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我們猜測很久,什麼時候可以更新最新的MacBook Pro,並且在最有可能發佈的WWDC 開幕了卻沒有發佈後,所有人都以為最新款MacBook Pro 要等到十月份全新iPhone 以後了。

可誰都沒想到蘋果悄悄地在官網更新了全新的MacBook Pro。

雖然這是一次沒有發佈會的MacBook Pro,但在我使用一段時間以後,我不得不說,即使沒有發佈會,相比較過去兩代產品,這才是最值得購買的一代產品。

在使用了一週以後,我結合了自己的實際工作場景,儘可能得充分感受全新的MacBook Pro 2018 和上一代的同和不同,寫下這一篇MacBook Pro 2018 的使用體驗報告。

※ 全文5500 字左右,需要閱讀時間20 分鐘

需要說明的是,相信各類參數詳細的文章,你一定已經看過了。所以,這將不會是本篇文章的重點。我將會嘗試描述我在使用過程中最為直接的感受,以及分享我對MacBook Pro 這系列產品的一點看法。

目的是想讓更多想要從Win 筆記本轉Mac 筆記本以及想要從MacBook Air 和MacBook 投身MacBook Pro 產品線的購買者做一個充分的瞭解。當然,持有老款MacBook Pro 的用戶可以作為一種更新的參考。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有那麼一點變化的」工業設計

坦率地說,這裡直接可以用「和上一代幾乎一模一樣」來概括這一次的2018 款。但是畢竟還是要考慮到,買了Mac 還有帶去咖啡廳的使用需求(可惜在咖啡廳裡,別人不能知道你使用的是MacBook Pro 2018 了),所以在這裡還是說幾句。

首先,如果你一定要吹毛求疵地問是不是有區別的。你還別說,還真得有。

區別就是2018 款在「option」按鍵上的符號印刷不一樣。但是這件事如果仔細想想就非常有意思了。對於蘋果這樣的公司這種符號修改是很謹慎的,這次在這裡進行修改很顯然並不是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的。我不相信,你在使用Mac 的時候,鍵帽上的符號改變對你有什麼影響。所以我認為出於MacBook Pro 2018 款就是因為外觀沒什麼區別,但是一定要讓某個人群的人快速做出區分,很明顯就是維修人員,才有了這個「一點」變化。

我一直對於Mac 上蘋果的logo 不能亮這件事還是很介意的,我依然懷念「信仰燈」。

在蘋果全新的廣告「Behind the Mac」中,出現了好多次「信仰燈」。不過,無論是為了產品線 logo 標示統一也好,還是因為不符合輕薄的設計理念。在沒有了「信仰燈」以後的 MacBook Pro 更加低調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放棄了銀白色轉投到了深空灰的顏色。深空的 MacBook Pro 整體上更加的內斂,也會更加耐髒一些。不得不說,蘋果的工業設計幾年換一次是有道理的,真的經典耐看不過時。

當然,除了能夠直接能夠看到的外觀,還有一個需要上手才能有的體驗,這就是重量。這次13寸新款的 MacBook Pro 重量是1.37KG。雖然說這一次的MacBook Pro 在內部設計是有所改變的,但是兩代產品竟然在重量上相差無幾。這種大家連重量都要一樣的整整齊齊,算是蘋果的「小執拗」了。在這個重量上,便攜性上還是有著很好的表現。

而我也認為,13寸的筆記本是便攜性最好的一個尺寸。幾乎可以裝進任何雙肩包,女孩子們的揹包只要大一點也是絕對沒有問題。

「沒有本質改變,但依然是綜合觀感最好的」屏幕

Mac 的Retina 屏幕一直是Mac 引以為傲的一點。我在沒有使用Mac 以前,有一次在一家線下店看到了Mac 電腦,心裡立刻感嘆「這也太清楚了」。這就是我成為Mac 用戶最簡單的原因。

甚至是,在我最初使用Mac 的時候,身邊人幾乎很少使用macOS 系統(那可是iPhone都沒有街機的2012 年),但為了這塊屏幕我依然還是忍了各種不便。

這次的MacBook Pro 2018 款屏幕對於上一代沒有本質的改變。500 尼特的亮度,在室外只要不是陽光直射,是一定可以滿足使用需求。其中P3 色域的支持,對於很多普通用戶來說,在觀看圖片,影片的時候絕對是會有更絢麗的視覺感受。當然P3色域對很多專業用戶可以說至關重要。無論是攝影還是影視,在調色的環節中,擁有一塊色域廣,顏色精準的顯示屏幕都是必不可少。而P3 色域目前已經滲透到了蘋果的各個產品線上,包括iPhone、iPad Pro、iMac 等等都已經是P3 色域。這樣一來,如果你是蘋果全家桶的用戶,你就會獲得一條無論是內容消費還是內容生產都統一的色彩管理產品線。

很多攝影入門用戶經常遇到的修好的照片在手機上看顏色不對,很多時候是手機和電腦都不準。所以,蘋果在很早以前就可以佈局的P3 產品線,就顯示出了足夠的優勢。這絕對是其他任何筆記本電腦沒有的隱形優勢。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而說到分辨率,今天已經有很多動不動就是4K 分辨率的筆記本,全新的MacBook Pro 的分辨率依然和上一代保持一致依然是2560X1600(13寸款)。但這並不意味著MacBook Pro 的視覺效果不是頂級的。

得益於Retina 技術以及蘋果的軟硬結合,尤其是在字體渲染等方面的優秀調教,視覺觀感依然細膩出眾。屏幕的細膩程度對創作者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使用MacBook Pro 的用戶,其核心原因就是這塊屏幕。

無論你是在使用Photoshop 還是Final Cut Pro 這些重視覺的生產力軟件,還是在觀看一些YouTube 上的2K 甚至是4K 視頻都有著極佳的表現。

這次在屏幕上唯一的更新點就是「原彩顯示」。這也是意料之中的出現,畢竟iPhone 和iPad 上已經非常成熟的技術。這項功能本質上是讓屏幕的色溫可以根據環境變化,這樣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符合人眼對自然光的直覺,暖光下屏幕就是暖色,冷光下屏幕就是冷色,從而減少眼疲勞。

但作為一個攝影師的我,還是拿到筆記本第一時間就關掉了這個功能。因為只要你是從事任何和色彩相關的工作,顏色的準確性才是首位的。遺憾的是,其實攝影和影視行業的絕大多數從業人員都是使用Mac 的。

所以特別希望蘋果接下來可以對這個功能進行一個小更新,用戶可以選擇在打開哪些應用以後自動打開或者關閉此類功能。不過,反過來,這個功能對於很多深夜加班的開發人員和喜歡熬夜的夜貓子們絕對是大有益處。

令人驚喜的是,不僅僅是Mac 自己的屏幕可以使用這個功能,即使你是使用Mac 連接接顯示器的時候,外接顯示器的色溫依然會根據MacBook Pro 的色溫進行改變。Touch Bar 當然也不例外的具有這個功能。

「已經是足夠好,但還在進步的」音響

MacBook Pro 的音響已經足夠好了,但是新款還是有些小提升。

一直以來MacBook Pro 在音響方面從來沒有過令人失望過。畢竟視頻製作者和音樂製作人們也是Mac 的忠實用戶。好的音響不僅僅可以有好的內容消費,對於內容生產也有著極大的幫助。由於聲音這件事很難量化,所以從我的個人角度出發,MacBook Pro 2018款的聲音最高音量上是略有增加的,整體上聲音會更為飽滿。

整體上低音效果要好於高音效果,因為高音效果在高音量的情況下會有一定“呲”。關於MacBook Pro 上的音響,如果做一個橫向對比的話,在我心裡可以用頂級來形容。

蘋果因為音樂是寫在這家公司的基因裡的,所以無論是任何設備,都會非常注重音頻表現。聲音表現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即使很多人說自己是「木頭耳朵」。聽不出各種聲音之間的好壞,但是如果讓你從一個好的設備換到一個相對差一點的設備,你就會有明顯感知。

例如,如果你是先聽舊款MacBook Pro 再去聽新款MacBook Pro 你不會有覺得什麼提升。但是如果你是新款MacBook Pro 再換為老款的MacBook Pro,你會明顯的感受到這種差距。這也是蘋果的一貫作風,不去迎合市場,而是做體驗。沒有人會在意音頻質量如何的時候,蘋果做到了最好。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出了點小插曲的」續航和發熱

macOS 的優良續航體驗,依然得到了保持。對於筆記本來說,高性能就意味著高耗能,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矛盾關係。再加上蘋果目前在把自己的高性能筆記本完全是往超級本的方向發展的,更是讓這件事變得有趣。

關於續航和發熱這件事,沒想到筆記本剛剛發售YouTube 上的就爆出15寸MacBook Pro 的i9 版本發熱嚴重導致降頻,從而使其性能表現甚至是不如老款i7。這件事沒想到立刻得到了蘋果的重視。在我拿到新機器的時候蘋果就已經更新了推送,針對新機器發熱的問題推送了補丁,解決了這個問題。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但是,這件事之所以這麼受重視,是因為這是i9 處理器第一次出現在MacBook Pro 上。i9 的確更好,但一顆本來在臺式機上使用的處理器,能不能在MacBook Pro 輕薄的機身裡解決散熱才是關鍵。

當然,我手裡這一款是13寸,所以即使是頂配也只是i7 處理器。目前在散熱的問題上並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即使是在同時打開Lightroom 和Photoshop 一起工作的時候也只是輕微發熱。

而至於在Final Cut Pro 裡剪輯視頻時,4K 視頻的剪輯和預覽時還是會感覺到溫度上升,但還沒有到燙的時候。不過,這一切的前提是你一定要在空調房裡,如果是溫度稍高的空間內,發熱還是明顯的。不過絕對是可以接受的範圍。但好消息是在上一代出現的鍵盤打字區域會出現的”燙手“這次已經有所改觀。

在續航方面從官方給出的數據來看,這次的電池容量是略有上升的,而且目前從iFixit 的拆解來看,這次的電池組的數量也從五塊來到了六塊。我自己的手裡13寸MacBook Pro 官方宣稱的續航時間是:

“10小時的上網瀏覽和10小時的視頻播放”

在實際使用中,我觀看了1小時的YouTube 視頻,期間回覆了些微信消息,耗電量是9%。這麼看來官方數據還是非常準確的。但是等等,別急,這個前提是你並沒有使用flash 網頁進行視頻觀看。而如果你是使用flash 網頁觀看,例如觀看鬥魚的直播,那這個數值就會快速下降,甚至是還伴隨著很大的發熱。當然,這並不是MacBook Pro 的鍋,這是flash 的鍋。

可問題是,的確有很多小白用戶會得出:「垃圾MacBook Pro,看一個視頻都發熱的結論。」

所以,這裡也算是提一個醒。對於很多小白的入門用戶或者是從其他筆記本轉投Mac 的用戶,所有Mac 筆記本如果你在網頁看個視頻覺得發熱嚴重,也許並不是MacBook Pro 的錯。

在整個使用期間,我特意不帶電源線在外面工作了一天,我強迫自己關掉電源顯示,看看是不是能夠滿足我一天的需求。在這一天中,我使用Bear 碼字進行了3.5小時,在使用Lightroom 修了1小時圖,看了1.5小時的電影,回了0.5小時的微信。我也曾經使用過一段時間的Surface book,但是續航總是會莫名其妙的直線下降,時間長了很多時候即使機器是充滿電源的依然沒有安全感。

而這就是MacBook Pro 的優勢之一,穩定的續航。而這在MacBook Pro 2018 款上也有著優良的繼承。

「終於悔改的」蝶式鍵盤

2016年新一代帶Touch Bar 的MacBook Pro 發佈之後,我就立刻購入了一款13寸的基礎版本。這款電腦雖然名字裡有Pro 三個字母,但是它的作用卻一點也不「Pro」。

暫且不說開個Lightroom 都會卡頓,發熱嚴重,要是同時再開一個Photoshop 絕對是分分鐘抓狂。但這些都可以忍,畢竟因為自己在一些性能要求高的項目上會直接上iMac。

但是最不能忍的就是這個蝶式鍵盤。這款鍵盤甚至已經成為新系列MacBook Pro 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在前兩代鍵盤中,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時間一長的鍵盤失靈問題或者是鍵盤連按。目前,手裡的第一代款經常會出現打字沒有響應的情況。好在現在蘋果也不得不承認了這個問題的存在。也在近些日子,針對這件事進行了聲明,如果鍵盤出現問題可以及時的免費維修。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所以在新一代機器上蘋果對鍵盤進行了一個小改進。很明顯,這項改進就是為了避免同類問題的再次發生。雖然官方的說法是,這會讓這個鍵盤更加安靜。可是在實際使用情況下,這種安靜屬於「只有你下意識去辨別」才會能夠區分。但什麼說法不重要,這個問題改進了才是關鍵。

可除了鍵盤失靈,還有另一個最令人心煩的要屬鍵盤長時間使用會有按鍵的印子留在屏幕上。一開始我以為這是我的個例。但是身邊很多的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雖然這並不影響功能,但是極大地影響使用體驗。

想象一下,在一個公共場合一打開電腦,屏幕上都是髒印子,很不舒服。因為現在只是短暫使用,希望以後也不會出現。

而如果刨除這些問題。單純從鍵盤手感來說,可以說蝶式鍵盤絕對是既愛又恨。在打字正確率上非常高,因為鍵盤的面積足夠大,所以幾乎很少有誤觸的情況。但手感上就像是在木板上敲字。如果碼字對你來說是工作的主要部分,基本上只要連續打字半個小時左右就會有明顯的痠痛感。鍵程短這件事絕對是不比不知道,每次當我用MacBook Pro 打字在切換到iMac 上的機械鍵盤的時候,手指就像是躺在了席夢思。

對於經常碼字的人來說,外置鍵盤還是對自己好一點。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但蝶式鍵盤的本質目的還是更加輕薄。這也是蘋果新系列的MacBook Pro 所追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這其實又是一個兩難選擇,你要是想要選擇好的鍵盤手感就需要一定的鍵程,有了鍵程你就不能更加輕薄。而在兩者之間蘋果還是堅定的選擇了後者。而我之所以使用了「堅定」,是因為前面提到了蘋果在重量方面有著很多剋制,足以看出對輕薄的傾斜。例如,明明已經多加了電池,但是重量上依然還是和上一代保持一致。

「適合入門用戶的」Touch Bar

說起觸控的Touch Bar 總是褒貶不一的。但是在拿到新款MacBook Pro 以後,我對這項功能還是有了不一樣的體驗。在第一代配有Touch Bar 的機器上體驗到這項功能的時候,能夠支持這項功能的軟件除了蘋果自家的軟件,幾乎寥寥無幾。而那個時候使用這個功能的爽點有二,一個是可以在上面盡情的滑動各種emoji 表情,另一個就是告訴別人我這是新款。

三年過去了,在今天在我工作中經常接觸的幾款非蘋果第一方軟件幾乎都已經對這項功能適配,有走心的,也有敷衍的。

對於微信來說,僅僅是加入了一個表情選項,所以在騰訊心裡就是一個「表情條」。

對於Bear 這款軟件來說:

高頻功能都有適配。

對於Photoshop 來說:

基本上都是筆刷等一些滑動調節的適配。

很多人對這項功能的評判都是雞肋。可我更覺得「Touch Bar 是一個錦上添花的功能,而不是雪中送炭」。這是一個並沒有什麼革命意義的功能。專業用戶對這項功能的嗤之以鼻是完全正確的。

因為,所有在Touch Bar 有的功能幾乎都可以使用快捷鍵進行操作。而事實證明快捷鍵這種條件反射似的操作絕對是比需要你眼睛主動看這種操作快很多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幾乎很少在一些我常用的第三方軟件中使用這項功能。因為我幾乎更喜歡使用快捷鍵。

可問題是,在Mac 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的時候,能夠熟練掌握快捷鍵的在整個使用人群中的比例又有多少?而如果你不是一個熟練掌握快捷鍵專業用戶,而只是Mac 電腦的常規用戶,那Touch Bar 就是一個提高效率的工具。因為Touch Bar 是會比用鼠標點擊快很多的。例如在Photoshop 中,如果你是調節不透明度相比於鼠標滑動肯定是觸控條更為直接和直觀。

重要的是,即使是經常使用快捷鍵的我,在某些場景中Touch bar 還是更具優勢的。例如Final Cut Pro 的播放條,照片應用中的裁剪框都是我經常在Touch Bar 上使用。

蘋果把Touch Bar 的設置是在鍵盤裡,所以本質上Touch Bar 並不是可以「觸摸的屏幕」,而是可以「顯示的鍵盤」。從這個角度講,Touch Bar 是讓Mac 變得更好。

對了,差點忘了觸控條末尾的Touch ID。

一句話總結:快了,至少比第一代是明顯的快了。但我還是很期待趕緊把面部識別也放到MacBook Pro 上來。一打開Mac 就直接解鎖才是夢想的未來。

「無人能及的」觸控板

如果說其他筆記本在某一個方面可以比MacBook Pro 優秀,是存在的。但是觸控板除外。也就是說,MacBook Pro 上的這個觸控板可以負責任地說是這個星球上最好的觸控板。

這是目前唯一一款幾乎可以完美勝任鼠標,並在某種程度上還要比鼠標好用的觸控板。在硬件上,這塊觸控板的面積足夠大,幾乎佔據了整個鍵盤的下半部分。最牛的是蘋果的這個觸摸反饋,明明是一塊不能按下去的板,生生的通過一種震動反饋給你按下去的錯覺。在軟件上,通過不同手指的手勢操作,單手指、雙手指、三手指、甚至是四手指都可以執行不同的快捷操作。雖然在新款上沒有對這個觸控板進行任何改進,但是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好到不需要改進了。

「依然活在未來的」接口

坦率的說我對新一代帶Touch Bar 的MacBook Pro 最大的不滿莫過於接口了。即使在過去三年以後,大家對這件事依然是怨聲載道。可另一方面似乎Type-C 一統江湖的日子又好像明天就是。

可今天我們會驚訝的發現:

除了Type-C 的手機倒是很熱鬧,其他方面依然和三年前沒有著大跨步,你的iPhone X 還是不能直接插到你的MacBook Pro 2018 上。蘋果對於砍接口這件事,一直都是「毫不猶豫」的。從一開始堅定地去掉光驅,到今天又堅定了去掉所有隻給一種接口。這是一種,只有蘋果才會,也才能做的「冷酷」。道理我都懂的,未來一定是屬於Type-C ,願景也是美麗的,只用一根線解決所有設備想想就開心。可是,當前的現實是,我依然需要額外購買各種線,反而增加的了使用負擔。攝影師需要的SD 卡接口,接硬盤的USB-A,連接顯示器的HDMI,這都是目前來說絕對的剛需。而還有些例如連接打印機等非人民群眾需要,但是某類人群特別需要就更不用說了。好消息是,三年過去了,有些事還是在變好的。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1.Type-C接口的線纜和轉接器價格現在更便宜。

2.辦公室裡傳文件都是蘋果就是隔空投送,有Win 就用微信,USB-A 的作用的確在下降。

如果這些你都能夠忍受,那麼Type-C 帶來的便利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MacBook Pro 2018 年新款在接口上是有改進的。在老款上,13寸帶Touch Bar 的版本雖然是四個Type-C 接口,但是其中只有兩個是高速接口。而全新的13寸中四個接口都是高速接口。你可以同時連接一臺5K 顯示器或者是兩臺4K 顯示器的同時,還可以連接一個高速讀寫的SSD 固態硬盤直接進行高質量的視頻播放。而且全部都是支持60Hz 的刷新率。當然,這一切本質上還是要歸功於雷靂3。

目前來說,對於很多小白用戶或者說Win 用戶來說,想要轉到Mac 陣營上,接口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必修課。在這一點上,只有盼望接口統一的到來。

「在更強性能支撐下的」macOS

買Mac 就是為了買macOS,這幾乎是所有Mac 用戶最為基本共識。在我拿到MacBook Pro 2018 這幾天系統依然是穩定如初。在運行一些生產力軟件的時候,還是會一如既往的穩定。

例如我使用Lightroom 和Photoshop 過程都是非常的流暢,沒有出現過任何崩潰的現象(和我的老款2016相比更是感人)。這兩款軟件幾乎就是攝影師標配。而且隨著拍照這件事門檻越來越低,很多普通用戶的修圖甚至已經從愛好變為了「生產力需求」。我一開始還會擔心新機器會有不適配導致軟件崩潰的現象,不僅沒有,也完全發揮出了硬件性能提升該有的表現。

我使用Lightroom 導出32 張4400萬像素80M Raw 格式照片導出,也僅僅是1分20秒,可以是速度是非常快了。運行過程中,無論是導入速度,還是修改的流暢度都是毫無磕絆的。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但是不得不說,13款對於修圖來說真的有點小。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因為習慣了iMac 27寸大屏幕的原因。

在運行Final cut pro 剪了一段完全基於4K 的視頻過程中,無論是剪輯操作還是預覽都是絲滑流暢。

當然,這以上都是基於今年新機器最為重要的一個更新:

「核心處理的本質飛躍」

這一次全新的MacBook Pro 使用載六核和四核第⼋代Intel Core 處理器。我手裡這一款的配置如下:

● 2.7GHz 四核第八代Intel Core i7 處理器,Turbo Boost 最高可達4.5GHz

● Intel Iris Plus Graphics 655 圖形處理器

● 16GB 2133MHz LPDDR3 內存

● 2TB 固態硬盤

官方宣稱處理性能是老款的2 倍。在實際使用體驗中,就拿上述提到過的Lightroom 照片到處速度來說,老款是在2分20秒。雖然沒有兩倍,但也足夠說提升明顯。當然,除了處理器,蘋果依然在「變態」的提高硬盤的讀寫速度。使用測試軟件的結果為讀速在2500MBs,寫的速度在2600MBs。雖然沒有達到過官方宣稱的3.2Gb/s。但依然已經相較老款有著大跨度的提升。很多人認為高讀寫速度似乎意義不大,尤其是今天雖然你電腦的讀寫速度足夠快,可是其他的連接設備並不一定。

例如,把你相機的照片導入到電腦時,很大程度上決定的是你SD 卡本身的速度。可其實對於電腦裡的流暢度來說,硬盤速度甚至有時候比處理器都明顯。這也是為什麼,蘋果電腦的會區別於其他電腦流暢的一個非常重要原因。尤其是打開大文件時候的一些響應速度上,硬盤是本質關鍵。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當然,在如此強的性能支撐下的系統,雖然看似沒什麼改變。卻依然還是有著非常細節的區別。蘋果在MacBook Pro 上也加入了和iMac Pro 一樣的T2 芯片。而T2 芯片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護系統的安全性。這樣做其實極其有必要的,對於很多創意工作者來說,他們的創意和數據安全至關重要。

「協處理器」這件事,蘋果在近幾代的硬件上一直都在嘗試。而這次的T2 除了負責電腦的「加密存儲」和「安全啟動」還負責了Hey Siri。要說使用場景還是有的,畢竟如果你做Keynote 也好,碼字也好,想要搜索引擎搜個圖什麼的還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這個需求我依然找不到「非你不可」的情況。

13寸還能理解,分屏以後顯示面積小,但是如果我是15寸的話為什麼不直接分屏,不是更直接和快速。手機上的Siri 還能問個天氣,定個鬧鐘,可是Mac 上目前以Siri 的能力看真的沒什麼用。而像打開屏保這種在Mac 上的高頻操作我為什麼不使用「觸發角」這麼快速還直接的操作。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即使是在黑屏的情況下,也是可以喚醒Hey Siri。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在所有蘋果設備都在一起的時候喊一聲「Hey Siri」的時候,並不會所有的設備都會應答。而是有一個明確的優先級,例如你的iPhone 和MacBook Pro 一起的時候,兩者都會亮起Siri,但是MacBook Pro 的會在iPhone 的亮起以後立刻熄滅。看來連蘋果自己都認為Mac 上的Siri 不重要。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不開玩笑的」說說遊戲性

在一篇說到Mac 的文章,能有一塊內容談遊戲,相信一定不多見。Mac 什麼都好,就是不能玩遊戲。這幾乎是已經所有Mac 用戶的共識。

雖然說,目前來說在13寸的筆記本上依然沒有提供獨立顯卡,但這顆集顯如果是日常修片和剪片還是夠用的。但是和新款MacBook Pro一同推出的還有BlackMagic 推出了eGPU,也就是我們通俗所說的外接顯卡。這款eGPU 的具體配置如下:

● Radeon Pro 580 圖形處理器,配備8GB GDDR5 顯存

● 兩個雷靂3 端口

● 四個USB 3 端口

● 一個HDMI 2.0 端口

這款顯卡是和蘋果的頂級設備iMac Pro 上用的同一款顯卡,所以也就意味著售價也不便宜,高達5988 人民幣。之所以會在說遊戲之前,來說到這款產品,很明顯這是蘋果希望自己在遊戲上的不足,先從硬件開始彌補。但是這個遊戲是有兩層含義的,一個是一些遊戲大作,別說近幾年來大火的《GTA 5》,就算是已經是多年前的《古墓麗影》Mac 只要是一進入遊戲就開始瘋狂的轉風扇,還僅僅是低特效的情況下。這是硬件上的性能缺失造成的。

所以這款eGPU 就是可以在某種意義上,追上硬件上的劣勢。但另一層含義更重要。國內的遊戲硬核玩家終歸是少數,多玩家還是喜歡「吃雞」或者是《英雄聯盟》這類網絡對戰遊戲。這些遊戲,其實對於配置要求並不高,但是卻在macOS 上不支持。

這個問題,遠比前一個問題更難解決。比如雖然英雄聯盟有Mac 版,但因為國內是騰訊代理,國服沒有Mac 版。但是這個棘手的問題,蘋果還是給出了自己非常取巧的解決方案。比如,我竟然在這次的China Joy 上看到了Mac 上運行《荒野行動》。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你沒有看錯,是的,就是你在手機上玩的那個《荒野行動》現在有Mac版了。我試了一下,13寸的MacBook Pro 在eGPU 的加持下,運行極其流暢。目前得到的消息是,遊戲會在近期上線,手機電腦不同服,Mac 版的畫質還會有特別優化。

無獨有偶,最近iOS 上高質量的類似《王者榮耀》的即時對戰遊戲《虛榮》(《虛榮》是很早就在iOS上線的,最近出現在A11 的電視廣告)也上線了Mac 版本。種種跡象表明:

「蘋果正在通過把iOS 上一些高質量的遊戲轉移到的Mac 上,解決Mac 的遊戲生態問題」

這在手遊已經越來越多得成為大家遊戲方式的今天,似乎是一個非常好的捷徑。

所以,也就是說,硬件上通過eGPU 彌補,軟件上通過移植IOS 遊戲,蘋果似乎已經在悄悄地讓Mac 具備「遊戲性」。當然,需要走的路還很遠。

MacBook Pro 2018 13 寸一周感受

總結

在使用新款MacBook Pro 2018 的一個星期裡,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性能上帶來的改變,而至於其他更像是對一件有著缺憾的作品進行修修補補。

在蘋果最新的財報中,Mac 依然還是下滑。當然,相對整個筆記本市場來說,已經算是足夠好。今天來說,我對筆記本的要求已經不是什麼新時代的科技產品。我更希望,它可以踏踏實實地完成我想要完成的工作。

在這一點上,MacBook Pro 2018 性能有著明顯提升,穩定一如既往。至於說到購買意見,原Mac 用戶(MacBook Pro 2015 以前)可以放心地常規升級,畢竟這就像iPhone 一樣,用了就很難再換到其他品牌。

而現在如果你想考慮從其他品牌換到MacBook Pro,你很幸運:

「這是採用帶Touch Bar 的MacBook Pro 這一系列產品中最成熟的一代。」

而這也是我最後的評價。

作者 | @Derrick_Zhang_

@果核Group:用好蘋果產品,一個“果核”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