,利用信用證的時間差將獲得的資金用於其他行業的投資或借貸賺取高額的回報和利息,從而將自己送上了“斷頭臺”。

不過,山東晨曦的興衰卻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地煉這一行業的變遷。作為當地的知名地煉企業之一,山東晨曦的石化產業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共擁有350萬噸/年重交瀝青、140萬噸/年催裂化、100萬噸/年延遲焦化、25萬噸/年氣分等20套化工及精細化工生產裝置。

地煉,是相對於主營煉廠而言,其發展起源於1998年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的宏觀調整——1998年政府對石油行業進行了結構性調整,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公司業務重組,小煉廠區別性關停並轉。整頓結束後,加工能力在100萬噸/年以上的煉廠大多劃歸兩大國有石油公司,而100萬噸/年以下的小煉油企業選擇保留了82家,成為地煉;瀝青廠、溶劑油廠和潤滑油廠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其餘則予以關閉。

2015年2月9日,國家發改委發佈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首次出臺了較為詳細的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申請條件。自該通知發佈後,各個符合條件的地煉企業開始加足馬力、躍躍欲試。

而山東則成為了地煉行業中發展最為迅猛的地區。第一財經記者查詢發現,2014年,山東地煉平均開工率只有37%,其間甚至一度跌至20%。而隨著2015年相關通知的出臺,山東地煉搖身一變,迅速發展壯大。

記者不完全梳理發現,2016年,山東省地煉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25億元、利稅318億元、利潤138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了21.7%、79.1%、60%。2017年底,以勝利油田所在地東營為圓心,整個齊魯大地分佈著超過40家的地煉企業,總煉油能力在12410萬噸,佔到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地煉企業的原油加工量佔到全國的8%。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憑藉此前積累的優勢,以及之後的大發展,山東地煉長久以來都佔據著全國地煉半壁江山,以至於業內連“地煉”這個專有名詞,也成了“山東地煉”的代稱。

山東地煉行業的勃興往往也帶動了一座城市的經濟發展,以地處菏澤東明縣、國內煉油規模最大的地方民營煉油企業——東明石化為例,2016年,東明石化入庫稅金32.24億元,穩居菏澤第一位,佔全市納稅百強企業納稅總額的33.5%。同時,該企業還擁有正式員工7000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地煉企業對於東明縣的稅收和就業方面的拉動作用巨大。

“東明石化每年有過千萬噸的加工量、近千億元的收入額、過2000億元的現金流、過2000萬噸的物流,近萬人的就業,對區域經濟社會和相關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帶動作用。”東明石化董事局主席、總裁、黨委書記李湘平對記者表示。

分化嚴重

彼時的山東地煉足夠強大,且以民企為主。在2017年的山東民企100強中,主營地煉或以地煉起家的企業,就有26家,佔比達到26%。排名前十的民企中,地煉企業佔到4家,分別是東明石化、萬達控股(非大連萬達)、利華益集團、京博控股,地煉在整個山東民企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曾經來山東學習地煉企業的“兩桶油”銷售考察一遍之後得出了山東擁有有全國最大的地方煉油企業群體的結論,並認為這是山東地煉行業不斷賺錢的原因所在。

山東省經信委相關人士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證實了這一點。他認為,“山東地煉作為獨立煉廠,其市場化程度要高於國字號油企。在2016年,國際原油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情況下,地煉企業靈活的價格政策使其充分提高了在成品油市場上的競爭力。”

不過,一方面民營企業的身份賦予了這些山東地煉企業足夠的市場活力;另一方面,在大型國企唱主角的能源行業中,民企的市場競爭力明顯相對處於弱勢,不足以支撐其抵禦行業的週期性波動。加之稅費改革、銀行信貸等原因,山東地煉行業的分化程度也水漲船高。

隨著行業週期的不斷波動,很大一部分的山東地煉企業沒有穩定的原油供應,不得不轉向價格更高的國產與進口燃料油,這樣一來,成本便“呼呼”地上去了,產品競爭力岌岌可危。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想要分得一杯羹,難上加難。

東營當地一位煉化企業廠商告訴記者,前兩年,地煉總體盈利狀況還是相當好的。但是分化也很明顯,“那些拿到原油進口配額的,開工率基本接近滿負荷,盈利水平高。相反,200萬噸加工規模以下的,沒有原油進口配額的,大部分處於半停工狀態,開工率不足30%,原料成本偏高,受消費稅收緊影響大,已處於虧損狀態。”

第一財經記者走訪發現,2017年,整個地煉行業分化十分明顯,那些可以拿到原油進口配額的,開工率基本接近滿負荷,盈利水平高。相反,200萬噸加工規模以下以及沒有原油進口配額的,大部分都處於半停工狀態,開工率不足30%,受消費稅收緊影響大,大多已處於虧損狀態。

民生證券研究團隊認為,造成地煉經營業績出現分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國家成品油消費稅制度的不斷完善。在地煉和主營煉廠公平市場競爭的情況下由於缺少穩定的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渠道,使地煉的競爭力大幅減弱,最終走向淘汰的結局,而之前被地煉侵蝕的成品油銷售市場有望重回到中石油和中石化手中。

據石化行業諮詢機構隆眾石化統計,山東地煉一共80多家,其中40家左右一次加工能力在200萬噸以上的基本都有原油進口配額;而餘下40多家就是規模在200萬噸以下、沒有原油進口配額,開工率極低的。這也就意味著在山東,整個地煉行業有50%左右的企業處於虧損的邊緣。

整合啟幕

“大,但不強。”山東省經信委副主任王萬良在2017年12月28日山東省煉化行業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會上強調,山東迫切需要加快推進省內石化產業轉型升級,拉長產業鏈,生產石化下游產品,提高國產比例,實現進口替代。

記者瞭解到,山東省幾十家地煉企業在原料採購、物流運輸、成品銷售市場上長期“單兵作戰”,影響力小、話語權弱,至今無一家主營業務為煉油的企業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茶壺煉廠”的稱號由此而來。

“地煉若不能及時轉型,必將會有一批被淘汰出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今年3月份,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成品油消費稅徵收管理有關問題的公告》實施,成品油消費稅監管全面收緊,通過“變票”逃避生產環節消費稅被完全封堵——地煉獲取利潤最主要的途徑消失了。

天風證券研究團隊稱,一直以來,地煉和經銷商避稅的三個關鍵漏洞:1)原料環節變票——以前存在進口輕循環油等變票成燃料油,因為輕循環油不應稅,燃料油是應稅品;2)出廠環節虛開發票——煉廠超額開具銷售發票,以及貿易公司虛假開具銷售發票;3)加油站終端不開票——民營加油站向地煉採購成品油也傾向於採購不帶增值稅票的。

在2017年12月初舉行的第十屆中國能源環境高峰論壇上,中國石油流通協會副會長董秀成公開表示:“未來國家政策對於原油進口使用配額和成品油出口配額這兩個配額的大趨勢都是收緊的。兩個配額的控制是為了避免原油和成品油的大進大出,而把碳排放和汙染留在國內。嚴格控制成品油出口配額,讓煉油企業在國內市場競爭,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控制國內煉油產能擴張,最終優勝劣汰,實現市場出清。”

無論是系列政策的推動,還是政策與市場倒逼下的選擇,都對山東地煉的整合發揮著作用。山東地煉一直以來因為平均規模較小、一體化水平偏低,已然落後於行業的發展大趨勢。吳琦告訴記者,“抱團取暖是化解風險的最佳選擇。面對種種風險,深化合作、抱團取暖似是較為合理的選擇。”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山東地煉行業的整合正在多方力量助推之下拉開大幕。

對於地煉企業而言,不斷被壓縮的利潤空間導致其開始“投奔”國企,民企和國企融合重組成為行業大趨勢,越來越多的地煉企業擁有了國企背景。如中海油併購了東營石化、中海瀝青以及海化石化;中國化工集團旗下也擁有包括華星、正和、昌邑、安邦、藍星濟南、濟南石化及長城煉廠等地煉企業。

2017年9月1日,山東省經信委下發《關於加快全省地煉企業轉型發展組建山東煉化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覆函》,提出山東煉化要著眼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綜合競爭力,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行業進一步聯合重組、集團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從中國(獨立煉廠)石油採購聯盟到山東煉化能源集團,16家地煉企業的合作也從以往的進口原油採購擴展到了統一儲運和零售終端領域。

從山東省的角度來看,也在積極幫助地煉企業找尋到曾經束縛日久的油品短缺問題。7月22日,青島港對外宣佈,為推動山東省新舊動能轉化,董家口港—濰坊—魯中、魯北輸油管道(二期)經過16個月的緊張施工,投產試運行。記者從青島港方面瞭解到,輸油管道將服務於山東濰坊、東營、濱州地區的主要煉化企業,結束了部分地煉企業過去沒有管道輸油,只能靠油罐車運輸油品的歷史,還把青島港董家口港區的30萬噸級兼顧45萬噸級原油碼頭、200多萬立方米的油罐群與山東地煉企業群連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