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三區」共建下的鄉村振興之路

“在諸城推進鄉村振興有兩大優勢,一是農業產業化,一是農村社區化,我們要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抓手,來實現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諸城市委書記桑福嶺介紹說。為加快鄉村振興步伐,諸城市發揮農業產業化、農村社區化“兩大優勢”,重整行裝再出發,以“五個振興”為引領,以“五大工程”為抓手,以生產園區、生活社區、生態景區“三區”共建共享為路徑,突出重點、精準施策,奮力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諸城模式”升級版。

諸城的農村社區化建設歷經1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基層建設的重要平臺。該市在讓老百姓住上樓房,享受與城裡人一樣的公共服務的同時,還注重他們精神層面的提升與社區自治。夜幕降臨,各社區廣場燈火通明、鑼鼓喧天,老百姓豐富的夜生活悄然拉開帷幕,跳一支舞,看一場演出,卸下忙碌一天的疲憊。而農村很多棘手的問題,也在通過老百姓自己的方式解決。在諸城市枳溝鎮喬莊社區,很多社區難辦的問題都是由6個議事會(黨員議事會、婦女議事會、老幹部議事會、60歲以上老人議事會、在外人員議事會、喜洋洋同樂會)自發發現和解決的,他們形成的“六會一體”村民自治模式,使得社區群眾的滿意度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

喬莊社區黨委書記劉正光投身基層30多年,他親眼見證了這些年農村的發展變化,“鄉村振興,不僅要改變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生產方式的改變,振興不能停止,要不斷創新。”劉正光感慨道,他們利用七八年的時間將一個人均7分地的純農業村變成了現在有名的工業社區,規劃建設了佔地2300畝、入駐企業22家的工業園區,全社區80%以上的人都成了產業工人,一年老百姓的打工收入超過7000萬元。

在諸城看來,農村社區化是鄉村振興的“橋頭堡”,而要真正豐富鄉村振興下的農村社區化的內涵,卻需要社區具備“造血”功能,“讓農民放下鋤頭當工人”,盤活農村的土地資源。為此,諸城市盤活社區集體經濟資源,組建成立社區公司,“社區公司在鄉村振興中具有持續造血功能,是社區正常運轉的經濟基礎。”諸城市經管局副局長李相彪介紹道,以諸城市龍都街道為例,目前該街道20個社區全部成立社區公司,並開展了業務,街道內的鄧戈莊社區眾好城鄉發展有限公司承建龍都產業園內企業基建工程,創收80多萬元;七吉社區吉慶建築有限公司承接龍祥路西延段石渣基礎工程,創收20多萬元。

在諸城市林家村鎮丹家店子社區書記李煥運眼中,“社區搞鄉村振興,能把原本零散的村莊、土地都集中起來,這比單獨管理可省事多了。”他現在天天灰頭土臉地忙活一件大事:他要帶著老百姓種1500畝核桃,目前已經種了500餘畝。

他要讓社區的老百姓切切實實地參與到鄉村振興中。早在2011年,李煥運就很有眼光地在社區中心村建起了園區,他們招引了許多加工企業、特種動物養殖等入駐其中,讓社區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打工。“現在社區裡誰要是站在大街上耍,這是要被人恥笑的。俺們社區的勞動力早就解決完了。”丹家店子社區“兩委”成員朱鳳娥介紹說,社區人均年收入在3萬元/家,這比以前種地的收入可多多了。

諸城市龍都街道大源社區,四周環繞著鬱鬱蔥蔥的植被,該社區聯合大源建設集團,共同打造“生態景區”,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整治荒嶺荒坡5000畝,建設了植物園,栽植各種苗木200萬餘株,成為諸城市西南區域的“城市綠肺”“天然氧吧”。大源社區總共6702畝土地已完成流轉5375畝,流轉率達到80.2%,吸納大源及周邊社區800多居民變身產業工人,通過土地流轉、打工就業,居民在獲取土地流轉補償款的基礎上,每月又增加工資性收入2000至2500元,真正實現了社區產業興、農民富、生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