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中華鱘,讓恐龍「小夥伴」物種延續

研究人員表示,作為瀕危物種的中華鱘已經可以依託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曾是恐龍“小夥伴”

中華鱘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曾是恐龍的“小夥伴”。他們個體碩大,身長可以輕鬆達到兩米多,而且壽命很長,和人的正常壽命差不多。

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向記者介紹,中華鱘之所以叫中華鱘,是因為它的活動範圍只在中國,是一條“愛國魚”。

歷史上,在黃河、長江、珠江等水系裡,都發現過中華鱘的蹤跡,但現在僅在長江有中華鱘洄游。

中華鱘的生存狀態直接反映母親河長江的生態狀況。長江沿岸是我國人口最密集、化工佈局最密集、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城市汙水、化工廢水、化肥農藥殘留大量進入長江水體,嚴重影響水生生物生存。像中華鱘出現的嚴重性別比例失調現象,沿江化工農殘汙染中的激素,就是高度疑似原因。

由於長期過度捕撈、水質汙染、航運干擾、江底挖沙等問題,這樣一種歷經1.4億年、曾經與恐龍並存的古老魚類,面臨著瀕危的命運。

人工繁育為中華鱘“留根”

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佈功能性滅絕,是長江生態的一曲悲歌。因此,人們非常擔心中華鱘也會步白鱀豚後塵。

目前,中華鱘研究所已經保有中華鱘野生親魚和一定規模子一代、子二代不同梯次的人工種群,這意味著在中華鱘這個物種可以依託人工繁育得以延續。

雖然是在實驗室環境下人工培育的後代,但是經過科研人員多年觀察研究發現,人工繁殖的中華鱘與野生中華鱘在遺傳、習性方面並無差異。

“幾十年的經濟快速發展,長江水生態、水環境受到的破壞也確實非常嚴重。

即使每年都放流人工繁育的中華鱘,但也無法確保中華鱘一定不會在長江消失。”李志遠說,即使這種極端情況發生,人工繁育中華鱘為這個物種留了根。當有一天,長江大保護的工作讓長江可以更好接納中華鱘時,就能利用人工繁育中華鱘投入長江,重新恢復這個物種。

只有媽媽,也可以生出魚寶寶

但中華鱘除了野生種群減少的情況,還存在野生種群雌雄比例嚴重失調的問題,雌雄比例已經達到7:1以上,雄魚很可能先與雌魚消失。

基於此,中華鱘研究所開展了中華鱘單性繁殖技術,目前已經成熟,這意味著,在長江裡捕捉不到野生雄性親魚來給魚卵授精,科研人員依然可以繁育中華鱘下一代。

當然,李志遠也指出,這是指在充分技術保障下,人工繁育種群已經可以確保中華鱘這個物種不會滅絕。但中華鱘自然種群是否會消失,這取決於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未來發展態勢。

為了幫助中華鱘延續自己的物種,恢復野生種群,研究所一直在不間斷地增殖放流。科研人員會給放流的中華鱘打上追蹤標記,以便於對其追蹤、監測。有了這些技術,以後再和放流的中華鱘見面,科研人員不但認得它們,還能充分掌握它們的戶籍資料、家譜資料。

長江大保護 為中華鱘開啟希望之門

有人質疑,既然物競天擇,中華鱘不適應現在的長江,幹嘛花這麼大力氣保護它?李志遠說,物競天擇是生物進化的法則,但是,這裡的“天”指的是自然界,而不是人類,“現在長江水生態、水環境的急劇惡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所以我們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恢復長江生態,保護中華鱘。”

而在生物層面,中華鱘作為長江中的旗艦物種,具有生態風向標的作用,一旦破壞,會引發生態環境的蝴蝶效應。

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共分佈魚類約400種,有約150種為長江特有種。長江大保護,為中華鱘等長江水生生物開啟了希望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