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有多厲害?

小闇昧


殲-15並不厲害,對於同時代的戰鬥機來說,只是屬於解決了我國擁有艦載機的歷史。畢竟我們在發展航母的道路上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的。包括我們的“遼寧艦”航母,都是我們改裝自烏克蘭的未完工“瓦良格”號航母殼體。



而我們的殲-15艦載機也是借鑑了在烏克蘭引進的蘇-33艦載機的原型實驗機T-10K-3號機,屬於基本成熟接近定型的蘇-33的原型機。而後利用我們多年的蘇-27組裝,改裝經驗,再加上自我設計的技術,才成就了我們海軍的殲-15艦載戰鬥機。


之所以說殲-15艦載戰鬥機不是多麼厲害,主要是在於我國當時對艦載機的需求上的迫切和穩妥而決定的。在我們的2005年“遼寧艦”開始改裝之際,我們就開始著手艦載機的工作,本打算購買俄羅斯的蘇-33,卻不想俄羅斯坐地起價,打算讓我把重啟蘇-33生產線的錢都負擔了,我們怎麼可能當這冤大頭!
遼寧艦航母

於是我們決定儘快研製自己的艦載機,也就是殲-15戰鬥機。當然要求都是儘量採用成熟技術,降低研製風險,加快研製進度,最好不要耽誤“遼寧艦”改裝完畢後“裸奔”的尷尬。那麼殲-15就大量採用了成熟的技術,自然在2005年那個時代,其整體機載設備都比現在我們服役的戰鬥機落後一些。



比如殲-15艦載機其按裝的還是脈衝多普勒雷達,並沒有我們主流戰鬥機殲-10C,殲-16配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整個電子化座艙系統都採用相對成熟的產品,而目前來說都相對落後。但是也是為了儘快讓殲-15減少風險,儘快培養成型我們艦載機飛行員。


美國的主流艦載機F/A-18E/F其整體都進行了電子設備,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配備。並且美國海軍已經開始裝備F-35C艦載隱身戰鬥機,這已經是未來的航母發展趨勢。我們肯定也要向這個方向發展。
F/A-18E/F艦載戰鬥機

那麼我們的殲-15必然就落後於主流艦載機,我們的殲-15艦載機就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目前必然是一個過度機型,可以為我們培養一部分艦載機飛行員。而殲-15的升級改進型已經在緊鑼密鼓的進行當中。


殲-15S雙座型

殲-15B是殲-15的升級版,其換裝了我們的WS-10B發動機,改進了電子系統,更換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使戰機性能躋身於世界艦載機前列。而且以殲-15艦載機為基礎,開發出來彈射型的殲-15T,和殲-15S雙座型,殲-15D電子戰型。


所以我們的殲-15艦載機只是我們,一個基礎,其整體配備跟不是我們未來的艦載機發展速度,改進是其必然的選擇。那麼殲-15艦載機在完成他的使命以後,必然要面臨淘汰。但是目前的狀態依然能夠維持最低限度的作戰要求。
殲-15D電子戰型

而整體上我們這幾年對於現在裝備的殲-15戰機來說已經做到最大的使用程度。可以說其使用強度特別大,這也是我國缺少艦載機,缺少艦載飛行員的弊端造成的。目前我們海軍艦載機飛行訓練學院,這次一次性裝備12架教練-10(L-15獵鷹)艦載教練機,大大緩解了殲-15艦載機的使用程度。


教練-10戰機
圖片來源於網絡

祝願祖國的海軍快速發展,我們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前行,我們的海軍未來必定守衛我們海空邊疆。謝謝大家的閱讀,也謝謝大家的點贊,轉發,和關注!!


淡然小司


厲不厲害得對比著談,對不對?所以在這裡咱們橫向比一下,答案立見分曉。

殲15屬於艦載機,而目前世界上的主流艦載機也不外乎:超級大黃蜂,陣風,米格29K,蘇33和殲15。



米格29K說實話我真的沒興趣談太多,只要知道它是俄羅斯為印度量身定做的產品,大家就都懂了吧。米格29K是在米格29的基礎上改進來的,米格29屬於輕型戰鬥機,作戰半徑600公里,而米格29K進行了升級改造,載油量有所增加,但考慮到它是滑躍起飛,幾乎不可能做到滿油滿彈,它的這個作戰半徑也就是在600公里。在改進的時候,俄羅斯為米格29K換上了蘇30的雷達,但由於機體小,被切掉一圈是免不了的,這也將導致性能上的縮水。這個就不詳談了,米格29K在主流艦載機中肯定是排在最後的。



不過,這最後一名在俄羅斯的蘇33和印度的米格29K之間還是很難取捨的。蘇33也不用談太多,這是1988年服役的產品。



大家看看座艙照片也就明白了,太落後。考慮到它是重型戰鬥機,考慮到它1100公里的作戰半徑,還是排在米格29K的前面吧。



談到殲15,很多人說是山寨的蘇33,這樣說是沒意義的。殲15也就是借鑑了蘇33的氣動外形,至於機身材料,製造工藝以及內部的雷達,航電都是最新的,甩了蘇33幾條街。

來個殲15的座艙正面,差距一目瞭然。

蘇33的機體是焊出來的,殲15的機體是3D打印出來的,在強度和壽命上,蘇33比不了。

實際上當前情況看,世界上的艦載機能比較的也就是殲15,F/A-18E/F和陣風。而這三種飛機屬於同代產品,在細節上只能說各有所長。雷達,座艙,信息,飛控,材料......這些基本上比較不出來高低,差不多。但殲15屬於重型戰鬥機,作戰半徑在1200公里以上,而F/A-18/F和陣風都屬於中型戰鬥機,作戰半徑都在800公里左右。殲15的控制範圍明顯要比這兩種飛機大,滯空時間也更長。



F/E-18E/F最大的優勢在於對地攻擊,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欺負小國。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它實際上屬於戰鬥/攻擊機。而殲15是比較純戰鬥機,主要的用途是奪取制空權,對海攻擊還是屬於副業。所以如果這兩種戰鬥機在空中對打,我認為還是殲15會佔優勢。



而陣風戰機的情況也與F/A-18E/F近似。

個人認為殲15是微弱優勢的目前世界第一的艦載戰鬥機,比超級大黃蜂和陣風稍強一丟丟。當然,是在不考慮F-35的情況下。

但是考慮綜合戰力,遼寧艦採用的是滑躍起飛,美國的尼米茲和法國的戴高樂都是彈射起飛,在效率上,遼寧艦要落後。而尼米茲上載有4架E-2預警機,戴高樂號上有3架。有預警機的空中編隊和沒有預警機的空中編隊,在戰力上是不在一個層面的。預警機可以在400多公里之外就探測到對方,並指揮己方戰機佔據有利位置,做好戰鬥部署。而沒有預警機的編隊,只能靠自身的雷達,探測距離也就100多公里,屬於蒙著眼睛往人家槍口上撞。而且尼米茲級航母上還編有一個電子戰中隊,裝備6架咆哮者電子戰機,在電磁壓制上也佔有絕對優勢。

所以,理論上遼寧艦的戰力還是得排在尼米茲和戴高樂的後面。為什麼說理論上呢,因為戴高樂總掉鏈子。


銳視覺何老師


航母難造,艦載機也難辦,中國第一次,一時都有了,以去年公開報道,裸機的價格也到了4億人民幣,嚯,一向採購價格廉價的中國,戰機價格也快接近了國際價,2018超蟲的價格約6億人民幣,陣風M也是6個多億人民幣,比之他們,我們的“飛鯊”要大出不少,目前世界最大的艦載機,還是要算便宜的。致於出事,有誰不出,都來說說,訓練密集度高,出事在所難免,不能因此就說殲-15不終用,有問題可以改進,自從2012開飛,第一次航母style,6年間損失掉共4架,還有一次撞鳥,飛行員以其勇敢機智保住了飛機。艦載機,中國沒有任何製造和使用經驗,都成功了,今年1月9日,完成夜間起降,標誌著正式形成了全天侯作戰能力,南海閱兵,實現全甲板攻擊,大遼正式形成了戰鬥力,就在大棗號要交付的時候,遼寧航母大學舉行了畢業盛典。為之打造的055大麴、901大補都好了,下一個課目正是遠海訓練,遠海才是它的家。

殲-15的厲害。有號兇猛的空中飛鯊,它所表現的能力,曾經一度讓人輕視,印度超日王裝備俄製米格-29K,一度得意,誇張地說要比殲-15好,於是大家拿個放大鏡,展開了積極查找,左瞧右看,半天也沒找到,無論是航程,還是其它作戰指標,殲-15都要勝於米格-29K半頭,現在用一次修一次,不好用,蒙生出將之全部退役的打算,一寸長,一寸強,這個還真強不得,就是陣風M,因為太小,著艦時視野不夠寬闊,因為為彈射起飛,載彈能力勉強超過殲-15,這點沒法說,一個彈射起飛,一個滑躍的,不一樣。現在的殲-15已在陸上完成上千次彈射起飛,得到了可靠的性能與參據,相信不久的將來,彈射型殲-15在性能上絕不輸人半分。現在正發展的兩個型號,一是雙座版,一是電戰型,還未公開,早就開始熱議了。


大有大的妙用。改進空間巨大,只是長期以來,中國在軍事技術上受到種種不公平的限制,發展上受到一定影響,正然這樣,我們通過自家努力,成功完成了第一步,雖說極具艱辛,代價不小,但是技術上實現了多種突破,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多年間不曾一日稍歇。有人講,殲-15出世日,就不得不面臨技術的落後,落後是客觀現實,如果我們不假思考,在沒有把殲-15的事情搞定之前,再發展新的艦載機型號,正會面臨更大的代價,所以一定要把是點說清楚。殲-15這個平臺可以說非常優秀,我們把它發展出來,在可見的未來,它長期作為艦載戰鬥力主力使用,一款性能突出非常實用的裝備,將比華而不實問題多多的裝備,要強,比如F-35C,十年之內不得不面臨非常多的技術難題,我不知道,笨如狗者能做什麼,但知道一點,出戰列陣,它還遠未成熟,只在表面上風光,有一點意思。

還能使用多少年?以為十年之內是中國未來航母發展節點,屆時彈射型的002已成,可對未來艦載機展開實驗,殲-15聞不到血腥,是不會退役的。世上不少人瘋傳它問題多,多落後,可以試試,一款裝備打造出來,都還有個技術成熟期,從未造過艦載機的中國,出現一些技術問題太正常不過,通過自家努力和潛心維護改進,殲-15會一天天成熟起來,本來嘛,艦載機就很難操縱,從零開始能有今天的局面已經不易,值得驕傲和自豪,我們的發展是有成的,如今殲-15系列化正在路上,它改進空間非常之大,要把殲-15系列化的事弄好了,再發展前景也是可期的,致於傳說中的落後,你懂得,需要在發展中解決出現的任何問題,摸索加積極探索,這是中國艦載發展兩件寶,我們有理由相信,殲-15的明天將十分靚麗,不信咱們拭目以竺,它給國人帶來的驚喜會不斷傳來。


魂舞大漠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從烏克蘭採購了一架T-10K-3號原型機,與之一同出售的還有降落尾勾等設備。T-10K-3號原型機事實上就是蘇-33艦載機的原型機,而蘇-33艦載機又和蘇-27等機型一脈相承,中國的殲-11系列戰鬥機就是基於蘇-27的技術體系進行研發的。因此在融合T-10K-3號原型機和殲-11的基礎上,中國成功開發出第一代國產航空母艦艦載機殲-15。

和蘇-33一樣,殲-15也是一種重型多用途艦載機。不過在性能上,殲-15是遠遠優於蘇-33的。殲-11B戰鬥機的許多技術成果,在殲-15上都得到了應用。所以說殲-15實際上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新機型,該機已經屬於第四代增強型多用途戰鬥機,其雷達探測系統和座艙設備均為最新,和蘇-33相比,殲-15的軟硬件技術領先了20年以上。

殲-15戰鬥機全長為22.28米,翼展為15米,機身高度5.92米,飛機空重為17.5噸,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2.5噸。殲15的標配發動機為WS-10“太行”,WS-10“太行”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可達132千牛,能夠支持實現2.4馬赫的飛行速度。殲-15繼承蘇-27系的特點,本身就具備長程飛行能力,其最大飛行距離可達3500公里。

作為重型多用途戰機,殲-15不僅性能出眾,而且擁有持續提升的空間。殲-15艦載機擁有多達12個武器外掛點,這些外掛點除了可以用於掛載空空導彈、反艦導彈、航空炸彈之外,也可以吊掛電子吊艙等其它設備。未來電戰版的殲-15戰機將可以和美國的EA-18G電子戰機一樣,通過配備各類電子吊艙,執行電子戰任務。

和蘇-33相比,殲-15擁有技術上的優勢,而和米格-29K相比,殲-15是多用途戰機,在起飛重量、掛載能力、續航半徑等方面的指標也更加出色。殲-15是十分先進的艦載機,在未來發展彈射型國產航母的同時,殲-15也可以發展出彈射版型號,通過彈射起飛,殲-15的載荷能力將得到大幅提升。

而且,殲-15作為一個技術平臺,對於下一代國產艦載機的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任何機型的發展都是需要在前代機型的基礎上不斷規劃的,殲-15的應用顯然可以為未來艦載機的發展提供許多重要數據成果。在飛行員訓練方面,殲-15的作用也是極其重要的。因此殲-15的價值是多方面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白虎堂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中國在考慮艦載機問題時,最簡單、最穩妥的選擇,就是採購現成的蘇33艦載機為我所用。俄羅斯對於這次交易也顯得“信心十足”,並且認為蘇33是中國唯一的選擇也是必須的選擇,所以就獅子大開口向中國漫天要價。然而正當中國猶豫再三之時,一位與中方交情深厚的俄羅斯航空專家,則善意的提醒我們:無論是共青城飛機制造廠,還是俄羅斯其它航空企業,在歷經了數十年的風雨飄搖之後,早已失去了蘇33的製造能力,並且鑑於米格29K的重啟,蘇33未來將難逃被取代的厄運。至此中國決定放棄蘇33,轉為自行研製艦載機,正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在這之後不久,烏克蘭便在二鍋頭和美金的誘惑下,欣然同意向我們提供,包括一架T-10K7驗證機在內的全套艦載機起降訓練設備,為殲15的順利誕生以及艦載機飛行員的系統培訓,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儘管殲15和蘇33都是由蘇27發展而來,兩者的外形也極為相似,但是殲15明顯技高一籌,在機翼摺疊部分、襟翼佈置方式、機體材料等方面與蘇33 截然不同,這意味著兩種戰機的內部結構存在著巨大差異。並且殲15的翼尖掛架和機載設備也與蘇33區別顯著,由此可見殲15絕非是“忠於原味”的複製品,而是一架在殲11B基礎上融合了中國技術、思路研製的國產艦載機。不過由於同樣受限於滑躍式起飛方式,殲15在最大起飛重量和武器掛載能力方面,則與蘇33相差無幾,無法像美、法兩國艦載機一樣實現滿油、滿彈的起飛,因此該機的綜合戰鬥力,可能還達不到原型機殲11B的同等水平。

隨著殲15和遼寧號密集的適應性訓練展開,數量越來越多的殲15開始在遼寧號上部署。從目前曝光的編號來看,遼寧號上至少已經部署了18架殲15,完全具備了初始的戰鬥力。相比庫茲涅佐夫號上少得可憐的蘇33,俄羅斯媒體感到分外眼紅和嫉妒,並悲嘆到:中國殲15在數量上已經超越了前者,面對中國海軍的快速發展,俄羅斯海軍已然望塵莫及。不僅如此,中國對於殲15的改進研發也並未停止,不但研製了雙座的戰鬥/教練型和夥伴加油系統,而且還以此為基礎設計了電子戰型。這一系列的研發,不僅使殲15向美國的F/A-18E/F和法國的陣風M看齊,成為了當今世界上現役、先進的大型多用途艦載戰鬥機,還使中國成為繼美、法兩國之後,第三個掌握艦載機夥伴加油能力的國家。憑藉這兩項技術,中國在艦載機研製領域,已經幹掉俄羅斯、超越了印度,躋身於世界前列水平。但是畢竟我們起步太晚,殲15在航電系統、發動機技術以及作戰經驗方面,與美、法兩國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有待追趕。

對於中國海軍航空兵來說,無論對殲15怎樣評價,我們都必須清楚的認識到,就目前來看該機的戰鬥力是有限的,它的起飛平臺遼寧號和第一艘過國產航母亦是如此。滑躍式起飛甲板極大的限制了殲15戰鬥力的發揮。倘若未來第二艘國產航母,可以順利的裝上彈射器,那麼無疑將對殲15戰鬥力的提升是一個巨大的助力。並且,隨著解放軍伊爾78加油機的服役,以及國產渦扇發動機可靠性的提高,其戰鬥潛能還將得到更深的挖掘,未來殲15勢必將成為太平洋上空一條嗜血的飛鯊。


每日點兵


最近一些來自西方對國產殲-15戰鬥機的負面報道,讓國內一些不瞭解情況的小軍迷們跟著起鬨,但是真相是怎樣的呢?

殲-15戰鬥機是我國獨立開發的第一款艦載戰鬥機,雖然整個研製過程參考過俄羅斯的蘇-27SK和T-10K技術驗證機,但是最終的設計定型工作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完成,而且,T-10K和後來的蘇-33也有巨大的差異,說殲-15是完全獨立研發也不為過。

作為擁有完全“中國血統”的艦載重型機,殲-15繼承了大量的殲-11B的技術特點。例如機體建造使用了超過8%的複合材料,雷達系統使用了國產機械掃描系統(改裝AESA雷達的殲-15B型機已經在試飛),加裝了多通道光電綜合跟蹤裝置、綜合化座艙顯示系統、數字式多餘度電傳操作系統、雙向數據鏈系統、綜合電子對抗/多通道光學預警系統等統統由1553B數據總線集成,相對於蘇-33功能單一、體積龐大笨重的航電設備至少領先20年。和美國、法國的艦載戰鬥機基本處於同一水平。

美軍主力F/A-18E/F超級大黃蜂

作為第三代陸基戰鬥機改進而來的殲-15則繼承了蘇霍伊家族的高速性特點,最大飛行速度高達2.2馬赫,美軍的F/A-18E/F因為是戰鬥轟炸機修改,最大飛行速度只有1.8馬赫,F-35更只有1.6馬赫,因此在執行快速截擊任務時,殲-15優勢非常明顯,可以說是目前最好的艦載截擊機。殲-15的機載雷達具備150千米以上的探測能力,可同時攻擊4個空中目標的能力;而其從遼寧號或者002號航母的105米短點起飛,也可以保證攜帶4中4近共8枚空空導彈,因此殲-15飛機自身的機動性和火力,無論和F/A-18E/F超級大黃蜂,還是陣風M相比都不落下風。

法國海軍陣風M艦載機

輿論目前主要集中詬病的是殲-15的“損毀率”,由於我國現在僅有一艘現役航母,第一艘國產航母,002號還在海試,最快也要今年年底才能交付海軍服役。所以我國對艦載戰鬥機的需求量並不大,根據公開的消息推測,殲-15目前的總產量只有40-50架,就已經在訓練中損失3架,這個損失比確實大於空軍和海航的陸基飛機部隊,但是,這中間有幾個問題,我們不能忽略:

首先,我國在2012年之前沒有航母,也沒有艦載戰鬥機,一切對我們而言都是新的,而且各國航母艦載機技術對我們都是封鎖的,除了那架T-10K樣機外,所有的技術我們都要自己摸索,在這個過程當中,難免出事故。特別是訓練初期,事故高發是完全可以預見的,新車上路還需要幾個月的磨合期,何況是艦載戰鬥機這麼複雜的武器系統,數年的“磨合期”不可避免。

經典的美軍F-14“雄貓”戰鬥機

其次,我國媒體和軍迷朋友低估了航母艦載機操作的困難,即使美軍如此成熟的艦載機操作體制,如今依然有100~200起的年均事故,平均每艘航母每年至少10起以上事故。以美軍最經典的F-14型戰鬥機為例,美國海軍總共訂購712架,其中有約160架因為事故墜毀,特別是在F-14剛剛上艦的前5年中,就發生了40起各類事故。從遼寧號2012年交付到現在,5年多的時間,殲-15一共只有3起事故,這個水平已經遠遠高於老牌海軍強國——美國。而且殲-15這3起事故中,還有1起是因為發動機吸入飛鳥造成的意外,而這起事故中,殲-15依然安全著陸,這說明殲-15戰鬥機從飛機設計到飛控系統,都是非常可靠,並非媒體所說的那麼不堪。

正是由於殲-15的出色表現,美國海軍在去年已經正式把中國尚未形成規模的海軍航空兵視為重要挑戰。雖然隨著美軍F-35隱身艦載機的服役,殲-15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但是,由於殲-15自身體積大,內部冗餘空間較多,因此依然具備很強的改進潛力,特別是在未來我國國產隱身艦載機服役之後,殲-15憑藉其巨大的機身、載荷依然可以和新的四代機形成高低搭配的態勢,並有效對抗周邊的F-15SG、蘇-30MKV、米格-29M2等三代機。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殲-15已經完美無缺,至少飛行員張超那次事故證明,殲-15的飛控系統還有一定的缺陷,但是作為國產第一款艦載戰鬥機,筆者認為,殲-15的表現已經大大超過了預期,而且,沈飛去年也宣佈停產殲-15,今年又曝光了更新式的殲-15B試飛的照片,所有有理由相信,殲-15也會逐步走向完善,並跟隨我國的航母翱翔於四海的天空!

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戰爭史


殲-15實際上服役時間不會很長,用不了太久就會有替代品進行替代。

總體上來說,殲-15是一款不成熟的戰機,和遼寧號航母一樣都是技術驗證意義大於實戰意義。

殲-15是90年代中國在蘇聯解體後購買的一架T-10K-3號原型機基礎上進行逆向工程的產物。其整體設計侷限多於真正的性能優勢。

在中國使用殲-15的意義也僅僅侷限在收集和積累大型艦載戰機的使用和設計經驗。但如果指著這架飛機去作戰是不切實際的。


這樣的結論從三個方面來講:

第一在俄羅斯一共購買了24架Su-33(殲-15的俄羅斯本土相關型號),裝備於第279 艦載戰鬥機團。目前僅僅有19架在服役狀態中。俄羅斯也計劃著使用Mig-29K將剩餘的Su-33替換掉。 理由呢就是Su-33雖然比Su-27輕了一些,但是對於俄羅斯的航母來說Su-33傲視群雄的18.5噸的空重真的是太重了。雖然Su-33可以以33噸的重量起飛,但這個重量不是在航母上面!維持Su-33形態的死重太高。

相對於Mig-29k的12.7噸空重和22噸的最大起飛重量(艦上滑躍),Su-33是沒有優勢的。


其二、中國的殲-15是在取得的T-10K-3號原型機基礎上進行的改制。簡單的說下T-10K-3這個編號的意思,T是代表三角翼佈局,10是蘇霍伊設計局設計的第10個三角翼佈局原型機,實際上和Su-27是一個相同的設計。K是艦載機、-3是第三號原型機設計。

這樣我們可以知道Su-33雖然看著“號”大,但其本質還是Su-27。是屬於上世紀80年代的典型設計。如今已經有快40年的歷史了。廉頗老矣。

這樣一款戰機目前是很難對抗更先進的艦載機的,各種改進和更新也勢在必行,然而更新一款老框架,不如推倒了重新再建立一個新框架。


其三、殲-15的技術不成熟,如果只是試水那麼沒有問題,但僅僅量產了40餘架的殲-15至今已經出了4次重大事故。造成三名駕駛員的傷亡,其可靠性堪憂。不過作為訓練和積累經驗的機型殲-15還是功不可沒的。讓中國繼續接觸了艦載機的各種技術細節。

中國航空工業的最大優勢就是在仿製上可以獨闢蹊徑的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而T-10K-3改制成的殲-15是讓我們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架相對成熟的艦載機。

既然我們看到了,那麼真心沒有理由不改進他。


目前大家FC-31上艦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同時W君對這個事情並不抱太大希望。現在就等著軍方再發布一款艦載機讓W君眼前一亮了。


軍武數據庫


殲15是航母艦載機,它的戰鬥力是與航母結合在一起討論的。離開航母單獨討論戰鬥機的戰鬥力是沒有意義的。

殲15是中國第一款艦載機,填補了中國沒有艦載機的歷史空白。殲15的原型機是由蘇27發展而來的蘇33,是典型的三代艦載戰鬥機。

目前世界上的三代艦載戰鬥機主要有美國的F18、俄羅斯的蘇33和米格29、法國的陣風、中國的殲15。從中可以看出,艦載機陣容品種少,但個個強悍。

遼寧號是中國第一艘航母,採用滑躍式起飛方式,這會極大影響殲15的戰鬥力。受滑躍式起飛的限制,要不飛機無法滿掛載起飛,要不不能加掛副油箱起飛,而航程和武器則是飛機戰鬥力的兩項重要指標。

航母我們是第一艘,艦載機是第一款,我們更應該看重的是其劃時代的意義。不驕傲自滿,不妄自菲薄,踏踏實實走自己的路。


一泓清波1


【共享軍事知識,關注扶斬軍事】

殲15是我國根據俄羅斯的蘇33的原型機T-10K,在殲11B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一款四代重型艦載戰鬥機。



雖然與蘇33的氣動佈局相似,但由於擁有後發優勢,不論在新型的複合材料上,還是最新的雷達火控系統上,甚至是隱身性能和作戰半徑上都要超過前者,基本與美國的超級大黃蜂艦載機持平。



殲15全長22.28米,翼展15米,高5.92米,最大起飛重量33噸,裝備兩臺ALC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飛行速度能夠達到2.4馬赫,擁有12個武器掛載點,可攜帶國產鷹擊系列超音速反艦導彈、霹靂系列近程/遠程空空導彈、白蛇反艦導彈等等。



雖然殲15生產完第30架後已經停產,說明會有一款更先進的艦載戰鬥機配置在國產001A航母上,但殲15的戰鬥力在同級別的艦載機中還是很強的,多梯隊出擊可以對海上目標,甚至有能力突破擁有宙斯盾保護的航母。

您的每個點贊和評論都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我是扶斬軍事,喜歡軍事問題的朋友請關注我😄


軍史解碼


最近,又有一款新型艦載戰鬥機進入人們的視野,那就是電子戰版本的殲-15“飛鯊”,該機仍然是由我國的瀋陽飛機制造公司設計製造。與早先曝光的其他版本的雙座殲-15不同,由於機頭雷達罩內換裝了我國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其頭部取消了空速管,而且兩側翼尖均裝有電子戰吊艙,普遍認為該機就是傳聞的“閃電飛鯊”,也就是電子戰版本殲-15戰機。同時專家認為,該機也將會裝備到即將海試的我國首艘國產002航母上。那麼新型殲-15戰機整體的戰力如何呢,下面本文將從三個大家關注的問題點展開進行分析。

殲-15電子戰型飛機

1、美國“咆哮大黃蜂”依靠哪些關鍵設備擊敗了F-22戰機?

如果說先進的四代隱身戰機是“隱身刺客”,那麼電子戰飛機就是覆蓋戰場的“大嗓門”。在近年來的演習中,美國海軍的EA-18G甚至有過一對一擊敗美國空軍F-22的記錄。

“咆哮者”EA-18G 與“大黃蜂” F/A-18F 相比保持了 90% 的共通性,使得其能夠掛載和投放多種武器,具備了“大黃蜂”的作戰能力和機動能力,所以不僅足以自衛,甚至可以執行護航任務。“咆哮者”主要是為了替代服役了近三十年的 “徘徊者”EA-6B(機動性和空戰能力都無法滿足新時代的要求)而被提出和設計改進的。因為其先進的航電和計算機系統,只需要依靠兩名乘員就可以擔負原先 4 人的任務(徘徊者”除了駕駛外還有3名飛行員操控電子戰系統),“徘徊者”的 5 個 ALQ-99 吊艙也徹底被一個多波段干擾吊艙取代。

掛載 3 個干擾吊艙(AN/ALQ-99)、兩個副油箱、兩個翼尖吊艙後,EA-18G 仍有空餘的 4 個武器掛架(通常掛載:兩枚 AGM-88 和兩枚 AIM-120),最多可掛載 5 套 AN/ALQ-99 吊艙,以達到增強並行信號處理能力的目的

  “咆哮者”著重加強了電子戰能力,其電磁攻擊能力和覆蓋能力可以說是十分強大的,它的目的就是擾亂對方雷達等關鍵電磁監測設備,“致盲”對手。其上裝備了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為其設計的 ALQ-218V(2) 戰術接收機和新的 ALQ-99 戰術電子干擾吊艙,可以更加高效地執行對面空導彈雷達系統的壓制任務。新的 AN/ALQ-99 電子對抗吊艙頻譜更寬、信道更多,其數字化接收機和信號分集處理技術更加先進,可以同時實現多路信號的精確定位和監視,根據信號分析對方雷達的類型和威脅程度,並採取多種最優手段對目標進行覆蓋壓制或欺騙干擾,是目前世界上現役的最先進的外掛電子對抗系統。而翼尖固定安裝的 AN/ALQ-218 寬帶接收機具備在相當寬頻帶範圍內的信號探測接收和對抗壓制能力,可以在在對敵實施全頻段干擾時,仍具備電子監聽功能的系統。這些在殿子對抗系統中隱含的戰鬥力都是它在模擬作戰中打敗F-22隱身戰機的關鍵所在。

2、“閃電飛鯊”與“咆哮大黃蜂”,兩者是否可以平分秋色?

於未改裝的殲-15相比,殲-15D最大的變動體現在翼尖掛架,將原本攜帶霹靂8、霹靂10格鬥空空導彈變成了電戰吊艙。與我國另一款在研的電子戰戰機殲-16D與相比,殲-15D翼尖攜掛吊艙上的四片刀片天線已被整合成了一根長條形天線,可以說該吊艙與EA-18G上的ALQ-218都是當今世界機載電戰吊艙的頂尖水平。殲-15D在設計上,相比殲-16D,更具備電子戰戰機的特色,從外形上可以判斷,應該具備EA-18G的諸多類似設備,例如專門設計戰術接收機吊艙和機翼下掛載戰術干擾吊艙等等,都能夠最有效的電子壓制地空導彈雷達。所以殲-15D至少具備諸如雷達無線電目標定位精度(依靠無源測距算法、大範圍無線電信號採集等實現,測距精度在10%以內)、無線電透視能力(全頻段干擾的同時有效的收聽敵方雷達無線電信號)、高頻段針對性的干擾作戰(乾脆利落的長條形天線設計,擁有更高的效率)。

“咆哮大黃蜂”、殲-16電子戰改進型和“閃電飛鯊”的翼尖天線對比:前後兩端為低頻(波長較大)的短基線標定天線,側方長條狀則是中頻(波長較小)的短基線標定天線

並且,由於殲-15屬於重型艦載戰鬥機,為電子戰而改進後換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直徑更大,技術上也具備後發優勢,這超過了EA-18G所裝的AN/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所以殲-15D探測距離、多目標能力等都將更高。因AN/APG-79雷達能夠分出一部分C/R單元對敵機相控陣雷達進行離散的干擾壓制,而殲-15 雷達上有更多的C/R單元,所以對敵方戰機的雷達干擾能力更強。此外,殲-15D在平臺體積、載重、航程、機動能力方面都勝過F/A-18E/F平臺(殲-15的最大起飛重量32.5噸、有兩臺WS-10“太行”加力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4馬赫、航程3500公里、12個武器外掛點)。殲-15D戰機的面世,意味著我國成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獨立研發高端電子戰機能力的國家,也是第二個成功研發艦載電子戰戰機的國家。

3、“閃電飛鯊”是否是艦載空警-600的完美拍檔?

由於航母平臺的限制,目前我國海軍所裝備的預警機全部為直升機,而為固定翼的艦載預警機空警-600已經處於測試階段,其在彈射起飛的航母上作戰能力更強。空警-600艦載預警機可以在10000米左右的高度持續巡航4-5小時,最大探測距離可達600公里左右,也是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現役第二款艦載固定翼預警機,可以擺脫海軍有限空中預警能力的現狀,轉而成為可構築完整的航母預警防空圈的部隊。配合上殲-15D,屆時我國海軍將擁有戰鬥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反潛機等多種型號航母專用飛機,具備制空、制海、反潛、制電磁等多方面戰力,屆時我國航母艦載機群將具備完整的先進作戰體系。

空警-600艦載預警機全尺寸模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